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因为是元宵佳节,阖族男女老少,都趁早进来给贾母请安。
节日的喜庆,总算是把近日来家中的阴霾驱散不少。
林如海因为休沐,也沐浴更衣之后来拜见贾母,顺道看一看黛玉,将前日自己整理出来的诸般书籍,捆了一扎,给黛玉送来。
黛玉自是喜不自胜,待父亲走后,便躲在自己的屋子里,悄悄清点。
忽见宝钗走进来,黛玉便起身相迎:“宝姐姐怎么来了。”
“我来瞧瞧你。”
宝钗拿着手帕,走到黛玉的身边,目光仍旧瞧着黛玉的桌上,那一摞摞的国学经典。
“这些都是林大人给妹妹送过来的?”
“嗯,宝姐姐请坐。”黛玉给宝钗倒了一杯茶来。
宝钗便就坐下,心说黛玉的父亲身居高位,却不像一般的老学究,不但不反对女儿读书,反倒是支持,却是十分难得。
黛玉见宝钗不说话,便就趁着机会将她好好的打量了一番。
只见宝钗容貌华美,明眸皓齿,起坐之间,仪态从容、落落大方,果然是个世间难寻的娴雅女子。难怪那些没眼光的,都说她比我好,哼。
心里不服气,黛玉面上不显,仍旧笑道:“姐姐身上可大安了?年前的时候,听说姐姐身上不好,原本是想要去瞧姐姐的。只是刚好我父亲到了京城,我就随着回家去住了半月,因此没有机会去瞧姐姐,还请姐姐不要怪罪才是。”
“哪里的话,便是你有时间,也不敢惊动的,何况又没有。”
黛玉便趁势问宝钗的病症,宝钗也随意答了,就听黛玉笑问:“想必也是吃那个‘冷香丸’的方子,才好的了?”
宝钗最是心思通透的人,一见黛玉面上的戏谑之色,便知道她是听说了自己那治病的方子,因其奇异、复杂和难以制成,所以觉得有趣,甚至可能觉得是自己故弄玄虚,惹人关注。
宝钗倒也不解释,点点头之后,道:“今日老太太的屋里,这般热闹,怎么不见宝兄弟?”
黛玉闻言,心说“他在不在,我怎么知道。”
终究只是摇摇头,没有说话。
宝钗就笑言道:“敢是你们两个又吵架,他赌气躲出去了不成?成日家,看你们两个形影不离的。”
黛玉一听就知道宝钗是在打趣她和贾宝玉爱闹矛盾,面上一红,随后恼道:“谁和他吵架了,谁又和他形影不离了,我看是他素日和姐姐最是亲厚,这话该问姐姐才是呢。”
宝钗是去岁秋天到的京城,所以和黛玉等人相处了好几个月,也算熟悉。
黛玉虽觉得贾宝玉是个毛病特多,而且还见异思迁的人。但是在宝钗眼中,仍旧看得出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贾母的心尖肉,是最合得来的,时常见他二人出入成双。
甚至她母亲还猜测说,瞧这模样,贾母老太君,是有意亲上加亲,让这姑表兄妹二人,以后作成亲事,故而宝钗才这般取笑黛玉。
只不过见黛玉反应这般大,才知道或许他二人当局者迷,也或许因为年纪尚小,心里未曾考虑到自身的终身大事,遂闭口不言,以免触怒这个牙尖嘴利的丫头。
“嘻,宝姐姐,林姐姐,你们两个躲在屋里说什么呢?”
就在宝钗和黛玉二人友好的交流进行不太下去的时候,史湘云探头探脑的猫进来,随手就在黛玉的桌上翻书瞧。
黛玉见状些微不满,作为姐姐又不好说她,不然这小丫头又该觉得她小气了。
宝钗没来之前,这个“死”丫头和自己最亲,后来宝钗来了,就处处拿宝钗和自己比较,觉得自己这个林姐姐不如她宝姐姐对她好,哼,那你就别动我的东西……
宝钗和湘云二人都不查黛玉的小心思,湘云听宝钗说没见到贾宝玉,便笑着解释:“他们那边蓉哥儿媳妇过来,把她的弟弟叫什么秦钟的也带过来了,所以宝哥哥就出去和他玩去了呗。”
湘云翻了几下觉得书没什么意思,就随手丢开,去纠缠宝钗,还神秘兮兮的笑道:“宝姐姐,我这里得了一首诗,是林姐姐告诉我的,我念给你听听……”
宝钗一听出自黛玉,顿时来了兴趣。
黛玉刚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书,准备收进箱子里锁起来,闻言立马知道湘云要说的是什么,顿时伸手打了她一下:“不许说!”
湘云见状,更是肆无忌惮,一边躲开黛玉的攻击范围,一边笑对宝钗道:“宝姐姐可看过东坡诗集,听说过东坡先生那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宝钗点点头,她自然知道这个。
“嘻嘻,林姐姐这首诗,正是脱胎至此,而且我觉得,还是对东坡先生这番感悟的最终极的解释,和最巧妙的变通……”
看见湘云不断的卖关子,宝钗忍不住笑道:“你就快说吧,等会儿脸都笑坏了。”
于是湘云对瞪她的黛玉做了个鬼脸,然后大声的念道:“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俗又不瘦,那是哈哈哈……是,是竹笋焖猪肉,哈哈哈哈……”
湘云讲笑话的能力不行,话没说话,自己先笑个不停。
若非宝钗理解能力强,只怕还真取不中重点。
“你呀……这真是你林姐姐作的?”
宝钗莞尔一笑后,诧然的看着黛玉,实在想不通黛玉这样不俗的女孩,还能做出这般接地气的诗句,姑且说它是诗句吧。
黛玉脸色微红,此时不得不解释道:“才不是,这是琏二哥哥胡诌的,我拿来骗她,谁知道她就当真了,真是笨的很的丫头。”
湘云得意的扬了扬眉头,实际上她也早知道真正的出处。
因为黛玉骗她之后,她拿去和探春等人说,探春等人就告诉她,这是贾琏的杰作,她就知道被黛玉骗了。
此时面对宝钗,正好将计就计,拿来取笑黛玉。
听得黛玉坦白,她甚至不依不饶的道:“嗯?你不是说是你作的吗,怎么又是琏爱哥哥作的了,好啊,原来林姐姐你也做这种‘欺世盗名’的事,琏爱哥哥这样好的诗,差点就被你占为己有了!”
湘云似乎就喜欢和黛玉作对。
这里面有个缘故,原本黛玉没来之前,她这个贾母的亲侄孙女,到了这边,就是最得贾母宠爱的孙女。可是自黛玉来了之后,她倒要退居一射之地。
湘云自然有些失落感,但是这也罢,她生性活泼开朗,并不以此挂怀,反而见黛玉模样、品性远胜旁人,所以有些亲近之心。
只是小女孩之间,越是亲近,越是容易生出嫌隙。湘云就发现,黛玉总爱和她计较,不如迎春和探春等人对她宽容,这就令她,从亲近黛玉,慢慢的喜欢和黛玉唱反调。
黛玉对于湘云,自然也是又喜欢又讨厌,此时也瞧出她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立马出言嘲讽道:“哼,亏你也好意思说嘴,偏是爱咬着舌头说话,连个‘二’也说不清楚,只管琏爱哥哥琏爱哥哥,赶明儿下围棋数子儿的时候,就该念‘幺爱三四五’了,哼哼,好笑。”
湘云被说的脸红,好在黛玉并非第一个笑话她的,她自己也知道她说快了话容易说错。
看见面前的宝钗也在笑,顿时不依的扭扭宝钗的胳膊,然后对黛玉不满道:“你自己是个好的,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我看啊,你也未见得比世人都好。
我指出一个人来,你要是能挑出她的短处来,我就服你。”
湘云一边说,一边把宝钗往自己面前拉。
黛玉也就不必问是谁,只冷笑道:“我自是不如宝姐姐的,所以我也不挑她的短处,我就挑你的,怎么了。”
一句话,把湘云气的仰倒。
“好了好了,瞧你们,越大越成了孩子,快都一人少说一句吧。”
无辜躺枪的宝钗,看到黛玉和湘云两个斗成了乌眼鸡,连忙起身打圆场。
岂料湘云眼珠一转,已经想到了制服黛玉的方法。
“你挑我我也没办法,反正我这辈子是不及你的了。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个也爱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的让你听听什么“爱”呀‘厄’呀的,哈哈哈,那才现在我眼里呢。”
湘云一面说,一面已经躲到宝钗身后。
果然,黛玉听她这般说,羞恨之下,近乎挽了袖子,就要冲过来收拾她。
幸亏宝钗在中间拦着,否则看黛玉的架势,非得打湘云一顿不可。
正在三人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忽闻得外面人员齐齐出动的声音,三人这才停止玩闹,过来正房瞧看消息。
“三位姑娘快出去瞧瞧吧,好派势!琏二爷得了好多宫里的赏赐,老太太她们听说,都出去瞧去了。”
听了丫鬟的回话,宝钗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出彼此眼中的纳罕。
二哥哥,又得了赏赐了?
又是表姐夫,他……
琏爱哥哥真厉害!
于是,三人手挽手的从后堂摸出来,站在那人群后头,偷瞧境况。
节日的喜庆,总算是把近日来家中的阴霾驱散不少。
林如海因为休沐,也沐浴更衣之后来拜见贾母,顺道看一看黛玉,将前日自己整理出来的诸般书籍,捆了一扎,给黛玉送来。
黛玉自是喜不自胜,待父亲走后,便躲在自己的屋子里,悄悄清点。
忽见宝钗走进来,黛玉便起身相迎:“宝姐姐怎么来了。”
“我来瞧瞧你。”
宝钗拿着手帕,走到黛玉的身边,目光仍旧瞧着黛玉的桌上,那一摞摞的国学经典。
“这些都是林大人给妹妹送过来的?”
“嗯,宝姐姐请坐。”黛玉给宝钗倒了一杯茶来。
宝钗便就坐下,心说黛玉的父亲身居高位,却不像一般的老学究,不但不反对女儿读书,反倒是支持,却是十分难得。
黛玉见宝钗不说话,便就趁着机会将她好好的打量了一番。
只见宝钗容貌华美,明眸皓齿,起坐之间,仪态从容、落落大方,果然是个世间难寻的娴雅女子。难怪那些没眼光的,都说她比我好,哼。
心里不服气,黛玉面上不显,仍旧笑道:“姐姐身上可大安了?年前的时候,听说姐姐身上不好,原本是想要去瞧姐姐的。只是刚好我父亲到了京城,我就随着回家去住了半月,因此没有机会去瞧姐姐,还请姐姐不要怪罪才是。”
“哪里的话,便是你有时间,也不敢惊动的,何况又没有。”
黛玉便趁势问宝钗的病症,宝钗也随意答了,就听黛玉笑问:“想必也是吃那个‘冷香丸’的方子,才好的了?”
宝钗最是心思通透的人,一见黛玉面上的戏谑之色,便知道她是听说了自己那治病的方子,因其奇异、复杂和难以制成,所以觉得有趣,甚至可能觉得是自己故弄玄虚,惹人关注。
宝钗倒也不解释,点点头之后,道:“今日老太太的屋里,这般热闹,怎么不见宝兄弟?”
黛玉闻言,心说“他在不在,我怎么知道。”
终究只是摇摇头,没有说话。
宝钗就笑言道:“敢是你们两个又吵架,他赌气躲出去了不成?成日家,看你们两个形影不离的。”
黛玉一听就知道宝钗是在打趣她和贾宝玉爱闹矛盾,面上一红,随后恼道:“谁和他吵架了,谁又和他形影不离了,我看是他素日和姐姐最是亲厚,这话该问姐姐才是呢。”
宝钗是去岁秋天到的京城,所以和黛玉等人相处了好几个月,也算熟悉。
黛玉虽觉得贾宝玉是个毛病特多,而且还见异思迁的人。但是在宝钗眼中,仍旧看得出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贾母的心尖肉,是最合得来的,时常见他二人出入成双。
甚至她母亲还猜测说,瞧这模样,贾母老太君,是有意亲上加亲,让这姑表兄妹二人,以后作成亲事,故而宝钗才这般取笑黛玉。
只不过见黛玉反应这般大,才知道或许他二人当局者迷,也或许因为年纪尚小,心里未曾考虑到自身的终身大事,遂闭口不言,以免触怒这个牙尖嘴利的丫头。
“嘻,宝姐姐,林姐姐,你们两个躲在屋里说什么呢?”
就在宝钗和黛玉二人友好的交流进行不太下去的时候,史湘云探头探脑的猫进来,随手就在黛玉的桌上翻书瞧。
黛玉见状些微不满,作为姐姐又不好说她,不然这小丫头又该觉得她小气了。
宝钗没来之前,这个“死”丫头和自己最亲,后来宝钗来了,就处处拿宝钗和自己比较,觉得自己这个林姐姐不如她宝姐姐对她好,哼,那你就别动我的东西……
宝钗和湘云二人都不查黛玉的小心思,湘云听宝钗说没见到贾宝玉,便笑着解释:“他们那边蓉哥儿媳妇过来,把她的弟弟叫什么秦钟的也带过来了,所以宝哥哥就出去和他玩去了呗。”
湘云翻了几下觉得书没什么意思,就随手丢开,去纠缠宝钗,还神秘兮兮的笑道:“宝姐姐,我这里得了一首诗,是林姐姐告诉我的,我念给你听听……”
宝钗一听出自黛玉,顿时来了兴趣。
黛玉刚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书,准备收进箱子里锁起来,闻言立马知道湘云要说的是什么,顿时伸手打了她一下:“不许说!”
湘云见状,更是肆无忌惮,一边躲开黛玉的攻击范围,一边笑对宝钗道:“宝姐姐可看过东坡诗集,听说过东坡先生那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宝钗点点头,她自然知道这个。
“嘻嘻,林姐姐这首诗,正是脱胎至此,而且我觉得,还是对东坡先生这番感悟的最终极的解释,和最巧妙的变通……”
看见湘云不断的卖关子,宝钗忍不住笑道:“你就快说吧,等会儿脸都笑坏了。”
于是湘云对瞪她的黛玉做了个鬼脸,然后大声的念道:“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俗又不瘦,那是哈哈哈……是,是竹笋焖猪肉,哈哈哈哈……”
湘云讲笑话的能力不行,话没说话,自己先笑个不停。
若非宝钗理解能力强,只怕还真取不中重点。
“你呀……这真是你林姐姐作的?”
宝钗莞尔一笑后,诧然的看着黛玉,实在想不通黛玉这样不俗的女孩,还能做出这般接地气的诗句,姑且说它是诗句吧。
黛玉脸色微红,此时不得不解释道:“才不是,这是琏二哥哥胡诌的,我拿来骗她,谁知道她就当真了,真是笨的很的丫头。”
湘云得意的扬了扬眉头,实际上她也早知道真正的出处。
因为黛玉骗她之后,她拿去和探春等人说,探春等人就告诉她,这是贾琏的杰作,她就知道被黛玉骗了。
此时面对宝钗,正好将计就计,拿来取笑黛玉。
听得黛玉坦白,她甚至不依不饶的道:“嗯?你不是说是你作的吗,怎么又是琏爱哥哥作的了,好啊,原来林姐姐你也做这种‘欺世盗名’的事,琏爱哥哥这样好的诗,差点就被你占为己有了!”
湘云似乎就喜欢和黛玉作对。
这里面有个缘故,原本黛玉没来之前,她这个贾母的亲侄孙女,到了这边,就是最得贾母宠爱的孙女。可是自黛玉来了之后,她倒要退居一射之地。
湘云自然有些失落感,但是这也罢,她生性活泼开朗,并不以此挂怀,反而见黛玉模样、品性远胜旁人,所以有些亲近之心。
只是小女孩之间,越是亲近,越是容易生出嫌隙。湘云就发现,黛玉总爱和她计较,不如迎春和探春等人对她宽容,这就令她,从亲近黛玉,慢慢的喜欢和黛玉唱反调。
黛玉对于湘云,自然也是又喜欢又讨厌,此时也瞧出她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立马出言嘲讽道:“哼,亏你也好意思说嘴,偏是爱咬着舌头说话,连个‘二’也说不清楚,只管琏爱哥哥琏爱哥哥,赶明儿下围棋数子儿的时候,就该念‘幺爱三四五’了,哼哼,好笑。”
湘云被说的脸红,好在黛玉并非第一个笑话她的,她自己也知道她说快了话容易说错。
看见面前的宝钗也在笑,顿时不依的扭扭宝钗的胳膊,然后对黛玉不满道:“你自己是个好的,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我看啊,你也未见得比世人都好。
我指出一个人来,你要是能挑出她的短处来,我就服你。”
湘云一边说,一边把宝钗往自己面前拉。
黛玉也就不必问是谁,只冷笑道:“我自是不如宝姐姐的,所以我也不挑她的短处,我就挑你的,怎么了。”
一句话,把湘云气的仰倒。
“好了好了,瞧你们,越大越成了孩子,快都一人少说一句吧。”
无辜躺枪的宝钗,看到黛玉和湘云两个斗成了乌眼鸡,连忙起身打圆场。
岂料湘云眼珠一转,已经想到了制服黛玉的方法。
“你挑我我也没办法,反正我这辈子是不及你的了。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个也爱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的让你听听什么“爱”呀‘厄’呀的,哈哈哈,那才现在我眼里呢。”
湘云一面说,一面已经躲到宝钗身后。
果然,黛玉听她这般说,羞恨之下,近乎挽了袖子,就要冲过来收拾她。
幸亏宝钗在中间拦着,否则看黛玉的架势,非得打湘云一顿不可。
正在三人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忽闻得外面人员齐齐出动的声音,三人这才停止玩闹,过来正房瞧看消息。
“三位姑娘快出去瞧瞧吧,好派势!琏二爷得了好多宫里的赏赐,老太太她们听说,都出去瞧去了。”
听了丫鬟的回话,宝钗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出彼此眼中的纳罕。
二哥哥,又得了赏赐了?
又是表姐夫,他……
琏爱哥哥真厉害!
于是,三人手挽手的从后堂摸出来,站在那人群后头,偷瞧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