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察访善恶,明加贬赏,将何以黜彼贪怠,陟此清勤也。”————————【魏书·列传第三】
“风向?”左灵头一次从胡邈口中听到这个名词的新用法,他知道这想必是胡邈常在太尉董承身边、而董承又时常靠近皇帝的缘故。所以辗转从皇帝口中听来的新词,逐渐流传开去,左灵已经见怪不见了。此刻因其他注意的,却是胡邈口中的那番话,他进一步问道:“难道说……北地傅氏已经不受圣眷了?”
胡邈刚想说话,转而醒悟过来,一口断定道:“我可没这个意思!”
接着,胡邈又说道:“是非皆在帝心,我等为臣者还是少妄议得好。”
尽管他反应的及时,但左灵还是从对方口中套出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何况他最后那句话实在太欲盖弥彰了。
皇帝疏离傅氏不知是何时从宫中传出来的消息,起初由董皇后告诉董承的时候,董承等人还不放在心上。认为如今吏部尚书傅巽、右扶风傅睿、秘书郎傅干人人身居要职、典司大权,其年轻一辈的傅允也在太学里小有才气,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北地高门,丝毫看不出有何遭受冷遇的样子。
直到这一次伐蜀之战,皇帝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的时候,董承才暗中窥出端倪:同为秘书监出身,监军谒者法正被拜为黄门侍郎、担任亲随,而沮县长傅干却仅被转为下辨长。如若皇帝仍对傅氏荣宠不减,即便傅干功劳不及法正,也不至于落得这点薄绩。
胡邈心知在朝堂上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事先在细微之处有所表征,等到事态开始闹大的时候,那才是一锤定音、无可悔改的终局。只是傅干那件事严格来讲,到底说明不了什么,所以董承与胡邈等人商议后都打算静观其变,借由这次傅睿在右扶风任上的失误来观望风向。
看到左灵的神色,胡邈心中其实隐隐有了些悔意,尽管左灵目前是一个他信得过的人,但还远远不到让他接触这些机密的地步。他咳嗽了一声,将扇子放在矮几上,严肃的说道:“这几日朝廷将从御史台派侍御史下放关中各郡、督促赈济,可见朝廷已有了决断。在侍御史来之前,你且先替我出面向杜氏、王氏等豪强陈说,劝其趁早收手,也不怪我不提醒他们。”
左灵讶然道:“怎么、御史台遣派御史的事情,朝廷不是还在争论么?听说司徒马公以为此举是朝廷不信地方大臣,容易使上下割裂,议论了几天终未见下文,如何突然就推行了?”
他到底是不了解中枢的情况,还是要靠胡邈来解释道:“马公岂会不知此政断无寝废之理?之所以如此,无非是要多争些时日,好为底下那些人脱身——功勋士族、累世贵戚,不仅傅睿惹不得,便是朝廷一时也不好妄动。不然,如何对得起国家‘善待英烈勋臣’的名头?”
马日磾虽然为人清正,但扶风马氏瓜瓞绵绵数百年,人口蕃息,旁支近亲众多,总会有一批鼠目寸光的族人看不清形势、听不进告诫,自以为自家有个身为三公、位居宰辅的大臣,便可以在乡里胡作非为。彼等只知一荣俱荣,借着家世为非作歹;却不知一损俱损,自己惹下的祸事也会殃及全族的道理。
面对一个人口繁盛的大家族,马日磾应付朝政尚且艰难,如何有余暇能管得住乡里亲族?对于彼等在扶风的所作所为,他即便知道、也管不住,只好视而不见,等到皇帝有意要查的时候,这才设法拖延时间,好让那些人趁早收手。皇帝也是没有将事态扩大化的意思,给了他们时间应对,换取监御史的顺利推行。
左灵会意,也不停留,顾自下去代表胡邈召见京兆杜氏等一批与胡邈亲近的豪强,向他们传递最新的消息。
杜骘亲切的握着左灵的手,热络的说道:“此等大事,多谢左公不忘相告!”
左灵不敢小瞧这位淡出仕途的老者,虽然杜骘无甚才能,但他若是想要结交如今炽手可热的河东郡丞杜畿,还得靠对方来为他牵线搭桥。在任何时候,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总是没错的。左灵任由对方执着自己的手,淡淡笑道:“杜公说笑了,这一次关中大旱,黎庶少食,全赖各家出粮救济。于今朝廷已有明诏放粮、又有御史督查,在下担心生出误会,特请示府君,劝杜公早些明悟,莫要与朝廷夺这济民之‘恩’。”
此等消息自然不会告诉所有人,不然消息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朝廷也会因为捉不到足够的替罪羊背锅而顺延牵连。杜骘精于此道,幸而他借由董凤,与胡邈有这一层关系在,不然朝廷外放御史的事情,他还要被瞒在鼓里。到时候消息灵通的人都跑了,自己却还不知情的在长安大肆高价卖粮、低价收地,那么第一个死的就是他。
“左公说的是,但无论如何,今日之恩,老夫必然是断不肯忘的。”杜骘知道消息的可贵,对左灵自然感激备至,心神安定之下,他转念又想到京兆的另外几家:“只是不知,韦氏、骆氏……?”
左灵不动声色的放开了与杜骘握着的手,一边伸手示意与其步入庭下,缓缓说道:“杜公忘了?韦氏自有天恩,何须我等多言?而骆氏,料想彼等才人不乏,应是有自知者吧,我与彼等不甚熟稔,若是上赶着说了,反倒落了下乘。”
京兆韦氏自打武都太守韦端屡立大功,受皇帝封赏以来,其权势水涨船高,隐隐有压过昔日与其平齐的杜氏、第五氏、金氏的风头。杜骘听了这话,知道韦氏肯定是有别的渠道能从容脱身了,于是心里略有吃味,知道听见另一个对头骆氏对此毫不知情,这才欣悦不少。
显赫的高门大族可以凭借多年的关系网、或者官居中枢的族人等多种渠道来探知朝廷政策的风向,以借此抢占牟利的先机、并且能早于其他人及时收手,逃得一劫。其他豪强由于实力并不如马氏、杨氏,其所能得知的朝廷关键政策风向便会有滞后性,而势力越小,滞后性就会愈加严重,所受到的波及也就越大。
所以那些底层的小豪强要么就随时观望大族的动静,与之同进退,要么就想法设法与官府、权贵打好交道。若是什么都没有的小豪强,等到他们知道朝廷要派遣御史下发地方监督开仓放粮等一系列赈济的时候,御史早已经到郡府门口了。
派往各郡的侍御史无不是御史中丞桓典精挑细选,而放在京兆的尤为重中之重,这一次来到京兆的侍御史,来自并州太原,名唤侯汶。
“风向?”左灵头一次从胡邈口中听到这个名词的新用法,他知道这想必是胡邈常在太尉董承身边、而董承又时常靠近皇帝的缘故。所以辗转从皇帝口中听来的新词,逐渐流传开去,左灵已经见怪不见了。此刻因其他注意的,却是胡邈口中的那番话,他进一步问道:“难道说……北地傅氏已经不受圣眷了?”
胡邈刚想说话,转而醒悟过来,一口断定道:“我可没这个意思!”
接着,胡邈又说道:“是非皆在帝心,我等为臣者还是少妄议得好。”
尽管他反应的及时,但左灵还是从对方口中套出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何况他最后那句话实在太欲盖弥彰了。
皇帝疏离傅氏不知是何时从宫中传出来的消息,起初由董皇后告诉董承的时候,董承等人还不放在心上。认为如今吏部尚书傅巽、右扶风傅睿、秘书郎傅干人人身居要职、典司大权,其年轻一辈的傅允也在太学里小有才气,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北地高门,丝毫看不出有何遭受冷遇的样子。
直到这一次伐蜀之战,皇帝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的时候,董承才暗中窥出端倪:同为秘书监出身,监军谒者法正被拜为黄门侍郎、担任亲随,而沮县长傅干却仅被转为下辨长。如若皇帝仍对傅氏荣宠不减,即便傅干功劳不及法正,也不至于落得这点薄绩。
胡邈心知在朝堂上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事先在细微之处有所表征,等到事态开始闹大的时候,那才是一锤定音、无可悔改的终局。只是傅干那件事严格来讲,到底说明不了什么,所以董承与胡邈等人商议后都打算静观其变,借由这次傅睿在右扶风任上的失误来观望风向。
看到左灵的神色,胡邈心中其实隐隐有了些悔意,尽管左灵目前是一个他信得过的人,但还远远不到让他接触这些机密的地步。他咳嗽了一声,将扇子放在矮几上,严肃的说道:“这几日朝廷将从御史台派侍御史下放关中各郡、督促赈济,可见朝廷已有了决断。在侍御史来之前,你且先替我出面向杜氏、王氏等豪强陈说,劝其趁早收手,也不怪我不提醒他们。”
左灵讶然道:“怎么、御史台遣派御史的事情,朝廷不是还在争论么?听说司徒马公以为此举是朝廷不信地方大臣,容易使上下割裂,议论了几天终未见下文,如何突然就推行了?”
他到底是不了解中枢的情况,还是要靠胡邈来解释道:“马公岂会不知此政断无寝废之理?之所以如此,无非是要多争些时日,好为底下那些人脱身——功勋士族、累世贵戚,不仅傅睿惹不得,便是朝廷一时也不好妄动。不然,如何对得起国家‘善待英烈勋臣’的名头?”
马日磾虽然为人清正,但扶风马氏瓜瓞绵绵数百年,人口蕃息,旁支近亲众多,总会有一批鼠目寸光的族人看不清形势、听不进告诫,自以为自家有个身为三公、位居宰辅的大臣,便可以在乡里胡作非为。彼等只知一荣俱荣,借着家世为非作歹;却不知一损俱损,自己惹下的祸事也会殃及全族的道理。
面对一个人口繁盛的大家族,马日磾应付朝政尚且艰难,如何有余暇能管得住乡里亲族?对于彼等在扶风的所作所为,他即便知道、也管不住,只好视而不见,等到皇帝有意要查的时候,这才设法拖延时间,好让那些人趁早收手。皇帝也是没有将事态扩大化的意思,给了他们时间应对,换取监御史的顺利推行。
左灵会意,也不停留,顾自下去代表胡邈召见京兆杜氏等一批与胡邈亲近的豪强,向他们传递最新的消息。
杜骘亲切的握着左灵的手,热络的说道:“此等大事,多谢左公不忘相告!”
左灵不敢小瞧这位淡出仕途的老者,虽然杜骘无甚才能,但他若是想要结交如今炽手可热的河东郡丞杜畿,还得靠对方来为他牵线搭桥。在任何时候,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总是没错的。左灵任由对方执着自己的手,淡淡笑道:“杜公说笑了,这一次关中大旱,黎庶少食,全赖各家出粮救济。于今朝廷已有明诏放粮、又有御史督查,在下担心生出误会,特请示府君,劝杜公早些明悟,莫要与朝廷夺这济民之‘恩’。”
此等消息自然不会告诉所有人,不然消息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朝廷也会因为捉不到足够的替罪羊背锅而顺延牵连。杜骘精于此道,幸而他借由董凤,与胡邈有这一层关系在,不然朝廷外放御史的事情,他还要被瞒在鼓里。到时候消息灵通的人都跑了,自己却还不知情的在长安大肆高价卖粮、低价收地,那么第一个死的就是他。
“左公说的是,但无论如何,今日之恩,老夫必然是断不肯忘的。”杜骘知道消息的可贵,对左灵自然感激备至,心神安定之下,他转念又想到京兆的另外几家:“只是不知,韦氏、骆氏……?”
左灵不动声色的放开了与杜骘握着的手,一边伸手示意与其步入庭下,缓缓说道:“杜公忘了?韦氏自有天恩,何须我等多言?而骆氏,料想彼等才人不乏,应是有自知者吧,我与彼等不甚熟稔,若是上赶着说了,反倒落了下乘。”
京兆韦氏自打武都太守韦端屡立大功,受皇帝封赏以来,其权势水涨船高,隐隐有压过昔日与其平齐的杜氏、第五氏、金氏的风头。杜骘听了这话,知道韦氏肯定是有别的渠道能从容脱身了,于是心里略有吃味,知道听见另一个对头骆氏对此毫不知情,这才欣悦不少。
显赫的高门大族可以凭借多年的关系网、或者官居中枢的族人等多种渠道来探知朝廷政策的风向,以借此抢占牟利的先机、并且能早于其他人及时收手,逃得一劫。其他豪强由于实力并不如马氏、杨氏,其所能得知的朝廷关键政策风向便会有滞后性,而势力越小,滞后性就会愈加严重,所受到的波及也就越大。
所以那些底层的小豪强要么就随时观望大族的动静,与之同进退,要么就想法设法与官府、权贵打好交道。若是什么都没有的小豪强,等到他们知道朝廷要派遣御史下发地方监督开仓放粮等一系列赈济的时候,御史早已经到郡府门口了。
派往各郡的侍御史无不是御史中丞桓典精挑细选,而放在京兆的尤为重中之重,这一次来到京兆的侍御史,来自并州太原,名唤侯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