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接受了楚国俯首称臣的请求,李天衢一方势力暂时处于时局相对平稳的阶段。只不过周边各处势力或是蠢蠢欲动,或是已经开打,天下各处依然是战事纷争不断。
期间控制着魏博军藩镇的邺王罗弘信年老病故,其子罗绍威遂上表请示,经李天衢承认接掌了邺王之位。只不过魏博军这一次权势交迭,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的罗绍威,恐怕也很难镇得住麾下跋扈骄横惯了的牙将。加上之前割让就相、卫二州于李天衢,这已经触犯了魏博军内部一些人的利益,估计这几年内,那边恐怕还要闹出些乱子;
至于赵王王镕,据闻近期更是犬色声马、贪图享乐,陷在上千妃子的温柔乡里不理政事。看来也是因奉魏国为宗主,谁敢动他,便是要与李天衢为敌,故而安安心心的寻欢作乐;
北平国王处直,则是牢牢的要抱紧晋王李克用的大腿,毕竟他的地盘也被刘仁恭的燕国觊觎着。而刘仁恭先前与李天衢交锋战败,不但丢了棣州,还割让出德州才得以罢兵休战,心里也正憋着一团邪火无处发泄,可是燕国方面也忌惮晋国的强势,刘仁恭知道当年已把李克用得罪得狠了...如此燕国不敢再招惹李天衢,惦记着王处直的地盘,却又顾忌晋国会趁机来兴兵复仇。
不过燕王刘仁恭虽然一直都有扩张疆土的野心,据闻他仍是居住在幽州大安山上兴建的宫殿当中,终日酒池肉林,对外发号施令,卢龙军方面的军务也都由刘守光、元行钦、单廷珪等人打理,李天衢心说这也注定了他的位子注定坐不长久;
而当初大张旗鼓的遣使撺掇魏、晋两国联合出兵,意图趁火打劫兼并梁国大片领土的蜀国王建,竟然遣使至长安,请求与朱温议和修好。
王建为了本国的利益摇摆不定,这本来就在李天衢的意料之中。毕竟他与朱温并没有切齿大恨,发兵甘陇,却结结实实的挨了梁军一通暴捶,也打得王建意识到就算朱温的实力大不如前,却也不是他能招惹得起的。
河中、潼关一带的防线仍旧固若金汤,蜀国也生怕梁国会兴兵报复,遂立刻改换阵营,反而要拉拢朱温结成同盟关系。何况蜀国东征也惦记着荆南军的地盘,结果成汭又改换门庭向魏国称臣...李天衢寻思蜀国现在不便再对荆南出手,估计王建又要与朱温联手,也未尝没有记恨魏国阻扼住他扩张领地空间的因由。
可以揣度清楚的是,朱温固然也想吞了王建治下两川巴蜀的大片疆土。可是蜀军控扼秦岭、大巴山之间崎岖难行的蜀道要隘,主动出击不行,死守却占尽优势。梁国无法吞并蜀国,为了免除一路后顾之忧,自然也立刻应允了王建请和修好的要求。
朱温、王建这两个老狐狸,都擅长表面一套,暗地里一套,好似先前两国并未交战厮杀过,彼此遣使往来的频繁。王建甚至还提议将他的女儿普慈公主嫁于朱温之侄朱友谅,梁、蜀两国结成姻亲,彼此更得相互照应,而朱温那边也很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李天衢可记得被王建嫁出去的普慈公主,按原本的轨迹应该是嫁于岐王李茂贞之侄李继崇的,不过李茂贞的命数出现了变化,早被朱温诛杀,现在坟头草都不知长多高了。王建仍要利用和亲,然而是要以梁国做为己方势力的北面屏障,与东面魏、晋等大国隔绝开来,这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也自知王建之女普慈公主生得容貌如何,若是她颇有姿色,而嫁到梁国去给朱温当侄媳妇...嗯...李天衢心说以后或许还有好戏可看。
至于荆南、楚国方面,马殷与成汭暂时放下对彼此的成见,倒也真按着李天衢的指示,一并出兵,攻讨夹在他们两方势力之间的武陵洞蛮雷彦恭。毕竟占据澧、朗二州的雷彦恭,也是属于那种典型的不遵皇命的割据军阀,反复无常,时常侵掠寇钞周边州府,而让李天衢打算尽快灭了他那一方势力的另一个理由则是:这厮以后也很有可能倒向杨行密的阵营。
也无须动用己方势力的军队,若是朱温坐镇中原,他对付雷彦恭的手段便是下诏削除唐昭宗时期赐予雷家武贞节度使的官爵,然而命令高季昌、马殷兴兵讨伐。
按史载线雷彦恭丢了地盘,狼狈的逃往盟友杨行密之子杨渥统掌的地盘寻求庇护,他那几个兄弟则被马殷俘虏,尽被送至梁国都城斩首示众...既然朱温对付他的法子能成,李天衢遂也打算如法炮制,利用楚国、荆南先灭了这一路注定不会臣服于自己的割据势力。
如果顺利灭了雷彦恭,至于他统掌的澧、朗二州归属,就由着马殷、成汭争去吧。
至于杨行密那边,也无暇顾及李天衢正要铲除他日后潜在的盟友。他侵攻镇南军钟传的战争应该还会持续好久。按李天衢的计划,整顿军队,休养生息一段时日。下一个要攻取的地区,便是位于后世陕西、河阳两省交界处的陕虢军藩镇。
本来李天衢以为,如今自己治下时局稳定,比起周边各处就势力战乱不休,绝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也几无爆发大规模内乱的可能。直到陈州刺史上呈奏折,禀说当地规模渐大,而以传教为名形成的一个团体,却也登时引起了李天衢的警觉。
“陈州有毋乙、董乙,广招学佛者传教,号上乘宗,教徒男女混杂,昼夜群聚,不食荤茹,如今主要聚集于陈、颍、蔡三州......”
御书房当中,李天衢喃喃读着由地方官署上禀帝王进言陈事的奏章当中的内容,他的眉头渐渐紧皱,也意识到了己方势力治下,终究还是会有民变内乱的隐患。
统掌的地盘内有百姓以信教的名义结社,这种事可大可小。毕竟大唐时节包容性更强,各种外来文化采取开明兼容的态度,相继也允许摩尼教、袄教、伊斯1兰、景教等教派在中土传播。
但是后来有唐玄宗以妄称佛教诳惑为由,先是严令禁止信奉摩尼教,四五十年前,还有唐武宗发动会昌毁佛灭法,不但尽拆佛教寺院,勒令僧侣还俗,景教、袄教等外来宗教也深受打击。
时至今日唐廷已亡,而且打压、扶持哪个宗教的政策,便如灭法毁佛的唐武宗逝世,换成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后便立即废止灭佛政策。在唐朝时节往往随着皇帝更迭而变动。所以如今诸方割据政权,对于宗教的管治,也都缺乏明文规定的法例。
所以陈州刺史发觉治下有大批百姓结社信教,李天衢也并没有严令禁止治下子民信仰什么宗教的取向。地方州府遂上报朝廷,也全权由皇帝定夺。
若是其他君主看到上乘宗这个名头,多半会认为这应是佛教的那个分支教派。可是李天衢看到传教的毋乙、董乙这两人的名头,便立刻警觉道:
上乘宗?哼!外面披着一层皮,骨子里不还是摩尼教么?
期间控制着魏博军藩镇的邺王罗弘信年老病故,其子罗绍威遂上表请示,经李天衢承认接掌了邺王之位。只不过魏博军这一次权势交迭,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的罗绍威,恐怕也很难镇得住麾下跋扈骄横惯了的牙将。加上之前割让就相、卫二州于李天衢,这已经触犯了魏博军内部一些人的利益,估计这几年内,那边恐怕还要闹出些乱子;
至于赵王王镕,据闻近期更是犬色声马、贪图享乐,陷在上千妃子的温柔乡里不理政事。看来也是因奉魏国为宗主,谁敢动他,便是要与李天衢为敌,故而安安心心的寻欢作乐;
北平国王处直,则是牢牢的要抱紧晋王李克用的大腿,毕竟他的地盘也被刘仁恭的燕国觊觎着。而刘仁恭先前与李天衢交锋战败,不但丢了棣州,还割让出德州才得以罢兵休战,心里也正憋着一团邪火无处发泄,可是燕国方面也忌惮晋国的强势,刘仁恭知道当年已把李克用得罪得狠了...如此燕国不敢再招惹李天衢,惦记着王处直的地盘,却又顾忌晋国会趁机来兴兵复仇。
不过燕王刘仁恭虽然一直都有扩张疆土的野心,据闻他仍是居住在幽州大安山上兴建的宫殿当中,终日酒池肉林,对外发号施令,卢龙军方面的军务也都由刘守光、元行钦、单廷珪等人打理,李天衢心说这也注定了他的位子注定坐不长久;
而当初大张旗鼓的遣使撺掇魏、晋两国联合出兵,意图趁火打劫兼并梁国大片领土的蜀国王建,竟然遣使至长安,请求与朱温议和修好。
王建为了本国的利益摇摆不定,这本来就在李天衢的意料之中。毕竟他与朱温并没有切齿大恨,发兵甘陇,却结结实实的挨了梁军一通暴捶,也打得王建意识到就算朱温的实力大不如前,却也不是他能招惹得起的。
河中、潼关一带的防线仍旧固若金汤,蜀国也生怕梁国会兴兵报复,遂立刻改换阵营,反而要拉拢朱温结成同盟关系。何况蜀国东征也惦记着荆南军的地盘,结果成汭又改换门庭向魏国称臣...李天衢寻思蜀国现在不便再对荆南出手,估计王建又要与朱温联手,也未尝没有记恨魏国阻扼住他扩张领地空间的因由。
可以揣度清楚的是,朱温固然也想吞了王建治下两川巴蜀的大片疆土。可是蜀军控扼秦岭、大巴山之间崎岖难行的蜀道要隘,主动出击不行,死守却占尽优势。梁国无法吞并蜀国,为了免除一路后顾之忧,自然也立刻应允了王建请和修好的要求。
朱温、王建这两个老狐狸,都擅长表面一套,暗地里一套,好似先前两国并未交战厮杀过,彼此遣使往来的频繁。王建甚至还提议将他的女儿普慈公主嫁于朱温之侄朱友谅,梁、蜀两国结成姻亲,彼此更得相互照应,而朱温那边也很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李天衢可记得被王建嫁出去的普慈公主,按原本的轨迹应该是嫁于岐王李茂贞之侄李继崇的,不过李茂贞的命数出现了变化,早被朱温诛杀,现在坟头草都不知长多高了。王建仍要利用和亲,然而是要以梁国做为己方势力的北面屏障,与东面魏、晋等大国隔绝开来,这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也自知王建之女普慈公主生得容貌如何,若是她颇有姿色,而嫁到梁国去给朱温当侄媳妇...嗯...李天衢心说以后或许还有好戏可看。
至于荆南、楚国方面,马殷与成汭暂时放下对彼此的成见,倒也真按着李天衢的指示,一并出兵,攻讨夹在他们两方势力之间的武陵洞蛮雷彦恭。毕竟占据澧、朗二州的雷彦恭,也是属于那种典型的不遵皇命的割据军阀,反复无常,时常侵掠寇钞周边州府,而让李天衢打算尽快灭了他那一方势力的另一个理由则是:这厮以后也很有可能倒向杨行密的阵营。
也无须动用己方势力的军队,若是朱温坐镇中原,他对付雷彦恭的手段便是下诏削除唐昭宗时期赐予雷家武贞节度使的官爵,然而命令高季昌、马殷兴兵讨伐。
按史载线雷彦恭丢了地盘,狼狈的逃往盟友杨行密之子杨渥统掌的地盘寻求庇护,他那几个兄弟则被马殷俘虏,尽被送至梁国都城斩首示众...既然朱温对付他的法子能成,李天衢遂也打算如法炮制,利用楚国、荆南先灭了这一路注定不会臣服于自己的割据势力。
如果顺利灭了雷彦恭,至于他统掌的澧、朗二州归属,就由着马殷、成汭争去吧。
至于杨行密那边,也无暇顾及李天衢正要铲除他日后潜在的盟友。他侵攻镇南军钟传的战争应该还会持续好久。按李天衢的计划,整顿军队,休养生息一段时日。下一个要攻取的地区,便是位于后世陕西、河阳两省交界处的陕虢军藩镇。
本来李天衢以为,如今自己治下时局稳定,比起周边各处就势力战乱不休,绝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也几无爆发大规模内乱的可能。直到陈州刺史上呈奏折,禀说当地规模渐大,而以传教为名形成的一个团体,却也登时引起了李天衢的警觉。
“陈州有毋乙、董乙,广招学佛者传教,号上乘宗,教徒男女混杂,昼夜群聚,不食荤茹,如今主要聚集于陈、颍、蔡三州......”
御书房当中,李天衢喃喃读着由地方官署上禀帝王进言陈事的奏章当中的内容,他的眉头渐渐紧皱,也意识到了己方势力治下,终究还是会有民变内乱的隐患。
统掌的地盘内有百姓以信教的名义结社,这种事可大可小。毕竟大唐时节包容性更强,各种外来文化采取开明兼容的态度,相继也允许摩尼教、袄教、伊斯1兰、景教等教派在中土传播。
但是后来有唐玄宗以妄称佛教诳惑为由,先是严令禁止信奉摩尼教,四五十年前,还有唐武宗发动会昌毁佛灭法,不但尽拆佛教寺院,勒令僧侣还俗,景教、袄教等外来宗教也深受打击。
时至今日唐廷已亡,而且打压、扶持哪个宗教的政策,便如灭法毁佛的唐武宗逝世,换成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后便立即废止灭佛政策。在唐朝时节往往随着皇帝更迭而变动。所以如今诸方割据政权,对于宗教的管治,也都缺乏明文规定的法例。
所以陈州刺史发觉治下有大批百姓结社信教,李天衢也并没有严令禁止治下子民信仰什么宗教的取向。地方州府遂上报朝廷,也全权由皇帝定夺。
若是其他君主看到上乘宗这个名头,多半会认为这应是佛教的那个分支教派。可是李天衢看到传教的毋乙、董乙这两人的名头,便立刻警觉道:
上乘宗?哼!外面披着一层皮,骨子里不还是摩尼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