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晁错论】
说完这句话,坐在下面的秘书郎王辅嗤的一声笑了出来,他行事向来但凭心中喜恶,再加上是皇帝的表亲兄弟,此时陛前失仪,只要皇帝不开口,谁也不会主动说他。
王凌知道王辅虽然年仅十五,学识不堪,但是性情孤傲,不拘细行,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如果不是皇帝看在他是自家表亲的份上,哪里还能容他出现在秘书监?谁又会对他百般忍让?
虽然王凌心里对王辅颇为不屑,但还是清楚王辅的态度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皇帝的想法,见王辅对自己的回答投以嗤笑,他心里愈发惴惴,不知是担心王允,还是担心自己的仕途从此将受到牵连。
面对这等大事,除了当事人王凌、以及亲信射坚、外戚王辅以外,其余人等要么年纪太小,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么就是如秘书郎法正、杨修这般不敢轻易发声,刻意保持沉默。
皇帝也没有继续问询、为难旁人的意思,他嘴边噙着一丝冷笑,怎么看都是高深莫测:“让太尉和前将军二人进来,其余的人都打发回去。”
这话显然是对依然站在正中的韦康说的,韦康年纪虽然才十四岁,但身高八尺,旷达有雅量,相貌伟丽。他与其父黄门侍郎韦端在皇帝面前获得信任的时间尚短,秉持着少说多做的原则,唯唯遵命,退出石渠阁去寻仍在等候的马日磾和赵谦。
廊房的朝臣们尚未离去,得闻皇帝召见,马日磾与赵谦告别同僚,整理衣冠,随韦康进入石渠阁。
阁中原本坐着的秘书监官员都已退避,韦康见状,也识趣的站在门口不再进去。
皇帝好整以暇的坐在榻上,眉眼含笑,注视着马日磾二人走进来稽首拜伏。
“太尉臣日磾、前将军臣谦叩见陛下!”
“此事我已知道了。”皇帝沉声说道,稚嫩的嗓音带着一些尖利。
从面上看来,皇帝像极了他的父皇与母后,相貌英俊、气质儒雅,但皇帝的才智与手腕却远胜先帝太多太多,先帝虽然资质聪慧,但没有破除沉疴的魄力,又耽于美色财物,最终误了天下。
眼前的这位皇帝却能熟练的运用权术驾驭臣子,而且还能通过利益交换与分享,短短时日,就将大批观望的朝臣拉到自己的战车上。
就如同皇帝的名讳一样,刘协,协和万方的协。
“胡轸、杨定等人临阵倒戈,卫将军吕布不敌叛军,溃众东逃。我这两天一直在忧心这件事,凉州诸将手下十万大军不日即到长安,长安一应防务诸事尚未有所定论,而你们却先要弹劾王司徒失当之罪。”皇帝看向马日磾二人,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定皇帝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
“在危急关头,往日恩怨、政见之别,都该暂且放置不谈。当务之急,乃是朝廷上下一心,共御外敌不是么?”
赵谦身子不太好,长期居府不出,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也很少,对皇帝的印象仅仅来自于其弟赵温的描述。在赵温的描述中,皇帝聪慧睿智,有远见卓识,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散发着令人忍不住折服的气质,常常让人忘记他的真实年龄。
虽然赵谦极相信自家兄弟的判断,在历次大事中都无遗余力的跟随皇帝的脚步。但说到底,赵谦对皇帝还是缺乏一个直观的形象,在听到皇帝的话后,第一时间误以为皇帝心软,不忍心处置王允。他毕竟老练,明智的选择不作声,打算让马日磾去接这个茬。
“陛下说的是,当务之急确实是要整顿城防,诏北军、羽林、虎贲等军备战。但兵者乃国之大事,臣愚见,以为凡事需事权一统,才能减轻掣肘,从容应对一切叛乱。如今王允失职,难以录尚书事、总朝政。加之其顶撞陛下、任人唯亲、不听良言,其罪过深重,非入狱严审不得息朝中人怨,还请陛下睿鉴!”马日磾义正言辞的说道。
皇帝良久不言,显得左右为难,最终还是语气坚决的说道:“王司徒毕竟于国有功,我今日若寻衅罢之,恐有亏待功臣之嫌,天下士民以后将如何看待朝廷,以后还会有忠臣义士为国效命吗?在击败凉州叛军之前,此事不得再提!”
说完,皇帝便从榻上起身,准备挥袖离去,就在这时,赵谦惊骇的看着马日磾向前一扑,伸手捉住了皇帝的衣袂。皇帝也是大吃一惊,他稳住心神,厉声骂道:“放肆!你这是在做什么?”
听到皇帝的呼声,外间登时闯进众多黄门、郎卫,以及等候在外的侍中、黄门侍郎、秘书监众人尽皆涌进,目瞪口呆的看着马日磾跪在地上,拉着皇帝的衣袂苦苦相告:“还请陛下明断,发诏羁押王允,再传赦旨于李傕、郭汜等凉州诸将,他们只为求生,造反实属逼不得已,只要陛下赦诏一到,其必拱手而退,届时则关中定矣!”
“马日磾,注意君前言辞,不得失礼!”侍中杨琦直呼其名,冲其怒喝道。
马日磾终于回过神来,赶紧松开手跪伏在地上不住的道罪。
皇帝神色冷然,将发皱的衣袂亲手抹平,再又挥走了众人,阁中再度仅剩马日磾与赵谦两人。
经过了这一场变故,赵谦已经完全理不清向来持重的马日磾为何会突然如此激动、也理不清皇帝的真正意图了,如果真不想拿王允怎么样,又何必将他二人单独召见;如果存了罢黜王允的心思,何必还不松口?
直到皇帝沉吟良久说出的话,这才让赵谦大为释然:“太尉这是要我诛晁错啊!”
“不诛晁错,何以解当下危局?”马日磾再度恳求道:“请陛下三思!”
皇帝不发一言,突然看了赵谦一眼,似乎在等他表态。不知为何,那双明亮澄净的眼瞳里却有股逼人的寒气,让赵谦感到压力倍增,他福至心灵,赶紧跟着附和道:“臣请陛下三思!”
话到这里,赵谦如何不明白皇帝适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惺惺作态!
罢黜王允虽然会引起朝廷一时动荡,但最起码可以稳住内部军心,让太尉马日磾、前将军赵谦等肩负重责的朝中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同时也能让李傕等西凉叛军失去一个造反的旗号,让对方师出无名。
权衡利弊,皇帝不会想不到罢黜王允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更何况,让王允罢官的想法皇帝不比他们任何一个人要少,此时正是全力一击的时候,以皇帝之明,怎么会做如此妇人之仁的举动?
马日磾比赵谦接触皇帝的时间要久,也就更能明白皇帝此刻既想罢黜王允,又想做出一副迫不得已的样子的深层用意。
在皇帝心中,日后在史书上记载此事,只能是太尉马日磾与前将军赵谦联袂上书,迫使皇帝处置王允,而不是皇帝急不可耐的拉着马日磾等人打击诛董元功,给皇帝在后世的形象抹黑。
正如当年袁盎劝孝景皇帝诛晁错一样,皇帝心里哪怕再怎么想处置王允,也需要一个臣子来主动替他说出这句话。
所以马日磾才会失态般与皇帝演出这场闹剧,此事一出,所有人都将知道皇帝罢黜王允实在是迫不得已,而马日磾事后也能捞一个秉持公义、注重大局的名声,也不算太亏。
皇帝重又坐回到榻上,待他平复心情之后,方才缓缓言道:“当年孝景皇帝迫于诸侯形势,诏诛晁错,虽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却以为处置过甚,故每每听闻,常深以为憾!王司徒虽有大错,姑念其往日功勋,罪不至死,诸公应当从轻发落,以示朝廷宽宥之德。”
两人知道这是皇帝的底线,他们也没有想过置王允于死地,于是一齐应道:“臣等遵旨。”
说完这句话,坐在下面的秘书郎王辅嗤的一声笑了出来,他行事向来但凭心中喜恶,再加上是皇帝的表亲兄弟,此时陛前失仪,只要皇帝不开口,谁也不会主动说他。
王凌知道王辅虽然年仅十五,学识不堪,但是性情孤傲,不拘细行,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如果不是皇帝看在他是自家表亲的份上,哪里还能容他出现在秘书监?谁又会对他百般忍让?
虽然王凌心里对王辅颇为不屑,但还是清楚王辅的态度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皇帝的想法,见王辅对自己的回答投以嗤笑,他心里愈发惴惴,不知是担心王允,还是担心自己的仕途从此将受到牵连。
面对这等大事,除了当事人王凌、以及亲信射坚、外戚王辅以外,其余人等要么年纪太小,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么就是如秘书郎法正、杨修这般不敢轻易发声,刻意保持沉默。
皇帝也没有继续问询、为难旁人的意思,他嘴边噙着一丝冷笑,怎么看都是高深莫测:“让太尉和前将军二人进来,其余的人都打发回去。”
这话显然是对依然站在正中的韦康说的,韦康年纪虽然才十四岁,但身高八尺,旷达有雅量,相貌伟丽。他与其父黄门侍郎韦端在皇帝面前获得信任的时间尚短,秉持着少说多做的原则,唯唯遵命,退出石渠阁去寻仍在等候的马日磾和赵谦。
廊房的朝臣们尚未离去,得闻皇帝召见,马日磾与赵谦告别同僚,整理衣冠,随韦康进入石渠阁。
阁中原本坐着的秘书监官员都已退避,韦康见状,也识趣的站在门口不再进去。
皇帝好整以暇的坐在榻上,眉眼含笑,注视着马日磾二人走进来稽首拜伏。
“太尉臣日磾、前将军臣谦叩见陛下!”
“此事我已知道了。”皇帝沉声说道,稚嫩的嗓音带着一些尖利。
从面上看来,皇帝像极了他的父皇与母后,相貌英俊、气质儒雅,但皇帝的才智与手腕却远胜先帝太多太多,先帝虽然资质聪慧,但没有破除沉疴的魄力,又耽于美色财物,最终误了天下。
眼前的这位皇帝却能熟练的运用权术驾驭臣子,而且还能通过利益交换与分享,短短时日,就将大批观望的朝臣拉到自己的战车上。
就如同皇帝的名讳一样,刘协,协和万方的协。
“胡轸、杨定等人临阵倒戈,卫将军吕布不敌叛军,溃众东逃。我这两天一直在忧心这件事,凉州诸将手下十万大军不日即到长安,长安一应防务诸事尚未有所定论,而你们却先要弹劾王司徒失当之罪。”皇帝看向马日磾二人,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定皇帝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
“在危急关头,往日恩怨、政见之别,都该暂且放置不谈。当务之急,乃是朝廷上下一心,共御外敌不是么?”
赵谦身子不太好,长期居府不出,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也很少,对皇帝的印象仅仅来自于其弟赵温的描述。在赵温的描述中,皇帝聪慧睿智,有远见卓识,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散发着令人忍不住折服的气质,常常让人忘记他的真实年龄。
虽然赵谦极相信自家兄弟的判断,在历次大事中都无遗余力的跟随皇帝的脚步。但说到底,赵谦对皇帝还是缺乏一个直观的形象,在听到皇帝的话后,第一时间误以为皇帝心软,不忍心处置王允。他毕竟老练,明智的选择不作声,打算让马日磾去接这个茬。
“陛下说的是,当务之急确实是要整顿城防,诏北军、羽林、虎贲等军备战。但兵者乃国之大事,臣愚见,以为凡事需事权一统,才能减轻掣肘,从容应对一切叛乱。如今王允失职,难以录尚书事、总朝政。加之其顶撞陛下、任人唯亲、不听良言,其罪过深重,非入狱严审不得息朝中人怨,还请陛下睿鉴!”马日磾义正言辞的说道。
皇帝良久不言,显得左右为难,最终还是语气坚决的说道:“王司徒毕竟于国有功,我今日若寻衅罢之,恐有亏待功臣之嫌,天下士民以后将如何看待朝廷,以后还会有忠臣义士为国效命吗?在击败凉州叛军之前,此事不得再提!”
说完,皇帝便从榻上起身,准备挥袖离去,就在这时,赵谦惊骇的看着马日磾向前一扑,伸手捉住了皇帝的衣袂。皇帝也是大吃一惊,他稳住心神,厉声骂道:“放肆!你这是在做什么?”
听到皇帝的呼声,外间登时闯进众多黄门、郎卫,以及等候在外的侍中、黄门侍郎、秘书监众人尽皆涌进,目瞪口呆的看着马日磾跪在地上,拉着皇帝的衣袂苦苦相告:“还请陛下明断,发诏羁押王允,再传赦旨于李傕、郭汜等凉州诸将,他们只为求生,造反实属逼不得已,只要陛下赦诏一到,其必拱手而退,届时则关中定矣!”
“马日磾,注意君前言辞,不得失礼!”侍中杨琦直呼其名,冲其怒喝道。
马日磾终于回过神来,赶紧松开手跪伏在地上不住的道罪。
皇帝神色冷然,将发皱的衣袂亲手抹平,再又挥走了众人,阁中再度仅剩马日磾与赵谦两人。
经过了这一场变故,赵谦已经完全理不清向来持重的马日磾为何会突然如此激动、也理不清皇帝的真正意图了,如果真不想拿王允怎么样,又何必将他二人单独召见;如果存了罢黜王允的心思,何必还不松口?
直到皇帝沉吟良久说出的话,这才让赵谦大为释然:“太尉这是要我诛晁错啊!”
“不诛晁错,何以解当下危局?”马日磾再度恳求道:“请陛下三思!”
皇帝不发一言,突然看了赵谦一眼,似乎在等他表态。不知为何,那双明亮澄净的眼瞳里却有股逼人的寒气,让赵谦感到压力倍增,他福至心灵,赶紧跟着附和道:“臣请陛下三思!”
话到这里,赵谦如何不明白皇帝适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惺惺作态!
罢黜王允虽然会引起朝廷一时动荡,但最起码可以稳住内部军心,让太尉马日磾、前将军赵谦等肩负重责的朝中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同时也能让李傕等西凉叛军失去一个造反的旗号,让对方师出无名。
权衡利弊,皇帝不会想不到罢黜王允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更何况,让王允罢官的想法皇帝不比他们任何一个人要少,此时正是全力一击的时候,以皇帝之明,怎么会做如此妇人之仁的举动?
马日磾比赵谦接触皇帝的时间要久,也就更能明白皇帝此刻既想罢黜王允,又想做出一副迫不得已的样子的深层用意。
在皇帝心中,日后在史书上记载此事,只能是太尉马日磾与前将军赵谦联袂上书,迫使皇帝处置王允,而不是皇帝急不可耐的拉着马日磾等人打击诛董元功,给皇帝在后世的形象抹黑。
正如当年袁盎劝孝景皇帝诛晁错一样,皇帝心里哪怕再怎么想处置王允,也需要一个臣子来主动替他说出这句话。
所以马日磾才会失态般与皇帝演出这场闹剧,此事一出,所有人都将知道皇帝罢黜王允实在是迫不得已,而马日磾事后也能捞一个秉持公义、注重大局的名声,也不算太亏。
皇帝重又坐回到榻上,待他平复心情之后,方才缓缓言道:“当年孝景皇帝迫于诸侯形势,诏诛晁错,虽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却以为处置过甚,故每每听闻,常深以为憾!王司徒虽有大错,姑念其往日功勋,罪不至死,诸公应当从轻发落,以示朝廷宽宥之德。”
两人知道这是皇帝的底线,他们也没有想过置王允于死地,于是一齐应道:“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