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南涧中题】
汉建安三年九月初十。
会稽郡,钱唐。
孙策在此驻兵很久了,自从会稽太守陆康死后,他的确有趁机吞并会稽的念头。只是陆康虽死,他的一干故吏如功曹虞翻、门下督董袭等人仍抵抗不从。
在遣派使者试图和平接收会稽的希望落空后,又打探到朝廷与二袁的战事一触即发。在这个关头,孙策颇有些投鼠忌器,不敢真的对会稽动兵,以免彻底开罪朝廷。
“若非朝廷意向不明,我又不肯跟着袁术赴死,会稽那些人又如何会是我的对手?”孙策骑马沿江而行,钱塘江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对岸不远处的固陵。
会稽郡功曹虞翻与战败避难至此的吴郡太守盛宪利用各自名望、家世,集聚了数千兵马屯驻该处,领兵的将校正是原丹阳太守周昕。
固陵曾是春秋时期大夫范蠡屯兵之处,其陵坚固可守,故有此称。周昕本不足为惧,他早前就已是孙策的手下败将,不然也不会从丹阳逃至会稽。只是除了固陵大营之外,眼前的钱塘江上搭建的水寨舟船防守严密,却是孙策最初尝试进兵的最大阻碍,而统领舟兵的,正是陆康生前为了练兵而招徕的门下督董袭。
这样的阵营,以不知兵的盛宪为首,进取虽然不足,但防守却是差强人意,当日朱治几次渡江皆不得过。如今孙策提兵两万,虽说拿下会稽易如反掌,但局势变幻,却让他投鼠忌器了。
被孙策表为吴郡太守的朱治年过四旬,是跟随孙坚的老将,资历不比黄盖、程普等人差。这几日他深为懊悔,当初若是早些设法用计,击溃盛宪等人乌合之众,孙策如今早该提兵长江,伺机北上了。
“到底是我一时犹疑。”朱治面色黝黑,鼻梁高挺,颔下留有长须。常年的风霜刀剑在他的脸庞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此时他错后孙策一个马头,惭愧道:“当初我听说守丧之师,义不能讨。陆公在江东颇有德望,我怕贸然攻之,徒惹州人非议,是故犹豫了一阵,没想到会让彼等趁机团聚起来。”
“朱公有君子之义,我岂能怪你?”孙策淡淡的说道,一抹愁云在眉间怎么也化不开。
他的叔父孙静一直在吴郡老家照看宗族子弟,此番孙策路过富春,特意回家将他带了过来。孙静生性淡泊,却富有才智,又是自家人,正好是孙策目前所急需的:“我军至此非是为了会稽,而是借由讨会稽、山越之名,隔江行观望之实。”
孙策忽然勒住坐骑,转过半边身子,恨恨的说道:“若非是彼等颍川士人设计谋我,我岂会是这等境地!”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孙静定定的看了他一眼,在心里蓦然叹了口气,道:“二袁虽然势大,但到底不是一条心!其兄弟之间早有龃龉,如今迫于形势互保,他日必有纷争。而反观国家睿智神武,国势如日落又升,再现光芒……天下还是刘氏的。”
他知道孙策心里已经后悔了,并且有主意了,只是不知是什么缘故迟迟不肯下决定:“且不论朝廷对孙氏有何看法,当此之时,朝廷两面作战,局势必然艰难。只要你举兵反正,响应义旗,朝廷为求千里马,难道还会丢下你这根马骨?至于以前的事,那都是要在以后考虑的了。”
这些道理孙策不是不明白,只是他心中有愧,低声说道:“我见利忘义,不识长远之计,他日若回朝廷,该何以面目见公瑾?”
孙静恍然,旋即怒其不争:“你这样就有颜面见你泉下先父了?”
跟在后头的吕范熟知孙策心意,知道他不仅是自觉愧对周瑜,更是心存侥幸,认为现在二袁合力,朝廷征讨的重点皆在于彼。他大可以躲在背后从容经营,壮大实力,等到局势明朗时,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将利益最大化。
只是此时孙静这个长辈开口教训,让吕范一时不敢插嘴分辨。
就在这个时候,有数名哨骑绕城而来,背后插着羽檄,显然是带着十万火急的事情。
“江夏太守黄祖、长沙太守张羡、南郡太守蔡瑁,以及横江校尉甘宁等军攻打豫章,柴桑告急,艾县、建昌失守!”
“黄祖这老贼好胆色!”孙策将战表掷在地上,勃然怒道:“前次新败于我,如今又还敢来搦战!”
说完急欲回城,想下令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集兵备战,自己要亲率大军西上,与杀父仇人黄祖一决胜负。
孙静、朱治等人见孙策冲动的样子又惊又急,无不上前拉劝。孙静更是直接怒道:“糊涂!你这个样子,是果真欲与朝廷为敌么?”
吕范在一旁劝道:“是啊,黄祖、蔡瑁等人不足为道,但甘宁远从益州而来,必为朝廷所遣!黄祖等人闻风响应,是借朝廷之名讨伐吾等,欲要以吾等首级为功、向朝廷献章表忠。伯符如若引兵对抗,岂不是正中彼等心意,成全他人忠义之名?”
朱治紧紧抓住孙策持缰的胳膊,趋马拦在对方身前,一字一句的说道:“黄祖于孙郎有父仇,但如今孙氏阖门荣辱皆系于一旦,孙郎要慎重!”
几人接连相劝不止,孙策仍沉着脸不说话,直到入了帐中,闻讯赶来的程普、黄盖、吴景等孙坚旧部,以及张昭、张纮、秦松等士人谋主也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不宜意气用事,尤其是不能中了黄祖等人的计。
“自朝廷发兵以来,君侯久居江东无事,未尝附从,又不主动招惹。黄祖、蔡瑁等人若真有心报效朝廷,何不引兵进取庐江?”张昭并不看好孙策执着于江东一地的计划,始终苦口婆心的劝说道:“彼等故意挑衅,万不可中其阴计。”
孙策目光一闪,开口道:“张公不知,在彼等眼中,我已是袁术家将,特来伐我,也不是无举兵之由。”
张昭立即回道:“是或不是,全在君侯一念之间。”
孙策见众人的态度一致,心里顿时安慰了不少,也不再继续故作顽固,刚准备说话,却见外间又闯进一名信使,带来一封周瑜从江北辗转投递来的书信。
“是公瑾?”孙策眼前一亮,急忙站起从信使手中夺过书信。展开一读,头脑顿时一阵晕眩,仿佛被人以重锤敲击,嗡嗡有声。
吕范等人好奇的围了上去,只见孙策手上紧捏着的白纸上清晰的写着几行字,那字迹犹如刀枪剑戟,锋利无比,字里行间流露着生疏与冷漠:
‘瑜顿首孙将军足下,得闻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弃鸿鹄之高志,逐鹭鸟以低徊,是诚智者所为也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今若不降,他日决死江东,恩谊尽矣!’
汉建安三年九月初十。
会稽郡,钱唐。
孙策在此驻兵很久了,自从会稽太守陆康死后,他的确有趁机吞并会稽的念头。只是陆康虽死,他的一干故吏如功曹虞翻、门下督董袭等人仍抵抗不从。
在遣派使者试图和平接收会稽的希望落空后,又打探到朝廷与二袁的战事一触即发。在这个关头,孙策颇有些投鼠忌器,不敢真的对会稽动兵,以免彻底开罪朝廷。
“若非朝廷意向不明,我又不肯跟着袁术赴死,会稽那些人又如何会是我的对手?”孙策骑马沿江而行,钱塘江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对岸不远处的固陵。
会稽郡功曹虞翻与战败避难至此的吴郡太守盛宪利用各自名望、家世,集聚了数千兵马屯驻该处,领兵的将校正是原丹阳太守周昕。
固陵曾是春秋时期大夫范蠡屯兵之处,其陵坚固可守,故有此称。周昕本不足为惧,他早前就已是孙策的手下败将,不然也不会从丹阳逃至会稽。只是除了固陵大营之外,眼前的钱塘江上搭建的水寨舟船防守严密,却是孙策最初尝试进兵的最大阻碍,而统领舟兵的,正是陆康生前为了练兵而招徕的门下督董袭。
这样的阵营,以不知兵的盛宪为首,进取虽然不足,但防守却是差强人意,当日朱治几次渡江皆不得过。如今孙策提兵两万,虽说拿下会稽易如反掌,但局势变幻,却让他投鼠忌器了。
被孙策表为吴郡太守的朱治年过四旬,是跟随孙坚的老将,资历不比黄盖、程普等人差。这几日他深为懊悔,当初若是早些设法用计,击溃盛宪等人乌合之众,孙策如今早该提兵长江,伺机北上了。
“到底是我一时犹疑。”朱治面色黝黑,鼻梁高挺,颔下留有长须。常年的风霜刀剑在他的脸庞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此时他错后孙策一个马头,惭愧道:“当初我听说守丧之师,义不能讨。陆公在江东颇有德望,我怕贸然攻之,徒惹州人非议,是故犹豫了一阵,没想到会让彼等趁机团聚起来。”
“朱公有君子之义,我岂能怪你?”孙策淡淡的说道,一抹愁云在眉间怎么也化不开。
他的叔父孙静一直在吴郡老家照看宗族子弟,此番孙策路过富春,特意回家将他带了过来。孙静生性淡泊,却富有才智,又是自家人,正好是孙策目前所急需的:“我军至此非是为了会稽,而是借由讨会稽、山越之名,隔江行观望之实。”
孙策忽然勒住坐骑,转过半边身子,恨恨的说道:“若非是彼等颍川士人设计谋我,我岂会是这等境地!”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孙静定定的看了他一眼,在心里蓦然叹了口气,道:“二袁虽然势大,但到底不是一条心!其兄弟之间早有龃龉,如今迫于形势互保,他日必有纷争。而反观国家睿智神武,国势如日落又升,再现光芒……天下还是刘氏的。”
他知道孙策心里已经后悔了,并且有主意了,只是不知是什么缘故迟迟不肯下决定:“且不论朝廷对孙氏有何看法,当此之时,朝廷两面作战,局势必然艰难。只要你举兵反正,响应义旗,朝廷为求千里马,难道还会丢下你这根马骨?至于以前的事,那都是要在以后考虑的了。”
这些道理孙策不是不明白,只是他心中有愧,低声说道:“我见利忘义,不识长远之计,他日若回朝廷,该何以面目见公瑾?”
孙静恍然,旋即怒其不争:“你这样就有颜面见你泉下先父了?”
跟在后头的吕范熟知孙策心意,知道他不仅是自觉愧对周瑜,更是心存侥幸,认为现在二袁合力,朝廷征讨的重点皆在于彼。他大可以躲在背后从容经营,壮大实力,等到局势明朗时,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将利益最大化。
只是此时孙静这个长辈开口教训,让吕范一时不敢插嘴分辨。
就在这个时候,有数名哨骑绕城而来,背后插着羽檄,显然是带着十万火急的事情。
“江夏太守黄祖、长沙太守张羡、南郡太守蔡瑁,以及横江校尉甘宁等军攻打豫章,柴桑告急,艾县、建昌失守!”
“黄祖这老贼好胆色!”孙策将战表掷在地上,勃然怒道:“前次新败于我,如今又还敢来搦战!”
说完急欲回城,想下令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集兵备战,自己要亲率大军西上,与杀父仇人黄祖一决胜负。
孙静、朱治等人见孙策冲动的样子又惊又急,无不上前拉劝。孙静更是直接怒道:“糊涂!你这个样子,是果真欲与朝廷为敌么?”
吕范在一旁劝道:“是啊,黄祖、蔡瑁等人不足为道,但甘宁远从益州而来,必为朝廷所遣!黄祖等人闻风响应,是借朝廷之名讨伐吾等,欲要以吾等首级为功、向朝廷献章表忠。伯符如若引兵对抗,岂不是正中彼等心意,成全他人忠义之名?”
朱治紧紧抓住孙策持缰的胳膊,趋马拦在对方身前,一字一句的说道:“黄祖于孙郎有父仇,但如今孙氏阖门荣辱皆系于一旦,孙郎要慎重!”
几人接连相劝不止,孙策仍沉着脸不说话,直到入了帐中,闻讯赶来的程普、黄盖、吴景等孙坚旧部,以及张昭、张纮、秦松等士人谋主也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不宜意气用事,尤其是不能中了黄祖等人的计。
“自朝廷发兵以来,君侯久居江东无事,未尝附从,又不主动招惹。黄祖、蔡瑁等人若真有心报效朝廷,何不引兵进取庐江?”张昭并不看好孙策执着于江东一地的计划,始终苦口婆心的劝说道:“彼等故意挑衅,万不可中其阴计。”
孙策目光一闪,开口道:“张公不知,在彼等眼中,我已是袁术家将,特来伐我,也不是无举兵之由。”
张昭立即回道:“是或不是,全在君侯一念之间。”
孙策见众人的态度一致,心里顿时安慰了不少,也不再继续故作顽固,刚准备说话,却见外间又闯进一名信使,带来一封周瑜从江北辗转投递来的书信。
“是公瑾?”孙策眼前一亮,急忙站起从信使手中夺过书信。展开一读,头脑顿时一阵晕眩,仿佛被人以重锤敲击,嗡嗡有声。
吕范等人好奇的围了上去,只见孙策手上紧捏着的白纸上清晰的写着几行字,那字迹犹如刀枪剑戟,锋利无比,字里行间流露着生疏与冷漠:
‘瑜顿首孙将军足下,得闻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弃鸿鹄之高志,逐鹭鸟以低徊,是诚智者所为也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今若不降,他日决死江东,恩谊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