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十月,在皇帝亲自推动下,《大明国土管理法》进展可谓神速。
为了配合钢铁尽快产出,十月二十五日,崇祯正式成立了国营商社总府。
类似于后世的国资委。
即专门负责管理朝廷商社的组建、资金运转,推进国营商社的管理。
鉴于王在晋对大明国土管理部的建设之功,他同时被任命为国营商社总府第一任总府部堂。
至此,隐忍五年的王在晋,再次进入了大明朝的权力中枢。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国营商社总府,在接下来的新时代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国营商社总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督办大明钢铁总局。
大明朝以前的钢铁生产归属工部管理,现在很显然,是要拆解出来。
为何要拆解出来?
因为重要!
钢铁局到底有多重要?
工业革命有多重要,钢铁总局就有多重要。
那么大明钢铁总局和北京制造局有什么区别?
有!
大明钢铁总局是专门生产钢铁,北京制造局是综合制造部门,是属于制造成品的部门,两者完全不同。
例如蒸汽机的制造,所需钢铁从大明钢铁总局生产出来,运到北京制造局,由制造局制造成蒸汽机。
钢铁总局暂时由工部侍郎汤若望来负责。
汤若望虽然是个老外,但这些年克忠职守,崇祯对他是非常信任的。
不仅仅钢铁总局顺利推进中,同时,也成立了煤矿总局,也暂时由汤若望负责。
一旦赵光抃将遵化冶铁厂做起来,要么钢铁总局,要么煤矿总局,总之,有一个位置是他的。
好,那么问题来了。
新成立了衙门,需要塞进来更多的官员。
而偏偏老一辈的官员都是读之乎者也的,而且从其他衙门调人很显然不现实。
所以,整个十月,咱们的吏部尚书王永光都是失眠状态。
为什么失眠?
这得问工作狂张凡。
整个十月,张凡每天都和他核对大明国营商社总府、大明钢铁总局、大明煤矿总局的人员编制。
到底需要多少人?
以目前的情况,每个衙门,暂时至少要50来个人,三个衙门就要一百多人。
在多方面的重压之后,王永光实在没有办法了,就让人去北京大学招人。
这算是正式开启了吏部主动去北大招官员的先例。
这正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于是,在接下来,一大批北京大学刚刚卒业的学生,进入了朝廷的编制。
于是,朝堂上一大批官员不满意了。
丫的,我们都是十年寒窗读上来的,现在你倒好,直接就去北京大学捞人了,那些家伙在北京大学才读了四年,而且没有经历科举选拔。
这下,王永光的家门都被堵住了。
这件事越闹越大,可是皇帝要用人啊,王永光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来。
终于,礼部和吏部,在十月底的时候,联合奏疏,要求皇帝对朝廷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合理的改制。
以目前四年一届的科举制度来看,肯定是满足不了朝廷对人才的用人需求的。
因为新的衙门增加的太快了。
国税局、大明国土管理部、钢铁总局、煤矿总局、粮食总局等等,这些在北京有总衙门,在地方上都有分局,都是需要人的。
以至于现在许多地方上的分局,根本无法有效的建立起来,而出现了地方上的官府硬从地方大学去选人。
要知道,地方上的大学,开设也才一年多时间,而地方上的秀才、举人,都已经全部顶上了。
也就是说,到了崇祯五年的年底,大明朝行政改制,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
人才的瓶颈。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的选拔遇到了瓶颈。
吏部和礼部的奏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关于这一点,崇祯也早有思考过。
为什么不早做?
当然不能。
这是治理国家,前几年新的部门并没有那么多,地方上的人才是充足的。
但从去年到今年,无论是双税制的推行,还是粮食局、钢铁总局等等的增加,都预示着人才到了瓶颈了。
如果提前靠公务员考试改革,考上来的人才,往哪里扔?
总不能闲着吧。
倒是目前还可以从各地大学里捞人顶着。
而眼下,在不废除科举的情况下,每年开公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现在吏部和礼部联名上奏了,这事就更好办了。
十一月三日,皇帝果断通过了礼部和吏部的申请,从明年开始各地每年四月都要开设公科。
公科考试的题目由礼部出。
这场在朝堂上的争论,才慢慢缓解下来。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废除科举考试,还是那个原因,目前天下许多仕子手里只有四书五经,直接废除了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
这事是不能一刀切的。
在这种局面下,赵光抃就陷入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里。
他对朝廷的行政效率有了全新的认识。
十一月初,他就被传召回京师,走了一趟大明国土管理部。
随后,再走了一趟大明钢铁总局。
分别于王在晋和汤若望谈完话。
有了两点收获:一、顺天府的铁矿和煤矿,现在全部交给钢铁总局和煤矿总局来统一做开采。
二、遵化冶铁厂要多少铁矿,钢铁总局就必须提供多少铁矿。
很显然,大家在崇祯五年年底,开始为火器的增量而加班加点。
至于为什么皇帝突然对这一点如此上心,下面的人就开始猜想起来了。
鉴于目前辽东和登莱的火炮供应严重不足,有人便在猜测皇帝之所以如此伤心,是因为明年,要发动对辽东的大战。
但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北直隶的粮食产量和物价水平,若是明年再对辽东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恐怕民生有崩溃的风险。
不过,不管如何,政治投机分子们最近都在军委会的官员们家中走动频繁,想要套路一些信息出来,好提前做准备,给自己捞政治本钱。
在这种背景下,十一月底,《大明国土管理法》的邸报,终于覆盖了两京十三省。
一场全国性的国土管制新政,强势而来。
十二月初,一封封密信如同暴雨一般飞到了崇祯的桌子上。
看完这些之后,崇祯才知道,原来民间私占河流、山川、山林等情况如此严重。
仅仅四川的私矿案,最新进展,就牵扯进来二十几名官员。
这还没有完,到了十二月十五日,曹程的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触碰到了张凡心中最敏感的地方。
什么情况呢?
曹程弹劾郑芝龙私占矿产四十三处,郑家据不归还,并打伤了朝廷官员。
为了配合钢铁尽快产出,十月二十五日,崇祯正式成立了国营商社总府。
类似于后世的国资委。
即专门负责管理朝廷商社的组建、资金运转,推进国营商社的管理。
鉴于王在晋对大明国土管理部的建设之功,他同时被任命为国营商社总府第一任总府部堂。
至此,隐忍五年的王在晋,再次进入了大明朝的权力中枢。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国营商社总府,在接下来的新时代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国营商社总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督办大明钢铁总局。
大明朝以前的钢铁生产归属工部管理,现在很显然,是要拆解出来。
为何要拆解出来?
因为重要!
钢铁局到底有多重要?
工业革命有多重要,钢铁总局就有多重要。
那么大明钢铁总局和北京制造局有什么区别?
有!
大明钢铁总局是专门生产钢铁,北京制造局是综合制造部门,是属于制造成品的部门,两者完全不同。
例如蒸汽机的制造,所需钢铁从大明钢铁总局生产出来,运到北京制造局,由制造局制造成蒸汽机。
钢铁总局暂时由工部侍郎汤若望来负责。
汤若望虽然是个老外,但这些年克忠职守,崇祯对他是非常信任的。
不仅仅钢铁总局顺利推进中,同时,也成立了煤矿总局,也暂时由汤若望负责。
一旦赵光抃将遵化冶铁厂做起来,要么钢铁总局,要么煤矿总局,总之,有一个位置是他的。
好,那么问题来了。
新成立了衙门,需要塞进来更多的官员。
而偏偏老一辈的官员都是读之乎者也的,而且从其他衙门调人很显然不现实。
所以,整个十月,咱们的吏部尚书王永光都是失眠状态。
为什么失眠?
这得问工作狂张凡。
整个十月,张凡每天都和他核对大明国营商社总府、大明钢铁总局、大明煤矿总局的人员编制。
到底需要多少人?
以目前的情况,每个衙门,暂时至少要50来个人,三个衙门就要一百多人。
在多方面的重压之后,王永光实在没有办法了,就让人去北京大学招人。
这算是正式开启了吏部主动去北大招官员的先例。
这正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于是,在接下来,一大批北京大学刚刚卒业的学生,进入了朝廷的编制。
于是,朝堂上一大批官员不满意了。
丫的,我们都是十年寒窗读上来的,现在你倒好,直接就去北京大学捞人了,那些家伙在北京大学才读了四年,而且没有经历科举选拔。
这下,王永光的家门都被堵住了。
这件事越闹越大,可是皇帝要用人啊,王永光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来。
终于,礼部和吏部,在十月底的时候,联合奏疏,要求皇帝对朝廷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合理的改制。
以目前四年一届的科举制度来看,肯定是满足不了朝廷对人才的用人需求的。
因为新的衙门增加的太快了。
国税局、大明国土管理部、钢铁总局、煤矿总局、粮食总局等等,这些在北京有总衙门,在地方上都有分局,都是需要人的。
以至于现在许多地方上的分局,根本无法有效的建立起来,而出现了地方上的官府硬从地方大学去选人。
要知道,地方上的大学,开设也才一年多时间,而地方上的秀才、举人,都已经全部顶上了。
也就是说,到了崇祯五年的年底,大明朝行政改制,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
人才的瓶颈。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的选拔遇到了瓶颈。
吏部和礼部的奏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关于这一点,崇祯也早有思考过。
为什么不早做?
当然不能。
这是治理国家,前几年新的部门并没有那么多,地方上的人才是充足的。
但从去年到今年,无论是双税制的推行,还是粮食局、钢铁总局等等的增加,都预示着人才到了瓶颈了。
如果提前靠公务员考试改革,考上来的人才,往哪里扔?
总不能闲着吧。
倒是目前还可以从各地大学里捞人顶着。
而眼下,在不废除科举的情况下,每年开公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现在吏部和礼部联名上奏了,这事就更好办了。
十一月三日,皇帝果断通过了礼部和吏部的申请,从明年开始各地每年四月都要开设公科。
公科考试的题目由礼部出。
这场在朝堂上的争论,才慢慢缓解下来。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废除科举考试,还是那个原因,目前天下许多仕子手里只有四书五经,直接废除了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
这事是不能一刀切的。
在这种局面下,赵光抃就陷入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里。
他对朝廷的行政效率有了全新的认识。
十一月初,他就被传召回京师,走了一趟大明国土管理部。
随后,再走了一趟大明钢铁总局。
分别于王在晋和汤若望谈完话。
有了两点收获:一、顺天府的铁矿和煤矿,现在全部交给钢铁总局和煤矿总局来统一做开采。
二、遵化冶铁厂要多少铁矿,钢铁总局就必须提供多少铁矿。
很显然,大家在崇祯五年年底,开始为火器的增量而加班加点。
至于为什么皇帝突然对这一点如此上心,下面的人就开始猜想起来了。
鉴于目前辽东和登莱的火炮供应严重不足,有人便在猜测皇帝之所以如此伤心,是因为明年,要发动对辽东的大战。
但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北直隶的粮食产量和物价水平,若是明年再对辽东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恐怕民生有崩溃的风险。
不过,不管如何,政治投机分子们最近都在军委会的官员们家中走动频繁,想要套路一些信息出来,好提前做准备,给自己捞政治本钱。
在这种背景下,十一月底,《大明国土管理法》的邸报,终于覆盖了两京十三省。
一场全国性的国土管制新政,强势而来。
十二月初,一封封密信如同暴雨一般飞到了崇祯的桌子上。
看完这些之后,崇祯才知道,原来民间私占河流、山川、山林等情况如此严重。
仅仅四川的私矿案,最新进展,就牵扯进来二十几名官员。
这还没有完,到了十二月十五日,曹程的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触碰到了张凡心中最敏感的地方。
什么情况呢?
曹程弹劾郑芝龙私占矿产四十三处,郑家据不归还,并打伤了朝廷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