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咸阳宫,矗立于此。
古朴大气,带着粗犷的线条,不似六国宫殿之奢华精细,但带着别样的原始之风。秦人不是崇尚节俭,而是在秦人眼里,这些都是无用之物。
山东六国有着别样的文化习俗,燕歌、赵舞,各种玩乐的事物,造就了他们的繁荣,却也是其堕落的根源。
但在秦国,这些均无用。
所以,大秦的排外之举,也被六国视为粗鄙,蛮夷之风。
也正是因此,在大秦,没有诸子百家生存的土壤。他们的活动范围一直都是其余六国,凭借百家身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官职,金钱。
在秦国,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里,重实干之风。无论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出头。商君的法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给了贫民百姓一条晋升之道。这条路,就是参军。
然而,两百多年的时光。
商君之后,秦国再次迎来了一位法家大才,韩非。
幽暗深邃的殿宇之中,布满了凝重压抑的气氛,正值盛年的秦王政端坐在自己的宝座之上,与这深邃肃穆的大殿融汇在一起,其身上的威势日益厚重,令人心头一滞。
殿中群臣,几乎无人敢在朝堂之上与这位秦国之中至高无上的秦王对视。
“韩非,你终于来了。”看着殿上的韩非,嬴政嘴角勾起一抹轻笑,无不快意的说道。
“大王为了在下,不惜出动大军,我想,天下没有人能够拒绝吧?”韩非直视上首的嬴政,只可惜,通天冠上的冕旒让他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他只感觉到,对方很高兴。
不过区区几年的时间,昔日那个尚公子却再度成为了秦国的王,以王之名,行王之事。踏上了权利的巅峰,真正的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人。
而他,却从韩国公子,沦为了阶下之囚。
人生之际遇,真是变幻莫测。
“那么你应该知道,孤这样做的目的。”
大殿两侧的群臣都不住的打量着这位被秦王推崇至极的年轻人,穿者一身紫色华服服饰,腰间佩戴白玉,三千乌黑长发以发簪竖起,容貌俊秀,一双眼眸比之繁星更加璀璨耀眼,充斥着无穷智慧,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风霜与智慧。
他浑身上下就像笼罩在迷雾之中,让人捉摸不透。
李斯跪坐在文官一侧,目不斜视,但他不断跳动的眼皮和鼻尖渗出的汗珠则显示出他不平静的内心。
对于韩非,他是既感激又嫉妒。如果没有韩非的帮助,他不会有现在的学识,在荀师座下,与韩非同门,他收益颇多。
但同时,他的才华天资也让李斯嫉妒。
但朝堂之争,波云诡谲,稍有不慎,便是身首异处。自己这位师兄,已经被盯上了。
“韩非,你应该知道,孤请你来的目的。”冕旒下是看不真切的表情,唯有一双锐利的眸子直刺韩非心头,让他心神为之一震。
他知道,自己如果说了半个不字,不止是他,就连韩国也将承受秦王的雷霆之怒。
毕竟,现在的他,不是尚公子,而是秦王。
此一时,彼一时。
“大王之令,韩非岂敢不从。”
“能得先生之助,大秦一统之日不远矣。”
然殿下群臣却是神色莫名,心思各异。
······
“你先下去吧。”温润的声音,带着柔和,让人如沐春风。
宫女俏脸一红,微微施了一礼,便转身离去。
“韩非,终究还是来了。”空荡的宫殿一声悠悠叹息,似是期待,似是感慨。
十年蛰伏,现在终于等到时机。
韩非不能死,至少现在不能死。
秦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一统六国,虽有波澜,但结局早已注定。
韩非可以做秦法的奠基人,商君之法已经渐渐不合时宜,大秦若想长治久安,必须变法。
然而,当世能为秦国制定法律秩序的人,寥寥无几。
“这就是你给我的答案?”平淡的话语下,是掩饰不住的疑惑和愤怒。
“大秦想要一统天下,首先要击败的,不是韩国,也不是魏国,而是昔日的宿敌,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兵锋之盛冠绝六国。昔日长平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赵国已经恢复了长平之战的创伤,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
“大王,韩非显然存有私心,此人上存韩灭赵之策,分明是想拖延时间,为韩国赢的生存之机。”文官中,昌文君一袭黑色朝服,面上带着愤懑之意。
“韩非之言,微臣不敢苟同。韩国地处险要,毗邻魏国,赵国,秦国。是大秦东出六国的咽喉之道,若依照韩非之言,大秦与赵相争,倘若其他五国合兵,借道韩国,到时候,一旦局势生变,灭赵之战恐生变数。”
平和的声音,但对于韩非,那是再熟悉不过。桑海之地,朝夕相处的师弟,他又怎会不记得?
师出同门,但此时,两人却是意见相悖。
“韩国弹丸之地,怎敢违背大秦之意。借道其余诸国,这是取死之道,韩国绝对不会这样做。”韩非当即回道。
朝堂之上亦是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伐赵,一派则是主张先灭韩国,再取赵地。
但朝堂中的昌平君,尉缭,蒙武等人却是一言不发,显然他们也在衡量其中得失。
一旦灭掉赵国这个最大的威胁,除了南方楚国之外,灭掉其余五国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战而竟全功。
攻韩,取了咽喉之道,则可以北伐赵国,南攻魏国,再无后顾之忧。
两者,到底该如何取舍?
“启禀大王,臣以为,应将此人立即斩首,以示大秦法度。”苍老的声音,却让朝臣心中为之一震。
因为,说话的不是普通官员,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相国,昌平君。
“卿何出此言?”
“韩非此言,乃祸国之道,韩人奸诈,从昔日的长平之战,到疲秦之计,无不算计颇深。韩非此举,不过是想再现昔日长平之战,好让韩国坐享其成,使山东六国赢得喘息之机。”
短短一语,群臣皆惊。
如果真的像昌平君所言,那韩非此人,当诛。连李斯也不得不心惊,不愧是相国大人,一出手,就将韩非陷入危险境地。
而且,他还无法辩驳。秦赵之间,若无变故,必将是一场硬仗。
“韩非,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王座上,是压抑的怒火。
他以国士待之,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无异于背叛的举动,这怎能不让其愤怒?
“来人,将韩非押进大牢,严加看管!”
古朴大气,带着粗犷的线条,不似六国宫殿之奢华精细,但带着别样的原始之风。秦人不是崇尚节俭,而是在秦人眼里,这些都是无用之物。
山东六国有着别样的文化习俗,燕歌、赵舞,各种玩乐的事物,造就了他们的繁荣,却也是其堕落的根源。
但在秦国,这些均无用。
所以,大秦的排外之举,也被六国视为粗鄙,蛮夷之风。
也正是因此,在大秦,没有诸子百家生存的土壤。他们的活动范围一直都是其余六国,凭借百家身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官职,金钱。
在秦国,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里,重实干之风。无论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出头。商君的法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给了贫民百姓一条晋升之道。这条路,就是参军。
然而,两百多年的时光。
商君之后,秦国再次迎来了一位法家大才,韩非。
幽暗深邃的殿宇之中,布满了凝重压抑的气氛,正值盛年的秦王政端坐在自己的宝座之上,与这深邃肃穆的大殿融汇在一起,其身上的威势日益厚重,令人心头一滞。
殿中群臣,几乎无人敢在朝堂之上与这位秦国之中至高无上的秦王对视。
“韩非,你终于来了。”看着殿上的韩非,嬴政嘴角勾起一抹轻笑,无不快意的说道。
“大王为了在下,不惜出动大军,我想,天下没有人能够拒绝吧?”韩非直视上首的嬴政,只可惜,通天冠上的冕旒让他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他只感觉到,对方很高兴。
不过区区几年的时间,昔日那个尚公子却再度成为了秦国的王,以王之名,行王之事。踏上了权利的巅峰,真正的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人。
而他,却从韩国公子,沦为了阶下之囚。
人生之际遇,真是变幻莫测。
“那么你应该知道,孤这样做的目的。”
大殿两侧的群臣都不住的打量着这位被秦王推崇至极的年轻人,穿者一身紫色华服服饰,腰间佩戴白玉,三千乌黑长发以发簪竖起,容貌俊秀,一双眼眸比之繁星更加璀璨耀眼,充斥着无穷智慧,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风霜与智慧。
他浑身上下就像笼罩在迷雾之中,让人捉摸不透。
李斯跪坐在文官一侧,目不斜视,但他不断跳动的眼皮和鼻尖渗出的汗珠则显示出他不平静的内心。
对于韩非,他是既感激又嫉妒。如果没有韩非的帮助,他不会有现在的学识,在荀师座下,与韩非同门,他收益颇多。
但同时,他的才华天资也让李斯嫉妒。
但朝堂之争,波云诡谲,稍有不慎,便是身首异处。自己这位师兄,已经被盯上了。
“韩非,你应该知道,孤请你来的目的。”冕旒下是看不真切的表情,唯有一双锐利的眸子直刺韩非心头,让他心神为之一震。
他知道,自己如果说了半个不字,不止是他,就连韩国也将承受秦王的雷霆之怒。
毕竟,现在的他,不是尚公子,而是秦王。
此一时,彼一时。
“大王之令,韩非岂敢不从。”
“能得先生之助,大秦一统之日不远矣。”
然殿下群臣却是神色莫名,心思各异。
······
“你先下去吧。”温润的声音,带着柔和,让人如沐春风。
宫女俏脸一红,微微施了一礼,便转身离去。
“韩非,终究还是来了。”空荡的宫殿一声悠悠叹息,似是期待,似是感慨。
十年蛰伏,现在终于等到时机。
韩非不能死,至少现在不能死。
秦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一统六国,虽有波澜,但结局早已注定。
韩非可以做秦法的奠基人,商君之法已经渐渐不合时宜,大秦若想长治久安,必须变法。
然而,当世能为秦国制定法律秩序的人,寥寥无几。
“这就是你给我的答案?”平淡的话语下,是掩饰不住的疑惑和愤怒。
“大秦想要一统天下,首先要击败的,不是韩国,也不是魏国,而是昔日的宿敌,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兵锋之盛冠绝六国。昔日长平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赵国已经恢复了长平之战的创伤,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
“大王,韩非显然存有私心,此人上存韩灭赵之策,分明是想拖延时间,为韩国赢的生存之机。”文官中,昌文君一袭黑色朝服,面上带着愤懑之意。
“韩非之言,微臣不敢苟同。韩国地处险要,毗邻魏国,赵国,秦国。是大秦东出六国的咽喉之道,若依照韩非之言,大秦与赵相争,倘若其他五国合兵,借道韩国,到时候,一旦局势生变,灭赵之战恐生变数。”
平和的声音,但对于韩非,那是再熟悉不过。桑海之地,朝夕相处的师弟,他又怎会不记得?
师出同门,但此时,两人却是意见相悖。
“韩国弹丸之地,怎敢违背大秦之意。借道其余诸国,这是取死之道,韩国绝对不会这样做。”韩非当即回道。
朝堂之上亦是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伐赵,一派则是主张先灭韩国,再取赵地。
但朝堂中的昌平君,尉缭,蒙武等人却是一言不发,显然他们也在衡量其中得失。
一旦灭掉赵国这个最大的威胁,除了南方楚国之外,灭掉其余五国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战而竟全功。
攻韩,取了咽喉之道,则可以北伐赵国,南攻魏国,再无后顾之忧。
两者,到底该如何取舍?
“启禀大王,臣以为,应将此人立即斩首,以示大秦法度。”苍老的声音,却让朝臣心中为之一震。
因为,说话的不是普通官员,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相国,昌平君。
“卿何出此言?”
“韩非此言,乃祸国之道,韩人奸诈,从昔日的长平之战,到疲秦之计,无不算计颇深。韩非此举,不过是想再现昔日长平之战,好让韩国坐享其成,使山东六国赢得喘息之机。”
短短一语,群臣皆惊。
如果真的像昌平君所言,那韩非此人,当诛。连李斯也不得不心惊,不愧是相国大人,一出手,就将韩非陷入危险境地。
而且,他还无法辩驳。秦赵之间,若无变故,必将是一场硬仗。
“韩非,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王座上,是压抑的怒火。
他以国士待之,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无异于背叛的举动,这怎能不让其愤怒?
“来人,将韩非押进大牢,严加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