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添被吸引住了,反复看了好一会才依依不舍地还给他。
他现在所用是父亲当年的字帖,虽说也能练,但这么多年过去,已经变黄脱页了,有些地方还不小心沾了墨迹。
如今家里有银子了,再买一本也不在话下,可读书人对这些东西都有一种偏执,看见好东西谁不爱,宋添也是羡慕的。
田茂很宝贝地将那字帖放入书袋,还对宋添道:“我跟你说,咱们馆主手里有一本陶先生的真迹,就在书房之中,我打扫的时候见过一眼封面,就那几个字,看着都叫人心旷神怡。”
这人说得也太过于夸张了,宋添憋住笑,拱手告辞。
他去到学馆门口,庞子默正在那里等着。
两人出门上街,今儿个赶集,街上还有些人,两边的摊儿也还没收。
一路走走瞧瞧,两人在路口分道,之后宋添碰上一个卖纸笔的小地摊,想也没想就凑过去看了起来。
?这个小摊在一个巷子边上,位置毫不起眼,却在宋添回家的必经路上。
他知道这摊主是新来的,因为之前没有见过。
摊位很小,用一块灰扑扑的粗布铺在地上,上面的东西也不多,除了两刀毛边纸跟几支毛笔,还有一方帖子。
见那帖子写着义经两个字,宋添有些好奇,正要拿起来看看,摊主眼明手快,直接给他递过来了。
“小秀才,你好眼力,这本字帖本是我侄儿的宝贝,只可惜他现在不上了,才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卖。”
摊主是一位看着三四十的黑瘦汉子,他笑起来时眼角有几道深纹,应该是经常含笑的那种类型,可这个笑容看起来并不讨喜,就像是打着什么鬼主意似的。
宋添瞄了他两眼,抱着怀疑的态度接过那字帖来翻看了一下,人很快就怔住了。
这不是拓印体,是手书经帖,而且他看着还非常熟悉,就像刚刚在田茂手里见到的那本。
这不会是那位陶先生的真迹吧!
宋添有些不太相信,可这种秀挺雅致、力透纸笺的笔力跟字迹,又让他不得不往那方面去想。
他面上不显,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轻轻合上那帖子问道:“你侄子真不打算要了?”
真是好东西留给后人也好啊!
中年汉子摇头,“书都不读了,还要这些东西做啥,不如换几个钱花。”
每个人想法不同,宋添也不多问,只道:“那,这本帖子多少钱?”
“我也不要多,你给二十文就行了。”
二十文?
简直就是贱卖。
宋添怕他反悔,将经帖收入怀中,很快掏了二十个钱给他。
这本经帖不管是不是陶先生的真迹他都感觉值了,毕竟能写出这一手好字来,又何止值这二十文钱。
中年汉子全然没有反悔的意思,见宋添离开,嘴角挂着一抹笑,居然开始收拾东西走了。
而此时,归家路上的庞子默无意中捡到了一块石头。
这并不是普通石头,而是一块玉原石。
庞子默并不认得这些东西,他只是感觉这石头很好看,半边灰色半边翠绿,总感觉是什么好东西。
庞子默一阵兴奋,揣着回家,还拿给他娘看。
庞母活了几十年,自然是认得这些东西的,被吓得不轻,质问儿子从何处得来。
“娘,这是我在路边捡到的啊,觉得好看便拿了回来。”
庞子默看见母亲的表情也知这块石头并非凡物,转念一想那丢了东西的人不知得多着急呢。
“娘,你说这东西是谁掉的?”
庞母摇头,“东西我先收着,这几天咱们都留意一下,要是有人前来寻找就还给人家。”
如果只捡到一块铜板这事也就算了,还能去外面买一小把青菜,可这块玉原石显然价值不低,母子俩人都没生那些占有的歪心思。庞母反而有些担心,拿着那东西如烫手山芋,总害怕给自家招祸。
这种事情她也不敢声张,害怕话一传出去便有歪心之人上门乱认或是前来偷盗,麻烦不断。
思来想去她决定好好收起来,暗中等失主来寻,左右这东西是儿子捡的,不是偷的。
那厢,宋添得了一本经帖便开始着手练字。
晚上,常氏过来给儿子送新做的衣裳,见到桌面那本被当作字帖的义经也感概了一番,问他从何得来,上面的字这般好看。
宋添也觉得自己捡到宝了,将中午买字帖的事情提了提。
“娘,我估摸着这是别人的抄写帖吧,不然也不会这么便宜。”
常氏想想也是,不然二十文钱连本普通字帖都买不上。
常氏叮嘱儿子,说了声天气渐寒加衣之类很快就走了。
阿绣凑到桌前看了看那字帖道:“添哥,我感觉这帖并不像抄写下来的,虽说保存得很不错,可边角处感觉还是有些泛黄了。”
阿绣眼尖,宋添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果然也察觉到不对劲来。
“如果是真迹那就太好了。”
宋添一笑,展颜说道:“明日我去找馆主,让他帮我看看。”
这本小字帖的尾页上有一个小红印章,虽有些不太清晰却隐略能辨认出是个陶字。
宋添不敢想,难不成自己无意中真得到了陶先生的真迹?
翌日,宋添将那本字帖小心包好放入书袋,中午下学他便又去松间亭寻找馆主。
只可惜这次的门并非半开,而是闭着的。
宋添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以往过来这门不是大开便是半天,馆主也毫不忌讳那些学生进进出出。
当然能来到这里的也都是他所看中的弟子,他们为了得到馆主的点拨来去都是小心翼翼,唯恐将地板污了去。
宋添上前叩了叩门,等了好一会没听到动静跟回应,猜想馆主应该不在,本想离开,突然又想起另一件事来。
他从雕花的门扉中望进去,刚好能见到墙上那幅陶先生的墨宝,于是摸出书袋里那本义经,打开来将印章相互对照。
如此这般他再次惊喜连连,难不自己手上这本乃是真迹?
他现在所用是父亲当年的字帖,虽说也能练,但这么多年过去,已经变黄脱页了,有些地方还不小心沾了墨迹。
如今家里有银子了,再买一本也不在话下,可读书人对这些东西都有一种偏执,看见好东西谁不爱,宋添也是羡慕的。
田茂很宝贝地将那字帖放入书袋,还对宋添道:“我跟你说,咱们馆主手里有一本陶先生的真迹,就在书房之中,我打扫的时候见过一眼封面,就那几个字,看着都叫人心旷神怡。”
这人说得也太过于夸张了,宋添憋住笑,拱手告辞。
他去到学馆门口,庞子默正在那里等着。
两人出门上街,今儿个赶集,街上还有些人,两边的摊儿也还没收。
一路走走瞧瞧,两人在路口分道,之后宋添碰上一个卖纸笔的小地摊,想也没想就凑过去看了起来。
?这个小摊在一个巷子边上,位置毫不起眼,却在宋添回家的必经路上。
他知道这摊主是新来的,因为之前没有见过。
摊位很小,用一块灰扑扑的粗布铺在地上,上面的东西也不多,除了两刀毛边纸跟几支毛笔,还有一方帖子。
见那帖子写着义经两个字,宋添有些好奇,正要拿起来看看,摊主眼明手快,直接给他递过来了。
“小秀才,你好眼力,这本字帖本是我侄儿的宝贝,只可惜他现在不上了,才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卖。”
摊主是一位看着三四十的黑瘦汉子,他笑起来时眼角有几道深纹,应该是经常含笑的那种类型,可这个笑容看起来并不讨喜,就像是打着什么鬼主意似的。
宋添瞄了他两眼,抱着怀疑的态度接过那字帖来翻看了一下,人很快就怔住了。
这不是拓印体,是手书经帖,而且他看着还非常熟悉,就像刚刚在田茂手里见到的那本。
这不会是那位陶先生的真迹吧!
宋添有些不太相信,可这种秀挺雅致、力透纸笺的笔力跟字迹,又让他不得不往那方面去想。
他面上不显,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轻轻合上那帖子问道:“你侄子真不打算要了?”
真是好东西留给后人也好啊!
中年汉子摇头,“书都不读了,还要这些东西做啥,不如换几个钱花。”
每个人想法不同,宋添也不多问,只道:“那,这本帖子多少钱?”
“我也不要多,你给二十文就行了。”
二十文?
简直就是贱卖。
宋添怕他反悔,将经帖收入怀中,很快掏了二十个钱给他。
这本经帖不管是不是陶先生的真迹他都感觉值了,毕竟能写出这一手好字来,又何止值这二十文钱。
中年汉子全然没有反悔的意思,见宋添离开,嘴角挂着一抹笑,居然开始收拾东西走了。
而此时,归家路上的庞子默无意中捡到了一块石头。
这并不是普通石头,而是一块玉原石。
庞子默并不认得这些东西,他只是感觉这石头很好看,半边灰色半边翠绿,总感觉是什么好东西。
庞子默一阵兴奋,揣着回家,还拿给他娘看。
庞母活了几十年,自然是认得这些东西的,被吓得不轻,质问儿子从何处得来。
“娘,这是我在路边捡到的啊,觉得好看便拿了回来。”
庞子默看见母亲的表情也知这块石头并非凡物,转念一想那丢了东西的人不知得多着急呢。
“娘,你说这东西是谁掉的?”
庞母摇头,“东西我先收着,这几天咱们都留意一下,要是有人前来寻找就还给人家。”
如果只捡到一块铜板这事也就算了,还能去外面买一小把青菜,可这块玉原石显然价值不低,母子俩人都没生那些占有的歪心思。庞母反而有些担心,拿着那东西如烫手山芋,总害怕给自家招祸。
这种事情她也不敢声张,害怕话一传出去便有歪心之人上门乱认或是前来偷盗,麻烦不断。
思来想去她决定好好收起来,暗中等失主来寻,左右这东西是儿子捡的,不是偷的。
那厢,宋添得了一本经帖便开始着手练字。
晚上,常氏过来给儿子送新做的衣裳,见到桌面那本被当作字帖的义经也感概了一番,问他从何得来,上面的字这般好看。
宋添也觉得自己捡到宝了,将中午买字帖的事情提了提。
“娘,我估摸着这是别人的抄写帖吧,不然也不会这么便宜。”
常氏想想也是,不然二十文钱连本普通字帖都买不上。
常氏叮嘱儿子,说了声天气渐寒加衣之类很快就走了。
阿绣凑到桌前看了看那字帖道:“添哥,我感觉这帖并不像抄写下来的,虽说保存得很不错,可边角处感觉还是有些泛黄了。”
阿绣眼尖,宋添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果然也察觉到不对劲来。
“如果是真迹那就太好了。”
宋添一笑,展颜说道:“明日我去找馆主,让他帮我看看。”
这本小字帖的尾页上有一个小红印章,虽有些不太清晰却隐略能辨认出是个陶字。
宋添不敢想,难不成自己无意中真得到了陶先生的真迹?
翌日,宋添将那本字帖小心包好放入书袋,中午下学他便又去松间亭寻找馆主。
只可惜这次的门并非半开,而是闭着的。
宋添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以往过来这门不是大开便是半天,馆主也毫不忌讳那些学生进进出出。
当然能来到这里的也都是他所看中的弟子,他们为了得到馆主的点拨来去都是小心翼翼,唯恐将地板污了去。
宋添上前叩了叩门,等了好一会没听到动静跟回应,猜想馆主应该不在,本想离开,突然又想起另一件事来。
他从雕花的门扉中望进去,刚好能见到墙上那幅陶先生的墨宝,于是摸出书袋里那本义经,打开来将印章相互对照。
如此这般他再次惊喜连连,难不自己手上这本乃是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