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定君臣之分,卖第为子孙之谋,善始令终。”————————【旧唐书·宗室传】
皇帝在召见王邑的那天下午,最后还是向贾诩问起了樊稠的事情:“我想来想去,樊稠不能在此时让他们拉下马。董承一份奏疏,或许并不能压住声浪,纵然是能压住,我也不愿见到如此……贾公当日献之策,虽然可行,但似乎不足以搪塞众人之口?”
“搪塞之言,无论成效,都应由太尉亲笔奏上。”为樊稠强词辩解的话语自然要由董承说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然由皇帝说出口,即便能堵住众人议论,以后再想处置董承一系,皇帝也不便自己将自己说的话推翻。贾诩微眯着眼,抚须说道:“而这番话,并不需要所有人都听进去,只需说服其中一个最强势的就可以了。”
“最强势的?”皇帝立即想到了他:“是沮授?”
“陛下若信臣,臣愿为陛下做这一回说客。”贾诩主动包揽下这个任务。
“好。”皇帝也觉察出贾诩会怎么做了,他轻轻点了点头,不可置否的说道:“我看他虽然入朝,心里仍有不平,你这回给他想要的,看看他是否会就此收心。”
贾诩轻声应下,正要走时,却又听皇帝多此一举般的提点道:“不过,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得让他警醒,我不是袁本初。虽然我听得进直言强谏,但也不是什么直言都喜欢听……还有,他得开始想想,自己以后在朝廷中该怎么做事。”
这话稍显多余,贾诩其实比谁都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第二天皇帝准备召集众人商议事务之前,他预先找到了沮授。
沮授似乎并不意外对方的到来,他在僻静处站定了,张口问道:“贾公寻我,可是有何要事?”
“正是要来向你贺一声喜。”贾诩低声一笑,很是自然的伸手捉住了沮授的手腕,像是两个人深交已久似的:“国家夸赞令郎勇武有智谋,特下诏书,拜令郎为阴馆令。”
阴馆县位于并州雁门郡,曾经是雁门郡的郡治,这个地方有山涧泉水,水草丰茂,是塞北少有的一块农牧皆宜的宝地。由于孝桓、孝灵以来朝廷对塞外鲜卑等族作战失利,朝廷的影响范围不得不大幅后缩,从而导致此县被鲜卑等胡人占据。后来皇帝破南匈奴重立威严于并州,新任雁门太守金尚背靠军威,又凭着自己祖上金日磾的草原贵族血裔,逐渐在雁门打开局面。
由于此地太过偏僻,又沦陷胡族手中数十年,导致沮授不得不靠着贾诩的提示才想起大汉居然有这么个地方,他气笑道:“我膝下独此一子,如今得蒙陛下看重,我倒是要多谢文和了。”
他以为贾诩这个凉州人是特意过来对他幸灾乐祸,却不料贾诩是一本正经的向他道喜,仿佛对于沮授来说真是什么好事一样:“我并没有说什么话,还是国家主动提及,说沮大夫虽然只能向天下人提及在邺城的功劳,但这些年为朝廷做的事,国家可是一日未忘……凡有功之臣,国家从来不吝啬封侯爵赏,如今大夫既不便赏,索性恩荫其子,也算是给大夫酬功了。”
沮授微微动容,世人只知道他是在邺城兵尽粮绝、袁绍彻底无望的情况下才投降朝廷的,但却不知道早在几年前,他便通过沮隽、平准监等人与朝廷搭上了联系。这股联系相当隐秘,沮授身边就连亲近的田丰都蒙在鼓里,而皇帝身边也只有贾诩、荀攸、沮隽等寥寥几人知道。若是有人将沮授早已暗中投靠朝廷的事情泄露出去,那么沮授不仅将蒙上对袁绍这个故主的不忠,更将承担袁氏败亡的绝大部分责任——谁也不会相信沮授根本没有向皇帝传递过任何重要机密。
在这个田丰、陈逸等人甘愿为叛贼袁绍殉死的行为被视为‘忠烈’的时代,很多在后世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此时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如果皇帝某天不小心‘夸赞’起沮授曾经的功劳,等待沮授的将会是比死还痛苦的结果。
“后悔了?”贾诩敏锐的察觉到沮授惊惶的神色,他仍是笑着,像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对沮授嘘寒问暖:“后悔不该两面讨好,与沮隽书信往来?还是后悔该像田元皓那样,为袁绍死忠到底?沮公与,田丰虽然死了,还落个不错的声名,但他全族老弱都流放边鄙,巨鹿田氏百年经营毁于一旦,这样的身后名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伸手拍了拍沮授的肩膀,很客气的说出困扰已久的疑惑:“有时候我也弄不清你们关东人的想法,为了一个名或者义,连命都可以不要,值得么?”
“孟子曾说‘舍生而取义者也’。”沮授兀自辩驳道。
“可你现在没资格取义了。”贾诩将手移开了沮授的肩膀,似乎很遗憾的说道。
“那是你!”沮授突然气恼着瞪视贾诩:“我几次收到沮隽的家书,其实都是你写的!是你哄我入瓮。”
看到素来以冷静刚强著称的沮授在自己面前失态,贾诩无声的笑了下,继而又平静的说道:“袁绍有名无实、不堪辅佐,颍川众人只知争夺权势,而国家掌握大义,兵马强壮,足以气吞天下。这些话你也很赞同不是么?不然也不会对袁氏失望,开始向朝廷靠近了。”
沮授面色灰败,仿佛失了血色,他泄气般颓丧着低下了头,往日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他居然在贾诩面前蔫蔫的沉默了。一步错,步步错,以前他是无所顾忌的老虎,现在却被人抓住了后脖颈。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贾诩收放自如,又开始进行劝导:“人一死了,他的抱负要靠谁来实现呢?公与,陛下很看重你刚正的性情,说你可以做不畏权贵的董宣。”
沮授冷笑一声:“这等事情,不仅是陛下与你知道,荀公达也知道。”
“但能将他拿来说的,却只有国家一个。”贾诩很肯定的说道。
沮授面色稍稍缓和,这才将一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下。
贾诩这时看了看沮授身后的树,又看了看远处碧空如洗的天空,悠然道:“其实我来是真的向你道喜的,阴馆这个地方虽然残破、才收复不久,但他毕竟是曾经的雁门郡治,以国家的志向,郡治迟早是要移回去的。朔方、云中、五原等郡也是都要收回来的,并北以后将大有可为,令郎还年轻,在塞北历练几年,总比待在中原安乐之处要好,不是么?”他顿了顿,又说道:“王邑到任冀州后,最首要的,就是奉诏清算冀州叛附袁绍的一干豪强……巨鹿田氏,应当也在此列,从冀州押赴雁门、上郡,千百里的路途,到了苦寒之地,每日又要受劳役,寻常人如何忍受得了呢?”
对方一开始就表明了皇帝能掌握沮授的生死,然后又给出好处,靠着贾诩与王邑的交情,可以让王邑在清算的过程中对田氏采取较为宽厚的措施、更能将田氏族人流放到沮鹄治理的雁门郡阴馆县。有沮鹄在当地亲自照顾,雁门远隔千里,田氏可以过上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这也算是沮授多日以来,不惜甘冒触怒皇帝的风险,也要为田氏家眷争取到的最好的利益。
“王命不可违……”沮授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眼底飞速的闪过一丝得逞的光:“但到底是共事多年的故友,能让人少吃些苦,也算是弥补我心头憾事。”
贾诩似若没有察觉到沮授语气里的喜悦,将双手藏在了袖子里。
很快,在随后关于樊稠的争论中,沮授异常的保持了沉默,没有了他这样说话耿直、气势刚强的人出面,其余人也都不敢贸然带头。于是樊稠杀良冒功的事情,明面上暂时以太尉董承的示威压下而告终。
曾受到樊稠劫掠的魏郡豪强们吞不下这口气,但随着冀州刺史王邑的到来,冀州其他郡的士人渐渐开始将视线转移到王邑本人身上,一时没有再集结起来对樊稠进行攻讦。
王邑虽然是大儒刘宽的弟子,但因是凉州北地人,声名不曾远扬。冀州士人费力搜罗讯息,也只知道王邑在河东太守任上是以温和而坚定的施政风格著称,仗着河东豪强几乎绝迹以及皇帝的大力支持,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朝廷的每一项制约豪强的政策。然而冀州的具体情况与河东的并不一样,尽管经历过公孙瓒与袁绍之争、朝廷征讨河北等战役,以及皇帝对部分参与叛附袁绍的豪强进行的狠厉清算,但冀州到底是大州,豪强世家在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他们完全可以对王邑形成强大的反对阻力。
在王邑开始奉诏逐一清算冀州叛附豪强的时间里,彼等豪强有些不愿束手就擒,仗着坞堡家兵抵抗诏命。皇帝本来想带着大军继续留在冀州给王邑坐镇,威慑河北宵小,从而将新政的框架基本搭起来,但他已经在关东拖延太久了,已经到了必须要返程的地步,所以只留下冀州典农中郎将于禁带领李典等兵马助王邑剿抚叛逆。
建安四年,七月二十六。
皇帝的大驾刚刚渡过黄河,还没到雒阳,就听到了刘表从荆州传来的奏疏——皇帝的老师、太仆赵岐死了。
太仆、都亭侯赵岐在东征之初,就奉皇帝之命南下襄阳,实行贾诩所提出的‘弊荆’之策,联络荆州豪强、士人,软硬兼施,迫使刘表半推半就的为朝廷东征筹措大量人力、物力,将荆州多年积蓄一扫而空。加之蔡瑁、黄祖等人配合甘宁率军东下,一年半载的东征时间里,荆州一直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其中大半的功劳都要归在赵岐身上。
赵岐已经九十多岁了,经历了几代皇帝,亲眼见证了汉室由盛转衰,又如何从天下崩坏重现中兴气象。其实早在几个月前他就病重了,那时候他强留着一口气,对在荆州意外相遇、曾经的救命恩人孙嵩说道:“汉室尚未兴复,我今日若死,如何得以瞑目!”
而当时被皇帝收回镇南将军职务的刘表也不希望皇帝的老师死在自己的居处,于是到处为他寻医,甚至上疏请皇帝从长安调来张机为他诊治。只是赵岐年岁太大,身体元气枯竭,再好的良医也无济于事。直到听见皇帝彻底收复河北、攻破南皮的消息之后,赵岐这才满足的溘然而逝。
刘表惊吓至极,赵岐病死在他这里,固然不是他的原因,但他此时生怕自己有什么过失被人抓到,万一皇帝因此嫌恶他,他以后还会有什么活路?
好在赵岐当年在青州避难时的救命恩人孙嵩在很多年前就客居荆州,刘表也十分敬重他,赵岐在的时候,孙嵩就在两人之间居中调和。如今赵岐亡故,刘表必须将这里的事情原原本本的禀告给皇帝,尤其是要将自己的关系给撇清,证明自己为了赵岐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所以刘表找来了孙嵩,希望他能为自己去一趟邺城,可孙嵩却身心疲累的拒绝了刘表的请求,说道:
“我身体也不行了。”孙嵩喘着气,故友死后他的身体仿佛也跟着就垮了:“使君还是另请贤明吧。”
刘表深叹了口气,他这几日也是憔悴不少,眼圈还是红的:“放眼荆州贤士,我又能寄望于谁呢?”
其实在与荆州黄氏、庞氏等大族分道扬镳以后,刘表已经在荆州没有真正信任的人了,然而孙嵩却不这么认为,他推荐道:“我听说义阳韩嵩,为使君征辟为从事中郎。君臣义结,此人向来忠义,使君有疑,不妨任其前去?”
孙嵩是颇有名望的名士,对于他的话,刘表只得将信将疑的请来了韩嵩:“方今天下大定,国家驻跸于邺,我等身为臣子,理应遣使称贺。我多年不曾入朝,国家及公卿何以待我,实不自知,还请德高为我观望朝中风气。”
皇帝在召见王邑的那天下午,最后还是向贾诩问起了樊稠的事情:“我想来想去,樊稠不能在此时让他们拉下马。董承一份奏疏,或许并不能压住声浪,纵然是能压住,我也不愿见到如此……贾公当日献之策,虽然可行,但似乎不足以搪塞众人之口?”
“搪塞之言,无论成效,都应由太尉亲笔奏上。”为樊稠强词辩解的话语自然要由董承说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然由皇帝说出口,即便能堵住众人议论,以后再想处置董承一系,皇帝也不便自己将自己说的话推翻。贾诩微眯着眼,抚须说道:“而这番话,并不需要所有人都听进去,只需说服其中一个最强势的就可以了。”
“最强势的?”皇帝立即想到了他:“是沮授?”
“陛下若信臣,臣愿为陛下做这一回说客。”贾诩主动包揽下这个任务。
“好。”皇帝也觉察出贾诩会怎么做了,他轻轻点了点头,不可置否的说道:“我看他虽然入朝,心里仍有不平,你这回给他想要的,看看他是否会就此收心。”
贾诩轻声应下,正要走时,却又听皇帝多此一举般的提点道:“不过,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得让他警醒,我不是袁本初。虽然我听得进直言强谏,但也不是什么直言都喜欢听……还有,他得开始想想,自己以后在朝廷中该怎么做事。”
这话稍显多余,贾诩其实比谁都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第二天皇帝准备召集众人商议事务之前,他预先找到了沮授。
沮授似乎并不意外对方的到来,他在僻静处站定了,张口问道:“贾公寻我,可是有何要事?”
“正是要来向你贺一声喜。”贾诩低声一笑,很是自然的伸手捉住了沮授的手腕,像是两个人深交已久似的:“国家夸赞令郎勇武有智谋,特下诏书,拜令郎为阴馆令。”
阴馆县位于并州雁门郡,曾经是雁门郡的郡治,这个地方有山涧泉水,水草丰茂,是塞北少有的一块农牧皆宜的宝地。由于孝桓、孝灵以来朝廷对塞外鲜卑等族作战失利,朝廷的影响范围不得不大幅后缩,从而导致此县被鲜卑等胡人占据。后来皇帝破南匈奴重立威严于并州,新任雁门太守金尚背靠军威,又凭着自己祖上金日磾的草原贵族血裔,逐渐在雁门打开局面。
由于此地太过偏僻,又沦陷胡族手中数十年,导致沮授不得不靠着贾诩的提示才想起大汉居然有这么个地方,他气笑道:“我膝下独此一子,如今得蒙陛下看重,我倒是要多谢文和了。”
他以为贾诩这个凉州人是特意过来对他幸灾乐祸,却不料贾诩是一本正经的向他道喜,仿佛对于沮授来说真是什么好事一样:“我并没有说什么话,还是国家主动提及,说沮大夫虽然只能向天下人提及在邺城的功劳,但这些年为朝廷做的事,国家可是一日未忘……凡有功之臣,国家从来不吝啬封侯爵赏,如今大夫既不便赏,索性恩荫其子,也算是给大夫酬功了。”
沮授微微动容,世人只知道他是在邺城兵尽粮绝、袁绍彻底无望的情况下才投降朝廷的,但却不知道早在几年前,他便通过沮隽、平准监等人与朝廷搭上了联系。这股联系相当隐秘,沮授身边就连亲近的田丰都蒙在鼓里,而皇帝身边也只有贾诩、荀攸、沮隽等寥寥几人知道。若是有人将沮授早已暗中投靠朝廷的事情泄露出去,那么沮授不仅将蒙上对袁绍这个故主的不忠,更将承担袁氏败亡的绝大部分责任——谁也不会相信沮授根本没有向皇帝传递过任何重要机密。
在这个田丰、陈逸等人甘愿为叛贼袁绍殉死的行为被视为‘忠烈’的时代,很多在后世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此时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如果皇帝某天不小心‘夸赞’起沮授曾经的功劳,等待沮授的将会是比死还痛苦的结果。
“后悔了?”贾诩敏锐的察觉到沮授惊惶的神色,他仍是笑着,像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对沮授嘘寒问暖:“后悔不该两面讨好,与沮隽书信往来?还是后悔该像田元皓那样,为袁绍死忠到底?沮公与,田丰虽然死了,还落个不错的声名,但他全族老弱都流放边鄙,巨鹿田氏百年经营毁于一旦,这样的身后名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伸手拍了拍沮授的肩膀,很客气的说出困扰已久的疑惑:“有时候我也弄不清你们关东人的想法,为了一个名或者义,连命都可以不要,值得么?”
“孟子曾说‘舍生而取义者也’。”沮授兀自辩驳道。
“可你现在没资格取义了。”贾诩将手移开了沮授的肩膀,似乎很遗憾的说道。
“那是你!”沮授突然气恼着瞪视贾诩:“我几次收到沮隽的家书,其实都是你写的!是你哄我入瓮。”
看到素来以冷静刚强著称的沮授在自己面前失态,贾诩无声的笑了下,继而又平静的说道:“袁绍有名无实、不堪辅佐,颍川众人只知争夺权势,而国家掌握大义,兵马强壮,足以气吞天下。这些话你也很赞同不是么?不然也不会对袁氏失望,开始向朝廷靠近了。”
沮授面色灰败,仿佛失了血色,他泄气般颓丧着低下了头,往日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他居然在贾诩面前蔫蔫的沉默了。一步错,步步错,以前他是无所顾忌的老虎,现在却被人抓住了后脖颈。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贾诩收放自如,又开始进行劝导:“人一死了,他的抱负要靠谁来实现呢?公与,陛下很看重你刚正的性情,说你可以做不畏权贵的董宣。”
沮授冷笑一声:“这等事情,不仅是陛下与你知道,荀公达也知道。”
“但能将他拿来说的,却只有国家一个。”贾诩很肯定的说道。
沮授面色稍稍缓和,这才将一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下。
贾诩这时看了看沮授身后的树,又看了看远处碧空如洗的天空,悠然道:“其实我来是真的向你道喜的,阴馆这个地方虽然残破、才收复不久,但他毕竟是曾经的雁门郡治,以国家的志向,郡治迟早是要移回去的。朔方、云中、五原等郡也是都要收回来的,并北以后将大有可为,令郎还年轻,在塞北历练几年,总比待在中原安乐之处要好,不是么?”他顿了顿,又说道:“王邑到任冀州后,最首要的,就是奉诏清算冀州叛附袁绍的一干豪强……巨鹿田氏,应当也在此列,从冀州押赴雁门、上郡,千百里的路途,到了苦寒之地,每日又要受劳役,寻常人如何忍受得了呢?”
对方一开始就表明了皇帝能掌握沮授的生死,然后又给出好处,靠着贾诩与王邑的交情,可以让王邑在清算的过程中对田氏采取较为宽厚的措施、更能将田氏族人流放到沮鹄治理的雁门郡阴馆县。有沮鹄在当地亲自照顾,雁门远隔千里,田氏可以过上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这也算是沮授多日以来,不惜甘冒触怒皇帝的风险,也要为田氏家眷争取到的最好的利益。
“王命不可违……”沮授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眼底飞速的闪过一丝得逞的光:“但到底是共事多年的故友,能让人少吃些苦,也算是弥补我心头憾事。”
贾诩似若没有察觉到沮授语气里的喜悦,将双手藏在了袖子里。
很快,在随后关于樊稠的争论中,沮授异常的保持了沉默,没有了他这样说话耿直、气势刚强的人出面,其余人也都不敢贸然带头。于是樊稠杀良冒功的事情,明面上暂时以太尉董承的示威压下而告终。
曾受到樊稠劫掠的魏郡豪强们吞不下这口气,但随着冀州刺史王邑的到来,冀州其他郡的士人渐渐开始将视线转移到王邑本人身上,一时没有再集结起来对樊稠进行攻讦。
王邑虽然是大儒刘宽的弟子,但因是凉州北地人,声名不曾远扬。冀州士人费力搜罗讯息,也只知道王邑在河东太守任上是以温和而坚定的施政风格著称,仗着河东豪强几乎绝迹以及皇帝的大力支持,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朝廷的每一项制约豪强的政策。然而冀州的具体情况与河东的并不一样,尽管经历过公孙瓒与袁绍之争、朝廷征讨河北等战役,以及皇帝对部分参与叛附袁绍的豪强进行的狠厉清算,但冀州到底是大州,豪强世家在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他们完全可以对王邑形成强大的反对阻力。
在王邑开始奉诏逐一清算冀州叛附豪强的时间里,彼等豪强有些不愿束手就擒,仗着坞堡家兵抵抗诏命。皇帝本来想带着大军继续留在冀州给王邑坐镇,威慑河北宵小,从而将新政的框架基本搭起来,但他已经在关东拖延太久了,已经到了必须要返程的地步,所以只留下冀州典农中郎将于禁带领李典等兵马助王邑剿抚叛逆。
建安四年,七月二十六。
皇帝的大驾刚刚渡过黄河,还没到雒阳,就听到了刘表从荆州传来的奏疏——皇帝的老师、太仆赵岐死了。
太仆、都亭侯赵岐在东征之初,就奉皇帝之命南下襄阳,实行贾诩所提出的‘弊荆’之策,联络荆州豪强、士人,软硬兼施,迫使刘表半推半就的为朝廷东征筹措大量人力、物力,将荆州多年积蓄一扫而空。加之蔡瑁、黄祖等人配合甘宁率军东下,一年半载的东征时间里,荆州一直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其中大半的功劳都要归在赵岐身上。
赵岐已经九十多岁了,经历了几代皇帝,亲眼见证了汉室由盛转衰,又如何从天下崩坏重现中兴气象。其实早在几个月前他就病重了,那时候他强留着一口气,对在荆州意外相遇、曾经的救命恩人孙嵩说道:“汉室尚未兴复,我今日若死,如何得以瞑目!”
而当时被皇帝收回镇南将军职务的刘表也不希望皇帝的老师死在自己的居处,于是到处为他寻医,甚至上疏请皇帝从长安调来张机为他诊治。只是赵岐年岁太大,身体元气枯竭,再好的良医也无济于事。直到听见皇帝彻底收复河北、攻破南皮的消息之后,赵岐这才满足的溘然而逝。
刘表惊吓至极,赵岐病死在他这里,固然不是他的原因,但他此时生怕自己有什么过失被人抓到,万一皇帝因此嫌恶他,他以后还会有什么活路?
好在赵岐当年在青州避难时的救命恩人孙嵩在很多年前就客居荆州,刘表也十分敬重他,赵岐在的时候,孙嵩就在两人之间居中调和。如今赵岐亡故,刘表必须将这里的事情原原本本的禀告给皇帝,尤其是要将自己的关系给撇清,证明自己为了赵岐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所以刘表找来了孙嵩,希望他能为自己去一趟邺城,可孙嵩却身心疲累的拒绝了刘表的请求,说道:
“我身体也不行了。”孙嵩喘着气,故友死后他的身体仿佛也跟着就垮了:“使君还是另请贤明吧。”
刘表深叹了口气,他这几日也是憔悴不少,眼圈还是红的:“放眼荆州贤士,我又能寄望于谁呢?”
其实在与荆州黄氏、庞氏等大族分道扬镳以后,刘表已经在荆州没有真正信任的人了,然而孙嵩却不这么认为,他推荐道:“我听说义阳韩嵩,为使君征辟为从事中郎。君臣义结,此人向来忠义,使君有疑,不妨任其前去?”
孙嵩是颇有名望的名士,对于他的话,刘表只得将信将疑的请来了韩嵩:“方今天下大定,国家驻跸于邺,我等身为臣子,理应遣使称贺。我多年不曾入朝,国家及公卿何以待我,实不自知,还请德高为我观望朝中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