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枢密院的首席,文官之首,周绍代表枢密院向兀鲁图斯以及参会的百官们进行陈述。
在乾武二年,枢密院的第一个大计,就是实行摊丁入亩的百年大计。由于明国是个新型的移民国家,且在移民的土地安排上,也一直较为宽松。并且有着免税的政策进行配套, 所以收取农税的省份不多,主要集中在辽宁行省、吉林行省以及上京府等小块地域。
山东行省其实也是农业大省,但前年的大战导致地方上元气大伤。能自给自足都不容易,更别说给朝廷中枢供应赋税了。再加上山东行省周边都不算太平,朝廷又有意增强山东地方上的防务和实力,所以不仅没有征收农税,还进行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那些移民款项上的巨额支出, 就是朝廷源源不断支持的结果。
如今又有了扩军的计划,朝廷对其的财政支持定然又会增加不少。
不过那些进行移民较早的省份,却是可以开始收税了。
以前因农税不多的缘故,所以朝廷的税收政策还是依照金国、宋国的方式征收。虽说明国的吏治大体还算清明,但还是免不了地方上弄虚作假,巧立名目收税的情况。
而且依照人丁与田亩数量分开的方式收税,也太容易产生隐户和逃户。即便现在明国是地广人稀,百姓大多都有田可耕。可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一情况势必会发生改变。
到时候人口越来越多,田亩的数量却是没增长多少。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便会变成一个可能引发王朝崩塌的大问题。
兀鲁图斯有着居安思危的意识,所以便想早早的推行摊丁入亩的国政。在这个人地矛盾并不突出,且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也没成气候的时候推行新政,是再合适不过了。
周绍也是得到了兀鲁图斯的授意,才在小朝会上提了出来。
按照计划,乾武二年那些已经渡过了三年免税期的新移民,都要按照新得摊丁入亩政策缴纳农税。并且此后明国便只有农税和商税两大项,徭役、丁税这样的名目都被取消。
且农税只依照田亩数量征收,也就是官府以后只会针对田亩收税为主,而不是针对丁口。这样一来, 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人地数量虚报的情况发生。
虽然这样一来势必会增地方官吏的数量,但明国不怕官员数量太多。因为按照兀鲁图斯的意思,皇权不下乡那是绝对不行的。他的明国要成为真正的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将广大乡野扔给地方宗族势力控制。
在明国眼下几乎宗族势力灭绝的情况下,就更不能再给其死灰复燃的空间。
商税的话,则是包括过路税、交易税、针对单个商品的特别税、以及各个海陆通商口岸的出入境税收。
既然要将商税提高到与农税平齐的地步,其名目自然是不会少了。虽然这也势必会增加流通环节的商货成本,最终也会转移到明国的普通百姓身上。
但明国大修官道,大力发展内陆河运,近海水运,也会大力促进商货的流通性。并在根本上,降低了商货的流通成本和流通风险。比起增加了少量税收来,实在算不上什么。
而且在一定时间和同样载具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流通的商货变多了,成本也是会下降了。比如以前一架马车在一天内,只能运送一百斤粮食。在明国降低了流通成本后,就可以运送一百二十斤了, 且时间也变成了半天。
反馈到市场上, 就是商货的价格势必会下降。
毕竟价格优势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明国国内对商业上的政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光靠农业, 明国是肯定比不过宋国。就是金国,也很难赶得上。
因为二者的体量完全不一样,且拥有的熟田也完全不同。所以要想富,那就只能弯道超车了。而百姓们富裕后,又更能增加百姓们对明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周边数国百姓都是苦哈哈的情况下,明国百姓能吃饱穿暖,且小有余钱,那可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这对以后明国逐鹿中原,定鼎天下,也是有着助益的。
况且明国的重商政策也已经发挥效力了。
江南行省的宋商大规模在九岛、济州岛购置田地、房产落户入籍,就是明证。尽管这些宋人在入了明籍以后,都还保留着宋籍的身份。算是脚踏两只船,忠诚性上要大打折扣。
但他们在明国花的钱,却是实打实的。而且有着他们在两边跑,明国也更能通过商业手段对宋国物资进行‘抢购’。到时候造成的通货膨胀,也只能由普通百姓们担着了。
第二个大计,就是将地方吏员纳入有品级官员的正式体系。虽然依旧是没品级的,但他们的俸禄可以由官府担着了。此前明国虽也兼顾着吏员的俸禄,但那到底是临时之法,很难确保什么时候会取消。
现在直接在官面上确定了,算是从今以后成了明国的规矩。而且由吏员升迁至入品的官员,也在明面上打通了。往后明国学院没有功名在身的学子,就可以主动报名进入地方担当吏员。
也算是一种历练!
另外那些移民新村的村长和镇长,也会就此纳入文官的行政体系,而不是单由民部的一言堂了。虽然这无疑又会增加明国的财政负担,但也总算完善了明国的行政体系。
和上一条摊丁入亩的国政,也是起着相辅相成效果的。
且将这些不入流的官员纳入行政体系,那针对官员的监察规则也同样对他们适用。比如田亩数量、经商限制、收入公开等,都要一视同仁的。
各部百司的官员已经享受到了‘监察’所带来的‘痛并快乐’,如今让更多人享受到,心里是非常愉悦的。
而第三条,就是龙江、滨海、江南三省的官道大修和经济振兴计划了。尤其出海新港的建设,明国已经有意在北方打造一个南方大连新港齐名的‘北方明珠’。
其实这个计划早在大连港新建之时,北方就已经选好了港口。位置在后世的海参崴,那里在沿海的山脉走势中,算是少有的平地。且北边的地势也相对比较平缓,有着绥芬河与兴凯湖间的大片平地。修建官道的话,也比较容易。
但因吉林行省的首府图门城距离海岸线也不算远,还有着图门江这连接着入海口,所以吉林行省这边是想在下游建一个港口的。而后随着高丽被拿下,江南行省也加入了这个北方海港的新建计划中。
在三方争利下,结果就是三方各自发展。
反而更衬托着南方的大连港一枝独秀了!
现在周绍在小朝会上提出来,就是朝廷已经见到这种结果,并且已经做出决定改变了。
在乾武二年,枢密院的第一个大计,就是实行摊丁入亩的百年大计。由于明国是个新型的移民国家,且在移民的土地安排上,也一直较为宽松。并且有着免税的政策进行配套, 所以收取农税的省份不多,主要集中在辽宁行省、吉林行省以及上京府等小块地域。
山东行省其实也是农业大省,但前年的大战导致地方上元气大伤。能自给自足都不容易,更别说给朝廷中枢供应赋税了。再加上山东行省周边都不算太平,朝廷又有意增强山东地方上的防务和实力,所以不仅没有征收农税,还进行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那些移民款项上的巨额支出, 就是朝廷源源不断支持的结果。
如今又有了扩军的计划,朝廷对其的财政支持定然又会增加不少。
不过那些进行移民较早的省份,却是可以开始收税了。
以前因农税不多的缘故,所以朝廷的税收政策还是依照金国、宋国的方式征收。虽说明国的吏治大体还算清明,但还是免不了地方上弄虚作假,巧立名目收税的情况。
而且依照人丁与田亩数量分开的方式收税,也太容易产生隐户和逃户。即便现在明国是地广人稀,百姓大多都有田可耕。可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一情况势必会发生改变。
到时候人口越来越多,田亩的数量却是没增长多少。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便会变成一个可能引发王朝崩塌的大问题。
兀鲁图斯有着居安思危的意识,所以便想早早的推行摊丁入亩的国政。在这个人地矛盾并不突出,且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也没成气候的时候推行新政,是再合适不过了。
周绍也是得到了兀鲁图斯的授意,才在小朝会上提了出来。
按照计划,乾武二年那些已经渡过了三年免税期的新移民,都要按照新得摊丁入亩政策缴纳农税。并且此后明国便只有农税和商税两大项,徭役、丁税这样的名目都被取消。
且农税只依照田亩数量征收,也就是官府以后只会针对田亩收税为主,而不是针对丁口。这样一来, 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人地数量虚报的情况发生。
虽然这样一来势必会增地方官吏的数量,但明国不怕官员数量太多。因为按照兀鲁图斯的意思,皇权不下乡那是绝对不行的。他的明国要成为真正的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将广大乡野扔给地方宗族势力控制。
在明国眼下几乎宗族势力灭绝的情况下,就更不能再给其死灰复燃的空间。
商税的话,则是包括过路税、交易税、针对单个商品的特别税、以及各个海陆通商口岸的出入境税收。
既然要将商税提高到与农税平齐的地步,其名目自然是不会少了。虽然这也势必会增加流通环节的商货成本,最终也会转移到明国的普通百姓身上。
但明国大修官道,大力发展内陆河运,近海水运,也会大力促进商货的流通性。并在根本上,降低了商货的流通成本和流通风险。比起增加了少量税收来,实在算不上什么。
而且在一定时间和同样载具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流通的商货变多了,成本也是会下降了。比如以前一架马车在一天内,只能运送一百斤粮食。在明国降低了流通成本后,就可以运送一百二十斤了, 且时间也变成了半天。
反馈到市场上, 就是商货的价格势必会下降。
毕竟价格优势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明国国内对商业上的政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光靠农业, 明国是肯定比不过宋国。就是金国,也很难赶得上。
因为二者的体量完全不一样,且拥有的熟田也完全不同。所以要想富,那就只能弯道超车了。而百姓们富裕后,又更能增加百姓们对明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周边数国百姓都是苦哈哈的情况下,明国百姓能吃饱穿暖,且小有余钱,那可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这对以后明国逐鹿中原,定鼎天下,也是有着助益的。
况且明国的重商政策也已经发挥效力了。
江南行省的宋商大规模在九岛、济州岛购置田地、房产落户入籍,就是明证。尽管这些宋人在入了明籍以后,都还保留着宋籍的身份。算是脚踏两只船,忠诚性上要大打折扣。
但他们在明国花的钱,却是实打实的。而且有着他们在两边跑,明国也更能通过商业手段对宋国物资进行‘抢购’。到时候造成的通货膨胀,也只能由普通百姓们担着了。
第二个大计,就是将地方吏员纳入有品级官员的正式体系。虽然依旧是没品级的,但他们的俸禄可以由官府担着了。此前明国虽也兼顾着吏员的俸禄,但那到底是临时之法,很难确保什么时候会取消。
现在直接在官面上确定了,算是从今以后成了明国的规矩。而且由吏员升迁至入品的官员,也在明面上打通了。往后明国学院没有功名在身的学子,就可以主动报名进入地方担当吏员。
也算是一种历练!
另外那些移民新村的村长和镇长,也会就此纳入文官的行政体系,而不是单由民部的一言堂了。虽然这无疑又会增加明国的财政负担,但也总算完善了明国的行政体系。
和上一条摊丁入亩的国政,也是起着相辅相成效果的。
且将这些不入流的官员纳入行政体系,那针对官员的监察规则也同样对他们适用。比如田亩数量、经商限制、收入公开等,都要一视同仁的。
各部百司的官员已经享受到了‘监察’所带来的‘痛并快乐’,如今让更多人享受到,心里是非常愉悦的。
而第三条,就是龙江、滨海、江南三省的官道大修和经济振兴计划了。尤其出海新港的建设,明国已经有意在北方打造一个南方大连新港齐名的‘北方明珠’。
其实这个计划早在大连港新建之时,北方就已经选好了港口。位置在后世的海参崴,那里在沿海的山脉走势中,算是少有的平地。且北边的地势也相对比较平缓,有着绥芬河与兴凯湖间的大片平地。修建官道的话,也比较容易。
但因吉林行省的首府图门城距离海岸线也不算远,还有着图门江这连接着入海口,所以吉林行省这边是想在下游建一个港口的。而后随着高丽被拿下,江南行省也加入了这个北方海港的新建计划中。
在三方争利下,结果就是三方各自发展。
反而更衬托着南方的大连港一枝独秀了!
现在周绍在小朝会上提出来,就是朝廷已经见到这种结果,并且已经做出决定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