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贾诩一直在随时待诏,不是他未卜先知、知道皇帝要找他做什么,而是他心里明白,在这个时候,他是皇帝最需要的人。
“尚书臣诩叩见陛下。”
皇帝伸手虚扶,见贾诩起身坐好,这才道:“赵公的病况,你知道了吗?”
“朝野都在盛传,臣大致听了几句。”贾诩神情冷然:“听说已在弥留之际。”
皇帝慨然叹道:“赵公心思多变,长于权谋,我能有今日,多赖其襄助。没想到这样精明强干的人,也难逃一死。”
贾诩脸色微变,他听出皇帝的话中含着几分如释重负、更多的则是一种警告。
他不能在皇帝身边继续扭扭捏捏,立场摇摆不定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他揣摩皇帝对士族豪强的感情非常微妙,既依赖又痛恨,既忌惮又无奈。依赖的是皇帝此刻还需要豪强大臣助他治理朝政;痛恨的是这些豪强沆瀣一气,聚众乡野,目无朝廷;而忌惮的是豪强士族势力盘根错节,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无奈的是皇帝面对着庞大的士人集团,常常独木难支,有心无力。
如今天下几乎都知道长安朝廷有了个才智出众的君主,汉室看上去有了些兴复的希望。似乎只要皇帝带朝廷东出函谷,还都雒阳,天下便能传檄而定,四海臣服。那样的话一切将重回‘正轨’,天下依然是汉室的天下,皇帝再忌惮世家,左右不过是孝桓皇帝那样的人物罢了。
可皇帝显然不想走这条看似坦途,其实仍旧积重难返的道路。
贾诩也不想,那样他只会被家世出众的士人排挤掉,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是秉持着以武力夺天下的观点,这也深得皇帝器重。至于皇帝对世家的态度以及在此事上对贾诩的拉拢,贾诩在一开始的保守拒绝后,终于出于自身的权位考虑,点头答应了。
“臣谨为陛下贺。”
“贺什么?”皇帝深深的看着贾诩。
“赵公一死,不仅朝局动荡,人事更迭,陛下大可施为;而且赵公临去前所上遗疏,定会为陛下排解当前忧难。”贾诩抬眼看向皇帝:“这难道不值得为陛下贺?”
“放肆!”皇帝冷然道:“你好大胆,这话你也说得?”
贾诩全然不惧,直言道:“在别的地方,臣不敢说,但在陛下身前,臣理应说得。”
听了这话,皇帝面色顿时缓了缓,如雪消冰释,语气仍旧是淡淡的:“你不敢说,别人倒敢说你。”
他伸手在桌案上拨开一堆简牍章奏,用手指挑出一份来,说道:“侍御史侯汶弹劾你不修操行,悦主媚上,任尚书时屡有纰漏,你怎么看?”
贾诩知道皇帝这是在玩弄权术,于是坦然应道:“一切自有陛下裁夺。”
皇帝本来还想敲打几句,然后出言搭救,好让贾诩对自己心怀感激。没料到贾诩这么一副任凭处置的样子,他觉得没趣,干巴巴的说道:“盐铁专营,打到了一些人的七寸。他们不敢直接说我的不是,也不敢指责荀公达,就只好拿你撒气了。”
见贾诩无动于衷,皇帝轻声说着,像是在为他抱不平:“微人浅见,不值一哂。”
“陛下睿鉴明辨,臣不胜感激。”话已至此,贾诩不得不表态了:“臣才智鄙薄,确实难以胜任尚书一职,既有弹劾,还请陛下准许辞退,以做保全。”
贾诩本来就有怂恿李傕、郭汜率军反叛的污点,再加上以一边鄙之人,入中台秉笔,不知有多少人暗中嫉恨——这也是他退无可退、归无所归的窘境,他无法与那些士人走到一起去,就只能和皇帝靠在一起。
如今有了盐铁之议,贾诩登时成了众矢之的,皇帝这次能保下他,下次却未必。而且贾诩确实不适合在尚书台,他应该被安排到别的去处。刚好皇帝有心,贾诩有意,此事就这么定了。
“同样是六百石,转任大司农属下平准令,也不算亏待你。”
平准令原本与均输官负责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平抑物价。光武中兴后,删减官职,废掉了均输。没了均输为平准调拨来天下各地商品,平准令也就没有足够的货物放到市场上平抑物价,犹如没了牙的老虎。虽然平准令最终得以保留,但只负责掌知物价,再也没有调控市场商品价格的功用。
如今皇帝显然不是要把贾诩放到一个闲职上,他问道:“你可知平准令是如何掌知物价的?”
“在东西市设官,候时监管。”
“这还不够。”皇帝睨着贾诩,浅浅一笑:“平准令不仅要监管当时物价,还要收集、调查、统计一切影响物价的信息,并据此推算未来的物价,好让朝廷适时作出调配。比如说粮秣、盐铁,这些都是国之大事,必须严密监控。”
贾诩越听越惊讶,他本不是商业之才,还想着可能会做不好平准令。没想到皇帝接下来的话对平准令的职责进行了新的诠释,要知道任何一件事都会影响到物价,所以平准令的监察范围囊括无数领域,跟情报组织一般无二。
不过平准令在明面上主要还是对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为朝廷制定经济政策而提供实时市场物价信息和咨询建议的职位,并不是为了搞秘密监察的机构,这一点贾诩心里还是明白。
“平准令以后就如尚书、侍中一样,虽名属九卿,但实属于我。除了定时将粮秣等市价信息告知大司农以外,其余的事,你可直入省中,上禀于我。”皇帝打算将平准令改头换面,旧瓶装新酒,弄成后世调查统计局一样的机构。
要知道现代国家所有的情报几乎都来自公开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就职人员大多是来自各个专业的普通人,主要工作是用数据趋势和异常数据来预判某件事情的发生。
洞察局势、分析预测对手的下一步行动,这是贾诩的专长,他本来就对人心的观察有其独到的一面,此时让他掌握情报机构,无疑是如虎添翼。皇帝放心让贾诩担此重任,一来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来则是贾诩为人谨小慎微,无党无派,也不随意结交大臣,最适合做情报机构的长官。
贾诩很喜欢这样的位置,既不用出风头、藏在暗处,又能窥觑机密、手握大权。这可是当年绣衣直使江充的权力,但隐蔽性可比江充要强,风险也小得多,他欣然受命:“臣谨诺。”
“你现在要做的是短期内掌握长安的舆情,让我知道谁在做什么、说什么,民间黎庶又是过得如何,切不可使我耳目壅塞。时机成熟后,再着手关中,乃至于整个天下。”皇帝对情报机构的期望很大,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钱的话,少府会足额调拨;至于人手,不管商贾、流民、还是游侠,只要能为你所用,大可任之命之。”
贾诩一直在随时待诏,不是他未卜先知、知道皇帝要找他做什么,而是他心里明白,在这个时候,他是皇帝最需要的人。
“尚书臣诩叩见陛下。”
皇帝伸手虚扶,见贾诩起身坐好,这才道:“赵公的病况,你知道了吗?”
“朝野都在盛传,臣大致听了几句。”贾诩神情冷然:“听说已在弥留之际。”
皇帝慨然叹道:“赵公心思多变,长于权谋,我能有今日,多赖其襄助。没想到这样精明强干的人,也难逃一死。”
贾诩脸色微变,他听出皇帝的话中含着几分如释重负、更多的则是一种警告。
他不能在皇帝身边继续扭扭捏捏,立场摇摆不定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他揣摩皇帝对士族豪强的感情非常微妙,既依赖又痛恨,既忌惮又无奈。依赖的是皇帝此刻还需要豪强大臣助他治理朝政;痛恨的是这些豪强沆瀣一气,聚众乡野,目无朝廷;而忌惮的是豪强士族势力盘根错节,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无奈的是皇帝面对着庞大的士人集团,常常独木难支,有心无力。
如今天下几乎都知道长安朝廷有了个才智出众的君主,汉室看上去有了些兴复的希望。似乎只要皇帝带朝廷东出函谷,还都雒阳,天下便能传檄而定,四海臣服。那样的话一切将重回‘正轨’,天下依然是汉室的天下,皇帝再忌惮世家,左右不过是孝桓皇帝那样的人物罢了。
可皇帝显然不想走这条看似坦途,其实仍旧积重难返的道路。
贾诩也不想,那样他只会被家世出众的士人排挤掉,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是秉持着以武力夺天下的观点,这也深得皇帝器重。至于皇帝对世家的态度以及在此事上对贾诩的拉拢,贾诩在一开始的保守拒绝后,终于出于自身的权位考虑,点头答应了。
“臣谨为陛下贺。”
“贺什么?”皇帝深深的看着贾诩。
“赵公一死,不仅朝局动荡,人事更迭,陛下大可施为;而且赵公临去前所上遗疏,定会为陛下排解当前忧难。”贾诩抬眼看向皇帝:“这难道不值得为陛下贺?”
“放肆!”皇帝冷然道:“你好大胆,这话你也说得?”
贾诩全然不惧,直言道:“在别的地方,臣不敢说,但在陛下身前,臣理应说得。”
听了这话,皇帝面色顿时缓了缓,如雪消冰释,语气仍旧是淡淡的:“你不敢说,别人倒敢说你。”
他伸手在桌案上拨开一堆简牍章奏,用手指挑出一份来,说道:“侍御史侯汶弹劾你不修操行,悦主媚上,任尚书时屡有纰漏,你怎么看?”
贾诩知道皇帝这是在玩弄权术,于是坦然应道:“一切自有陛下裁夺。”
皇帝本来还想敲打几句,然后出言搭救,好让贾诩对自己心怀感激。没料到贾诩这么一副任凭处置的样子,他觉得没趣,干巴巴的说道:“盐铁专营,打到了一些人的七寸。他们不敢直接说我的不是,也不敢指责荀公达,就只好拿你撒气了。”
见贾诩无动于衷,皇帝轻声说着,像是在为他抱不平:“微人浅见,不值一哂。”
“陛下睿鉴明辨,臣不胜感激。”话已至此,贾诩不得不表态了:“臣才智鄙薄,确实难以胜任尚书一职,既有弹劾,还请陛下准许辞退,以做保全。”
贾诩本来就有怂恿李傕、郭汜率军反叛的污点,再加上以一边鄙之人,入中台秉笔,不知有多少人暗中嫉恨——这也是他退无可退、归无所归的窘境,他无法与那些士人走到一起去,就只能和皇帝靠在一起。
如今有了盐铁之议,贾诩登时成了众矢之的,皇帝这次能保下他,下次却未必。而且贾诩确实不适合在尚书台,他应该被安排到别的去处。刚好皇帝有心,贾诩有意,此事就这么定了。
“同样是六百石,转任大司农属下平准令,也不算亏待你。”
平准令原本与均输官负责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平抑物价。光武中兴后,删减官职,废掉了均输。没了均输为平准调拨来天下各地商品,平准令也就没有足够的货物放到市场上平抑物价,犹如没了牙的老虎。虽然平准令最终得以保留,但只负责掌知物价,再也没有调控市场商品价格的功用。
如今皇帝显然不是要把贾诩放到一个闲职上,他问道:“你可知平准令是如何掌知物价的?”
“在东西市设官,候时监管。”
“这还不够。”皇帝睨着贾诩,浅浅一笑:“平准令不仅要监管当时物价,还要收集、调查、统计一切影响物价的信息,并据此推算未来的物价,好让朝廷适时作出调配。比如说粮秣、盐铁,这些都是国之大事,必须严密监控。”
贾诩越听越惊讶,他本不是商业之才,还想着可能会做不好平准令。没想到皇帝接下来的话对平准令的职责进行了新的诠释,要知道任何一件事都会影响到物价,所以平准令的监察范围囊括无数领域,跟情报组织一般无二。
不过平准令在明面上主要还是对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为朝廷制定经济政策而提供实时市场物价信息和咨询建议的职位,并不是为了搞秘密监察的机构,这一点贾诩心里还是明白。
“平准令以后就如尚书、侍中一样,虽名属九卿,但实属于我。除了定时将粮秣等市价信息告知大司农以外,其余的事,你可直入省中,上禀于我。”皇帝打算将平准令改头换面,旧瓶装新酒,弄成后世调查统计局一样的机构。
要知道现代国家所有的情报几乎都来自公开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就职人员大多是来自各个专业的普通人,主要工作是用数据趋势和异常数据来预判某件事情的发生。
洞察局势、分析预测对手的下一步行动,这是贾诩的专长,他本来就对人心的观察有其独到的一面,此时让他掌握情报机构,无疑是如虎添翼。皇帝放心让贾诩担此重任,一来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来则是贾诩为人谨小慎微,无党无派,也不随意结交大臣,最适合做情报机构的长官。
贾诩很喜欢这样的位置,既不用出风头、藏在暗处,又能窥觑机密、手握大权。这可是当年绣衣直使江充的权力,但隐蔽性可比江充要强,风险也小得多,他欣然受命:“臣谨诺。”
“你现在要做的是短期内掌握长安的舆情,让我知道谁在做什么、说什么,民间黎庶又是过得如何,切不可使我耳目壅塞。时机成熟后,再着手关中,乃至于整个天下。”皇帝对情报机构的期望很大,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钱的话,少府会足额调拨;至于人手,不管商贾、流民、还是游侠,只要能为你所用,大可任之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