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个计策就由你们二人去实施,陈平为主,张良为辅,张良的主要任务还是科举,这一次各个县送过来的试题,你定要仔细排查, 不要让一个人才被埋没了,咬不准的人,也要接到咸阳城来,你我看一看!”
“陛下放心,科举乃是我大秦的百年之事,张良丝毫不敢放松!”
张良当然知道子婴对于科举的重视, 闻言连忙答应了一声, 他对于各个县里能送到咸阳城的试卷也是十分期待,虽然也想要参与到这一次燕国境内的战斗中,但科举这样需要坚持的事更需要他,他还是知道的。
定下了针对燕国旧地的政策之后,子婴也是把具体实施的事都交给了陈平和张良,虽然匈奴人和项羽显然是已经开始琢磨着对付自己了,但是子婴最为关注的事却依旧是大秦的第一次科举。
大秦搞科举的事其实已经早就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但是项羽对于这样没头没尾的事显然也并不关注,他不过是觉得子婴手下的文官可能是无人可用了,这才出此下策。
就是在敌人这么不关注的情况下,子婴却付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注意力。
除了身为皇帝和让郎中令之职的张良三令五申的强调此事之外,在各个县中子婴甚至动用了黑冰台的人手,有对于科举行事不利的县令和县丞,子婴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已经处理了几乎十几个了,到了最后,再没人敢把科举当成是儿戏了。
对于初试的题目,子婴是跟张良商议了之后定下来的,在张良看来,初试多半是看一看这些参加科举的人的基本功如何, 掌握了什么样的典籍,甚至出出自何处,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些人进行一个筛选和摸底,以保证浑水摸鱼之人是进入不到这里的。
而到了在咸阳城里进行的复试,子婴就可以用一些治国理政的发散性问题来看看这些考生的思想是不是端正,符不符合子婴的理念了。
按照子婴之后对张良的要求,这一次科举除了选择官吏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这一次科举之后即将开设的在各个县中都要有的学堂选出合适的老师。
对于那些性情和观点不适合做官,但却也没什么原则性的错误的人,子婴觉得也应该在这一次科举里选择出来,并且让他们到学堂里去教大秦的孩童和少年。
如此,最大限度的把大秦境内现有的读书人都利用起来,才能让学堂和科举尽快的把作用发挥出来。
当然,现在横亘在子婴和张良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这些试卷的审阅,因为子婴并不相信那些上了年纪的文官,所以纵然现在张良、陈平、陆贾等人在大秦的朝堂上都已经算是一号人物了,但是按照子婴对他们的要求,都得在各个地方的试卷送来了之后在望夷宫里现场评卷。
子婴这么做虽然也算是把自己麾下的这几个人给折腾的够呛, 但是至少能得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不是?谁让他才是大秦的皇帝呢。
对于张良等人来说,唯一的好处就是因为各地距离咸阳城的距离不同, 再加上第一次科举, 参加的人还真就不能算多,所以他们的工作量也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
谷覿
最先送来的自然是关内的考生所答的题目,虽然有不少人的确是滥竽充数,但他们在诸多的试卷里还是选择出了不少面前能进入到复试中的人,这倒是让张良先微微的松了口气。
他最怕的就是参加科举的都是一些勉强才能够识文断字的人物,那不光对于他们这些人这么长时间的付出来说算是白费了,他这个郎中令忙活了这么长时间科举的事也算是前功尽弃了。
现在有了关内的这些人做底气,现在张良显然已经不担心这次科举翻车了。
对于关内选拔上来的这些人,子婴看过了之后也还是相当满意的,虽然还没进行复试呢,但是子婴却知道这些人就算是不能进入到朝堂里面为官,在县里做个县尉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的。
特别是一些关外的黔首,子婴几乎已经想好了,如果能调配开的话,几乎就会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任职。
如此一来不光能让他们子啊自己熟悉的地方贡献力量,也能让他们家乡的百姓们看一看,大秦的科举是真的能让黔首的子弟成为官吏的。
事实往往会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起到作用,这一点子婴是深信不疑的,他相信只要是自己能从黔首里选择出来人才,之后再开办学堂的话,那几乎是一定会人满为患的,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事实证明,子婴他们所想也的确是没问题的,接下来的几天,周边的县里先后送来了他们的试卷,几乎每一个地方总归还是能选择出来几个差不多的人物的,就算是在大秦当官吏费点劲,以后当个学堂的老师还是没问题的。
就这么断断续续的一个多月都过去了,张良等人也终于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看着自己的这些个到得力干将已经有了点黑眼圈了,子婴心里面也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这第一次对于他对于大秦来说都是太重要了,想要有一个真实的结果,这就是他必须要求的。
最终,通过了初试的一共选出了八十人,对于子婴来说,这个人数着实也是有点少了,但是对于张良等人来说,这个人数已经大大的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按照子婴的想法,这八十人中自己可能会选择五到十数人作为这大秦第一年科举的进士。
当然,这还得根据他们在复试中的表现来定,初试考察的是他们的基础的话,那复试子婴想要考察的就是这些人到底能不能治理好大秦的一些郡县了。
按照之前子婴和张良的约定,复试的题目直接由子婴亲自来出,而且最终的评审也得是子婴亲自完成。
“陛下放心,科举乃是我大秦的百年之事,张良丝毫不敢放松!”
张良当然知道子婴对于科举的重视, 闻言连忙答应了一声, 他对于各个县里能送到咸阳城的试卷也是十分期待,虽然也想要参与到这一次燕国境内的战斗中,但科举这样需要坚持的事更需要他,他还是知道的。
定下了针对燕国旧地的政策之后,子婴也是把具体实施的事都交给了陈平和张良,虽然匈奴人和项羽显然是已经开始琢磨着对付自己了,但是子婴最为关注的事却依旧是大秦的第一次科举。
大秦搞科举的事其实已经早就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但是项羽对于这样没头没尾的事显然也并不关注,他不过是觉得子婴手下的文官可能是无人可用了,这才出此下策。
就是在敌人这么不关注的情况下,子婴却付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注意力。
除了身为皇帝和让郎中令之职的张良三令五申的强调此事之外,在各个县中子婴甚至动用了黑冰台的人手,有对于科举行事不利的县令和县丞,子婴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已经处理了几乎十几个了,到了最后,再没人敢把科举当成是儿戏了。
对于初试的题目,子婴是跟张良商议了之后定下来的,在张良看来,初试多半是看一看这些参加科举的人的基本功如何, 掌握了什么样的典籍,甚至出出自何处,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些人进行一个筛选和摸底,以保证浑水摸鱼之人是进入不到这里的。
而到了在咸阳城里进行的复试,子婴就可以用一些治国理政的发散性问题来看看这些考生的思想是不是端正,符不符合子婴的理念了。
按照子婴之后对张良的要求,这一次科举除了选择官吏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这一次科举之后即将开设的在各个县中都要有的学堂选出合适的老师。
对于那些性情和观点不适合做官,但却也没什么原则性的错误的人,子婴觉得也应该在这一次科举里选择出来,并且让他们到学堂里去教大秦的孩童和少年。
如此,最大限度的把大秦境内现有的读书人都利用起来,才能让学堂和科举尽快的把作用发挥出来。
当然,现在横亘在子婴和张良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这些试卷的审阅,因为子婴并不相信那些上了年纪的文官,所以纵然现在张良、陈平、陆贾等人在大秦的朝堂上都已经算是一号人物了,但是按照子婴对他们的要求,都得在各个地方的试卷送来了之后在望夷宫里现场评卷。
子婴这么做虽然也算是把自己麾下的这几个人给折腾的够呛, 但是至少能得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不是?谁让他才是大秦的皇帝呢。
对于张良等人来说,唯一的好处就是因为各地距离咸阳城的距离不同, 再加上第一次科举, 参加的人还真就不能算多,所以他们的工作量也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
谷覿
最先送来的自然是关内的考生所答的题目,虽然有不少人的确是滥竽充数,但他们在诸多的试卷里还是选择出了不少面前能进入到复试中的人,这倒是让张良先微微的松了口气。
他最怕的就是参加科举的都是一些勉强才能够识文断字的人物,那不光对于他们这些人这么长时间的付出来说算是白费了,他这个郎中令忙活了这么长时间科举的事也算是前功尽弃了。
现在有了关内的这些人做底气,现在张良显然已经不担心这次科举翻车了。
对于关内选拔上来的这些人,子婴看过了之后也还是相当满意的,虽然还没进行复试呢,但是子婴却知道这些人就算是不能进入到朝堂里面为官,在县里做个县尉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的。
特别是一些关外的黔首,子婴几乎已经想好了,如果能调配开的话,几乎就会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任职。
如此一来不光能让他们子啊自己熟悉的地方贡献力量,也能让他们家乡的百姓们看一看,大秦的科举是真的能让黔首的子弟成为官吏的。
事实往往会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起到作用,这一点子婴是深信不疑的,他相信只要是自己能从黔首里选择出来人才,之后再开办学堂的话,那几乎是一定会人满为患的,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事实证明,子婴他们所想也的确是没问题的,接下来的几天,周边的县里先后送来了他们的试卷,几乎每一个地方总归还是能选择出来几个差不多的人物的,就算是在大秦当官吏费点劲,以后当个学堂的老师还是没问题的。
就这么断断续续的一个多月都过去了,张良等人也终于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看着自己的这些个到得力干将已经有了点黑眼圈了,子婴心里面也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这第一次对于他对于大秦来说都是太重要了,想要有一个真实的结果,这就是他必须要求的。
最终,通过了初试的一共选出了八十人,对于子婴来说,这个人数着实也是有点少了,但是对于张良等人来说,这个人数已经大大的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按照子婴的想法,这八十人中自己可能会选择五到十数人作为这大秦第一年科举的进士。
当然,这还得根据他们在复试中的表现来定,初试考察的是他们的基础的话,那复试子婴想要考察的就是这些人到底能不能治理好大秦的一些郡县了。
按照之前子婴和张良的约定,复试的题目直接由子婴亲自来出,而且最终的评审也得是子婴亲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