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不错,老夫就知道没看出你。”
对于房遗爱,程咬金没啥好客气的,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称赞一句,又端起了酒杯,不由房遗爱分说,和他碰了下,“来,喝酒!”
房遗爱硬着头皮干下这杯,心里开始寻思着怎么逃酒,他可不敢和老程拼酒,否则明早起来得头痛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李世民也不再听墙根了,爽朗地笑起来,一边打趣着程咬金,一边走进屋子,“知节你消息倒灵通,朕也今日才知这御寒之物,你便跑来求教了。”
程咬金、房遗爱连忙起身,作揖正准备行礼。
“不必多礼。”
李世民随意摆摆手,阻止二人着繁文礼节,很理所当然地入座。房遗爱亲自跑下去,给他摆上碗筷。
程咬金则嘿嘿一笑,颇为自得地说:“臣庄上的农户,有在房家庄帮工的,所以消息灵通一些。”
“臣寻思着,庄上要修这火炕,怎么也得先知会一声。”
说着,给李二倒了一杯酒,李君羡刚要上前,看样子打算来试毒的,却让李二用眼神制止了。
他一边端起酒杯,一边说:“知节你何时这么讲究起来了?”
李二还是了解老程的,没理也要争出三分理来,何时会跟人提前打招呼了。
程咬金脸皮厚得很,对于李世明的挖苦,不予狡辩,反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不是房小子弄得嘛,咱总不能欺负小辈不是。”
仰头一饮而尽,呼出一口热气,李二看了老程一眼,无奈摇头苦笑起来。
他夹着吃了两口菜,眼前一亮说:“宫中也是从房府学的,怎么你这儿的菜,感觉味道更好呢?”
“或许是,陛下心境不一样了。”房遗爱说。
李世民闻言一笑,没有再说什么,聊起此行的正事来,表情变得认真起来,“那‘火炕’当真能御寒?”
“能!”
房遗爱很肯定地回答。
李世民露出笑容,既然房遗爱这么肯定,他也不再怀疑,反倒好奇起来,忍不住地问:“可有修好?朕能否一观。”
“就在卧房,请陛下随臣移步。”
卧房内。
火炕占了半间屋子,上面摸得泥还是湿的,炕头连着的灶台,此时还在烧着火,炕上真冒着肉眼可见的热气,足矣见上面的温度,泥中掺着麦秸之物,不必担心会出现开裂。
“这火炕可易制造?”
看见眼前这一幕,李世民一脸喜色,迫不及待问道。
“如陛下所见,火炕完全以土石砌成,取材十分方便,温度由柴火烟雾中热量提供,往日烧火做饭烧柴,便可将火炕烧暖,不必额外浪费柴火。”
听着房遗爱的讲述,李世民眼中越来越亮,宛如看到一个稀世之宝。
话音落下,李世民对此赞不绝口,“奇思妙想,当真是奇思妙想呐!你小子一直给朕惊喜,此乃造福天下之物。”
程咬金一旁看着,高兴的同时又有点羡慕,看陛下的语气、态度,完全把房遗爱当子侄看待!
“恭喜陛下,有了这火炕,今冬不知少冻死很多人!天佑我大唐啊!哈哈哈……”
古代,每年冬天都会有百姓冻死,且这个数目不在少数,对人口十分看重朝廷来说,一直是心头大患。
“臣不敢居功。”
房遗爱拱手客气一番,见李世民欣喜的样子,他不禁心中一动,“陛下,臣还有两个发明,用于御寒的东西……”
“呃……”
李世民、程咬金齐齐一愣,二人用看怪物的目光,盯着房遗爱。最后,还是喜悦战胜了惊讶,李世民不禁催促道:“快快道来!”
“其中一件,臣之前已经画出来了,打算今年在府上安装。巧儿你去书房,把那张图纸拿过来,把铅笔纸张也拿来。”
房遗爱说着,嘱咐巧儿去取图纸,他继续说道:“其实说到供热方面,并非木柴,石炭含的热量更高,储备也比木柴多。”
“可烧石炭有烟毒,不适合在家中用,人们才会选木炭。”程咬金提出质疑。
一氧化碳中毒嘛,房遗爱自然知道,他轻轻一笑说:“可木炭十分昂贵,普通人家烧不起呀!其实烟毒解决很简单,只要人不去接触,便不必担心中毒了。”
“比如说,能灶台修在屋外面,便可放心使用了。”
李世民也一脸不解,表示想不通,问:“但,如此一来,如何还给人供暖。”
此时,巧儿取来一张图纸,便是暖气片的样式图。
房遗爱伸手接过来,摊开图纸,说:“就比如这个,我管它叫‘暖气’,用这些铜管通往屋内,在管中加满水,一端和灶台上锅相连,锅里水烧热之后,通过水将热量传出。”
李世民、程咬金二人,大眼对小眼地看着图纸,总感觉脑子不够用了,觉得房遗爱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表示疑问:“这……真的有用?”
“庄上正在打造暖气,不日便可见分晓。”
房遗爱这般说,二人也不在纠结,没多久就能见结果。
紧接着,李世民眉头又皱起来,提出质疑,“可此物费用怕是颇高,并非寻常人家装得起的。”
“所以,臣还设计一种,比较廉价的。”
说着,房遗爱动手画起来,“此物名叫煤炉,石炭投于其中燃烧,烟顺着烟囱排出去,便可解决烟毒问题。”
“煤炉只需炉子和烟囱,相对来说便宜得多,而且能制成蜂窝煤,有利于燃烧,煤粉也不会浪费。”
见房遗爱的一个个发明,想起初见火炕时的兴奋,李世民两个感觉自己,像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一时间有点看傻眼了,真可谓是奇思妙想!
“咳咳!”
程咬金轻咳一声,掩饰尴尬,随后变着法地夸道:“好!房小子当真大才,一连发明三个东西!”
李世民斗志昂扬地,“立即下诏,将图纸下发全国,令各地官府,助百姓在冬日前修起火炕,以抵御冬日之严寒,务必保证冬季不冻死一人。”
对于房遗爱,程咬金没啥好客气的,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称赞一句,又端起了酒杯,不由房遗爱分说,和他碰了下,“来,喝酒!”
房遗爱硬着头皮干下这杯,心里开始寻思着怎么逃酒,他可不敢和老程拼酒,否则明早起来得头痛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李世民也不再听墙根了,爽朗地笑起来,一边打趣着程咬金,一边走进屋子,“知节你消息倒灵通,朕也今日才知这御寒之物,你便跑来求教了。”
程咬金、房遗爱连忙起身,作揖正准备行礼。
“不必多礼。”
李世民随意摆摆手,阻止二人着繁文礼节,很理所当然地入座。房遗爱亲自跑下去,给他摆上碗筷。
程咬金则嘿嘿一笑,颇为自得地说:“臣庄上的农户,有在房家庄帮工的,所以消息灵通一些。”
“臣寻思着,庄上要修这火炕,怎么也得先知会一声。”
说着,给李二倒了一杯酒,李君羡刚要上前,看样子打算来试毒的,却让李二用眼神制止了。
他一边端起酒杯,一边说:“知节你何时这么讲究起来了?”
李二还是了解老程的,没理也要争出三分理来,何时会跟人提前打招呼了。
程咬金脸皮厚得很,对于李世明的挖苦,不予狡辩,反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不是房小子弄得嘛,咱总不能欺负小辈不是。”
仰头一饮而尽,呼出一口热气,李二看了老程一眼,无奈摇头苦笑起来。
他夹着吃了两口菜,眼前一亮说:“宫中也是从房府学的,怎么你这儿的菜,感觉味道更好呢?”
“或许是,陛下心境不一样了。”房遗爱说。
李世民闻言一笑,没有再说什么,聊起此行的正事来,表情变得认真起来,“那‘火炕’当真能御寒?”
“能!”
房遗爱很肯定地回答。
李世民露出笑容,既然房遗爱这么肯定,他也不再怀疑,反倒好奇起来,忍不住地问:“可有修好?朕能否一观。”
“就在卧房,请陛下随臣移步。”
卧房内。
火炕占了半间屋子,上面摸得泥还是湿的,炕头连着的灶台,此时还在烧着火,炕上真冒着肉眼可见的热气,足矣见上面的温度,泥中掺着麦秸之物,不必担心会出现开裂。
“这火炕可易制造?”
看见眼前这一幕,李世民一脸喜色,迫不及待问道。
“如陛下所见,火炕完全以土石砌成,取材十分方便,温度由柴火烟雾中热量提供,往日烧火做饭烧柴,便可将火炕烧暖,不必额外浪费柴火。”
听着房遗爱的讲述,李世民眼中越来越亮,宛如看到一个稀世之宝。
话音落下,李世民对此赞不绝口,“奇思妙想,当真是奇思妙想呐!你小子一直给朕惊喜,此乃造福天下之物。”
程咬金一旁看着,高兴的同时又有点羡慕,看陛下的语气、态度,完全把房遗爱当子侄看待!
“恭喜陛下,有了这火炕,今冬不知少冻死很多人!天佑我大唐啊!哈哈哈……”
古代,每年冬天都会有百姓冻死,且这个数目不在少数,对人口十分看重朝廷来说,一直是心头大患。
“臣不敢居功。”
房遗爱拱手客气一番,见李世民欣喜的样子,他不禁心中一动,“陛下,臣还有两个发明,用于御寒的东西……”
“呃……”
李世民、程咬金齐齐一愣,二人用看怪物的目光,盯着房遗爱。最后,还是喜悦战胜了惊讶,李世民不禁催促道:“快快道来!”
“其中一件,臣之前已经画出来了,打算今年在府上安装。巧儿你去书房,把那张图纸拿过来,把铅笔纸张也拿来。”
房遗爱说着,嘱咐巧儿去取图纸,他继续说道:“其实说到供热方面,并非木柴,石炭含的热量更高,储备也比木柴多。”
“可烧石炭有烟毒,不适合在家中用,人们才会选木炭。”程咬金提出质疑。
一氧化碳中毒嘛,房遗爱自然知道,他轻轻一笑说:“可木炭十分昂贵,普通人家烧不起呀!其实烟毒解决很简单,只要人不去接触,便不必担心中毒了。”
“比如说,能灶台修在屋外面,便可放心使用了。”
李世民也一脸不解,表示想不通,问:“但,如此一来,如何还给人供暖。”
此时,巧儿取来一张图纸,便是暖气片的样式图。
房遗爱伸手接过来,摊开图纸,说:“就比如这个,我管它叫‘暖气’,用这些铜管通往屋内,在管中加满水,一端和灶台上锅相连,锅里水烧热之后,通过水将热量传出。”
李世民、程咬金二人,大眼对小眼地看着图纸,总感觉脑子不够用了,觉得房遗爱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表示疑问:“这……真的有用?”
“庄上正在打造暖气,不日便可见分晓。”
房遗爱这般说,二人也不在纠结,没多久就能见结果。
紧接着,李世民眉头又皱起来,提出质疑,“可此物费用怕是颇高,并非寻常人家装得起的。”
“所以,臣还设计一种,比较廉价的。”
说着,房遗爱动手画起来,“此物名叫煤炉,石炭投于其中燃烧,烟顺着烟囱排出去,便可解决烟毒问题。”
“煤炉只需炉子和烟囱,相对来说便宜得多,而且能制成蜂窝煤,有利于燃烧,煤粉也不会浪费。”
见房遗爱的一个个发明,想起初见火炕时的兴奋,李世民两个感觉自己,像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一时间有点看傻眼了,真可谓是奇思妙想!
“咳咳!”
程咬金轻咳一声,掩饰尴尬,随后变着法地夸道:“好!房小子当真大才,一连发明三个东西!”
李世民斗志昂扬地,“立即下诏,将图纸下发全国,令各地官府,助百姓在冬日前修起火炕,以抵御冬日之严寒,务必保证冬季不冻死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