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衢打量着孟知祥这个正史中的后蜀开国皇帝,也知道他很懂得为人处世,更善于把握时机。所以眼见被晋阳攻破,起码以他的身份与权力,但是仍能为魏朝提供助力...孟知祥当然要把握住最后的机会,与后唐划清界线,意图尽可能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贵。
毕竟孟知祥在他觉得据地自立时机成熟之时,便会立刻举兵反叛,背叛后唐...那么当他察觉到后唐国祚难保,就算是李克用的女婿,当然也不可能追随河东李家一条路走到死。
孟知祥绝对是个聪明人,本来他孟家占据昭义军,当年正与觊觎其藩镇领土的河东军连年杀伐,而致使昭义军由邢、潞两州分治,藩镇一分为二的格局。可作为敌对世家子嗣,孟知祥便能讨得那河东之主的欢心。李天衢心说我当年也没少跟李克用打交道...与终日那霸道强势的一方雄主相处,还要得他赏识,也绝非易事......
而孟知祥后来担任晋国掌权机要事务的中门使,却是李存勖动辄便要处死的高危官职。孟知祥遂想方设法,转而向李存勖举荐郭崇韬,自己则转任其它职务。这一手操作,还使得正要削尖脑袋往上爬的郭崇韬对他感恩戴德...不但摆脱险境,又与后唐的智囊谋臣拉上关系,也足见孟知祥深谙人情达练之道。
后唐朝堂有伶官阉党当道,可孟知祥的官位照样递升,执掌的太原府按史载轨迹升级为北京,他身为太原尹也是做到了北京留守一级的封疆大吏吗,所以他是在官场中向来混得开...毕竟五代时期能够位列十国开朝皇帝之一,也必然不是等闲之辈。孟知祥又不同于其他马上打天下的帝君,他必须懂得隐忍,又善于权谋。
寻思一番过后,李天衢忽的开口,沉声说道:
“你既是河东李家婿亲,本来以为你会与晋主共进退。结果派遣人手到处奔走传告,劝说晋阳城内守军降从于我朝,这倒有些出乎朕的意料之外......”
孟知祥闻言,眼中也不易察觉的闪过一抹异色,他当然也能听出李天衢话中含义...按说既然是李克用的女婿,身为后唐皇亲国戚,结果在危难关头直接跳到了魏朝一方阵营,那你对河东李家还真没有什么忠心可言呐......
只微微一顿的功夫,孟知祥的脑袋便转得飞快...心想如今魏军刚刚攻占太原晋阳,也正需要他这等在后唐朝堂中地位显赫的人物辅佐安抚人心。而我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反了后唐,也是的的确确帮了魏朝大忙...魏帝有此一说,应该也是出言试探,以此来衡量我日后又会不会死心塌地的忠于魏朝......
心中已得出一个结论,孟知祥垂首俯身,虽然语气从容,可也似夹杂着几分愧意的回道:
“臣以往效命于晋主,而号召城内守军归从于天朝,的确乃不忠之举...虽腆颜愧畏,可还望陛下明鉴,臣虽背主,但并非求荣,而是为了保全河东李家其余子嗣。
毕竟吾主自视甚高,违抗天命,觊觎天朝疆土。陛下亲统王师征伐,晋阳终究难保。臣非但不愿战事祸及更多百姓,如若不劝告晋军尽早放弃抵抗...晋主执迷不反,仍要挟裹族亲抗拒天朝王师,河东李家罪责也将更为深重。
晋主既一意孤行,执意与天朝为敌,终究难保。战事若能早些完结,而由王师占据晋阳外城、内城,臣亦素闻陛下豁达大度...既然晋主身故,遗留下的子嗣少不经事,决计不会有抗拒天朝的非分之想,陛下想必也不会对河东李家其余子孙赶尽杀绝......”
边说着,孟知祥忽的长叹了一口气,又道:
“臣既知晋阳必定为天朝攻破,偏偏晋主仍要逆天行事,也只得试图保全河东李家其余子嗣,奉劝晋军切不可再抗拒王师...可无论是何初衷,臣自知背主负恩,有悖君臣之道。无论陛下如何发落,也绝无怨言,但求天朝能安顿河东先王骨血,臣虽死而无憾......”
李天衢听得险些冷笑出声来,按孟知祥这般说法...如果他之所以要反,也是因为深知大势已去,遂盼望魏军能够尽快控制晋阳,而李存勖不死,便担心他还会连累得李克用这一脉断子绝孙?
然而孟知祥只能在危急关头背弃李存勖,眼下还能想出这等说辞,也已算是能言善辩了...李天衢暂时缄口不言,双眼睥睨俯视过去,而孟知祥也只得伏在地上,做俯首帖耳状,而等候面前那魏朝帝君的发落。
如果时机成熟时...这孟知祥固然会有自立称帝的野心,但是以目前这般形势而言,再借他十个胆,也断然不敢有任何据地独立的念头.......
李天衢心中思量着,本来孟知祥也完全是由于因缘际会,才能成了后蜀政权开国皇帝。按原本的轨迹,后唐灭亡前蜀之后,他由太原尹转调至蜀地为成都尹,随后兴教门之变李存勖身死,孟知祥那时才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军备,而有了据蜀地自立的打算。
而且孟知祥即便具备自立称帝的条件,他也会极度谨慎...等到明宗李嗣源继承帝位,孟知祥对后唐采取的行动则是拒绝奉诏、诛杀使臣、针对进贡钱粮讨价还价、杀退征讨大军,再复接受朝廷招抚...而进行反复试探,但名义上仍是后唐治下的藩镇节度使。
甚至一直熬到了李嗣源亡故,后唐国内又爆发了潞王李从珂背反皇帝李从厚的内乱,孟知祥才敢在成都即皇帝位,立国号蜀,而建立起正史中的后蜀政权。而距离他占据蜀地渐生称帝的野心,实际上已经过去七八年之久了......
也正是因为孟知祥十分小心谨慎,据西川八年,一直耗到了六十岁出头才敢称帝,结果后来却染急症病逝,满打满算也不过做了五六个月的皇帝...再由他儿子孟仁赞继承皇位,而改名孟昶,便是正史中的后蜀末代皇帝。
换而言之,孟知祥除非有万全的把握,还要把握住偶然的时机,才会逐渐暴露出自立称帝的野心。可如今魏军攻破后唐国都,他便只得乖乖的降伏称臣...李天衢心说方今魏朝国力鼎盛,也完全不似后唐中后期那般时局动荡,而充分给予了孟知祥发展壮大,直至裂土分疆的机会。现在的他没那个实力,更没那个胆子。
毕竟他号召晋军放弃抵抗,以归从于我朝...如若无端将孟知祥处死,不但会致使后唐降臣人心恐慌,以后也不利于笼络以后要征讨的其它势力属臣......
李天衢思前想后,决定许以孟知祥一个官职,而必须安排在汴京朝廷,也不会给他趁着天高皇帝远便要暗中搞事的机会...这个孟知祥,起码眼下招抚后唐臣僚子民还有大用,姑且就容得他为我朝效力。
只不过孟知祥又是否能在魏朝得个善终,这可就说不准了......
毕竟孟知祥在他觉得据地自立时机成熟之时,便会立刻举兵反叛,背叛后唐...那么当他察觉到后唐国祚难保,就算是李克用的女婿,当然也不可能追随河东李家一条路走到死。
孟知祥绝对是个聪明人,本来他孟家占据昭义军,当年正与觊觎其藩镇领土的河东军连年杀伐,而致使昭义军由邢、潞两州分治,藩镇一分为二的格局。可作为敌对世家子嗣,孟知祥便能讨得那河东之主的欢心。李天衢心说我当年也没少跟李克用打交道...与终日那霸道强势的一方雄主相处,还要得他赏识,也绝非易事......
而孟知祥后来担任晋国掌权机要事务的中门使,却是李存勖动辄便要处死的高危官职。孟知祥遂想方设法,转而向李存勖举荐郭崇韬,自己则转任其它职务。这一手操作,还使得正要削尖脑袋往上爬的郭崇韬对他感恩戴德...不但摆脱险境,又与后唐的智囊谋臣拉上关系,也足见孟知祥深谙人情达练之道。
后唐朝堂有伶官阉党当道,可孟知祥的官位照样递升,执掌的太原府按史载轨迹升级为北京,他身为太原尹也是做到了北京留守一级的封疆大吏吗,所以他是在官场中向来混得开...毕竟五代时期能够位列十国开朝皇帝之一,也必然不是等闲之辈。孟知祥又不同于其他马上打天下的帝君,他必须懂得隐忍,又善于权谋。
寻思一番过后,李天衢忽的开口,沉声说道:
“你既是河东李家婿亲,本来以为你会与晋主共进退。结果派遣人手到处奔走传告,劝说晋阳城内守军降从于我朝,这倒有些出乎朕的意料之外......”
孟知祥闻言,眼中也不易察觉的闪过一抹异色,他当然也能听出李天衢话中含义...按说既然是李克用的女婿,身为后唐皇亲国戚,结果在危难关头直接跳到了魏朝一方阵营,那你对河东李家还真没有什么忠心可言呐......
只微微一顿的功夫,孟知祥的脑袋便转得飞快...心想如今魏军刚刚攻占太原晋阳,也正需要他这等在后唐朝堂中地位显赫的人物辅佐安抚人心。而我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反了后唐,也是的的确确帮了魏朝大忙...魏帝有此一说,应该也是出言试探,以此来衡量我日后又会不会死心塌地的忠于魏朝......
心中已得出一个结论,孟知祥垂首俯身,虽然语气从容,可也似夹杂着几分愧意的回道:
“臣以往效命于晋主,而号召城内守军归从于天朝,的确乃不忠之举...虽腆颜愧畏,可还望陛下明鉴,臣虽背主,但并非求荣,而是为了保全河东李家其余子嗣。
毕竟吾主自视甚高,违抗天命,觊觎天朝疆土。陛下亲统王师征伐,晋阳终究难保。臣非但不愿战事祸及更多百姓,如若不劝告晋军尽早放弃抵抗...晋主执迷不反,仍要挟裹族亲抗拒天朝王师,河东李家罪责也将更为深重。
晋主既一意孤行,执意与天朝为敌,终究难保。战事若能早些完结,而由王师占据晋阳外城、内城,臣亦素闻陛下豁达大度...既然晋主身故,遗留下的子嗣少不经事,决计不会有抗拒天朝的非分之想,陛下想必也不会对河东李家其余子孙赶尽杀绝......”
边说着,孟知祥忽的长叹了一口气,又道:
“臣既知晋阳必定为天朝攻破,偏偏晋主仍要逆天行事,也只得试图保全河东李家其余子嗣,奉劝晋军切不可再抗拒王师...可无论是何初衷,臣自知背主负恩,有悖君臣之道。无论陛下如何发落,也绝无怨言,但求天朝能安顿河东先王骨血,臣虽死而无憾......”
李天衢听得险些冷笑出声来,按孟知祥这般说法...如果他之所以要反,也是因为深知大势已去,遂盼望魏军能够尽快控制晋阳,而李存勖不死,便担心他还会连累得李克用这一脉断子绝孙?
然而孟知祥只能在危急关头背弃李存勖,眼下还能想出这等说辞,也已算是能言善辩了...李天衢暂时缄口不言,双眼睥睨俯视过去,而孟知祥也只得伏在地上,做俯首帖耳状,而等候面前那魏朝帝君的发落。
如果时机成熟时...这孟知祥固然会有自立称帝的野心,但是以目前这般形势而言,再借他十个胆,也断然不敢有任何据地独立的念头.......
李天衢心中思量着,本来孟知祥也完全是由于因缘际会,才能成了后蜀政权开国皇帝。按原本的轨迹,后唐灭亡前蜀之后,他由太原尹转调至蜀地为成都尹,随后兴教门之变李存勖身死,孟知祥那时才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军备,而有了据蜀地自立的打算。
而且孟知祥即便具备自立称帝的条件,他也会极度谨慎...等到明宗李嗣源继承帝位,孟知祥对后唐采取的行动则是拒绝奉诏、诛杀使臣、针对进贡钱粮讨价还价、杀退征讨大军,再复接受朝廷招抚...而进行反复试探,但名义上仍是后唐治下的藩镇节度使。
甚至一直熬到了李嗣源亡故,后唐国内又爆发了潞王李从珂背反皇帝李从厚的内乱,孟知祥才敢在成都即皇帝位,立国号蜀,而建立起正史中的后蜀政权。而距离他占据蜀地渐生称帝的野心,实际上已经过去七八年之久了......
也正是因为孟知祥十分小心谨慎,据西川八年,一直耗到了六十岁出头才敢称帝,结果后来却染急症病逝,满打满算也不过做了五六个月的皇帝...再由他儿子孟仁赞继承皇位,而改名孟昶,便是正史中的后蜀末代皇帝。
换而言之,孟知祥除非有万全的把握,还要把握住偶然的时机,才会逐渐暴露出自立称帝的野心。可如今魏军攻破后唐国都,他便只得乖乖的降伏称臣...李天衢心说方今魏朝国力鼎盛,也完全不似后唐中后期那般时局动荡,而充分给予了孟知祥发展壮大,直至裂土分疆的机会。现在的他没那个实力,更没那个胆子。
毕竟他号召晋军放弃抵抗,以归从于我朝...如若无端将孟知祥处死,不但会致使后唐降臣人心恐慌,以后也不利于笼络以后要征讨的其它势力属臣......
李天衢思前想后,决定许以孟知祥一个官职,而必须安排在汴京朝廷,也不会给他趁着天高皇帝远便要暗中搞事的机会...这个孟知祥,起码眼下招抚后唐臣僚子民还有大用,姑且就容得他为我朝效力。
只不过孟知祥又是否能在魏朝得个善终,这可就说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