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智五十来岁,国字脸,脖子很粗,整个人却很精瘦。
他梳着背头,发际线已经失守,从额头向头顶撤退。宽大的眼镜,后面是一对不大却布散着精光的眼睛。
先跟于东说了一句,随后何启智绕过办公桌走到于东跟前,握住他的手,“吃早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于东老师什么时候能来啊,没想到刚在办公室坐了没一会儿,你人就到了。”
说完又把着于东的胳膊,将他拉去坐下,“小李,帮忙给于老师倒杯茶。”
面对何启智的热情,于东只能连声道谢。
何启智在人文社待了三十多年,从一个校对做起,一直到今天主管当代编辑部,绝对是人文社的老臣、功臣。
他能对于东表现出这样的热情,可谓非常难得。
李勇给于东倒了杯茶,也在旁边坐下,笑着说道:“于老师,你应该提前打个电话说一声,我好去车站接你。”
“跟几个朋友约好了,先去见了他们。再说我在燕京待了这么些年,还算是比较熟悉。”于东笑呵呵地说道:“编辑部这边恐怕也很忙,为了接我耗费时光实在不值当。”
何启智笑眯眯地盯着于东看,那时第一次看到《向西》的稿子时,因为只有前头一部分,所以对于东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印象。
后来打了电话,这个坏印象消除不少,到如今见到真人,这坏印象早已不知道去了哪儿。
于东虽然年轻,但是说话谦和,没有年轻作家的青涩,也没有年少成名的傲气。李勇比于东要长几岁,他跟于东坐在一起,反而显得毛躁一些。
“《向西》的全稿我们已经看过,各方面都很好。只是我跟老朱……我说的是朱昌盛,我们编辑部的副主编,我们俩都认为《向西》这本书还可以更好。”
何启智没有多寒暄,开门见山直接聊起了作品。
于东听何启智怎么说,身子向前倾了倾,感兴趣道:“何主编请说。”
何启智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对李勇说,“小李,你去请朱主编过来一趟。”
副主编的办公室离得不远,李勇出门转个头就将朱昌盛请了过来。
朱昌盛年纪比何启智还要大点,不过发际线保持得不错,中等个子,眼袋很重,笑眯眯的。
他一进来,于东站起来迎他,他跟于东握了握手,然后将于东按坐下去,“不用客气,不用客气,咱们坐下来聊。”
大家都落座之后,何启智把刚才的话重新说了一遍,紧接着又说:“老兄,劳烦你跟于东聊聊。”
朱昌盛点头道,“其实《向西》这部小说各方面都很好,即便不做更改我们杂志社也完全可以发表。只不过我跟何主编商量了一下,觉得这部小说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如果能够挖出一部更好的作品,那当然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于东见他们说得委婉,似乎怕伤害自己,便笑着说道,“两位主编不用有太多顾虑,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不是什么闻过则喜的圣人,却也想着进步。既然是将稿子投到《当代》,自然也希望能够听一听各位专业人士的意见。”
何启智跟朱昌盛相视一笑,后者开口说道:“小说各方面确实很好,也确实觉得有潜力可以挖。既然如此,我就不废话了。”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对照着纸上面的内容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所以把之前商量的一些内容都记了下来,见笑了。第一条呢,是我们认为小说中红子这个角色挖掘不够……”
于东看了看纸条上的内容,连忙也掏出纸笔,一一记着。
他们说要挖掘,还真不是开玩笑,朱昌盛一条条地跟于东过一遍,总共有十来条。
虽然有十几条,不过大半都是小方向,需要改动的并不多。
只有几条要改动较多,比如红子的着墨不够,人物缺乏厚度,再比如家族关系的支线发展偏少,矛盾冲突不够……
等到所有条目都说完之后,朱昌盛笑道:“这只不过是我跟何主编的一些建议,并非说一定要改。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改,我们这边依旧愿意发。”
何启智也说:“如果你觉得不妥的话,我们可以尽快按照原稿发排。当然,你也不用急着答复,这些建议你也记了,回头认真考虑考虑,等到有了答案,随时告诉我们即可。我们做编辑工作的,希望作品好,但是一切都是以作者为主。”
于东将本子和笔收起来,一脸感激道:“今天这一趟没有白来,这些意见给我不少启发。这样,回头我认真整理一下,也尽快给个答复。”
“这就对嘛。”何启智笑呵呵地说道,“咱们不用急,一部长篇的诞生并不容易,中间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
聊过了正事之后,他们又谈起了其他话题。
随后他们聊起了《白鹿原》,说到了这本书单行本的出版,何启智对于东发起了邀请:“过几天,出版社安排陈忠实在北大街那边签售,你要是有时间,一起去凑凑热闹,到时候大家认识一下,也对你后面的单行本有好处。”
于东却为难道:“这恐怕要辜负何主编你的好意了,这几天我要赶去蓉城参加银河奖颁奖典礼,而且我的《生化危机》也在当天正式发售,他们也给我安排了一场签售会。”
何启智拍了拍脑袋,“我倒是把这事给忘了,《生化危机》的新闻我有关注,听说已经在国外卖了上百万本,这对国内的图书界来说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啊。这说明咱们国内的图书,也可以打入国外市场。”
“是啊,其实老何你的担心也是多余。《向西》的单行本根本不用多考虑,我认为,等到小说在《当代》发表的时候,就可以走单行本流程了。”
“哈哈,确实是我眼光窄了,别的不说,光是于东的读者基础,《向西》的销量就不会差。”
他梳着背头,发际线已经失守,从额头向头顶撤退。宽大的眼镜,后面是一对不大却布散着精光的眼睛。
先跟于东说了一句,随后何启智绕过办公桌走到于东跟前,握住他的手,“吃早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于东老师什么时候能来啊,没想到刚在办公室坐了没一会儿,你人就到了。”
说完又把着于东的胳膊,将他拉去坐下,“小李,帮忙给于老师倒杯茶。”
面对何启智的热情,于东只能连声道谢。
何启智在人文社待了三十多年,从一个校对做起,一直到今天主管当代编辑部,绝对是人文社的老臣、功臣。
他能对于东表现出这样的热情,可谓非常难得。
李勇给于东倒了杯茶,也在旁边坐下,笑着说道:“于老师,你应该提前打个电话说一声,我好去车站接你。”
“跟几个朋友约好了,先去见了他们。再说我在燕京待了这么些年,还算是比较熟悉。”于东笑呵呵地说道:“编辑部这边恐怕也很忙,为了接我耗费时光实在不值当。”
何启智笑眯眯地盯着于东看,那时第一次看到《向西》的稿子时,因为只有前头一部分,所以对于东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印象。
后来打了电话,这个坏印象消除不少,到如今见到真人,这坏印象早已不知道去了哪儿。
于东虽然年轻,但是说话谦和,没有年轻作家的青涩,也没有年少成名的傲气。李勇比于东要长几岁,他跟于东坐在一起,反而显得毛躁一些。
“《向西》的全稿我们已经看过,各方面都很好。只是我跟老朱……我说的是朱昌盛,我们编辑部的副主编,我们俩都认为《向西》这本书还可以更好。”
何启智没有多寒暄,开门见山直接聊起了作品。
于东听何启智怎么说,身子向前倾了倾,感兴趣道:“何主编请说。”
何启智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对李勇说,“小李,你去请朱主编过来一趟。”
副主编的办公室离得不远,李勇出门转个头就将朱昌盛请了过来。
朱昌盛年纪比何启智还要大点,不过发际线保持得不错,中等个子,眼袋很重,笑眯眯的。
他一进来,于东站起来迎他,他跟于东握了握手,然后将于东按坐下去,“不用客气,不用客气,咱们坐下来聊。”
大家都落座之后,何启智把刚才的话重新说了一遍,紧接着又说:“老兄,劳烦你跟于东聊聊。”
朱昌盛点头道,“其实《向西》这部小说各方面都很好,即便不做更改我们杂志社也完全可以发表。只不过我跟何主编商量了一下,觉得这部小说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如果能够挖出一部更好的作品,那当然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于东见他们说得委婉,似乎怕伤害自己,便笑着说道,“两位主编不用有太多顾虑,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不是什么闻过则喜的圣人,却也想着进步。既然是将稿子投到《当代》,自然也希望能够听一听各位专业人士的意见。”
何启智跟朱昌盛相视一笑,后者开口说道:“小说各方面确实很好,也确实觉得有潜力可以挖。既然如此,我就不废话了。”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对照着纸上面的内容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所以把之前商量的一些内容都记了下来,见笑了。第一条呢,是我们认为小说中红子这个角色挖掘不够……”
于东看了看纸条上的内容,连忙也掏出纸笔,一一记着。
他们说要挖掘,还真不是开玩笑,朱昌盛一条条地跟于东过一遍,总共有十来条。
虽然有十几条,不过大半都是小方向,需要改动的并不多。
只有几条要改动较多,比如红子的着墨不够,人物缺乏厚度,再比如家族关系的支线发展偏少,矛盾冲突不够……
等到所有条目都说完之后,朱昌盛笑道:“这只不过是我跟何主编的一些建议,并非说一定要改。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改,我们这边依旧愿意发。”
何启智也说:“如果你觉得不妥的话,我们可以尽快按照原稿发排。当然,你也不用急着答复,这些建议你也记了,回头认真考虑考虑,等到有了答案,随时告诉我们即可。我们做编辑工作的,希望作品好,但是一切都是以作者为主。”
于东将本子和笔收起来,一脸感激道:“今天这一趟没有白来,这些意见给我不少启发。这样,回头我认真整理一下,也尽快给个答复。”
“这就对嘛。”何启智笑呵呵地说道,“咱们不用急,一部长篇的诞生并不容易,中间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
聊过了正事之后,他们又谈起了其他话题。
随后他们聊起了《白鹿原》,说到了这本书单行本的出版,何启智对于东发起了邀请:“过几天,出版社安排陈忠实在北大街那边签售,你要是有时间,一起去凑凑热闹,到时候大家认识一下,也对你后面的单行本有好处。”
于东却为难道:“这恐怕要辜负何主编你的好意了,这几天我要赶去蓉城参加银河奖颁奖典礼,而且我的《生化危机》也在当天正式发售,他们也给我安排了一场签售会。”
何启智拍了拍脑袋,“我倒是把这事给忘了,《生化危机》的新闻我有关注,听说已经在国外卖了上百万本,这对国内的图书界来说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啊。这说明咱们国内的图书,也可以打入国外市场。”
“是啊,其实老何你的担心也是多余。《向西》的单行本根本不用多考虑,我认为,等到小说在《当代》发表的时候,就可以走单行本流程了。”
“哈哈,确实是我眼光窄了,别的不说,光是于东的读者基础,《向西》的销量就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