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查理的这个决定,古尼拉两人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只要希尔迪王室一家都签署了放弃宣称的文件,并盖上他们家族专用的纹章,那么这份文件就正式生效,希尔迪王室从此再也无法以宣称希尔迪王位为由向鲁蒙共和国宣战。
不仅如此,他们在此之后还是会被驱逐出境,因为他们的主要财产都在希伦斯城,在该城沦陷后就被鲁蒙政府充公,所以他们能够带走的财产恐怕是不够他们接下来继续挥霍的了。
不过这一切也不是鲁蒙人会关心的事情了,希尔迪王室享受了数个世纪的财富,现在终于得到了终结,他们在被驱逐出境以后能去的地方也只有在国外的远房亲戚的封地,也不知道那个倒霉的亲戚能不能负担的起王室一家大手大脚的挥霍……
三人随后跳过这个问题,查理对着两人说道:“现在希尔迪人无条件投降,并不代表他们会忍受国家被征服的事实,所以古尼拉叔叔到了希伦斯以后,一定要做好防备再次出现暴动的准备工作,让在希尔迪境内的第二军和第四军配合各地宪兵大队进入备战状态。”
“此外,已经投降的希军士兵也要进行分化处置,将愿意转业成为警察和宪兵的人挑出来,送回国内接受训练,不愿意的也要打散到各地去进行建设,我不希望听见俘虏暴动的消息发生。”
“明白,我会注意的,查理。”古尼拉答应下来。
查理点了点头,他继续道:“希尔迪国内的反战厌战氛围浓郁,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心会爆发大规模叛乱的事情,只需要做好防范工作就可以了,我们连全副武装的希军正规军都击溃了,那些愤怒的暴徒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查理所说的的确很有道理,如果希尔迪人的厌战思想不严重的话,埃卡尔市也不可能爆发为了和平的兵变了,而且在希尔迪内阁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以后,参与兵变的四支部队非常积极的将被抓起来的王室一家和内阁大臣们都送往希伦斯城,交到鲁蒙军队手中。
国王亲手送上战场的几个儿子也没能逃过一劫,他们很快就被所在军队交到了鲁蒙人手中,和他们的父母家人们团聚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国王在被送离埃卡尔之前还曾经试图买通看守他的士兵,让士兵将他的口谕送往没有参与兵变的其他部队的指挥官手中,被他买通的士兵表面上答应了下来,但在离开以后转手就把可怜的国王给卖了,将这件事汇报给西普里。
得知此事后,西普里加强了对国王和其他人的看管,可怜的老国王对此丝毫不知情,他还在翘首以盼等待着军队打过来把他救出去,东山再起,等西普里亲自出现在关押他的房间外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计划破产了。
因为有了企图收买士兵的这一前科,所以国王在接下来被格外照顾,在被交给鲁蒙人以后,西普里也将这件事告诉了后者,鲁蒙军队对此显得嗤之以鼻,他们可不像希尔迪人会对自己的君主恭敬优待,在被移交以后,希尔迪国王的衣服被全部扒光,换上一身藏不住东西的宽松衣袍,随后就被扔进把守森严的监狱之中。
讽刺的是,这座监狱曾经是希尔迪国王关押政治犯和反对他的人而修建的建筑,老国王在把无数囚犯送进监狱后,自己也有幸能够亲身体验一下被关押起来的经历。
……
接下来几天,在查理和国民议会的推动下,鲁蒙国内各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狂欢,各地的学校开始放假,让学生和老师们得以跟着狂欢的市民们一起参与这场浩浩荡荡的庆典。
查理本想借助这个机会在安克顿市进行一场阅兵仪式,但考虑到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们还没回来,他也就暂时打消了这个想法,准备等南方的战争彻底结束后再进行。
在各地的欢呼声中,副总统古尼拉也带着几名外交部的官员在共和卫队的护送下北上希伦斯,正式接受希尔迪政府的投降仪式,安克顿的市民们挤满了街道两边,他们热切地看着这位副总统离去的身影,为他欢呼雀跃。
而在同时,希尔迪地区的军队也收到了查理的指示,还没来得及放松下来的士兵们再次进入战备状态,前去接管希尔迪北部的部队也加快行军速度,赶在副总统抵达希伦斯之前彻底接管北希尔迪地区。
先前反抗希军暴行的叛军在面对北上的鲁蒙军队时,也纷纷主动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他们都知道自己不是鲁蒙人的对手,也不想把自己的小命丢了,因此也就非常识趣的望风而降——对于这些叛军的配合,鲁蒙军队也没有将他们关进战俘营,只是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以后,就勒令他们遣散返乡了。
鲁蒙军队却是不知道,他们的温和态度获得了许多希尔迪人的好感,这份好感也成为不久以后使得他们没有参与暴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时间很快跳转到9月19日,在希尔迪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十二天后,鲁蒙副总统古尼拉在共和卫队的护送下进入希伦斯城。
这座曾经王国的首都已经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大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在得知鲁蒙副总统抵达的消息后,他们纷纷好奇地涌上街头,在街道两边强势围观,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当地新组建的警察和宪兵大队纷纷上街维持秩序。
“在来之前我还以为我们会受到本地人的仇视呢,现在看来他们的态度着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透过马车车窗看向街道两边的市民,古尼拉有些感慨地和同坐在一辆马车上的外交部长亚森说道,后者也放下了被他掀起一角的窗帘,点头附和。
“我只希望在他们得知自己的祖国覆灭以后还能保持现在这样较为友善的态度。”亚森说道。
“但愿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吧,不然又会有很多人要死在我们的士兵的枪口之下了。”古尼拉叹了口气,也放下窗帘,如是说道。
不仅如此,他们在此之后还是会被驱逐出境,因为他们的主要财产都在希伦斯城,在该城沦陷后就被鲁蒙政府充公,所以他们能够带走的财产恐怕是不够他们接下来继续挥霍的了。
不过这一切也不是鲁蒙人会关心的事情了,希尔迪王室享受了数个世纪的财富,现在终于得到了终结,他们在被驱逐出境以后能去的地方也只有在国外的远房亲戚的封地,也不知道那个倒霉的亲戚能不能负担的起王室一家大手大脚的挥霍……
三人随后跳过这个问题,查理对着两人说道:“现在希尔迪人无条件投降,并不代表他们会忍受国家被征服的事实,所以古尼拉叔叔到了希伦斯以后,一定要做好防备再次出现暴动的准备工作,让在希尔迪境内的第二军和第四军配合各地宪兵大队进入备战状态。”
“此外,已经投降的希军士兵也要进行分化处置,将愿意转业成为警察和宪兵的人挑出来,送回国内接受训练,不愿意的也要打散到各地去进行建设,我不希望听见俘虏暴动的消息发生。”
“明白,我会注意的,查理。”古尼拉答应下来。
查理点了点头,他继续道:“希尔迪国内的反战厌战氛围浓郁,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心会爆发大规模叛乱的事情,只需要做好防范工作就可以了,我们连全副武装的希军正规军都击溃了,那些愤怒的暴徒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查理所说的的确很有道理,如果希尔迪人的厌战思想不严重的话,埃卡尔市也不可能爆发为了和平的兵变了,而且在希尔迪内阁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以后,参与兵变的四支部队非常积极的将被抓起来的王室一家和内阁大臣们都送往希伦斯城,交到鲁蒙军队手中。
国王亲手送上战场的几个儿子也没能逃过一劫,他们很快就被所在军队交到了鲁蒙人手中,和他们的父母家人们团聚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国王在被送离埃卡尔之前还曾经试图买通看守他的士兵,让士兵将他的口谕送往没有参与兵变的其他部队的指挥官手中,被他买通的士兵表面上答应了下来,但在离开以后转手就把可怜的国王给卖了,将这件事汇报给西普里。
得知此事后,西普里加强了对国王和其他人的看管,可怜的老国王对此丝毫不知情,他还在翘首以盼等待着军队打过来把他救出去,东山再起,等西普里亲自出现在关押他的房间外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计划破产了。
因为有了企图收买士兵的这一前科,所以国王在接下来被格外照顾,在被交给鲁蒙人以后,西普里也将这件事告诉了后者,鲁蒙军队对此显得嗤之以鼻,他们可不像希尔迪人会对自己的君主恭敬优待,在被移交以后,希尔迪国王的衣服被全部扒光,换上一身藏不住东西的宽松衣袍,随后就被扔进把守森严的监狱之中。
讽刺的是,这座监狱曾经是希尔迪国王关押政治犯和反对他的人而修建的建筑,老国王在把无数囚犯送进监狱后,自己也有幸能够亲身体验一下被关押起来的经历。
……
接下来几天,在查理和国民议会的推动下,鲁蒙国内各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狂欢,各地的学校开始放假,让学生和老师们得以跟着狂欢的市民们一起参与这场浩浩荡荡的庆典。
查理本想借助这个机会在安克顿市进行一场阅兵仪式,但考虑到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们还没回来,他也就暂时打消了这个想法,准备等南方的战争彻底结束后再进行。
在各地的欢呼声中,副总统古尼拉也带着几名外交部的官员在共和卫队的护送下北上希伦斯,正式接受希尔迪政府的投降仪式,安克顿的市民们挤满了街道两边,他们热切地看着这位副总统离去的身影,为他欢呼雀跃。
而在同时,希尔迪地区的军队也收到了查理的指示,还没来得及放松下来的士兵们再次进入战备状态,前去接管希尔迪北部的部队也加快行军速度,赶在副总统抵达希伦斯之前彻底接管北希尔迪地区。
先前反抗希军暴行的叛军在面对北上的鲁蒙军队时,也纷纷主动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他们都知道自己不是鲁蒙人的对手,也不想把自己的小命丢了,因此也就非常识趣的望风而降——对于这些叛军的配合,鲁蒙军队也没有将他们关进战俘营,只是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以后,就勒令他们遣散返乡了。
鲁蒙军队却是不知道,他们的温和态度获得了许多希尔迪人的好感,这份好感也成为不久以后使得他们没有参与暴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时间很快跳转到9月19日,在希尔迪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十二天后,鲁蒙副总统古尼拉在共和卫队的护送下进入希伦斯城。
这座曾经王国的首都已经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大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在得知鲁蒙副总统抵达的消息后,他们纷纷好奇地涌上街头,在街道两边强势围观,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当地新组建的警察和宪兵大队纷纷上街维持秩序。
“在来之前我还以为我们会受到本地人的仇视呢,现在看来他们的态度着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透过马车车窗看向街道两边的市民,古尼拉有些感慨地和同坐在一辆马车上的外交部长亚森说道,后者也放下了被他掀起一角的窗帘,点头附和。
“我只希望在他们得知自己的祖国覆灭以后还能保持现在这样较为友善的态度。”亚森说道。
“但愿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吧,不然又会有很多人要死在我们的士兵的枪口之下了。”古尼拉叹了口气,也放下窗帘,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