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问题。先放一放。我找人联系一下吧,现在需要一个节目总导演,你回头让工作室帮我收集一下这方面资料,国内谁做综艺导演毕竟有经验,或者毕竟成熟的策划,这个跟影视剧导演还不一样。”
    李晓棠点点头,然后继续说道:“关于日化用品市场的调查报告。以及投资建议出来了。”
    说完从柳飘絮手里接过一份文件递给宁远。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洗涤用品的广泛需求,洗涤用品市场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国内商品市场中各种优质,多效,安全的洗涤剂,肥皂,香波,浴液等琳琅满目,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由通用型,多功能化向专用型,个性化转化,市场细分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007年洗涤用品的市场特点
    1、市场细分的科发进一步深化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衣着、服饰及形象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针对不同质地的衣物,提出了科学洗涤的需求。洗涤用品生产厂家更加注重细分市场,开发出功能越来越细的洗涤产品...”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份额都被联合利华和宝洁两大日化用品巨头瓜分吗,......”
    联合利华和宝洁都是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先后进行了多次的并购,基本上平分了国内市场。
    自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九年,联合利华在国内投资八亿美元,创立了十四家合资企业,引进一百多项先进的专利技术。旁氏、力士、夏士莲、奥妙、中华、立顿黄牌、和路雪等十三个品牌分属家庭及个人护理用品、冰淇淋、食品等三个系列的产品,使得在国内贴有联合利华标签的产品种类已经可供开设一家很像样的商店,并且联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联合利华在国内的收购最有名的应该是老字号“京华茶叶”和“z华牙膏”:1999年,联合利华收购本土茶叶品牌,并通过“冷冻”被收购品牌的方式为其立顿品牌开路,这也是外资常用的手段。
    直至2007年,京城二商集团才从联合利华手中回购了京华茶叶品牌,但在外老板手中的9年时间,让京华茶叶丧失了原来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z华牙膏”是联合利华从魔都牙膏厂借来的品牌,借用时间为50年。
    后来发现自有品牌洁诺的影响力没有z华高,于是投资很多研发和广告在z华牙膏上面。现在的z华牙膏有非常多的单品,可以说是借用联合利华的力量来发展这个国有品牌。
    而宝洁公司是同样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旗下品牌所占领域包括:洗发、护发、护肤用品、化妆品、婴儿护理产品、妇女卫生用品、医药、织物、家居护理、个人清洁用品等。
    旗下品牌包括包括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潘婷、飘柔、海飞丝、佳洁士、舒肤佳、olay、skii、欧乐b、吉列、博朗等等
    这两个巨头基本上把国内市场瓜分完毕了。
    而宁远所知道的是,后来有一支奇兵,异军突起,靠着洗衣液这个目前市场份额不足百分之五的分类,生生杀出一个条血路,成为国产日化用品巨头——蓝月亮。
    高瓴资本应该是10年左右才会投资蓝月亮,张雷在国内没有见到国外常见的洗衣液,看到了这一个市场蓝海。
    蓝月亮创始人,罗秋评,大学读的就是化学系,妻子潘冬是罗秋评的大学同学,此前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两位创始人都是科班出身,技术过硬,奠定了蓝月亮的技术底色。
    早在94年,刚成立的蓝月亮依靠自身技术优势,陆续推出了丝毛净、柔顺剂、洁厕剂等不同品类的产品。专业能力输出为商业行为,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2003年,大众对个人及公共卫生空前关注,当时火热的不仅仅是中药金银花,日化清洁用品也顺势搭上了快车,肥皂洗手液疯狂出货……
    蓝月亮作为技术出身的公司,在观察到洗手液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需求远远超过肥皂的时机,立马在普通洗手液的基础上推出抑菌型洗手液,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短短一年之内就成为洗手液领导品牌。
    洗衣液市场在08年之前,被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牢牢占领,但是跨国公司的长链条效应导致的市场慢反应,导致国内市场洗衣液发展缓慢,跨国公司还认为国内消费者不愿意使用偏贵的洗衣液,认为只有洗衣粉才有市场。
    消费升级的趋势,其实在当时已经初现端倪,抓住了08年风口的蓝月亮,果不其然的一飞冲天。
    而目前,蓝月亮还没有正式推出洗衣液,这个时间注资会得到比高瓴资本张雷还要高的回报率。
    跟张雷比起来,宁远都不是时间的朋友了,而是时间的拜把子兄弟了。
    而目前刚好股市回收了大笔资金,所以宁远这段时间在寻找各种投资机会。
    日化用品市场投资蓝月亮对于宁远来说只不过是财务投资,芯片、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这才是针对未来的布局。
    就拿智能手机来说,宁远当然不满足只做一个组装贴牌的厂商,而想要把核心元部件做到自产,而不是外购,那需要投入的资金都是海量的。
    这种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几十亿可能都是毛毛雨。想要看到成果,可能就需要百亿甚至千亿。
    例如amd、英特尔这些知名的高科技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就超过十亿美元,甚至到了10年以后,有些年份的研发经费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就没有低于年营业额的百分之十的时候,几乎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甚至有的时候达到百分三十。
    不断的推陈出新,利用新科技来形成技术优势,维持市场地位,这才是高科技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这一点,国内的同行们就稍微差一点...
    也就hw还算可以。
    所以,别看上百亿资金在手里握着,实际上真正烧起来,挺不住多少火就没了。
    不过宁远也不打算亲自下场,他的主业主要还是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芯片、新能源汽车主要还是投资,智能手机这个在考虑之中。
    毕竟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才是宁远的一贯思路。
    别的不说,光是一个小小的芯片,所涉及到的工业类比和技术手段就复杂的令人发指,不是专业的人看一眼构成分类就够看迷糊的了。
    更不用说过还有光刻机这个大难题在等着。
    而造车也同样如此。
    即便是对传统车企来说,造车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的利害关系实在太多,远比做一部手机复杂。久而久之,各自为战的车企们确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汽车设计标准,核心零部件都由自己生产。
    这套汽车标准将会影响到整车零配件档次、成本控制、项目时间节点、汽车质量等各方面,而且,每一家车企的标准都不一样,标准里的每一条细则,都人命关天。
    就算是特斯拉,从 2003 年成立到 2012 年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电动跑车 model s,前后更是用了近 10 年时间。
    很多人,对于电动车的理解都是换了动力的燃油车而已。换个电池而已而已......对于这种想法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事实上呢,后来那么多造车新势力死了一波又一波,剩下的半死不活,有几个杀出重围了?
    造车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造好车更是很难很难。
    为何如此之难。因为技术是时间积累出来的,是一点一点试出来的。
    造车工艺之繁复,在制造业首屈一指。要保证每一个环节尽善尽美,谈何容易。想在短短几年做出高品质的车,简直痴人说梦。
    没那个工艺水准,就是把配件就给你,你都装不上,这就是现实。
    但是新能源汽车,也同样是能够在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章节目录

回到过去好好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高粱河车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粱河车神并收藏回到过去好好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