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世家的智慧
“家主爷爷,孙儿拜见家主爷爷,见家主爷爷老当益壮,孙儿心中甚至安慰。”李琦双手震了三震,向前一步,卑躬跪地,直接磕了下去。
李家家主心里直乐,他感觉当年整个家族投靠徐梁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
眼下,这才几年不见,家族的小崽子,就知道毕恭毕敬的喊自己家主爷爷了,老人家如今一身修为全无,费力装出严肃的表情,上前扶住孙儿,“你身穿官服,代表着朝廷的脸面,不便行此大礼。”
李化鲸不在家中,李琦就是李家年青一代的执牛耳者。
世人都以为,今上发迹于山东,那么李家的衰落是势必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李家早就抱上了陛下的大腿,是陛下最忠诚的猎犬之一。
今日李琦这般作态,就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当李琦起身之后,家族里面的生员、小吏纷纷上前见礼,在老爷子的安排下,众星拱月一般,将李琦围在中央。
李老爷子拉住孙儿的手,教训道:“如今朝廷新定,正是政务繁忙的时候,你不在衙门里,替天子牧民,处理政务,往家里跑什么?”
“须叫爷爷知晓,如今在朝廷为官,与旧朝大有不同,如今官员非但有休沐一说,还有年假。孩儿入朝为官,时间也不短了,根据吏部的章程,孩儿现在每年有七日年假,这还不算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呢。所以孩儿回来参加家族的祭祖大典,完全来得及。”
李老爷子点点头,说道:“那就一切章程从简,莫要耽搁了政务。毕竟从济南回开封也需要时间,耽搁了天家的大事,可不好。”
不得不说,李老爷子是个明白人,当初跟徐梁打的脑浆子崩裂,生死仇敌一般,一旦投靠了徐梁,就一边儿倒,从此跟着徐梁一条心。
这也是时下,不少家族开始衰落,而李家却在低调中,越发兴盛的原因。
“爷爷不必如此着急,此次归乡,孩儿就不回开封了,吏部已经下了行文,孩儿要去京师述职,然后另有安排。”
李琦年纪轻轻,是李家出类拔萃之人,在地方上政绩优异,又有家族支持,明眼人都知道,这位小辈,不会在地方呆太久,就会被徐梁提拔至京师,侍奉在君前了。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那么快。
因为战乱的缘故,家族的祠堂早就成为废墟,今年消耗了不少积蓄,总算是将祠堂修好了。
一个家族但凡是有官身的,此时必然要回来撑撑场面。尽管李老爷子写信给李琦,让他不必回来。李家有一文一武,根本没有必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李家。
但现时代的读书人,还是将就家国天下的。你做到了一品大员,如果真的对家族不闻不问,你在朝堂之上,也会受到冷遇的。
所以李琦特意请了年假,提前从开封回来,正好路过济南,参与过祭祖之后,再回京师述职,这样可以都不耽误。
跟族人谈了一会儿,李老爷子将李琦拉入内房,看着越发成熟的孙子,忍不住呵呵直笑,这孙子也凑趣的笑了笑。
谁能想到,之前山东声名显赫的李家族长,如今跟村边儿老叟笑起来,气质这般相似呢。
“你跟你爹是爷爷我这辈子做过最成功的生意了。”李老爷子欣慰的直摇头,摸着孙子心口的云雀补服,喜极而泣,“你们不要忘记,你们有今天,是家族用鲜血拼出来的,家族不需要你们反哺多少金银,只希望你们在外面莫要丢了家族的脸面才是。”
“爷爷,这才到哪里?一个知府不算什么的。”见没有外人在场,李琦有不在假谦虚,而是哈哈大笑道:“先不说父亲,已经是一师之长,替陛下疆域,单说我此次回京述职,就有机遇在眼前。”
“哦?可是有了什么消息?”老人家凑上前,一脸好奇的。
李琦也不在老爷子面前卖关子,笑着说道:“考功司的人,提前跟我说了几句,算是让我有个准备,准备将我放到浙江亦或是湖广,职务应该是参政或者学政之类的。”
“这是好事儿,也是坏事儿。好事儿,就是你这再往外放,就是地方大员了,真正的呼风唤雨,但是坏处就是要提陛下处理更棘手的事儿,你担任的就是军队先锋的角色。”老爷子皱了皱眉说道:“不过咱们李家本来就是陛下手里的刀,当初既然为陛下降服,就上了陛下的战车,不论上面有什么想法,不要推诿。陛下乃是当世圣君,你们追随陛下,肯定也不会落个坏下场的。”
“孩儿省的。不过这事情不绝对,工部那边儿放出消息来,说想让我入部堂做个侍郎,专门治理水患。”说道此处,李琦有些骄傲的说道:“嘿嘿,咱们李家的儿郎都是能干的,四处都抢着要孙儿呢。”
“嗯,这件事情也不是容易做的,河工的事情,你爷爷我也了解一些,平日里肥的流油,出了事情,就是身败名裂,但难啃的骨头交给你啃,不正是陛下和朝廷信任你的表现吗。”
“咱们李家在山东也是有家业的,这些人追随陛下,每年的收入从未少了去,不论是做什么职务,都没有必要贪那两个小钱。到时候真的让你去做河工,你就给爷爷做出点样子,不求千年的攻城,但是几百年的工程,起码要出几个。”老爷子说着说着,话锋一转,“国家终究有一日太平,别看你爹现在风光,终究有朝一日会解甲归田,这天下还是读书人的天下,爷爷还是希望你能去做个学正亦或者提学官的。”
大明正统元年,朝廷在布政使司下设儒学提举司,为提学官,也称学政使,人称儒宪,学宪、督学等等不一而足。在十三布政司,一般由按察副使或佥事兼任。南直、北直则任用监察御史各一员任提学官。景泰元年废,天顺六年恢复,从此沿用后世。
虽然从职官而论,提学官属于“道”一级的官员,而且隶属于布政使司衙门,但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权力却是不小。徐梁对教育的强调和舍得下本钱,几乎赶上军队。
自从天津会战时设立了少年先锋队,这些少先队员们更是享有辅兵待遇,而且因为门槛不高,人心所向,在某些县甚至做到了学兵一体。
这种情况之下,学政的庶务超过了布政司一半的工作量,很有必要新立一个衙门以提督一省学政。如今吏部给出的“提督学政”,只从命名方式上看就知道是个不常设的兼职,不过部内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争取在明年年内完成十三省学台任命,将“提督学政”改为常设的“提学使司”。
所以吏部让李琦在一省参政与提学之间做选择,在官品上大致相当,从前景来看,却是提学使更诱人。
如今礼部已经几乎成了“学部”,可想而知,提学使未来要上京入部,对口的便是礼部这个储相衙门。
李琦野心勃勃,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他对祖父解释道:“陛下私下与我等非科举进身的官员说过多次,官员重要的是实务,而非学问。而且陛下尤其忌讳门生宗师之类的关系,说那是结党之萌芽。
“再者说,孙儿的生员是陛下赏赐的。学问不提也罢,跑去浙江这等文章之地收门生,岂非自取其辱?自取其辱也就罢了,还自绝于陛下。这岂非不忠不智么?”
“那你选浙江提学……”
“孙儿是冲着市舶司去的。”李琦道:“咱们得到的消息还是慢了一步。如今朝中真正在暗中筹措的就是市舶司。北面起自天津、旅顺,往南是登州、莱州。再往南是青岛、海州,然后是松江府的崇明。
“浙江却是最多,杭州府的海宁,宁波府的定海、象山。台州府的临海、宁海,温州府的乐清。一共六个。”李琦已经做足了功课,如数家珍:“再往南福建两广加起来也才浙江一省的数目。”
“其中必有缘故,不要冒失。”老爷子到底久经商场,面色已经凝重起来,出言劝道:“此事可靠么?”
“几乎都是铁板钉钉了。”李琦失落道:“此事最早由郑芝龙提出,也不知是前年还是去年。他要恢复福建的市舶司。陛下就开口一个市舶司要筹款五百万两,用未来两年的税款偿还。
郑芝龙大概觉得还有赚头,便答应下来。其他各省也是闻风跟进,请求开司。一家一户当然吃不下这么大的炊饼。于是各地势家就合伙凑钱,日后也按分抽成。”
老爷子沉吟半晌,竟以商量的口吻对孙子道:“琦儿,你看,咱们家以前是做南北货的,走的是陆路,偶尔沾点江漕,与海运是半点不沾边。有道是隔行如隔山,为啥?因为你看不到其中的门槛。这也是爷爷我不希望你沾市舶司的缘故之一。”
李琦也冷静下来,听爷爷继续说道。
“其二,你是陛下陛下提起来的老人,咱们家投靠陛下也不算晚,若是真有天上掉炊饼的事,陛下能不先紧着自己人么?说来说去,那些沿海势家都是靠走私起家,挖的是大明的墙角,他能让这些人好过?”
李琦轻轻摸了摸下巴:“爷爷说得有理,在河南时候就看出陛下对势家没半点好感了。”
“还有一点,老头子想不通。”李老家主子眉头紧皱:“那些势家走海所得不菲,为啥肯开海了呢?别说他们,当年咱们家祖上只凭一条商路就挣下了这份家业,每年为了保住商路也要跟别家斗得死去活来。这走海的红利没道理让人家一起分啊!”
“唔,爷爷说得是。”李琦一个激灵:“那我还是安心去湖广做个参政算了。”
“不,这不是你这年纪该想的!”
李老家主子突然眼放精光:“既然知道浙江是一潭浑水,就要有浑水摸鱼的胆量!何况你是去当学台,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位置。依我看,陛下必有后手,你就守在那儿,若是能摸到鱼,我家固然不亏;若是摸不到,光是把漕运关节打通,从杭州、湖州贩些南货上来,也够我廖家百十年吃的。”
李老家主子顿了顿又道:“总之,以官护商,以商兴家,这是根本所在,不管怎样你都得保住这顶乌纱,不行就安安稳稳当个清流,办好差事。”
“爷爷说得是!”李琦由衷钦佩道:“孙儿一定铭记在心,不敢有半分差池。”
“家主爷爷,孙儿拜见家主爷爷,见家主爷爷老当益壮,孙儿心中甚至安慰。”李琦双手震了三震,向前一步,卑躬跪地,直接磕了下去。
李家家主心里直乐,他感觉当年整个家族投靠徐梁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
眼下,这才几年不见,家族的小崽子,就知道毕恭毕敬的喊自己家主爷爷了,老人家如今一身修为全无,费力装出严肃的表情,上前扶住孙儿,“你身穿官服,代表着朝廷的脸面,不便行此大礼。”
李化鲸不在家中,李琦就是李家年青一代的执牛耳者。
世人都以为,今上发迹于山东,那么李家的衰落是势必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李家早就抱上了陛下的大腿,是陛下最忠诚的猎犬之一。
今日李琦这般作态,就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当李琦起身之后,家族里面的生员、小吏纷纷上前见礼,在老爷子的安排下,众星拱月一般,将李琦围在中央。
李老爷子拉住孙儿的手,教训道:“如今朝廷新定,正是政务繁忙的时候,你不在衙门里,替天子牧民,处理政务,往家里跑什么?”
“须叫爷爷知晓,如今在朝廷为官,与旧朝大有不同,如今官员非但有休沐一说,还有年假。孩儿入朝为官,时间也不短了,根据吏部的章程,孩儿现在每年有七日年假,这还不算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呢。所以孩儿回来参加家族的祭祖大典,完全来得及。”
李老爷子点点头,说道:“那就一切章程从简,莫要耽搁了政务。毕竟从济南回开封也需要时间,耽搁了天家的大事,可不好。”
不得不说,李老爷子是个明白人,当初跟徐梁打的脑浆子崩裂,生死仇敌一般,一旦投靠了徐梁,就一边儿倒,从此跟着徐梁一条心。
这也是时下,不少家族开始衰落,而李家却在低调中,越发兴盛的原因。
“爷爷不必如此着急,此次归乡,孩儿就不回开封了,吏部已经下了行文,孩儿要去京师述职,然后另有安排。”
李琦年纪轻轻,是李家出类拔萃之人,在地方上政绩优异,又有家族支持,明眼人都知道,这位小辈,不会在地方呆太久,就会被徐梁提拔至京师,侍奉在君前了。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那么快。
因为战乱的缘故,家族的祠堂早就成为废墟,今年消耗了不少积蓄,总算是将祠堂修好了。
一个家族但凡是有官身的,此时必然要回来撑撑场面。尽管李老爷子写信给李琦,让他不必回来。李家有一文一武,根本没有必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李家。
但现时代的读书人,还是将就家国天下的。你做到了一品大员,如果真的对家族不闻不问,你在朝堂之上,也会受到冷遇的。
所以李琦特意请了年假,提前从开封回来,正好路过济南,参与过祭祖之后,再回京师述职,这样可以都不耽误。
跟族人谈了一会儿,李老爷子将李琦拉入内房,看着越发成熟的孙子,忍不住呵呵直笑,这孙子也凑趣的笑了笑。
谁能想到,之前山东声名显赫的李家族长,如今跟村边儿老叟笑起来,气质这般相似呢。
“你跟你爹是爷爷我这辈子做过最成功的生意了。”李老爷子欣慰的直摇头,摸着孙子心口的云雀补服,喜极而泣,“你们不要忘记,你们有今天,是家族用鲜血拼出来的,家族不需要你们反哺多少金银,只希望你们在外面莫要丢了家族的脸面才是。”
“爷爷,这才到哪里?一个知府不算什么的。”见没有外人在场,李琦有不在假谦虚,而是哈哈大笑道:“先不说父亲,已经是一师之长,替陛下疆域,单说我此次回京述职,就有机遇在眼前。”
“哦?可是有了什么消息?”老人家凑上前,一脸好奇的。
李琦也不在老爷子面前卖关子,笑着说道:“考功司的人,提前跟我说了几句,算是让我有个准备,准备将我放到浙江亦或是湖广,职务应该是参政或者学政之类的。”
“这是好事儿,也是坏事儿。好事儿,就是你这再往外放,就是地方大员了,真正的呼风唤雨,但是坏处就是要提陛下处理更棘手的事儿,你担任的就是军队先锋的角色。”老爷子皱了皱眉说道:“不过咱们李家本来就是陛下手里的刀,当初既然为陛下降服,就上了陛下的战车,不论上面有什么想法,不要推诿。陛下乃是当世圣君,你们追随陛下,肯定也不会落个坏下场的。”
“孩儿省的。不过这事情不绝对,工部那边儿放出消息来,说想让我入部堂做个侍郎,专门治理水患。”说道此处,李琦有些骄傲的说道:“嘿嘿,咱们李家的儿郎都是能干的,四处都抢着要孙儿呢。”
“嗯,这件事情也不是容易做的,河工的事情,你爷爷我也了解一些,平日里肥的流油,出了事情,就是身败名裂,但难啃的骨头交给你啃,不正是陛下和朝廷信任你的表现吗。”
“咱们李家在山东也是有家业的,这些人追随陛下,每年的收入从未少了去,不论是做什么职务,都没有必要贪那两个小钱。到时候真的让你去做河工,你就给爷爷做出点样子,不求千年的攻城,但是几百年的工程,起码要出几个。”老爷子说着说着,话锋一转,“国家终究有一日太平,别看你爹现在风光,终究有朝一日会解甲归田,这天下还是读书人的天下,爷爷还是希望你能去做个学正亦或者提学官的。”
大明正统元年,朝廷在布政使司下设儒学提举司,为提学官,也称学政使,人称儒宪,学宪、督学等等不一而足。在十三布政司,一般由按察副使或佥事兼任。南直、北直则任用监察御史各一员任提学官。景泰元年废,天顺六年恢复,从此沿用后世。
虽然从职官而论,提学官属于“道”一级的官员,而且隶属于布政使司衙门,但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权力却是不小。徐梁对教育的强调和舍得下本钱,几乎赶上军队。
自从天津会战时设立了少年先锋队,这些少先队员们更是享有辅兵待遇,而且因为门槛不高,人心所向,在某些县甚至做到了学兵一体。
这种情况之下,学政的庶务超过了布政司一半的工作量,很有必要新立一个衙门以提督一省学政。如今吏部给出的“提督学政”,只从命名方式上看就知道是个不常设的兼职,不过部内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争取在明年年内完成十三省学台任命,将“提督学政”改为常设的“提学使司”。
所以吏部让李琦在一省参政与提学之间做选择,在官品上大致相当,从前景来看,却是提学使更诱人。
如今礼部已经几乎成了“学部”,可想而知,提学使未来要上京入部,对口的便是礼部这个储相衙门。
李琦野心勃勃,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他对祖父解释道:“陛下私下与我等非科举进身的官员说过多次,官员重要的是实务,而非学问。而且陛下尤其忌讳门生宗师之类的关系,说那是结党之萌芽。
“再者说,孙儿的生员是陛下赏赐的。学问不提也罢,跑去浙江这等文章之地收门生,岂非自取其辱?自取其辱也就罢了,还自绝于陛下。这岂非不忠不智么?”
“那你选浙江提学……”
“孙儿是冲着市舶司去的。”李琦道:“咱们得到的消息还是慢了一步。如今朝中真正在暗中筹措的就是市舶司。北面起自天津、旅顺,往南是登州、莱州。再往南是青岛、海州,然后是松江府的崇明。
“浙江却是最多,杭州府的海宁,宁波府的定海、象山。台州府的临海、宁海,温州府的乐清。一共六个。”李琦已经做足了功课,如数家珍:“再往南福建两广加起来也才浙江一省的数目。”
“其中必有缘故,不要冒失。”老爷子到底久经商场,面色已经凝重起来,出言劝道:“此事可靠么?”
“几乎都是铁板钉钉了。”李琦失落道:“此事最早由郑芝龙提出,也不知是前年还是去年。他要恢复福建的市舶司。陛下就开口一个市舶司要筹款五百万两,用未来两年的税款偿还。
郑芝龙大概觉得还有赚头,便答应下来。其他各省也是闻风跟进,请求开司。一家一户当然吃不下这么大的炊饼。于是各地势家就合伙凑钱,日后也按分抽成。”
老爷子沉吟半晌,竟以商量的口吻对孙子道:“琦儿,你看,咱们家以前是做南北货的,走的是陆路,偶尔沾点江漕,与海运是半点不沾边。有道是隔行如隔山,为啥?因为你看不到其中的门槛。这也是爷爷我不希望你沾市舶司的缘故之一。”
李琦也冷静下来,听爷爷继续说道。
“其二,你是陛下陛下提起来的老人,咱们家投靠陛下也不算晚,若是真有天上掉炊饼的事,陛下能不先紧着自己人么?说来说去,那些沿海势家都是靠走私起家,挖的是大明的墙角,他能让这些人好过?”
李琦轻轻摸了摸下巴:“爷爷说得有理,在河南时候就看出陛下对势家没半点好感了。”
“还有一点,老头子想不通。”李老家主子眉头紧皱:“那些势家走海所得不菲,为啥肯开海了呢?别说他们,当年咱们家祖上只凭一条商路就挣下了这份家业,每年为了保住商路也要跟别家斗得死去活来。这走海的红利没道理让人家一起分啊!”
“唔,爷爷说得是。”李琦一个激灵:“那我还是安心去湖广做个参政算了。”
“不,这不是你这年纪该想的!”
李老家主子突然眼放精光:“既然知道浙江是一潭浑水,就要有浑水摸鱼的胆量!何况你是去当学台,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位置。依我看,陛下必有后手,你就守在那儿,若是能摸到鱼,我家固然不亏;若是摸不到,光是把漕运关节打通,从杭州、湖州贩些南货上来,也够我廖家百十年吃的。”
李老家主子顿了顿又道:“总之,以官护商,以商兴家,这是根本所在,不管怎样你都得保住这顶乌纱,不行就安安稳稳当个清流,办好差事。”
“爷爷说得是!”李琦由衷钦佩道:“孙儿一定铭记在心,不敢有半分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