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下一个
在汤源看来,杨善心已经被罢职了,他的死,的确会引起朝中哗然,但是这种哗然,比起杨善心被罢职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了。
朝官的无情在于,像杨善心这种以官职取得威势名望的人,一旦没有了官职,就什么都不是了。
况且,这是皇上醒来后第一个下旨罢职的官员,杨善心的背后是否还牵涉有别的事情?这一点,朝官都在猜测却也不敢肯定,大部分朝官能做的,就是离杨善心远远的。
趋福避祸,这是人的本能,在朝官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候,有谁会、有谁敢为杨善心的死说些什么呢?
汪印或许就是瞅准了这一点,所以才直接杀了杨善心?
不过,当这事真的发生的时候,汤源还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气:汪印是真的敢!
汪印才回到京兆几天?在彭城之战还没有完全定论的时候,就直接杀了杨善心,难道不怕皇上的责难?
汤源虽然没有阻止这件事,但是他对汪印的行事方式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他发现汪印前去杨善心府邸之前,他还真没有想到汪印会直接杀了杨善心。
杀杨善心不难,难的是杀了杨善心之后呢?
彭城之战断不会是杨善心自己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必定还有其他人,而且是位高权重的其他人参与其中,通过杨善心才能将这些人找出来,汪印现在杀了杨善心,这是在自断线索……
换做是其他人,杨善心必定要说一句“这实在太鲁莽了”,但这个人是汪印,他便不能下这样的结论了。
汪印这样的人,如果是鲁莽的话,那么断不可能再次成为缇事厂督主。
不过,他最为在意的不是汪印杀杨善心的原因,而是另外一件事。
于是,他直接问了:“督主,杨善心已经死了,那么下一个是谁呢?朝局不稳,不宜再杀人了。”
汪印默了默,随即答道:“国公爷……是在劝本座?”
汤源点点头,话语十分坦诚:“督主猜得极是,正是这样。”
没错,他此番请汪印前来,不是为了询问杀杨善心的原因后续,而是在于规劝,规劝汪印不要再杀人了,杀那些可能参与到彭城之战中的人。
他之前去信请汪印尽早返回京兆,是因为皇上昏迷、京兆朝局太不稳,光凭着他所统领着的皇家暗卫,并不足以应对重大的突发情况,譬如储君之变这样的问题。
一旦出现这些严重的突发情况,那么军中势力就一定会动荡——说白了,是因为皇家暗卫一直在暗处,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以力有不逮。
作为为皇上统领皇家暗卫的人,汤源当然十分清楚京兆的局势,清楚皇上昏迷之后,有哪些势力已经下场了,当中包括有太子一系、皇后一系、五皇子一系等等。
这些人明里暗里都在动作了,就是想趁着皇上昏迷的时候扩大自己的势力,甚至,汤源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势力已经蓄力完毕,似乎在等待最后一击了。
最后一击是什么呢?在皇上昏迷的情况下,这一击是什么不难猜测。
如果皇上真的不会醒过来了乃至驾崩了,那么朝局将会有怎样的动荡、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这是最坏的情况,但汤源不能不做这样的准备,这不仅是从皇家暗卫统领的角度出发,也是从护国公角度出发。
不管明里暗里,他都不希望朝局崩坏,那么就需要一个有足够本事的人来稳住朝局呢?
这个人是谁呢?谁能在军中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谁能顶得住太子一系、皇后一系等势力的压迫攻击?
汤源与定国公齐瞻竹商量了一番,一致觉得这个人非汪印莫属。
汪印是缇事厂督主,手下有三千缇骑,这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更重要的是,汪印在就任雁西卫大将军期间所做的种种事情,已经赢得了军中的名望。
这不仅仅是在雁西卫的名望,而是在整个军中的名望。
出于这些考虑,汤源才会急信请汪印回来,还在叶向愚领西山营南下的时候给了种种方便。
只是,他没有想到,竟然发生了彭城之战;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汪印回来之前,皇上醒了过来。
皇上清醒,最坏的情况已经不可能会出现,但因为彭之战,出现了新的问题。
那么多士兵死了,还是在国朝境内发生的战争,必定有人要为此负责,所以汪印杀一个杨善心,他觉得不足惜,但是他觉得,暂时应该到此为止了。
有可能参与彭城之战的,哪一个不是可以让国朝动一动的人?汪印要一一杀了这些人吗?
那将会为国朝带来怎样的动荡?这种动荡,绝非汤源想要看到的。
“国公爷,您对本座之恩,本座十分感激。本座也不欲大动干戈……”汪印这样答道,朝汤源拱手感激。
这感激,不仅在于掩饰西山营南下,也在于替他护住了他想要护住的人,比如纯妃和裘恩,哪怕汤源是为了感谢当初寻女之恩,要做到这些也不容易。
况且,当初他从雁西道返回京兆的时候,护国公府已经还了这份恩了。
有这些恩在,有护国公府的位置在,汤源说出这些规劝,他并没有因此而不忿动怒,而是仔细思量了一番才回答。
汤源没有接话,只是挑了挑眉等待着。
汪印语意未尽,当然还有下一句话在。下一句是什么?
汪印也没有藏着掖着,淡淡说道:“旁的人,本座都能暂时不动,但是沈肃……必须死!”
两千江南卫士兵出现在彭城,江南卫副将邢铭出现在彭城,那么江南卫大将军沈肃必须死!
只是,汪印也没有想到,在他和汤源说这些话的时候,江南卫已经生变。
朝官的无情在于,像杨善心这种以官职取得威势名望的人,一旦没有了官职,就什么都不是了。
况且,这是皇上醒来后第一个下旨罢职的官员,杨善心的背后是否还牵涉有别的事情?这一点,朝官都在猜测却也不敢肯定,大部分朝官能做的,就是离杨善心远远的。
趋福避祸,这是人的本能,在朝官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候,有谁会、有谁敢为杨善心的死说些什么呢?
汪印或许就是瞅准了这一点,所以才直接杀了杨善心?
不过,当这事真的发生的时候,汤源还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气:汪印是真的敢!
汪印才回到京兆几天?在彭城之战还没有完全定论的时候,就直接杀了杨善心,难道不怕皇上的责难?
汤源虽然没有阻止这件事,但是他对汪印的行事方式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他发现汪印前去杨善心府邸之前,他还真没有想到汪印会直接杀了杨善心。
杀杨善心不难,难的是杀了杨善心之后呢?
彭城之战断不会是杨善心自己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必定还有其他人,而且是位高权重的其他人参与其中,通过杨善心才能将这些人找出来,汪印现在杀了杨善心,这是在自断线索……
换做是其他人,杨善心必定要说一句“这实在太鲁莽了”,但这个人是汪印,他便不能下这样的结论了。
汪印这样的人,如果是鲁莽的话,那么断不可能再次成为缇事厂督主。
不过,他最为在意的不是汪印杀杨善心的原因,而是另外一件事。
于是,他直接问了:“督主,杨善心已经死了,那么下一个是谁呢?朝局不稳,不宜再杀人了。”
汪印默了默,随即答道:“国公爷……是在劝本座?”
汤源点点头,话语十分坦诚:“督主猜得极是,正是这样。”
没错,他此番请汪印前来,不是为了询问杀杨善心的原因后续,而是在于规劝,规劝汪印不要再杀人了,杀那些可能参与到彭城之战中的人。
他之前去信请汪印尽早返回京兆,是因为皇上昏迷、京兆朝局太不稳,光凭着他所统领着的皇家暗卫,并不足以应对重大的突发情况,譬如储君之变这样的问题。
一旦出现这些严重的突发情况,那么军中势力就一定会动荡——说白了,是因为皇家暗卫一直在暗处,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以力有不逮。
作为为皇上统领皇家暗卫的人,汤源当然十分清楚京兆的局势,清楚皇上昏迷之后,有哪些势力已经下场了,当中包括有太子一系、皇后一系、五皇子一系等等。
这些人明里暗里都在动作了,就是想趁着皇上昏迷的时候扩大自己的势力,甚至,汤源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势力已经蓄力完毕,似乎在等待最后一击了。
最后一击是什么呢?在皇上昏迷的情况下,这一击是什么不难猜测。
如果皇上真的不会醒过来了乃至驾崩了,那么朝局将会有怎样的动荡、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这是最坏的情况,但汤源不能不做这样的准备,这不仅是从皇家暗卫统领的角度出发,也是从护国公角度出发。
不管明里暗里,他都不希望朝局崩坏,那么就需要一个有足够本事的人来稳住朝局呢?
这个人是谁呢?谁能在军中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谁能顶得住太子一系、皇后一系等势力的压迫攻击?
汤源与定国公齐瞻竹商量了一番,一致觉得这个人非汪印莫属。
汪印是缇事厂督主,手下有三千缇骑,这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更重要的是,汪印在就任雁西卫大将军期间所做的种种事情,已经赢得了军中的名望。
这不仅仅是在雁西卫的名望,而是在整个军中的名望。
出于这些考虑,汤源才会急信请汪印回来,还在叶向愚领西山营南下的时候给了种种方便。
只是,他没有想到,竟然发生了彭城之战;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汪印回来之前,皇上醒了过来。
皇上清醒,最坏的情况已经不可能会出现,但因为彭之战,出现了新的问题。
那么多士兵死了,还是在国朝境内发生的战争,必定有人要为此负责,所以汪印杀一个杨善心,他觉得不足惜,但是他觉得,暂时应该到此为止了。
有可能参与彭城之战的,哪一个不是可以让国朝动一动的人?汪印要一一杀了这些人吗?
那将会为国朝带来怎样的动荡?这种动荡,绝非汤源想要看到的。
“国公爷,您对本座之恩,本座十分感激。本座也不欲大动干戈……”汪印这样答道,朝汤源拱手感激。
这感激,不仅在于掩饰西山营南下,也在于替他护住了他想要护住的人,比如纯妃和裘恩,哪怕汤源是为了感谢当初寻女之恩,要做到这些也不容易。
况且,当初他从雁西道返回京兆的时候,护国公府已经还了这份恩了。
有这些恩在,有护国公府的位置在,汤源说出这些规劝,他并没有因此而不忿动怒,而是仔细思量了一番才回答。
汤源没有接话,只是挑了挑眉等待着。
汪印语意未尽,当然还有下一句话在。下一句是什么?
汪印也没有藏着掖着,淡淡说道:“旁的人,本座都能暂时不动,但是沈肃……必须死!”
两千江南卫士兵出现在彭城,江南卫副将邢铭出现在彭城,那么江南卫大将军沈肃必须死!
只是,汪印也没有想到,在他和汤源说这些话的时候,江南卫已经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