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黄昏,也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微雨。
坊间百姓浑未察觉,只有一群寒鸦昂首振翅,飞至重楼高塔上,追逐檐瓦间消褪的暮光。
一只寒鸦敛翅,栖至灵鹫塔檐角,整理羽毛,忽见半日坊飞来一道黄影,连忙振翅,却已不及躲避,被黄影从身边掠过,削下两片漆黑尾羽。
寒鸦落到塔檐另一角,犹惊惶未定,扭头去看,薄暮凄清,黄影倏然无踪。
鸦声落羽,被掩入灵鹫塔隐约的梵唱檀烟里。
剑符逆雨向上,飞至百丈高空。
自此处俯瞰,肉眼难见的微雨已成雨雾,白茫茫一片。
坊间墉门灯火通明,分割玄都,犹如棋界。各处关卡,重重把守,百姓无法随意通行。
剑符越过巍峨城墙,穿透薄暮微雨,射向玄都城东。浮玉山青影朦胧。
浮玉山下,城隍庙里,上香的信众比往日少了许多,灵官力士往来庙宇间,却比平日更加紧张忙碌。庙顶上空,黄影一掠而过,并未留下丝毫痕迹。城隍殿侧室,三足铜鼎里,一支都夷香静静燃烧。青烟本来笔直,却乍然被扰动。
神龛前,持经的灵祝一看,烟气凝成一枚剑符。细细一看,见到符脚的青雀印,灵祝便继续读经,不再去管。
剑符就此飞入那凡人不可踏足的清幽山道,穿过参天巨木。没一会,便临近一座古拙山门。这时,一道青影以快于剑符数倍的速度,一掠而过,挟走剑符。
又有另一道青影,紧追其后。
两道青影在山门下绕钲而飞,一逃一追。守门的铃下人见惯了这种场面,只抬头看一眼,便继续清扫阶上香樟叶。
两道青影追逃片刻,逃者忽然一个灵巧转身,觅得须臾喘息之机,落到山门石梁上,原来是一只青雀,把叼在嘴里的剑符,用赤爪压住,青喙灵巧穿梭,解开红线。然后衔起那枚软玉,仰头吞下。
那追来的青雀却趁它吞玉的时候,倏然飞过,叼走剑符。
顷刻间,又是剑符易主,追逃者互换身份。但逃过一阵,衔符之雀便觉无聊,松嘴抛下剑符。
那吞食软玉的青雀,便顺势衔起剑符,飞入青雀宫。扔符的青雀,再次来了兴致,紧追其后。只一转眼,二雀飞过重重道宫,直上浮玉山顶,大青莲下。
自神蓬刮来的东风,越过数千里江山,抵达大庸西陲,已变得十分温和,裹挟着仲春的雨气,终究没能再进一步,被浮玉山拦下,化作云霭。云霭缠绵涌动,撞上大青莲的莲瓣,便被撕作流云,呼啸而去。
流云间,青铜莲瓣未有丝毫锈迹,反而更加润泽。流云飞逝,莲台亦在转动。若从浮玉山下亦或玄都向上眺望,大青莲犹如静物。但若站在大青莲下,人渺小如水中蜉蝣,只要耐心一些,便可以察觉到大青莲的转动。从今晨到黄昏,莲台下层十二莲瓣中,对应大荒落的莲瓣,就已快要转过一刻。
扫莲人年纪二十余岁,面貌俊秀,穿着一身青衣,自莲台底部拾级而上,路过昭阳、重光的莲瓣,抵达玄黓下方。夜色渐深,莲瓣间光阴昏沉。他提起铜壶,为莲瓣上的灯盏注入香油,待香油注到七分满,袖间便飞出幽白火苗。
灯盏亮起,照亮莲瓣,字迹斑驳。
传说上古有天狗食日,人祖铸此青莲,示周天轮转之数,生民方知四时昼夜。又藉此大青莲显化万法,青莲转动,便传悟道之音。当今不见食日之天狗,亦不闻悟道之音,只有从莲瓣上刻凿的周天之数与真传法门,可依稀窥见去日的痕迹。
扫莲人走向另一盏灯,忽然有两只青雀飞来,一前一后,落到灯盏边沿,歪头打量他。
扫莲人见到左边的青雀,雀喙里衔着一枚剑符,他放下铜壶,揖手道:“多谢二位送信。”
青雀鸣叫一声,他便伸出手。青雀将剑符吐入他掌心,振翅飞走。
扫莲人凝视剑符,还未看清符上字迹,另一只青雀跳到他掌上,仰头啼鸣。
扫莲人微微一怔,青雀急切跳脚。他苦笑一声,腾出手摸索身上,却找不到玉质的东西,只好说:“雀君行个方便,这次就当欠着,下次还你。”
青雀又跳脚叫出两声,似乎不信,这时风里传来遥远的雀啼声,它摆头朝那边看一眼,终于不再纠缠,化作青光,倏然离去。
扫莲人松了口气,暗自嘀咕,这两个家伙也不知是被谁惯坏了。腾出空来,便借着灯光,端详剑符。看罢符上的字,他走到莲台边缘向东望。在莲瓣的夹缝间,遥遥俯瞰浮玉山底。
暝色下,雨雾缭绕,玄都城犹如一枚方印,覆在大庸西陲的江山上。
扫莲人沉吟半晌,手中剑符自燃,化为灰烬。他转身再度点灯,灯光渐次亮起,一盏、两盏、三盏,照亮多般法门。待第十八盏灯燃起,便映见青铜莲瓣上,有二十四个神人,或峨冠高耸,或长发披肩,或撑起宝伞,或手执利剑……扫莲人停住脚步,打量二十四身神,露出回忆的神色,又脚步一转,走向灯火未明处。
大青莲里灯火渐明,烟云氤氲成霭,与流云相混,不分彼此。
玄都城内,却夜色渐深。自西都府尹颁布驱魔令,玄都可以说是开了小鱼龙会期间宵禁的先例,引得民怨纷纷。或许是受此压抑气氛的影响,还没到宵禁的时候,街上已行人稀落。随处便能见到兵官成六人一行,提灯巡逻,灯光却格外昏沉。偶有犬吠鸦声响起,九衢间弥漫着莫名妖氛。
临安坊里,一名襕衫老者怀抱篾筐,穿过街道。筐里垫有蜡布,两只还未睁眼的幼猫躺在布上。
老者姓黄,名于扬,二十余年前在祠部司当过员外郎。致仕以后,不再挂心庙堂之事,独有一好,便是养猫,写了一本《猫乘》。今日,听闻临坊有一户人家里,狸奴生出四只幼子,黄于扬趁着天黑之前,买来了这两只“衔蝉”。
眼看天色已晚,他匆匆走入石鼓巷。见到屋门,一阵欣喜,只想快些回家,安置好怀中两只幼猫。
忽然,耳边听到一阵嬉笑声,黄于扬转头一看。
石鼓巷深处,有一红衣童子,面白如雪,嬉笑着蹦跳过来,身后抛了一路红球。
坊间百姓浑未察觉,只有一群寒鸦昂首振翅,飞至重楼高塔上,追逐檐瓦间消褪的暮光。
一只寒鸦敛翅,栖至灵鹫塔檐角,整理羽毛,忽见半日坊飞来一道黄影,连忙振翅,却已不及躲避,被黄影从身边掠过,削下两片漆黑尾羽。
寒鸦落到塔檐另一角,犹惊惶未定,扭头去看,薄暮凄清,黄影倏然无踪。
鸦声落羽,被掩入灵鹫塔隐约的梵唱檀烟里。
剑符逆雨向上,飞至百丈高空。
自此处俯瞰,肉眼难见的微雨已成雨雾,白茫茫一片。
坊间墉门灯火通明,分割玄都,犹如棋界。各处关卡,重重把守,百姓无法随意通行。
剑符越过巍峨城墙,穿透薄暮微雨,射向玄都城东。浮玉山青影朦胧。
浮玉山下,城隍庙里,上香的信众比往日少了许多,灵官力士往来庙宇间,却比平日更加紧张忙碌。庙顶上空,黄影一掠而过,并未留下丝毫痕迹。城隍殿侧室,三足铜鼎里,一支都夷香静静燃烧。青烟本来笔直,却乍然被扰动。
神龛前,持经的灵祝一看,烟气凝成一枚剑符。细细一看,见到符脚的青雀印,灵祝便继续读经,不再去管。
剑符就此飞入那凡人不可踏足的清幽山道,穿过参天巨木。没一会,便临近一座古拙山门。这时,一道青影以快于剑符数倍的速度,一掠而过,挟走剑符。
又有另一道青影,紧追其后。
两道青影在山门下绕钲而飞,一逃一追。守门的铃下人见惯了这种场面,只抬头看一眼,便继续清扫阶上香樟叶。
两道青影追逃片刻,逃者忽然一个灵巧转身,觅得须臾喘息之机,落到山门石梁上,原来是一只青雀,把叼在嘴里的剑符,用赤爪压住,青喙灵巧穿梭,解开红线。然后衔起那枚软玉,仰头吞下。
那追来的青雀却趁它吞玉的时候,倏然飞过,叼走剑符。
顷刻间,又是剑符易主,追逃者互换身份。但逃过一阵,衔符之雀便觉无聊,松嘴抛下剑符。
那吞食软玉的青雀,便顺势衔起剑符,飞入青雀宫。扔符的青雀,再次来了兴致,紧追其后。只一转眼,二雀飞过重重道宫,直上浮玉山顶,大青莲下。
自神蓬刮来的东风,越过数千里江山,抵达大庸西陲,已变得十分温和,裹挟着仲春的雨气,终究没能再进一步,被浮玉山拦下,化作云霭。云霭缠绵涌动,撞上大青莲的莲瓣,便被撕作流云,呼啸而去。
流云间,青铜莲瓣未有丝毫锈迹,反而更加润泽。流云飞逝,莲台亦在转动。若从浮玉山下亦或玄都向上眺望,大青莲犹如静物。但若站在大青莲下,人渺小如水中蜉蝣,只要耐心一些,便可以察觉到大青莲的转动。从今晨到黄昏,莲台下层十二莲瓣中,对应大荒落的莲瓣,就已快要转过一刻。
扫莲人年纪二十余岁,面貌俊秀,穿着一身青衣,自莲台底部拾级而上,路过昭阳、重光的莲瓣,抵达玄黓下方。夜色渐深,莲瓣间光阴昏沉。他提起铜壶,为莲瓣上的灯盏注入香油,待香油注到七分满,袖间便飞出幽白火苗。
灯盏亮起,照亮莲瓣,字迹斑驳。
传说上古有天狗食日,人祖铸此青莲,示周天轮转之数,生民方知四时昼夜。又藉此大青莲显化万法,青莲转动,便传悟道之音。当今不见食日之天狗,亦不闻悟道之音,只有从莲瓣上刻凿的周天之数与真传法门,可依稀窥见去日的痕迹。
扫莲人走向另一盏灯,忽然有两只青雀飞来,一前一后,落到灯盏边沿,歪头打量他。
扫莲人见到左边的青雀,雀喙里衔着一枚剑符,他放下铜壶,揖手道:“多谢二位送信。”
青雀鸣叫一声,他便伸出手。青雀将剑符吐入他掌心,振翅飞走。
扫莲人凝视剑符,还未看清符上字迹,另一只青雀跳到他掌上,仰头啼鸣。
扫莲人微微一怔,青雀急切跳脚。他苦笑一声,腾出手摸索身上,却找不到玉质的东西,只好说:“雀君行个方便,这次就当欠着,下次还你。”
青雀又跳脚叫出两声,似乎不信,这时风里传来遥远的雀啼声,它摆头朝那边看一眼,终于不再纠缠,化作青光,倏然离去。
扫莲人松了口气,暗自嘀咕,这两个家伙也不知是被谁惯坏了。腾出空来,便借着灯光,端详剑符。看罢符上的字,他走到莲台边缘向东望。在莲瓣的夹缝间,遥遥俯瞰浮玉山底。
暝色下,雨雾缭绕,玄都城犹如一枚方印,覆在大庸西陲的江山上。
扫莲人沉吟半晌,手中剑符自燃,化为灰烬。他转身再度点灯,灯光渐次亮起,一盏、两盏、三盏,照亮多般法门。待第十八盏灯燃起,便映见青铜莲瓣上,有二十四个神人,或峨冠高耸,或长发披肩,或撑起宝伞,或手执利剑……扫莲人停住脚步,打量二十四身神,露出回忆的神色,又脚步一转,走向灯火未明处。
大青莲里灯火渐明,烟云氤氲成霭,与流云相混,不分彼此。
玄都城内,却夜色渐深。自西都府尹颁布驱魔令,玄都可以说是开了小鱼龙会期间宵禁的先例,引得民怨纷纷。或许是受此压抑气氛的影响,还没到宵禁的时候,街上已行人稀落。随处便能见到兵官成六人一行,提灯巡逻,灯光却格外昏沉。偶有犬吠鸦声响起,九衢间弥漫着莫名妖氛。
临安坊里,一名襕衫老者怀抱篾筐,穿过街道。筐里垫有蜡布,两只还未睁眼的幼猫躺在布上。
老者姓黄,名于扬,二十余年前在祠部司当过员外郎。致仕以后,不再挂心庙堂之事,独有一好,便是养猫,写了一本《猫乘》。今日,听闻临坊有一户人家里,狸奴生出四只幼子,黄于扬趁着天黑之前,买来了这两只“衔蝉”。
眼看天色已晚,他匆匆走入石鼓巷。见到屋门,一阵欣喜,只想快些回家,安置好怀中两只幼猫。
忽然,耳边听到一阵嬉笑声,黄于扬转头一看。
石鼓巷深处,有一红衣童子,面白如雪,嬉笑着蹦跳过来,身后抛了一路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