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汹汹的杀至长城关隘,结果阵中号角声响起,发出撤兵的命令...大队人马陆续掉头转向,行伍间也颇有种灰溜溜萎靡沮丧的意味。
李嗣源面色阴沉冰冷,犹如块生铁,他甚至因恚怒而感到心悸抽搐的痛楚...然而又忿恨的朝着墩台上望了一眼,却也只得一兜缰绳,策马转过身去,而统领各部兵马向北方退去。
来得雷声大雨点小,李嗣源本来打算集结军队,起码从场面上要震慑折从远乃至由他统掌的府、麟二州守军,结果对方却根本不吃这一套。而且一番叫骂下来,也完全没有讨到任何便宜...李嗣源好歹没有因为愤怒而丧失理智,而贸然下令发起强攻,所以他只能暂时撤退。
毕竟折从远已经做好了据关固守的准备,后唐余部乃部族军都以骑兵为主,的确又缺少攻城器具,如果非要攻打关隘,战士也只得一律下马去攀越山岭,再以临时搭建的长梯等简陋攻城器械,试图以蚁附攻城的方式夺取关口。
可是折从远麾下的将士也都不是摆设,他们奉令把守关隘,早已是严阵以待。李嗣源自知如若贸然攻打,便如同卯足了力气一脚踢向铁板...眼下兵力有限,他也没有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府州、麟州一隅的防线立刻打出个突破口的底气。
不过长城蜿蜒万里,壁垒绵长,也着实难以面面俱到。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如果回避开折从远重点防备的区域,而沿着府州与麟州边塞防线详加查探,想必也能发现趁虚而入的机会。
毕竟已经被折从远得罪得狠了,李嗣源不但急于通过犯边掳掠的方式,以补充日渐窘迫的军需,又被对方挑明了叱骂他这个后唐皇帝,实则也不过是个复入狄夷的胡人,更是要危害边关百姓的鞑虏头子...如果不在折家统掌的地盘讨回场面,李嗣源自知在诸部首领看来,自己岂不是威严扫地?
然而李嗣源就算深知折从远善于主持戎边守备防务,可是过往后唐治下卢龙、河东、振武诸镇抵御契丹大军,承受的压力更大,反而犯边侵袭折家治下疆土的塞外部族实力有限。所以李嗣源只知折从远擅守,却又不知那个折家第三代家主到底戎边善守到了什么程度。
若是比较征战沙场而打出来的威名,折从远的名气无疑要比李嗣源小了许多。而且身为李克用所收的一众义儿当中,论战绩功勋也是屈指可数的名将,如果两军对垒,按说也应该是李嗣源更胜一筹...可是这一次面对李嗣源的大举侵攻,折从远有边关倚仗,还是以他最为擅长的方式来打这场防御战。
李嗣源也当然不会知晓,折从远坐镇边塞,非但于后唐时节戎卫府、麟二州平安无事,甚至在中原王朝开始为外族压制,而燕云十六州也已尽数割让给契丹的后晋时期,由折从远戎边保境,自始至终都没有让契丹人踏入府州、麟州半步...眼下李嗣源兵马不过三万,而且麾下军队的成分杂七杂八,要突破折从远坐镇的防线,而大肆南侵掳掠,又谈何容易?
所以四日之后,李嗣源佯攻关隘,又调度兵马迂回转向,其义子李从珂转战西南,终于自一处地势相对平缓的古长城突破出一道缺口,旋即数千胡骑兵锋直指麟州治下银城县,意欲剽掠沿途镇坊财帛钱粮。可是行军不过二十余里,反而落入折家军旅早已设好的伏击圈中。
折从远预判李嗣源不会善罢甘休,遂有意关门打狗,诱使一拨敌军冒险深入,再设下埋伏往死里打...直杀得犯境的兵马伤亡惨重,而李从珂仗着剽勇善战的身手,虽然奋力突围,可是身中两箭,丢下两千多具尸首,也只得率领残部又退出关外......
而折从远也并非一味死守,但凡探察长城关隘有胡骑活动的迹象,便选精锐,主动出击,又杀得两拨部族气沮败丧。当后唐其余军旅闻讯赶来,出击的折家兵马也已早早的退入关隘,又摆出一副严防据守的架势。
这几场小规模的战事打下来,却仍是李嗣源一方得不偿失,偷鸡不着蚀把米,而落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正是因为战事不利,也使得李嗣源麾下,那个先前便对自家主公遁入塞外,历经艰苦,同时对抗魏朝、契丹双方的决策极为不满的心腹近臣,而有了另谋出路的打算......
“折家不过是统掌两处州府的地方门阀,便已不把主上放在眼里...要攻打府、麟二州剽掠钱粮便如此艰难,还谈何复兴大唐江山社稷?”
南临古长城与陕北地界,地处后世内蒙古准格尔旗茫茫草原上,散落在旷野间的一片帐篷当中,在一座大帐内正有人沉声说道。
然而密谋商议,直言否定李嗣源着实不该转战至塞外的那个人...正是曾力主投靠契丹,力争在燕云地界谋个安身之所,利用外族对抗魏朝,而与自家主公先前便闹得很不愉快的石敬瑭。
此刻石敬瑭面色阴渗渗的,旋即转首环视向帐内众人。除了在他麾下打出名号的心腹刘知远,由石敬瑭暗中撺掇,而参赴这场密议之人,还有曾在河东先主李克用帐下担任先锋使,如今论资历也算是后唐宿将的杜堆金...以及其子杜重威,乃至还有一个由石敬瑭新近在军中提拔的骑将张彦泽。
而刘知远、杜堆金、杜重威、张彦泽几人听石敬瑭沉声说罢,面色也不由变得更为凝重起来...毕竟他们也很清楚,石敬瑭向来反对李嗣源在塞外苦寒之地重整旗鼓的决策,实在太过艰苦,而且无论苦熬多少年,也未必会有杀回中原的盼头...与其长期艰苦卓绝的在塞外辗转,莫不如尝试投效契丹,那样才更有可能谋取一处封地,而不必再受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苦楚。
然而李嗣源仇视契丹,在他看来,石敬瑭的提议无异于认贼投敌,不知廉耻,实在是太过没有下限...要紧关头,方才看清一个人的秉性,彼此的理念又是背道而驰,最终导致他们这对本来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开始恶化。
先前被自己的主公兼岳丈痛斥责骂,石敬瑭固然不敢再出言反驳,可是隐忍至今,他不满的情绪与日俱增,遂暗中传唤与其亲近的属下密谋,而旧事重提,不再忌讳表达对李嗣源决策的强烈不满...那么几乎也就意味着一件事:
石敬瑭已经笃定心思,不甘愿再追随着李嗣源在塞外苦熬下去。仍要按着自己的主张,而意图脱离自己的老丈人自立门户了。
大帐内几人默然不语,他们虽因与石敬瑭关系紧密,遂被撺掇来参赴这场绝不可走漏风声的密议...但是背弃自家主公,毕竟事关重大,还须好生斟酌才是。一阵沉寂过后,倒是杜堆金先开了腔,而仍有些犹疑的说道:
“的确正如石都督所言,主上执意于招拢塞外部族,等候时机,意图东山再起,可如今看来,我等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也未必能有复返中原的机会...可是鼓动一部分兵马背主叛离,此事非同小可,而且如若出走,我等去投从契丹,也未必能确保必能受录用安置,这...终究仍有些不妥吧......”
李嗣源面色阴沉冰冷,犹如块生铁,他甚至因恚怒而感到心悸抽搐的痛楚...然而又忿恨的朝着墩台上望了一眼,却也只得一兜缰绳,策马转过身去,而统领各部兵马向北方退去。
来得雷声大雨点小,李嗣源本来打算集结军队,起码从场面上要震慑折从远乃至由他统掌的府、麟二州守军,结果对方却根本不吃这一套。而且一番叫骂下来,也完全没有讨到任何便宜...李嗣源好歹没有因为愤怒而丧失理智,而贸然下令发起强攻,所以他只能暂时撤退。
毕竟折从远已经做好了据关固守的准备,后唐余部乃部族军都以骑兵为主,的确又缺少攻城器具,如果非要攻打关隘,战士也只得一律下马去攀越山岭,再以临时搭建的长梯等简陋攻城器械,试图以蚁附攻城的方式夺取关口。
可是折从远麾下的将士也都不是摆设,他们奉令把守关隘,早已是严阵以待。李嗣源自知如若贸然攻打,便如同卯足了力气一脚踢向铁板...眼下兵力有限,他也没有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府州、麟州一隅的防线立刻打出个突破口的底气。
不过长城蜿蜒万里,壁垒绵长,也着实难以面面俱到。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如果回避开折从远重点防备的区域,而沿着府州与麟州边塞防线详加查探,想必也能发现趁虚而入的机会。
毕竟已经被折从远得罪得狠了,李嗣源不但急于通过犯边掳掠的方式,以补充日渐窘迫的军需,又被对方挑明了叱骂他这个后唐皇帝,实则也不过是个复入狄夷的胡人,更是要危害边关百姓的鞑虏头子...如果不在折家统掌的地盘讨回场面,李嗣源自知在诸部首领看来,自己岂不是威严扫地?
然而李嗣源就算深知折从远善于主持戎边守备防务,可是过往后唐治下卢龙、河东、振武诸镇抵御契丹大军,承受的压力更大,反而犯边侵袭折家治下疆土的塞外部族实力有限。所以李嗣源只知折从远擅守,却又不知那个折家第三代家主到底戎边善守到了什么程度。
若是比较征战沙场而打出来的威名,折从远的名气无疑要比李嗣源小了许多。而且身为李克用所收的一众义儿当中,论战绩功勋也是屈指可数的名将,如果两军对垒,按说也应该是李嗣源更胜一筹...可是这一次面对李嗣源的大举侵攻,折从远有边关倚仗,还是以他最为擅长的方式来打这场防御战。
李嗣源也当然不会知晓,折从远坐镇边塞,非但于后唐时节戎卫府、麟二州平安无事,甚至在中原王朝开始为外族压制,而燕云十六州也已尽数割让给契丹的后晋时期,由折从远戎边保境,自始至终都没有让契丹人踏入府州、麟州半步...眼下李嗣源兵马不过三万,而且麾下军队的成分杂七杂八,要突破折从远坐镇的防线,而大肆南侵掳掠,又谈何容易?
所以四日之后,李嗣源佯攻关隘,又调度兵马迂回转向,其义子李从珂转战西南,终于自一处地势相对平缓的古长城突破出一道缺口,旋即数千胡骑兵锋直指麟州治下银城县,意欲剽掠沿途镇坊财帛钱粮。可是行军不过二十余里,反而落入折家军旅早已设好的伏击圈中。
折从远预判李嗣源不会善罢甘休,遂有意关门打狗,诱使一拨敌军冒险深入,再设下埋伏往死里打...直杀得犯境的兵马伤亡惨重,而李从珂仗着剽勇善战的身手,虽然奋力突围,可是身中两箭,丢下两千多具尸首,也只得率领残部又退出关外......
而折从远也并非一味死守,但凡探察长城关隘有胡骑活动的迹象,便选精锐,主动出击,又杀得两拨部族气沮败丧。当后唐其余军旅闻讯赶来,出击的折家兵马也已早早的退入关隘,又摆出一副严防据守的架势。
这几场小规模的战事打下来,却仍是李嗣源一方得不偿失,偷鸡不着蚀把米,而落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正是因为战事不利,也使得李嗣源麾下,那个先前便对自家主公遁入塞外,历经艰苦,同时对抗魏朝、契丹双方的决策极为不满的心腹近臣,而有了另谋出路的打算......
“折家不过是统掌两处州府的地方门阀,便已不把主上放在眼里...要攻打府、麟二州剽掠钱粮便如此艰难,还谈何复兴大唐江山社稷?”
南临古长城与陕北地界,地处后世内蒙古准格尔旗茫茫草原上,散落在旷野间的一片帐篷当中,在一座大帐内正有人沉声说道。
然而密谋商议,直言否定李嗣源着实不该转战至塞外的那个人...正是曾力主投靠契丹,力争在燕云地界谋个安身之所,利用外族对抗魏朝,而与自家主公先前便闹得很不愉快的石敬瑭。
此刻石敬瑭面色阴渗渗的,旋即转首环视向帐内众人。除了在他麾下打出名号的心腹刘知远,由石敬瑭暗中撺掇,而参赴这场密议之人,还有曾在河东先主李克用帐下担任先锋使,如今论资历也算是后唐宿将的杜堆金...以及其子杜重威,乃至还有一个由石敬瑭新近在军中提拔的骑将张彦泽。
而刘知远、杜堆金、杜重威、张彦泽几人听石敬瑭沉声说罢,面色也不由变得更为凝重起来...毕竟他们也很清楚,石敬瑭向来反对李嗣源在塞外苦寒之地重整旗鼓的决策,实在太过艰苦,而且无论苦熬多少年,也未必会有杀回中原的盼头...与其长期艰苦卓绝的在塞外辗转,莫不如尝试投效契丹,那样才更有可能谋取一处封地,而不必再受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苦楚。
然而李嗣源仇视契丹,在他看来,石敬瑭的提议无异于认贼投敌,不知廉耻,实在是太过没有下限...要紧关头,方才看清一个人的秉性,彼此的理念又是背道而驰,最终导致他们这对本来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开始恶化。
先前被自己的主公兼岳丈痛斥责骂,石敬瑭固然不敢再出言反驳,可是隐忍至今,他不满的情绪与日俱增,遂暗中传唤与其亲近的属下密谋,而旧事重提,不再忌讳表达对李嗣源决策的强烈不满...那么几乎也就意味着一件事:
石敬瑭已经笃定心思,不甘愿再追随着李嗣源在塞外苦熬下去。仍要按着自己的主张,而意图脱离自己的老丈人自立门户了。
大帐内几人默然不语,他们虽因与石敬瑭关系紧密,遂被撺掇来参赴这场绝不可走漏风声的密议...但是背弃自家主公,毕竟事关重大,还须好生斟酌才是。一阵沉寂过后,倒是杜堆金先开了腔,而仍有些犹疑的说道:
“的确正如石都督所言,主上执意于招拢塞外部族,等候时机,意图东山再起,可如今看来,我等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也未必能有复返中原的机会...可是鼓动一部分兵马背主叛离,此事非同小可,而且如若出走,我等去投从契丹,也未必能确保必能受录用安置,这...终究仍有些不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