长孙无忌是不用讨好他的,因为长孙无忌就是他最大的支持着,他的态度一向分明,所以不需要做任何事来证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却没有长孙无忌那份底气。
尤其是,李治看着走来的刘洎和马周,眼中闪过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
尤其是曾经转投的2臣们,现在应该更恐惧自己的怀疑吧。作为原来魏王的支持着,他们虽然侥幸逃过了那次的清洗,仍然窃据高位,成为如今东宫的重要组成人员,但是他们自己心里头,却是极其怕自己不信任他们的。
这些人,可比自己那个舅舅好利用的多。
107剧情
刘洎并非李治的心腹,确切的说,他曾经是魏王党的人。在太子被罢黜之后,刘洎和岑文本都曾经火速的建议李世民改立李泰为太子,但最后失败。李世民是个铁腕的人,当决定把李泰放到地方上时,曾经明显投靠过李泰的人都受到了清洗。不过很快李世民就发现这样下去不可能,毕竟新的太子还需要人辅佐,李承乾和李泰都把朝中大部分人笼络完了,要真算账就导致新太子无人可用,所以最后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的放过了其中一拨人,将着他们敲打过后,重新填充到了李治的班子里。
这里面的人,便有刘洎,马周,以及岑文本。在着三人中,马周虽然是谏臣,但很有眼色,十分低调,所以并不引人注意。岑文本是因为李世民太爱其才,所以不得不被人瞩目,因此心里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实际上李治怀疑他这次死掉,或许就跟忧虑甚重有关系。毕竟跟着别人相比,他还有个爱闯祸的弟弟,要抓住他的小辫子真是太容易了。不过他这次死倒很是时候,太宗对他的感情,不用想就知道会移植到他弟弟身上去,于是只要不谋反,估计这辈子也不用发愁了。
两个同伴都是这样,便由不得刘洎不心惊了,他这个人性子直,而且颇有些不会看人眼色,经常会不知不觉的将人得罪。例如李世民曾经跟被他誉为“小鸟依人”的禇遂良商量,你自然作为史官,那我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会不会记录下去?这种表现风骨的时候,禇遂良当然不会放过,义正言辞的表示自己会如实记录。这个时候人家君臣打情骂俏,原本是没刘洎什么事的,可是刘洎偏偏插了句话,说就算禇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着。这句话可好,一下子就得罪了禇遂良,感情他有没有风骨完全不重要了,反正众人都会记录么,他记录也显不出有什么特别了。
如果这种事只是发生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是偏偏却常常发生。刘洎也知道自己这毛病,一直在努力补救,可他在这方面缺乏天赋,越补救越出错,一不留神就会用力过度。他曾经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皇帝的忠心,当李世民拿飞白赏赐别人的时候,努力上前抢,结果一脚就踏在御床上了,于是被人参一本,说僭越犯上。这次李世民远征朝鲜,留着他辅佐李治,教他小心。结果他头脑一热,直接就拍着胸脯说道陛下一切都交给我你就放心吧,有人敢谋反我就杀了他。他这话听得李世民都懵了,就算是有人谋反,你有什么权利杀了他?这事儿是我说了算啊,就算我不在,还有我儿子呢。你只是个家仆,有帮主家做决定的么?!
虽然这种种事迹,皇帝都以他粗疏耿介原谅了他,但是心里头还是记了笔小黑账,所以刘洎越发的不安了起来,更想做点什么事来讨好下皇帝,或者太子?
抱着这个心态,刘洎这几个月可没少在李治面前转悠。李治对他本来是没有恶感的,虽然刘洎曾经是李泰的人,可这又怎么样?他将来可是为君的,连这点度量都没有,将来还怎么用人啊。可以这么说,在亲王的时候,臣子们还可以分为顺己和逆己的,但是等到为君,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如果你先入为主的将着一大批人排除在可用之外,那你还能用谁?
李世民用人从来是不分阵营的,有前朝宗室,有隋朝重臣,有建成太子的旧属,只要才华,纷纷授予重任。李治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以此要求自己,所以不客气的说,他没那么小家子气,大唐的朝堂上,还不至于容不下那几个异己。
但是李治没有恶感,架不住刘洎自己作死。没有眼色这个问题很让人头疼,刘洎怎么都是皇帝的臣子,李治就想要拉拢他,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就像是这次他跟许多人打好关系时,都是眉来眼去的有个意思就够了。说实话,这里面做的最好的,竟然是李绩这个武将,而刘洎这个文臣则是木讷的让人发指。李治跟着他接触了两次之后,便坚决跟他划清界限,只求着将来不要被他害死。
不过不管怎么样,刘洎这种“热情”的态度却是被李治给看在眼里了,这个时候,他忽然发现刘洎很可以用。
他这种急于立功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人,最适合拿来当枪使了。
李治心里头打定主意,便拦下了刘洎,闲聊几句之后,只说自己担忧父亲,不知道为何父亲行至定州却又忽然驻扎,是否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不够好。
刘洎听着李治这么一担心,立刻觉得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在着面前铺陈开了,于是当下就劝着李治说道,“殿下不必担忧,陛下待殿下舐犊情深,纵有不快,也定然是小人诬陷所致,待臣前去查探一番,若有嫌隙,定然竭力为殿下说项。”
“那就有劳先生了。”李治感激的说道,刘洎奉命为他讲书,称一句先生也不过分,刘洎得了这句话,那更是兴奋,直接就跑到太宗跟前去探听状况了。
刘洎算是名门之后了,是南朝梁尚书右丞刘之遴的曾孙,初仕萧铣为黄门侍郎,归唐之后更是一路扶摇直上,要不然也不会以那么低的情商,还能混进大唐最顶级的人臣圈。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大家都知道他的毛病,也知道他这人肚子里藏不住事儿,所以皇帝对他也放心,还有着几分亲近之意。
刘洎这次略微有些心眼儿,没有直接去问皇帝你老人家怎么了,而是去找褚遂良等人商量,说陛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老窝在这里不动,长此下去底下的人都有议论了,咱们是不是该去问问?
他说这话,尽的是臣子本分,正好马周、褚遂良等留守的臣子也不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不漏点风,大家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决定联袂去“探望”陛下,打听下口风。
要论对皇帝的了解,褚遂良可是比刘洎精明多了,所以有他打头,一堆老臣子去跟皇帝一推心置腹,竟然真的把问题问了出来,原来太宗一路急行,却又在定州耽误,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生了病。
太宗生的病是痈疽,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已经感染行走,所以这些天才一直在行宫中没有出去。当初御医的诊断是因为他去高丽水土不服,况且又因为焦虑过度,郁积伤肝,得了这病,在高丽不易于养病,所以才一个劲儿的往回赶。可之所以现在不赶快回长安,那是因为如果一回长安,这病可就藏不住了。
皇帝得这病要是平常并不要紧,不过修养两天就好,可这个关头可是要命。他刚刚才高丽打了败仗,而听到女儿的消息又当众晕倒,那不知不觉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皇帝已经老了。
皇帝既然老了,那该怎么办?在有着一个年轻力壮的继承人的前提下,当然是让位给太子了。这在众人眼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皇帝既然为着国家操劳这么多年,忧思成疾,那就该退下来把活交给年轻人们去干,自己享享清福了。
但遗憾的是,皇帝本人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只是犯了点小错,生了点小病,但继续为着这个国家奉献十几年还不成问题,所以他根本就不愿意让位。
于是,为了防止被劝退,更为了不让太子有异心,不让诸王蠢蠢欲动,他必须想办法瞒住自己生病的事情,尤其是不能让李治知道。他如今身边亲随不多,才不敢越过重重州府的回道长安,所以便在此地拖延。一则希望这段时间内并病情有所好转,这样是最好不过,一切问题解决了。二则是哪怕病情没有好转,只要有大军赶过来,他手握重兵,便也不怕任何人了。
这消息长孙无忌自然是知道的,可越是这样,他越得在皇帝面前避嫌,所以只能对着李治含糊其辞,要他乖乖的听话别在这段时间内被李世民测出不安分,要不然只要李世民熬过这一劫,回去铁定太子。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最难熬的是大军来到之前的这段日子,所以他不得不每天打起精神接见各种不得不见的人,让众人以为他仍然很好。但这法子只可以拖一时,想要长久的瞒下去,还得靠着身边臣子的协助。随他同去高丽的人,一般都是心腹中的心腹,自然不用担心。至于留下来的人中,他也要则其中一二,告诉他们真相,要他们全力安抚不知情的人才是。
于是,刘洎就这么聪明的知道了李世民行动反常的原因,他听了之后,老毛病又发作了,极力于表现自己对于皇帝的忠诚,出了门之后也一脸忧愁的对周围人说道,“陛下病情如此严重,真是让人忧愁啊。”
马周、褚遂良等人都在他身边,马周谨慎,一言不发,就当没有听到的低着头走过。而褚遂良听了他这话,却是一脸的若有所思。
108吃糖
褚遂良的死来的很突然,就在他对李治表达出善意,同时透露出陛下身体有恙,并非对太子不满这个秘密后,便很快的被用“意图不轨,以伊霍自居”的理由给处死了。
李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震惊万分,他还没有从父亲对自己的隐瞒中清醒过来,就又陷到这个意外中去。
不过对于这件事,李治从头到尾是什么都没有说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刘洎的秉性与身份,他不会弄权,甚至说以他的智商,他也不会大着胆子说出这种话的。但问题是,陛下就是以此为罪名治死他,那又如何?
尤其是,李治看着走来的刘洎和马周,眼中闪过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
尤其是曾经转投的2臣们,现在应该更恐惧自己的怀疑吧。作为原来魏王的支持着,他们虽然侥幸逃过了那次的清洗,仍然窃据高位,成为如今东宫的重要组成人员,但是他们自己心里头,却是极其怕自己不信任他们的。
这些人,可比自己那个舅舅好利用的多。
107剧情
刘洎并非李治的心腹,确切的说,他曾经是魏王党的人。在太子被罢黜之后,刘洎和岑文本都曾经火速的建议李世民改立李泰为太子,但最后失败。李世民是个铁腕的人,当决定把李泰放到地方上时,曾经明显投靠过李泰的人都受到了清洗。不过很快李世民就发现这样下去不可能,毕竟新的太子还需要人辅佐,李承乾和李泰都把朝中大部分人笼络完了,要真算账就导致新太子无人可用,所以最后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的放过了其中一拨人,将着他们敲打过后,重新填充到了李治的班子里。
这里面的人,便有刘洎,马周,以及岑文本。在着三人中,马周虽然是谏臣,但很有眼色,十分低调,所以并不引人注意。岑文本是因为李世民太爱其才,所以不得不被人瞩目,因此心里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实际上李治怀疑他这次死掉,或许就跟忧虑甚重有关系。毕竟跟着别人相比,他还有个爱闯祸的弟弟,要抓住他的小辫子真是太容易了。不过他这次死倒很是时候,太宗对他的感情,不用想就知道会移植到他弟弟身上去,于是只要不谋反,估计这辈子也不用发愁了。
两个同伴都是这样,便由不得刘洎不心惊了,他这个人性子直,而且颇有些不会看人眼色,经常会不知不觉的将人得罪。例如李世民曾经跟被他誉为“小鸟依人”的禇遂良商量,你自然作为史官,那我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会不会记录下去?这种表现风骨的时候,禇遂良当然不会放过,义正言辞的表示自己会如实记录。这个时候人家君臣打情骂俏,原本是没刘洎什么事的,可是刘洎偏偏插了句话,说就算禇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着。这句话可好,一下子就得罪了禇遂良,感情他有没有风骨完全不重要了,反正众人都会记录么,他记录也显不出有什么特别了。
如果这种事只是发生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是偏偏却常常发生。刘洎也知道自己这毛病,一直在努力补救,可他在这方面缺乏天赋,越补救越出错,一不留神就会用力过度。他曾经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皇帝的忠心,当李世民拿飞白赏赐别人的时候,努力上前抢,结果一脚就踏在御床上了,于是被人参一本,说僭越犯上。这次李世民远征朝鲜,留着他辅佐李治,教他小心。结果他头脑一热,直接就拍着胸脯说道陛下一切都交给我你就放心吧,有人敢谋反我就杀了他。他这话听得李世民都懵了,就算是有人谋反,你有什么权利杀了他?这事儿是我说了算啊,就算我不在,还有我儿子呢。你只是个家仆,有帮主家做决定的么?!
虽然这种种事迹,皇帝都以他粗疏耿介原谅了他,但是心里头还是记了笔小黑账,所以刘洎越发的不安了起来,更想做点什么事来讨好下皇帝,或者太子?
抱着这个心态,刘洎这几个月可没少在李治面前转悠。李治对他本来是没有恶感的,虽然刘洎曾经是李泰的人,可这又怎么样?他将来可是为君的,连这点度量都没有,将来还怎么用人啊。可以这么说,在亲王的时候,臣子们还可以分为顺己和逆己的,但是等到为君,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如果你先入为主的将着一大批人排除在可用之外,那你还能用谁?
李世民用人从来是不分阵营的,有前朝宗室,有隋朝重臣,有建成太子的旧属,只要才华,纷纷授予重任。李治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以此要求自己,所以不客气的说,他没那么小家子气,大唐的朝堂上,还不至于容不下那几个异己。
但是李治没有恶感,架不住刘洎自己作死。没有眼色这个问题很让人头疼,刘洎怎么都是皇帝的臣子,李治就想要拉拢他,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就像是这次他跟许多人打好关系时,都是眉来眼去的有个意思就够了。说实话,这里面做的最好的,竟然是李绩这个武将,而刘洎这个文臣则是木讷的让人发指。李治跟着他接触了两次之后,便坚决跟他划清界限,只求着将来不要被他害死。
不过不管怎么样,刘洎这种“热情”的态度却是被李治给看在眼里了,这个时候,他忽然发现刘洎很可以用。
他这种急于立功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人,最适合拿来当枪使了。
李治心里头打定主意,便拦下了刘洎,闲聊几句之后,只说自己担忧父亲,不知道为何父亲行至定州却又忽然驻扎,是否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不够好。
刘洎听着李治这么一担心,立刻觉得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在着面前铺陈开了,于是当下就劝着李治说道,“殿下不必担忧,陛下待殿下舐犊情深,纵有不快,也定然是小人诬陷所致,待臣前去查探一番,若有嫌隙,定然竭力为殿下说项。”
“那就有劳先生了。”李治感激的说道,刘洎奉命为他讲书,称一句先生也不过分,刘洎得了这句话,那更是兴奋,直接就跑到太宗跟前去探听状况了。
刘洎算是名门之后了,是南朝梁尚书右丞刘之遴的曾孙,初仕萧铣为黄门侍郎,归唐之后更是一路扶摇直上,要不然也不会以那么低的情商,还能混进大唐最顶级的人臣圈。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大家都知道他的毛病,也知道他这人肚子里藏不住事儿,所以皇帝对他也放心,还有着几分亲近之意。
刘洎这次略微有些心眼儿,没有直接去问皇帝你老人家怎么了,而是去找褚遂良等人商量,说陛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老窝在这里不动,长此下去底下的人都有议论了,咱们是不是该去问问?
他说这话,尽的是臣子本分,正好马周、褚遂良等留守的臣子也不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不漏点风,大家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决定联袂去“探望”陛下,打听下口风。
要论对皇帝的了解,褚遂良可是比刘洎精明多了,所以有他打头,一堆老臣子去跟皇帝一推心置腹,竟然真的把问题问了出来,原来太宗一路急行,却又在定州耽误,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生了病。
太宗生的病是痈疽,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已经感染行走,所以这些天才一直在行宫中没有出去。当初御医的诊断是因为他去高丽水土不服,况且又因为焦虑过度,郁积伤肝,得了这病,在高丽不易于养病,所以才一个劲儿的往回赶。可之所以现在不赶快回长安,那是因为如果一回长安,这病可就藏不住了。
皇帝得这病要是平常并不要紧,不过修养两天就好,可这个关头可是要命。他刚刚才高丽打了败仗,而听到女儿的消息又当众晕倒,那不知不觉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皇帝已经老了。
皇帝既然老了,那该怎么办?在有着一个年轻力壮的继承人的前提下,当然是让位给太子了。这在众人眼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皇帝既然为着国家操劳这么多年,忧思成疾,那就该退下来把活交给年轻人们去干,自己享享清福了。
但遗憾的是,皇帝本人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只是犯了点小错,生了点小病,但继续为着这个国家奉献十几年还不成问题,所以他根本就不愿意让位。
于是,为了防止被劝退,更为了不让太子有异心,不让诸王蠢蠢欲动,他必须想办法瞒住自己生病的事情,尤其是不能让李治知道。他如今身边亲随不多,才不敢越过重重州府的回道长安,所以便在此地拖延。一则希望这段时间内并病情有所好转,这样是最好不过,一切问题解决了。二则是哪怕病情没有好转,只要有大军赶过来,他手握重兵,便也不怕任何人了。
这消息长孙无忌自然是知道的,可越是这样,他越得在皇帝面前避嫌,所以只能对着李治含糊其辞,要他乖乖的听话别在这段时间内被李世民测出不安分,要不然只要李世民熬过这一劫,回去铁定太子。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最难熬的是大军来到之前的这段日子,所以他不得不每天打起精神接见各种不得不见的人,让众人以为他仍然很好。但这法子只可以拖一时,想要长久的瞒下去,还得靠着身边臣子的协助。随他同去高丽的人,一般都是心腹中的心腹,自然不用担心。至于留下来的人中,他也要则其中一二,告诉他们真相,要他们全力安抚不知情的人才是。
于是,刘洎就这么聪明的知道了李世民行动反常的原因,他听了之后,老毛病又发作了,极力于表现自己对于皇帝的忠诚,出了门之后也一脸忧愁的对周围人说道,“陛下病情如此严重,真是让人忧愁啊。”
马周、褚遂良等人都在他身边,马周谨慎,一言不发,就当没有听到的低着头走过。而褚遂良听了他这话,却是一脸的若有所思。
108吃糖
褚遂良的死来的很突然,就在他对李治表达出善意,同时透露出陛下身体有恙,并非对太子不满这个秘密后,便很快的被用“意图不轨,以伊霍自居”的理由给处死了。
李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震惊万分,他还没有从父亲对自己的隐瞒中清醒过来,就又陷到这个意外中去。
不过对于这件事,李治从头到尾是什么都没有说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刘洎的秉性与身份,他不会弄权,甚至说以他的智商,他也不会大着胆子说出这种话的。但问题是,陛下就是以此为罪名治死他,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