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看太湖
为在上海的日本人采购生活物资,在丁育春的作用下,吉辰公司被日军驻沪司令部指定为唯一供应商。也就是说,孔立强掌握到了日本人专用的生活物资采购权。
生活物资,包罗万象,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孔立强又打上了主意,所谓的生活物资,苏北根据地也需要。只是,自己势单力薄,如何送过去呢?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丁贞才向孔立强建议,就地采购,就地解决。被孔立强一票否决,他否决的理由是,就近去产地采购的利润丰厚,质量也能有保证,为日本人提供物资,必须让日本人看到吉辰公司的诚意。事实却是,他在想,只有在外地采购,才有机会可乘!
江南乃鱼米之乡,孔立强希望“就近去产地采购”,丁贞才的目光,聚焦上了苏州吴县。
吴县地处太湖之滨,地道的江南水乡,盛产稻麦大豆,以及莲藕、湖产河鲜等。经丁贞才从中联系,与吴县的一户地主余关良达成了首宗购销协议。
余关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诚意,邀请孔立强前来考察。孔立强接到邀请,欣然前往。甄贵听说孔立强要去苏州吴县,当即要求同行,孔立强无法拒绝。
余关良拥有良田千亩,太湖水面千顷,还有运输船队,在当地是不折不扣的首富。在他的眼里,孔立强是上海来的大老板,他身后是上海的大市场,接待孔立强自然不敢怠慢,自始至终亲自作陪。
这天傍晚,余关良请孔立强、甄贵和丁贞才游览完他的农场、鱼塘和商铺后,前往太湖欣赏风景。
太湖很大,湖水清澈,倒影着蓝天,一眼看去,落日高悬,云霞尚未腥红,湖面与天际线共享一色。游船也很大,余关良在船舱内设下宴席,一边吃喝一边游玩。孔立强却食不知味,干脆站在了甲板上,貌似看风景的样子,时而极目远眺湖面、苍穹,时而凝视着船边的芦苇发呆。
甄贵见此,跟着走上夹板,问道:“强哥,看你心事重重的,在看什么呢?”
“我看到了宁静与安详。”孔立强头也不转地回答。
“啊哟,我的孔大老板呀,你到底是生意人还是个书生啊!书卷气太浓了,我是个粗人,不习惯与你这么文绉绉地说话。”甄贵调侃道。
“你喝你们的酒去,难得这么悠闲,你让我安静地欣赏这幅人间美景吧。”
“哪有美景?我怎么看不见?湖面上水汽太大,远处什么都看不清,只能抬头看天。天上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在上海天天看,有什么两样的啦!这个余老板真是的,安排这玩意,还不如找几个村姑在船上唱唱歌来得有劲呐。”
“一个字,俗!”
“好!你高雅!没错,我是俗到家的俗,可人家不懂你的心思又什么办法?真不如请几个妞来船上弹弹琵琶,唱唱小曲。对了,就唱苏州评弹。啊哟,对对对,这才叫高雅嘛!”
“我们是客,客随主便吧。”
“也是也是!你看风景吧,我喝酒去。”
甄贵说罢,返回去了船舱,孔立强继续目视前方,任青翠碧绿的芦苇在身边划过,禁不住心潮起伏。
此刻的孔立强,心里在反复回想着原一峰的一句话:他们还剩不多几个人撤进了太湖……他想到了潘振,想到了曾经在留亭镇一起战斗过的游击队,龙家瑛、李小光、江三郎等人。孔立强一遍遍地默默念叨着这几个人的名字,回忆着他们的音容笑貌。
这些人撤进了太湖,不知道过得怎么样?都好吗?还都活着吗?现在又躲在了哪里?吃住怎么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走马灯似的跳出来,孔立强越想越难受。
在独自看风景,独自黯然神伤的同时,孔立强开始暗暗筹谋,如何用丁育春的钱买来粮食送去根据地。当然,他只能把这事憋在心里,甚至在脸上也不能有任何表露,因为丁贞才和甄贵跟在身边。
孔立强心知肚明甄贵此次跟来的目的,寿谷夫和石田仍然没有彻底解除对自己的怀疑。甄贵可以监视明面上的活动和与余关良商洽的经过,但无法了解他的内心所想,所以,孔立强做出了决定,先向余关良收购了十吨大米和十吨面粉,并用现金结算,且一次付清。
为此,丁贞才提出了异议:“一般来说,我们先付订金,货到上海再结算,这是做生意的规矩。”
孔立强回答:“这次非同一般。”
“就是因为替日本人买口粮?”
孔立强故作为难地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叹了口气。
丁贞才再次悄声问道:“您是怕余老板反悔?他傻呀?有钱不赚?”
孔立强说:“不怕他傻,就怕他有骨气。”
丁贞才愣了愣,随即翘了翘大拇指,点头道:“老板高明!”
全款买现货,就这么定了下来,并立即与余关良达成了协议,由余关良的内河货船,把大米和面粉运去上海十六铺码头。
孔立强此举,当然不是与丁贞才所说,生怕余关良不与日本人做生意,而是在打这船大米和面粉的主意。他回到上海后,立即约吕昌见面,详细告诉了吕昌,向余关良购买粮食的经过。
吕昌不解其意,问道:“孔老板,您替日本人买大米和面粉,告诉我干什么?”
孔立强从包里一张纸,推到吕昌的面前说:“这是装船和发运的码头和时间。如果这船货失踪了,或者被谁弄去了什么地方,吴县的余老板不会有损失,我只需向上面说,货船被劫。在战乱当前,货物损失在所难免,我直接报损即可,谁都应该不会怀疑。”
吕昌顿时明白了,脸上浮现出了惊喜的神色,说:“在内河运输,又是普通运输船,您考虑得周到。谢谢您!我们太缺粮食了,当真是帮了大忙啦!”
把这船口粮,半道截去苏北根据地,对吕昌他们来说,应该没有难度。
吕昌连夜把这事向邵玺安作了汇报,邵玺安立即请示省委,省委再把截船的任务交到了太湖游击队的手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本章完)
为在上海的日本人采购生活物资,在丁育春的作用下,吉辰公司被日军驻沪司令部指定为唯一供应商。也就是说,孔立强掌握到了日本人专用的生活物资采购权。
生活物资,包罗万象,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孔立强又打上了主意,所谓的生活物资,苏北根据地也需要。只是,自己势单力薄,如何送过去呢?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丁贞才向孔立强建议,就地采购,就地解决。被孔立强一票否决,他否决的理由是,就近去产地采购的利润丰厚,质量也能有保证,为日本人提供物资,必须让日本人看到吉辰公司的诚意。事实却是,他在想,只有在外地采购,才有机会可乘!
江南乃鱼米之乡,孔立强希望“就近去产地采购”,丁贞才的目光,聚焦上了苏州吴县。
吴县地处太湖之滨,地道的江南水乡,盛产稻麦大豆,以及莲藕、湖产河鲜等。经丁贞才从中联系,与吴县的一户地主余关良达成了首宗购销协议。
余关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诚意,邀请孔立强前来考察。孔立强接到邀请,欣然前往。甄贵听说孔立强要去苏州吴县,当即要求同行,孔立强无法拒绝。
余关良拥有良田千亩,太湖水面千顷,还有运输船队,在当地是不折不扣的首富。在他的眼里,孔立强是上海来的大老板,他身后是上海的大市场,接待孔立强自然不敢怠慢,自始至终亲自作陪。
这天傍晚,余关良请孔立强、甄贵和丁贞才游览完他的农场、鱼塘和商铺后,前往太湖欣赏风景。
太湖很大,湖水清澈,倒影着蓝天,一眼看去,落日高悬,云霞尚未腥红,湖面与天际线共享一色。游船也很大,余关良在船舱内设下宴席,一边吃喝一边游玩。孔立强却食不知味,干脆站在了甲板上,貌似看风景的样子,时而极目远眺湖面、苍穹,时而凝视着船边的芦苇发呆。
甄贵见此,跟着走上夹板,问道:“强哥,看你心事重重的,在看什么呢?”
“我看到了宁静与安详。”孔立强头也不转地回答。
“啊哟,我的孔大老板呀,你到底是生意人还是个书生啊!书卷气太浓了,我是个粗人,不习惯与你这么文绉绉地说话。”甄贵调侃道。
“你喝你们的酒去,难得这么悠闲,你让我安静地欣赏这幅人间美景吧。”
“哪有美景?我怎么看不见?湖面上水汽太大,远处什么都看不清,只能抬头看天。天上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在上海天天看,有什么两样的啦!这个余老板真是的,安排这玩意,还不如找几个村姑在船上唱唱歌来得有劲呐。”
“一个字,俗!”
“好!你高雅!没错,我是俗到家的俗,可人家不懂你的心思又什么办法?真不如请几个妞来船上弹弹琵琶,唱唱小曲。对了,就唱苏州评弹。啊哟,对对对,这才叫高雅嘛!”
“我们是客,客随主便吧。”
“也是也是!你看风景吧,我喝酒去。”
甄贵说罢,返回去了船舱,孔立强继续目视前方,任青翠碧绿的芦苇在身边划过,禁不住心潮起伏。
此刻的孔立强,心里在反复回想着原一峰的一句话:他们还剩不多几个人撤进了太湖……他想到了潘振,想到了曾经在留亭镇一起战斗过的游击队,龙家瑛、李小光、江三郎等人。孔立强一遍遍地默默念叨着这几个人的名字,回忆着他们的音容笑貌。
这些人撤进了太湖,不知道过得怎么样?都好吗?还都活着吗?现在又躲在了哪里?吃住怎么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走马灯似的跳出来,孔立强越想越难受。
在独自看风景,独自黯然神伤的同时,孔立强开始暗暗筹谋,如何用丁育春的钱买来粮食送去根据地。当然,他只能把这事憋在心里,甚至在脸上也不能有任何表露,因为丁贞才和甄贵跟在身边。
孔立强心知肚明甄贵此次跟来的目的,寿谷夫和石田仍然没有彻底解除对自己的怀疑。甄贵可以监视明面上的活动和与余关良商洽的经过,但无法了解他的内心所想,所以,孔立强做出了决定,先向余关良收购了十吨大米和十吨面粉,并用现金结算,且一次付清。
为此,丁贞才提出了异议:“一般来说,我们先付订金,货到上海再结算,这是做生意的规矩。”
孔立强回答:“这次非同一般。”
“就是因为替日本人买口粮?”
孔立强故作为难地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叹了口气。
丁贞才再次悄声问道:“您是怕余老板反悔?他傻呀?有钱不赚?”
孔立强说:“不怕他傻,就怕他有骨气。”
丁贞才愣了愣,随即翘了翘大拇指,点头道:“老板高明!”
全款买现货,就这么定了下来,并立即与余关良达成了协议,由余关良的内河货船,把大米和面粉运去上海十六铺码头。
孔立强此举,当然不是与丁贞才所说,生怕余关良不与日本人做生意,而是在打这船大米和面粉的主意。他回到上海后,立即约吕昌见面,详细告诉了吕昌,向余关良购买粮食的经过。
吕昌不解其意,问道:“孔老板,您替日本人买大米和面粉,告诉我干什么?”
孔立强从包里一张纸,推到吕昌的面前说:“这是装船和发运的码头和时间。如果这船货失踪了,或者被谁弄去了什么地方,吴县的余老板不会有损失,我只需向上面说,货船被劫。在战乱当前,货物损失在所难免,我直接报损即可,谁都应该不会怀疑。”
吕昌顿时明白了,脸上浮现出了惊喜的神色,说:“在内河运输,又是普通运输船,您考虑得周到。谢谢您!我们太缺粮食了,当真是帮了大忙啦!”
把这船口粮,半道截去苏北根据地,对吕昌他们来说,应该没有难度。
吕昌连夜把这事向邵玺安作了汇报,邵玺安立即请示省委,省委再把截船的任务交到了太湖游击队的手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