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兴致勃勃的把书带回了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奇的看了起来,我先看了一下目录,了解一下大致内容,只见书的开头部分是一些序文,后面是吕洞宾的生平事迹传记。接着是吕祖的灵应事迹,修道的文集,经文,吕祖的语录等等。
由于在暑假我自由时间比较多,没事的时候就拿着这本书看,书里的文字是文言文,有许多内容我是看不懂的,只能粗略的看一下大概意思。
尽管如此,通过这本书,我对古代修仙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大致了解。
里面多次详细的介绍了修炼的过程和方法,但是很多术语比如铅汞、龙虎、阴阳、婴儿、炉火等等,我实在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修炼的具体步骤非常繁琐、复杂,即使我很想自己试着练练,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只好望而却步了。
书里引起我兴趣的是“轮回”和“善恶报应”,大意是说,由于每个人生前所造善恶业力不同,死了以后要进入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之一往生。修仙的第一步,是要断恶修善,积功修德,”欲学仙道长生,先学人道为务。“学人道,就是守好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凡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守好仁义礼智信五德,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等种种恶业,才会流转在轮回之中遭受种种恶报。
看到这些内容,我忽然感觉这跟佛教的理论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到了轮回。
这种巧合,是一种抄袭?还是真是事实的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死后真的有轮回吗?
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是唯物主义思想,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宇宙的第一要素,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是大脑物质运动的结果。人死以后,大脑的物质运动结束了,人的意识也就随之消失了。
而因果轮回的世界观却正好相反:人的精神是不灭的,精神(心)是肉体的主宰,当我们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老化,疾病,直至死亡后,精神就会离开肉体,去到另一个新生生命上,继续下一世的生活。同时,由于人的一生善恶业力的不同,精神”投胎“的新生生命也有着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的优劣不同。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人死了以后,意识是消失了?还是没有消失,去继续另一个新的生命?
真的有因果报应吗?行善的人真的会有善报吗?作恶的人一定会遭到恶报吗?
这些问题我都无法回答,但是生与死,善与恶又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谁又能回答的清呢?
如果人死了以后,精神也就随着肉体永远消灭了,没有因果报应轮回往生之说,那人活着只需要追求物质享受就可以了,反正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不享受白不享受,这样死了也不冤。
可是,如果人死了精神不灭,就不是一了百了那么简单的事了。可能会去天堂享福,可能会去地府受罪,也可能成为猫啊狗啊驴啊马啊的动物,那就不妙了。
也许,自己死的时候就什么都明白了,可惜,死人是不能把知道的东西告诉活人的。
所以,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面临的人生之谜。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人死如灯灭,那有什么往生轮回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可是这种事情就像小马过河,不自己亲身体会,谁能轻下结论?
为了以防万一,我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后缺德的事尽量少干,死后万一有地狱,也不会轮到我的头上。
如果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万一死了真有天堂,或者自己真的能修成个人仙,地仙什么的,岂不是美事一件?
于是,我便暗暗决定了,以后自己尽量的多做善事,不作恶事。有了空闲时间就照着书上说的学学,万一修出点什么效果来就好玩了。
对于书中采药炼丹的复杂的步骤我暂时不去理会,只挑一些自己能看懂的,切实可行的文字去慢慢体悟。
后来,我在其中的《涵三语录》里面,找到了这样两段话:
”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心为精气神之宰。
贤者希圣不外此心;
道人学仙,不外此心;
释氏造佛,不外此心;
三教圣人,垂教后学,无非教人修此一心。
心为太极,动静俱涵。
未动之先,便是先天;
既动之后,便落后天。
故至静时,情识俱泯,宛然无极之真。
迨后愈动愈远,一切客尘俱从六根为贼。
故儒与道与释,任他分门立户,总无有离心而言者。
我家作用在撰三宝,以结灵胎,而通五伭,以究三清秘密。论厥本原,则止在此心。
心不静,则不虚,不虚则不灵,不灵则块然顽钝,与物无殊,其何以结灵胎而成大丹乎?
太上教人,以清静为本,守雌自闭,虚谷生神。
千言万语,也只教人修心;一切搬弄,都是后人作俑。悖道愈甚,去道远矣!
我今演说斯典,虽于大道精微,不敢尽谓发明,然即心而言,含三教以同归一致,无俾后人,误认道源,而下手不致无所把鼻,则或庶几不无小补云耳!“
”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
心静则万声俱忘,心静则万声俱寂。
若心不静,即使其身趺坐镇日,众声不闻,而此心已入万声中,莫能得片刻清静矣!
故修道之士,先要修心。修心入手,正不在静室,于群动之际,方能勉强作功夫,可以验吾心动静。
若修心者,不从众动处下手,一味向静处寻求,苟遇动时,则此心从前静境,却不知不觉失去。
况人生那有静日,正好于纷纭扰攘之中,默为静拟。
至于日用饮食,只可随缘度过,又勿着意经营,以致分乱道心可也。“
以上两段,大意是讲儒释道三教修行,不外修心,而修心就要静心。
于是,我便试着从打坐静心开始自己的修仙探索。
;
由于在暑假我自由时间比较多,没事的时候就拿着这本书看,书里的文字是文言文,有许多内容我是看不懂的,只能粗略的看一下大概意思。
尽管如此,通过这本书,我对古代修仙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大致了解。
里面多次详细的介绍了修炼的过程和方法,但是很多术语比如铅汞、龙虎、阴阳、婴儿、炉火等等,我实在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修炼的具体步骤非常繁琐、复杂,即使我很想自己试着练练,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只好望而却步了。
书里引起我兴趣的是“轮回”和“善恶报应”,大意是说,由于每个人生前所造善恶业力不同,死了以后要进入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之一往生。修仙的第一步,是要断恶修善,积功修德,”欲学仙道长生,先学人道为务。“学人道,就是守好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凡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守好仁义礼智信五德,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等种种恶业,才会流转在轮回之中遭受种种恶报。
看到这些内容,我忽然感觉这跟佛教的理论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到了轮回。
这种巧合,是一种抄袭?还是真是事实的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死后真的有轮回吗?
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是唯物主义思想,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宇宙的第一要素,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是大脑物质运动的结果。人死以后,大脑的物质运动结束了,人的意识也就随之消失了。
而因果轮回的世界观却正好相反:人的精神是不灭的,精神(心)是肉体的主宰,当我们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老化,疾病,直至死亡后,精神就会离开肉体,去到另一个新生生命上,继续下一世的生活。同时,由于人的一生善恶业力的不同,精神”投胎“的新生生命也有着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的优劣不同。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人死了以后,意识是消失了?还是没有消失,去继续另一个新的生命?
真的有因果报应吗?行善的人真的会有善报吗?作恶的人一定会遭到恶报吗?
这些问题我都无法回答,但是生与死,善与恶又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谁又能回答的清呢?
如果人死了以后,精神也就随着肉体永远消灭了,没有因果报应轮回往生之说,那人活着只需要追求物质享受就可以了,反正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不享受白不享受,这样死了也不冤。
可是,如果人死了精神不灭,就不是一了百了那么简单的事了。可能会去天堂享福,可能会去地府受罪,也可能成为猫啊狗啊驴啊马啊的动物,那就不妙了。
也许,自己死的时候就什么都明白了,可惜,死人是不能把知道的东西告诉活人的。
所以,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面临的人生之谜。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人死如灯灭,那有什么往生轮回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可是这种事情就像小马过河,不自己亲身体会,谁能轻下结论?
为了以防万一,我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后缺德的事尽量少干,死后万一有地狱,也不会轮到我的头上。
如果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万一死了真有天堂,或者自己真的能修成个人仙,地仙什么的,岂不是美事一件?
于是,我便暗暗决定了,以后自己尽量的多做善事,不作恶事。有了空闲时间就照着书上说的学学,万一修出点什么效果来就好玩了。
对于书中采药炼丹的复杂的步骤我暂时不去理会,只挑一些自己能看懂的,切实可行的文字去慢慢体悟。
后来,我在其中的《涵三语录》里面,找到了这样两段话:
”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心为精气神之宰。
贤者希圣不外此心;
道人学仙,不外此心;
释氏造佛,不外此心;
三教圣人,垂教后学,无非教人修此一心。
心为太极,动静俱涵。
未动之先,便是先天;
既动之后,便落后天。
故至静时,情识俱泯,宛然无极之真。
迨后愈动愈远,一切客尘俱从六根为贼。
故儒与道与释,任他分门立户,总无有离心而言者。
我家作用在撰三宝,以结灵胎,而通五伭,以究三清秘密。论厥本原,则止在此心。
心不静,则不虚,不虚则不灵,不灵则块然顽钝,与物无殊,其何以结灵胎而成大丹乎?
太上教人,以清静为本,守雌自闭,虚谷生神。
千言万语,也只教人修心;一切搬弄,都是后人作俑。悖道愈甚,去道远矣!
我今演说斯典,虽于大道精微,不敢尽谓发明,然即心而言,含三教以同归一致,无俾后人,误认道源,而下手不致无所把鼻,则或庶几不无小补云耳!“
”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
心静则万声俱忘,心静则万声俱寂。
若心不静,即使其身趺坐镇日,众声不闻,而此心已入万声中,莫能得片刻清静矣!
故修道之士,先要修心。修心入手,正不在静室,于群动之际,方能勉强作功夫,可以验吾心动静。
若修心者,不从众动处下手,一味向静处寻求,苟遇动时,则此心从前静境,却不知不觉失去。
况人生那有静日,正好于纷纭扰攘之中,默为静拟。
至于日用饮食,只可随缘度过,又勿着意经营,以致分乱道心可也。“
以上两段,大意是讲儒释道三教修行,不外修心,而修心就要静心。
于是,我便试着从打坐静心开始自己的修仙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