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土地的馈赠,千年后的礼物
“在后世的菜单上,蟹,是不可忽视的一员。”
张凡看着同样露出疑惑神色的苏轼,笑道:“它身披锐甲,不走寻常路,可是内在却尽是软玉温香。”
擦!
这词……
张凡你故意的?
你才软玉温香,你全家都软玉温香……
这词儿形容王朝云还差不多,形容苏轼,还是六十二岁的苏轼,就……奇奇怪怪!
然而,吐槽归吐槽,美食却不容错过。
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到无数人跨越千年的创造。不管是经久不衰,还是昙花一现,蟹的每一次亮相,总惹得江湖多事,风云开阖。
既然张凡把这件大杀器搬了出来,会给苏轼带来怎样的极致美味?
张凡手指轻轻点击,好像湛蓝的天空便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指尖荡起涟漪,转瞬间便切入六月的初夏。
这个时节,大闸蟹正在为了进入成年而积蓄能量。
苏轼看到这些到处欢快爬着的东西,想到不久之后便要变成入口的美味,怜悯的泪水从嘴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六月的大闸蟹,体内蟹黄还没有发生转变,含量却已经达到顶峰!
半流质的蟹黄,轻轻嘬一口,便有极致的鲜香在口中爆开,所以人们把这时候的大闸蟹叫做六月黄。
不管任何烹调方法,蟹黄都是最受追捧的精华,图的便是那一口鲜味。
六月黄的鲜香,已经在苏轼口中荡漾,然而画面轮转,却将更多的花样接踵而来。
帝王蟹!
腿肉丰盈饱满,可以直接生食,入口水润劲弹。炭火炙烤,鲜甜之外,平添细微的焦香。
蟹胥!
以舂代拌,食材和佐料舂为一体,风味完全融合,口感得以重塑。
软壳蟹!
拥有了酥脆的外壳,而内里依旧松软,入口有温吞的爆浆。
黄油蟹!
厚实的黄油贴服在贝壳下,牙感q弹。钳肉金黄透光,薄薄的游泳足竟然也被黄油占领。
蟛蜞!
蟹肉碎吊汤,鲜味打底。蟹浆冰镇,下锅不易分散。蛋白质遇热迅速凝结。韭末增香,外型似带风的团扇,质地如藏雨的云朵,鲜味渗透每个空隙。
红膏炝蟹!
腌制后的红膏像果冻一般晶莹弹润。冰冻的炝蟹,半融时切块,让红膏停留在每一块蟹肉上。
在冰霜将化未化之际,细密的冰碎逐渐柔顺,鲜味在温暖的口腔中不断延展。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感念自然的慷慨。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宋代美食家苏轼,几乎彻底融化在这层出不穷的美味蟹宴当中。
这一场,张凡让他吃得更畅快了些。
因为螃蟹这东西,不管海蟹还是河蟹,不太会占肚子,不至于影响后续的安排。
啪!
张凡将吃空的蟹壳随意一抛,站起身来。
这次,他竟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狂放如佛陀降世,取的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苏轼还在细细品味红膏炝蟹的滋味,见张凡状若癫狂,微微一惊。
然而不等他发问,天地之间,异象陡生!
空中红光艳艳,竟是一条条香肠挡住了日光,将奇异的香气从天而降。
分散的肉粒被肌球蛋白黏合,如浑然天成的凝胶,大理石纹的油花,散发娇艳的玫瑰色泽。
蛋白质分解出氨基酸,带来火腿般的深邃醇厚!鼠尾草、迷迭香的清爽!
与此同时!脚下的沉沉大地竟然也腾起波浪!
苏轼清晰地看见,新鲜的泥土翻开之后,其中竟然有一个个从未见过的物事,黄黄胖胖,带着泥土的清香,仿佛蕴含着质朴的味道。
下一刻,那东西一个个跳跃起来,抖落身上的土,宛如食材有了灵性。
小火慢熬,便将其化作粘稠绵软的土豆泥,与肉食搭配,香热弥漫,熨帖的润甜若即若离。
“这!这是何物?”
尽管香肠的滋味令苏轼迷醉,但他显然对生长在土里的作物更感兴趣,嘴里还含着来不及下咽的食物,便忍不住追问道:“真的是在泥土里生长么?可我从未见过……”
“这东西叫土豆。”
张凡看着苏轼的急迫,微微感喟,但很快答道:“土豆传入华夏,还需要等待六百年。”
啊!
苏轼一听,顿时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东西看上去产量挺高,翻开泥土一大片满是的。
味道,他也已经尝过,那自然是极好的。
倘若……可以在儋州大面积种植此物,说不定对粮食短缺的情况,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张凡仿佛明他心意,漫步向前,弯腰拾起一个个土豆,在手中抛了抛,沉甸甸的份量,给人某种安心的感觉。
“我们,和这些土豆,同样栖居于大地,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
平静的语调,让苏轼急切的心仿佛也安宁许多,听着张凡悠悠说道:“这是与土地与先祖沟通的时刻,一年一度,土豆就是其中的信使。”
话音未落,张凡信手一抛,将那枚土豆抛在空中。
不过这一次,却没有化作令人垂涎的美食,而是迅速撑开一把黄澄澄的巨伞,伞下光影变幻,竟是一幕格外清晰的劳作画面!
画面中,农人将发芽的土豆切开,每块上都有两到三个芽眼,还在伤口处抹了些草木灰。
处理好土豆之后,农人在土地上挖出一条条浅沟,将切块的土豆放入,彼此相隔的距离,大约是伸手的一拃。
懂!!
苏轼激动万分!
这东西不但好吃高产,种植竟然如此简单?
这样清晰的过程,看一遍就能学会,要将其传授给儋州民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目光灼灼,苏轼盯着土里的那一颗颗黄胖的土豆,好像是看到了天下万民生计!又岂止是一个儋州!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张凡又拾起两个土豆,塞到激动的苏轼手中,最后总结似的说道:“深埋在土地之下的根茎作物,化成百般滋味,让亿万人获得温饱和满足。追本溯源,正是土地的厚广在大音希声的沉寂中滋养万物。”
好!好啊!
苏轼神色变得极为郑重,也不顾肚皮吃得滚圆,勉力躬身,正色道:“苏轼!代儋州、代天下,多谢张凡先生赐下如此神物!”
张凡看着同样露出疑惑神色的苏轼,笑道:“它身披锐甲,不走寻常路,可是内在却尽是软玉温香。”
擦!
这词……
张凡你故意的?
你才软玉温香,你全家都软玉温香……
这词儿形容王朝云还差不多,形容苏轼,还是六十二岁的苏轼,就……奇奇怪怪!
然而,吐槽归吐槽,美食却不容错过。
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到无数人跨越千年的创造。不管是经久不衰,还是昙花一现,蟹的每一次亮相,总惹得江湖多事,风云开阖。
既然张凡把这件大杀器搬了出来,会给苏轼带来怎样的极致美味?
张凡手指轻轻点击,好像湛蓝的天空便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指尖荡起涟漪,转瞬间便切入六月的初夏。
这个时节,大闸蟹正在为了进入成年而积蓄能量。
苏轼看到这些到处欢快爬着的东西,想到不久之后便要变成入口的美味,怜悯的泪水从嘴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六月的大闸蟹,体内蟹黄还没有发生转变,含量却已经达到顶峰!
半流质的蟹黄,轻轻嘬一口,便有极致的鲜香在口中爆开,所以人们把这时候的大闸蟹叫做六月黄。
不管任何烹调方法,蟹黄都是最受追捧的精华,图的便是那一口鲜味。
六月黄的鲜香,已经在苏轼口中荡漾,然而画面轮转,却将更多的花样接踵而来。
帝王蟹!
腿肉丰盈饱满,可以直接生食,入口水润劲弹。炭火炙烤,鲜甜之外,平添细微的焦香。
蟹胥!
以舂代拌,食材和佐料舂为一体,风味完全融合,口感得以重塑。
软壳蟹!
拥有了酥脆的外壳,而内里依旧松软,入口有温吞的爆浆。
黄油蟹!
厚实的黄油贴服在贝壳下,牙感q弹。钳肉金黄透光,薄薄的游泳足竟然也被黄油占领。
蟛蜞!
蟹肉碎吊汤,鲜味打底。蟹浆冰镇,下锅不易分散。蛋白质遇热迅速凝结。韭末增香,外型似带风的团扇,质地如藏雨的云朵,鲜味渗透每个空隙。
红膏炝蟹!
腌制后的红膏像果冻一般晶莹弹润。冰冻的炝蟹,半融时切块,让红膏停留在每一块蟹肉上。
在冰霜将化未化之际,细密的冰碎逐渐柔顺,鲜味在温暖的口腔中不断延展。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感念自然的慷慨。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宋代美食家苏轼,几乎彻底融化在这层出不穷的美味蟹宴当中。
这一场,张凡让他吃得更畅快了些。
因为螃蟹这东西,不管海蟹还是河蟹,不太会占肚子,不至于影响后续的安排。
啪!
张凡将吃空的蟹壳随意一抛,站起身来。
这次,他竟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狂放如佛陀降世,取的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苏轼还在细细品味红膏炝蟹的滋味,见张凡状若癫狂,微微一惊。
然而不等他发问,天地之间,异象陡生!
空中红光艳艳,竟是一条条香肠挡住了日光,将奇异的香气从天而降。
分散的肉粒被肌球蛋白黏合,如浑然天成的凝胶,大理石纹的油花,散发娇艳的玫瑰色泽。
蛋白质分解出氨基酸,带来火腿般的深邃醇厚!鼠尾草、迷迭香的清爽!
与此同时!脚下的沉沉大地竟然也腾起波浪!
苏轼清晰地看见,新鲜的泥土翻开之后,其中竟然有一个个从未见过的物事,黄黄胖胖,带着泥土的清香,仿佛蕴含着质朴的味道。
下一刻,那东西一个个跳跃起来,抖落身上的土,宛如食材有了灵性。
小火慢熬,便将其化作粘稠绵软的土豆泥,与肉食搭配,香热弥漫,熨帖的润甜若即若离。
“这!这是何物?”
尽管香肠的滋味令苏轼迷醉,但他显然对生长在土里的作物更感兴趣,嘴里还含着来不及下咽的食物,便忍不住追问道:“真的是在泥土里生长么?可我从未见过……”
“这东西叫土豆。”
张凡看着苏轼的急迫,微微感喟,但很快答道:“土豆传入华夏,还需要等待六百年。”
啊!
苏轼一听,顿时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东西看上去产量挺高,翻开泥土一大片满是的。
味道,他也已经尝过,那自然是极好的。
倘若……可以在儋州大面积种植此物,说不定对粮食短缺的情况,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张凡仿佛明他心意,漫步向前,弯腰拾起一个个土豆,在手中抛了抛,沉甸甸的份量,给人某种安心的感觉。
“我们,和这些土豆,同样栖居于大地,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
平静的语调,让苏轼急切的心仿佛也安宁许多,听着张凡悠悠说道:“这是与土地与先祖沟通的时刻,一年一度,土豆就是其中的信使。”
话音未落,张凡信手一抛,将那枚土豆抛在空中。
不过这一次,却没有化作令人垂涎的美食,而是迅速撑开一把黄澄澄的巨伞,伞下光影变幻,竟是一幕格外清晰的劳作画面!
画面中,农人将发芽的土豆切开,每块上都有两到三个芽眼,还在伤口处抹了些草木灰。
处理好土豆之后,农人在土地上挖出一条条浅沟,将切块的土豆放入,彼此相隔的距离,大约是伸手的一拃。
懂!!
苏轼激动万分!
这东西不但好吃高产,种植竟然如此简单?
这样清晰的过程,看一遍就能学会,要将其传授给儋州民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目光灼灼,苏轼盯着土里的那一颗颗黄胖的土豆,好像是看到了天下万民生计!又岂止是一个儋州!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张凡又拾起两个土豆,塞到激动的苏轼手中,最后总结似的说道:“深埋在土地之下的根茎作物,化成百般滋味,让亿万人获得温饱和满足。追本溯源,正是土地的厚广在大音希声的沉寂中滋养万物。”
好!好啊!
苏轼神色变得极为郑重,也不顾肚皮吃得滚圆,勉力躬身,正色道:“苏轼!代儋州、代天下,多谢张凡先生赐下如此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