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凭高远眺,见长空万里
金蝉被老虎一啸,又是浑身一震,悠悠醒来。他人一清醒,便猛地站起,四下张望,却不见异常,见小白在身旁俯着,伏身抱起,顺着路直向前跑去。
他跑了一阵,见前方的路颇似前些日子曾走过的路,才心下稍安,放慢了脚步,还一边走还一边说:“阿弥陀佛,必是佛祖保佑,让那老虎没有吃我,阿弥陀佛。”
小白听了此言,不禁扑哧一笑。金蝉听了大惊,不禁猛地站定,四下邓望,却见路两旁绿株耸立,明月松间直照,那有半个人影。
金蝉本就受惊不小,刚才那一惊又骇得他腿脚发软,正看见路旁有一块大石,坡面平坦,心道我且到那里歇歇脚,待天亮再走,既然有佛祖保佑,我又何惧之有。当下他走到大石上坐下,从怀中抱出小白,放在旁边,又取出山子母亲蒸的干粮,掰了一小块放在小白嘴边,这才拿起干粮,慢慢吃了起来。
他吃罢,见小白也吃完了,抬头望了望天空,见明月已渐西沉,又想起刚才之事,忙又整衣向西方拜倒,口中念念有词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弟子谢我佛救命之恩,今我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广传佛法,南无阿弥陀佛!”
小白听了此言,忍不住又扑哧一笑。
这次金蝉可听得明白,只见他睁大双眼,望着小白道:“刚才,刚才,是你笑的吗?”
小白心道不好,见金蝉惊恐异常,生怕他吓出病来。于是便起身俯首,双爪向前,出口,它本是母鼠,此时也作女声道:“大哥哥莫怕,方才是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金蝉一听果真是它发出的声音,又说出人话来,如何不怕,待要逃走,却又已吓的腿脚发软,口中发一声喊,身子却如面条一般,动弹不得。
小白忙解释道:“你莫怕,我只是一只小老鼠,决无害你之意。适才是那虎要吃你,也是我出言相阻,它才放过了你,我只是听你却当是佛祖所救,心下好笑,才笑出了声来。”
金蝉定了定神,颤问道:“你是鼠是妖?”
小白叹了口气道:“我就是在延古寺里生长的小鼠,因听和尚们念经次数多了,会说了些人话而已。”
金蝉听了此言,又想起这些天与白鼠相处的情景,心下想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向闻有鸟名鹦鹉、八哥,可作人言,莫非这鼠儿也如那八哥般,会说人话。
思念至此,他口诵了声佛号,方问道:“既然如此,那你不是那山精野怪了?”
小白听了笑道:“我只过是佛经听得多了,能听懂人言,若能像那些妖仙般变化多端,腾云驾雾,也不会被那个胖和尚擒住了。”
金蝉一想也是,心中方安,又听它说起往事,忙问道:“我来问你,前些天那俩个白面馒头,可是你拿与我吃的。”
小白笑道:“啊!还是被你猜出来了。不错,那是我与我妹子小黑,见寺中僧人欺你太甚,你又太逆来顺受,眼看饿的那样,我们才这么办的,不想却连累得你连经也看不成了。”
金蝉听了此言,不禁心下怅然,心想,人为天下万物之灵,却偏有自私之心,而鼠儿本为万物之下等生物,却有救人之心,看来我佛要普度众生,还是要先普度众人罢了。
小白见他不语,思是在思考一极难问题,但一会却面露庄严之色,面上隐隐有法相之色,不禁心下也暗赞这小和尚修行真是精深,比起那些延古寺的和尚,真是天地之差。当下幽幽说道:“我敬此物,有悯人之心,我悲世人,具鼠目之光,小师父所说此言,我听了,是莫大感激。只是你说那些臭和尚有鼠目之光,这对我们鼠类,有些不公平吧。”
金蝉听了她说起法来,不觉入了道,笑道:“那是我当时脱口而出的,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你们鼠类,也会说话思考。我将他们比做鼠目,不但看低了你们,还自以为自己高上,众僧皆不如我,才出此话,如今想起来,实在是太过放肆,柱我读了这么多佛经,还是动了嗔念,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还请你见谅。”
小白见他又犯了痴念,不禁生出与金蝉辩论的念头,当下说道:“延古寺只是一个小庙,那些和尚中好多都是混饭吃的,没有几个像你一样,一心修佛。和尚们尚且如此,我看,世间要想成为佛经上所说的众生平等,极乐世界,恐怕是不可能了。”
金蝉听着,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表情平静地望着小白,静静地听着。
小白又絮絮叨叨地说起延古寺和尚们的一些糗事,她说了半天,言下之意是学佛法,不见得有用。
听她说完,金蝉沉默一阵,终于问道:“这夜风吹得紧,你冷不冷啊?”
小白打了个寒颤,说道:“是有点冷,尤其是右腿,都有点麻了。”金蝉便将外面上衣脱下,说道:“那你先到我衣服来吧!”
小白钻进了金蝉衣服中,过了一会,金蝉问道:“现在你暖和了吗?”小白说道:“当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阳光下一样。”
金蝉说道:“衣服放在外面一直冰凉的,可是你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衣服把你暖和了,还是你把衣服暖和了?”
小白一听,笑了:“小师父你真糊涂啊,衣服被怎么可能把人我暖和了,当然是我把衣服暖和了。”
金蝉说道:“既然衣服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和它,那么我们还盖着衣服做什么?”
小白想了想说道:“虽然衣服给不了我们温暖,可是厚厚的衣服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里面睡得舒服啊!”
月色下,金蝉会心一笑:“只要我们穿着衣服,那么冰冷的衣服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学佛也是一样,只要我们一心向善,那你身边的人,早晚也会受你的影响,会被佛法感染的,反过来,正是有他们心存善念,才会供养我们出家人。所以说,修行中人,要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就会影响到你,心中就会有杂念,让你不能静下心来修行。”
小白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金蝉是用这种方式来点化自己。小白心下觉得金蝉说的有的对,有的却也不对。心里又有些不服气,但又不知如何反驳,抬眼望去金蝉,只见他正襟危坐,沉眉闭目,一副入定的样子,只好不再出言,自己默默地思索着他所说的话。
次日清晨,金蝉送小白来到延古寺附近,止步对小白说道:“我与你相识一场,也是有缘,今见你脚已好了,这里又与你家近,你我就在此分别吧。”
小白听了此言,不禁流下泪来。但想金蝉身在佛门,又一心向佛,而自己只不过是只小耗子罢了,本想出言要陪着他,可毕竟是人兽有别,若要暗中跟随,却又踮着小黑,思来想去,只好把银牙一咬,起身对金蝉拜了一拜,转身离去,只见那白色的身影,在草丛中闪了几闪,就此不见。初阳斜照,芳草萋萋,黯然消魂者,唯一出家人是也。
金蝉目送小白远去,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失落的滋味,他自打懂事起,便以寺庙为家,听寺内僧人说,他是方丈悟明禅师自一棵柳树下拾的,当时正是汉朝永元十二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方丈因觉得屋中烦闷,便带着小沙弥出来散步乘凉。
当他们沿着寺外院墙的小道边走边欣赏山中景色时,突然发觉远处着柳树上蝉鸣的有些异常,不是像往常的那样烦人喧嚣,而是有节奏地叫着,好似是在念诵什么,隐隐有着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韵律。
方丈心下大奇,便前去看个究竟。谁知待他们走到柳树下,蝉鸣声竟然没了,这时天色渐暗,隐隐看见柳树下远处草丛中隐隐地有金光闪动,走上前一看,却见一金丝玉块所织的衣裳中,包裹着一个一个多月的小男孩,那孩子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小样子熟睡正酣,浑不知自己已被人弃在此处。
方丈命小沙弥四处观望,看是谁将这孩子放在此处,可否走远,却连个人影也没有发现。孩子周边除了这个金色衣裳,也别无他物。地上却被人划了八个字,写的是“此子食素,与佛有缘”。
方丈见此情景,忙将孩子抱回寺中精心收养,找来些小米,熬制成汤,并亲自喂他,哪知这孩子甚是好养活,吃些小米粥,就能活的甚好,而且不哭不闹,甚是乖觉,等长到两岁大时,已长的白白净净、粉雕玉琢一般。
老方丈越看越爱,合寺上下也皆喜爱。待小孩子长到四岁时,老方丈见始终无人来寺中寻他,索性收他为自己最小的闭门弟子,为他取名法号金蝉。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任何人找过金蝉。而金蝉也被老方丈收为闭门弟子后,从小沙弥做起,成为寺中一名念经礼佛小和尚。他生性随和,懂理明事,干活任劳任怨,颇也得寺中和尚们喜爱。但平时除了师兄师傅们有时怜他,会哄他玩外。
金蝉的童年,除了干活,就是念经礼佛,也从没有一个同他一起长大,玩耍嬉闹的伙伴,而他也不知道玩耍的乐趣。这几日来,他与小白同历难、共生死,彼此间相依相伴,言谈更是投机,倒觉得小白如同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见小白远去,他蓦然明白了离别的滋味。
金蝉神游了半晌,忽想起自己还需要赶路,又惊觉自己如此模样,完全没有了佛门中人的样子。岂不是中了佛经中所说的七情六欲之毒,思念至此,他忙起身,双手合什,诵了声“阿弥陀佛”,便拿起行囊,转身直奔南去。
他知道此去一别,再见不着小白,是以心中戚戚,茫然不知所去何方。却不知在密林深处,小白早又回来,默默地跟着伴他行走,直到南行离延古寺又数里,她方才止步,目不转睛的望金蝉远去。
斯人已去,小白正流泪间,忽闻得自己身后,“吱”的一声传来,忙转过身来,只见一熟悉的身影直奔她而来,可不是小黑是谁。
原来小黑与白兔玩了一日,因思念姐姐,便自行回转延古寺。可寻遍寺里寺外,山上山下,却始终不见了小白身影,就连那小傻和尚金蝉也不见了踪迹。这可是自打它与姐姐生来,就没有过的事情。
小黑心下大急,悔不该自己独自去玩耍。又听得和尚们闲谈的只言片语,什么小白耗子偷食被抓、金蝉气走了等等,真吓得它魂飞胆丧,只得绕着山四下寻找,终于在这里闻到了姐姐的气味,便循着味一路追随,一直追到这里才相见。二鼠相见,正有无数话语欲说。当下小白便同小黑一同回转洞中不提。
金蝉与小白别后,一路南行。这次他为防路山遇险,一路只是顺着大路官道前行,因此,虽是风餐露宿,但因走的多是人烟繁盛之地,倒也能化得斋饭,虽常是残羹冷炙,但他素以苦为乐,对此毫不在意。
这一日,他行到一岔路口,向道边卖茶的老人讨了碗水喝,问明了一路向西便是回转山西,向南则是到东都洛阳。金蝉想起,他自清凉山大孚灵鹫寺北上,走的是东线,一直来未曾到这都城洛阳,而佛法初兴,兴起之地,正是天子脚下,想来那里佛法精深者大有人在。
自己记得悟远师叔言道,他所收藏的《四十二章经》正是得自洛阳白马寺,自己在延古寺只顾得抄写佛经,没机会读记《四十二章经》,现在自己何不也前往白马寺拜求呢。虽然恩师说过,那白马寺仍是不比本寺,因地处皇都,仍是皇家院寺,寻常人不得进,是以并未让自己去。可是想到既然师叔能办到,自己只要精诚所至,自会金石为开的。想到这里,他打定了主意,于是谢过老翁,便向南行,直奔洛阳而去。
此时正是中国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安帝之曾祖父汉明帝刘庄当年梦见佛陀化身金人降临宫殿后,遂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经,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因佛经是由白马驮来的,因此庙宇得名为白马寺。
金蝉行了几日,听当地人道,穿过前面那座王屋山,沿着栈道再向南走二百多里,就可到洛阳,金蝉依言前行,来到了王屋山,放眼望去,只见那王屋山山高坡陡,四处峰峦林立,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雄伟壮观。金蝉行走山间,只见峰林之间内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景景如画,如画屏一般,不禁心下暗暗感叹此山景色之美,与之冀州燕山,大有不同,冀州燕山多山势平缓起伏,有若游龙,而此处山势雄伟,景色更胜之。
金蝉一路行来,如行在如画屏中一般,今日得入此胜境,精神大振,边看边行,竟未感觉已走了好久了。
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金蝉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我曾经听师傅言道,说世人修行者,不止我佛门一道。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来,向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修道虽是殊途同归,万宗归元。但修练法门却是变化万千,就连佛祖也只是偏驻西天,不敢独尊。仅这东胜神洲,就有那三清圣教,名声鼎立,被世人推崇,尊为道教。与其相比,我佛门尚是后来者呢!如今在此山中,仅听这人言,便大有道义,我须与之交往。也不虚此行!”
他忙进入林子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手执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金蝉近前施礼道:“老哥哥,小僧有礼了!”
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不敢当!我樵汉衣食不全,怎敢当小师父大礼!
金蝉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老哥如此讲,让小僧心仪,特来向老哥请教。”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我们也不知名号,只是向来我们这有缘得见的村人称呼他为神仙祖师,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金蝉道:“原来如此,老哥哥既有如此机缘,为何不从他修行?岂不是好?”
樵夫叹了口气,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金蝉听了道:“阿弥陀佛,老哥真是一个行孝的君子,我佛必保你日后有好报。但不知那祖师住处,我却想前去拜访。”
樵夫道:“这个却难,你不知仙人向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也曾请教过祖师仙居何处,他却道在灵台方寸山,住斜月三星洞。有求道者,曾在此苦候多年,但也无缘一见,我虽粗人,但想来却偶遇了几回了,想来要见祖师还是要讲缘份的啊!”
金蝉闻听罢,心下顿感失落,只得用手作别樵夫道:“哥哥,我还要赶路,想来我是无缘求见了。且问哥哥,前走可是到洛阳吗?”
樵夫道:“正是,前头是追仙谷,谷前行二里远,可看见右首山壁中有一大瀑布,自天而降,我们当地人管它叫天瀑,小师父左转,上了前面一座山峰,也叫天坛山,顺山西下,便到去洛阳的官道上了。”
金蝉大喜,忙称谢道别,那樵夫呵呵笑道:“小师父慢行、慢行。”随即又唱起《满庭芳》来。
金蝉依言前行,果然前面地势越走越低,似入一谷中,谷内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到时处是成年老柏,万节修篁。远远便听水声,待出了谷中树林,但看见一石崖突兀而起,上挂一白色瀑布,如一道天帘,映入眼中。那水想来润得石壁久,上面生满了青苔翠藓。而水面被日光一照,更是五色云光,时隐时现,果真是观灵福地,人间天堂!。
绕过天瀑,只见一峰耸然而立,峰上石壁的夹缝中仍生长着百年苍松。金蝉心道,这必就是那樵夫所说的天坛山了。见左道有一石阶顺山而上,当下举步上前,直上山去了。
行得半山腰,金蝉抬头望天,不由的心中暗暗叫苦,原来他只顾赶路,却不知不觉已行了大半日,眼下夕阳西下,天色眼看着要黑了,却不知要到何处过此夜了。正彷徨间,忽见前方路旁有一棵大树,那大树根植于悬崖之上,树围三人难以合抱。树高十余丈,长得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金蝉走到树下,识得此树乃是银杏树,又见距离银杏树不远处还有一口泉水,水清见底,饮之甘冽。今日山路难行,费了他很大精力,金蝉坐于树下,思绪万千,难以入睡。他适才听那樵夫道他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如今他每日斫柴,来供养老母,不禁伤感到那樵夫尚有母可孝,而他自己自幼出家,连自己生身父母是谁尚且不知,更不要谈什么子欲孝而亲不待了。
他定了定心神,要默念一会佛经,又想起那樵夫唱的那首《满庭芳》来。心中默默念道: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没荣辱,恬淡养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心道,道家道义,果然名不虚传,难怪世间修仙成道者众多,似道家这般恬淡延生的心法,较之我佛门静坐苦修,吃素诵经,自然更受世人喜爱。不知如何能寻得那祖师,若能与此等高人相遇,得其指点,于自己佛法修行必能大有裨益,可惜却是无缘相见。听那樵夫说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想来又是什么神仙福地,一般人是见不得的。
他抬头望天,只见明月高悬,圆如银盘,因月亮太过明亮,天空隐隐地只看见一颗金星,在远远地陪着,哪有什么明月三星。忽又突然想起,今天乃是七月十五,再过一个月,就是八月十五了,正是人间家人团聚之日,不由地又伤感起自己身世,一时间思绪起伏万千,不知不觉间,竟是冥想了一夜。
次日清晨,晨气凉意甚重,金蝉刚刚才睡了一会,便即冷醒,他起身欲行,忽觉眼前云雾弥漫,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雾锁万峰。东方红日欲破海而出,映得远处翠峰一片金黄,隐隐觉得似动若静。
云海上晴下阴,金蝉犹如站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之中,转首向西望去,更是惊得目瞪口呆,原来他前下方的天幕上,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约一二米大小,中央虚明如镜,映出一个的行者身影。
金蝉忙口念佛号,俯身拜倒,起身时却见那身影也如自己一样行动,细看却如自己一样衣衫褴褛,面貌憔悴,他又是恐慌,又是吃惊,再一动,却见自己如何举手投脚,那行者影也皆随形,这才明白,原来那是自己的影像。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东方日出,那光影便自散去,犹如他初见时一样去的无影无踪。他本来事佛之心就诚,如今又见此盛景,心想难道是佛陀见他因人世坎坷,心生杂念,特来点化,自此向佛之心更坚。
? ?与樵夫对话,借用《西游记》中美猴王寻仙问道情节。菩提祖师到底是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且看拙作分析,有请君提出宝贵意见。
?
????
(本章完)
金蝉被老虎一啸,又是浑身一震,悠悠醒来。他人一清醒,便猛地站起,四下张望,却不见异常,见小白在身旁俯着,伏身抱起,顺着路直向前跑去。
他跑了一阵,见前方的路颇似前些日子曾走过的路,才心下稍安,放慢了脚步,还一边走还一边说:“阿弥陀佛,必是佛祖保佑,让那老虎没有吃我,阿弥陀佛。”
小白听了此言,不禁扑哧一笑。金蝉听了大惊,不禁猛地站定,四下邓望,却见路两旁绿株耸立,明月松间直照,那有半个人影。
金蝉本就受惊不小,刚才那一惊又骇得他腿脚发软,正看见路旁有一块大石,坡面平坦,心道我且到那里歇歇脚,待天亮再走,既然有佛祖保佑,我又何惧之有。当下他走到大石上坐下,从怀中抱出小白,放在旁边,又取出山子母亲蒸的干粮,掰了一小块放在小白嘴边,这才拿起干粮,慢慢吃了起来。
他吃罢,见小白也吃完了,抬头望了望天空,见明月已渐西沉,又想起刚才之事,忙又整衣向西方拜倒,口中念念有词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弟子谢我佛救命之恩,今我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广传佛法,南无阿弥陀佛!”
小白听了此言,忍不住又扑哧一笑。
这次金蝉可听得明白,只见他睁大双眼,望着小白道:“刚才,刚才,是你笑的吗?”
小白心道不好,见金蝉惊恐异常,生怕他吓出病来。于是便起身俯首,双爪向前,出口,它本是母鼠,此时也作女声道:“大哥哥莫怕,方才是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金蝉一听果真是它发出的声音,又说出人话来,如何不怕,待要逃走,却又已吓的腿脚发软,口中发一声喊,身子却如面条一般,动弹不得。
小白忙解释道:“你莫怕,我只是一只小老鼠,决无害你之意。适才是那虎要吃你,也是我出言相阻,它才放过了你,我只是听你却当是佛祖所救,心下好笑,才笑出了声来。”
金蝉定了定神,颤问道:“你是鼠是妖?”
小白叹了口气道:“我就是在延古寺里生长的小鼠,因听和尚们念经次数多了,会说了些人话而已。”
金蝉听了此言,又想起这些天与白鼠相处的情景,心下想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向闻有鸟名鹦鹉、八哥,可作人言,莫非这鼠儿也如那八哥般,会说人话。
思念至此,他口诵了声佛号,方问道:“既然如此,那你不是那山精野怪了?”
小白听了笑道:“我只过是佛经听得多了,能听懂人言,若能像那些妖仙般变化多端,腾云驾雾,也不会被那个胖和尚擒住了。”
金蝉一想也是,心中方安,又听它说起往事,忙问道:“我来问你,前些天那俩个白面馒头,可是你拿与我吃的。”
小白笑道:“啊!还是被你猜出来了。不错,那是我与我妹子小黑,见寺中僧人欺你太甚,你又太逆来顺受,眼看饿的那样,我们才这么办的,不想却连累得你连经也看不成了。”
金蝉听了此言,不禁心下怅然,心想,人为天下万物之灵,却偏有自私之心,而鼠儿本为万物之下等生物,却有救人之心,看来我佛要普度众生,还是要先普度众人罢了。
小白见他不语,思是在思考一极难问题,但一会却面露庄严之色,面上隐隐有法相之色,不禁心下也暗赞这小和尚修行真是精深,比起那些延古寺的和尚,真是天地之差。当下幽幽说道:“我敬此物,有悯人之心,我悲世人,具鼠目之光,小师父所说此言,我听了,是莫大感激。只是你说那些臭和尚有鼠目之光,这对我们鼠类,有些不公平吧。”
金蝉听了她说起法来,不觉入了道,笑道:“那是我当时脱口而出的,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你们鼠类,也会说话思考。我将他们比做鼠目,不但看低了你们,还自以为自己高上,众僧皆不如我,才出此话,如今想起来,实在是太过放肆,柱我读了这么多佛经,还是动了嗔念,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还请你见谅。”
小白见他又犯了痴念,不禁生出与金蝉辩论的念头,当下说道:“延古寺只是一个小庙,那些和尚中好多都是混饭吃的,没有几个像你一样,一心修佛。和尚们尚且如此,我看,世间要想成为佛经上所说的众生平等,极乐世界,恐怕是不可能了。”
金蝉听着,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表情平静地望着小白,静静地听着。
小白又絮絮叨叨地说起延古寺和尚们的一些糗事,她说了半天,言下之意是学佛法,不见得有用。
听她说完,金蝉沉默一阵,终于问道:“这夜风吹得紧,你冷不冷啊?”
小白打了个寒颤,说道:“是有点冷,尤其是右腿,都有点麻了。”金蝉便将外面上衣脱下,说道:“那你先到我衣服来吧!”
小白钻进了金蝉衣服中,过了一会,金蝉问道:“现在你暖和了吗?”小白说道:“当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阳光下一样。”
金蝉说道:“衣服放在外面一直冰凉的,可是你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衣服把你暖和了,还是你把衣服暖和了?”
小白一听,笑了:“小师父你真糊涂啊,衣服被怎么可能把人我暖和了,当然是我把衣服暖和了。”
金蝉说道:“既然衣服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和它,那么我们还盖着衣服做什么?”
小白想了想说道:“虽然衣服给不了我们温暖,可是厚厚的衣服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里面睡得舒服啊!”
月色下,金蝉会心一笑:“只要我们穿着衣服,那么冰冷的衣服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学佛也是一样,只要我们一心向善,那你身边的人,早晚也会受你的影响,会被佛法感染的,反过来,正是有他们心存善念,才会供养我们出家人。所以说,修行中人,要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就会影响到你,心中就会有杂念,让你不能静下心来修行。”
小白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金蝉是用这种方式来点化自己。小白心下觉得金蝉说的有的对,有的却也不对。心里又有些不服气,但又不知如何反驳,抬眼望去金蝉,只见他正襟危坐,沉眉闭目,一副入定的样子,只好不再出言,自己默默地思索着他所说的话。
次日清晨,金蝉送小白来到延古寺附近,止步对小白说道:“我与你相识一场,也是有缘,今见你脚已好了,这里又与你家近,你我就在此分别吧。”
小白听了此言,不禁流下泪来。但想金蝉身在佛门,又一心向佛,而自己只不过是只小耗子罢了,本想出言要陪着他,可毕竟是人兽有别,若要暗中跟随,却又踮着小黑,思来想去,只好把银牙一咬,起身对金蝉拜了一拜,转身离去,只见那白色的身影,在草丛中闪了几闪,就此不见。初阳斜照,芳草萋萋,黯然消魂者,唯一出家人是也。
金蝉目送小白远去,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失落的滋味,他自打懂事起,便以寺庙为家,听寺内僧人说,他是方丈悟明禅师自一棵柳树下拾的,当时正是汉朝永元十二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方丈因觉得屋中烦闷,便带着小沙弥出来散步乘凉。
当他们沿着寺外院墙的小道边走边欣赏山中景色时,突然发觉远处着柳树上蝉鸣的有些异常,不是像往常的那样烦人喧嚣,而是有节奏地叫着,好似是在念诵什么,隐隐有着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韵律。
方丈心下大奇,便前去看个究竟。谁知待他们走到柳树下,蝉鸣声竟然没了,这时天色渐暗,隐隐看见柳树下远处草丛中隐隐地有金光闪动,走上前一看,却见一金丝玉块所织的衣裳中,包裹着一个一个多月的小男孩,那孩子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小样子熟睡正酣,浑不知自己已被人弃在此处。
方丈命小沙弥四处观望,看是谁将这孩子放在此处,可否走远,却连个人影也没有发现。孩子周边除了这个金色衣裳,也别无他物。地上却被人划了八个字,写的是“此子食素,与佛有缘”。
方丈见此情景,忙将孩子抱回寺中精心收养,找来些小米,熬制成汤,并亲自喂他,哪知这孩子甚是好养活,吃些小米粥,就能活的甚好,而且不哭不闹,甚是乖觉,等长到两岁大时,已长的白白净净、粉雕玉琢一般。
老方丈越看越爱,合寺上下也皆喜爱。待小孩子长到四岁时,老方丈见始终无人来寺中寻他,索性收他为自己最小的闭门弟子,为他取名法号金蝉。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任何人找过金蝉。而金蝉也被老方丈收为闭门弟子后,从小沙弥做起,成为寺中一名念经礼佛小和尚。他生性随和,懂理明事,干活任劳任怨,颇也得寺中和尚们喜爱。但平时除了师兄师傅们有时怜他,会哄他玩外。
金蝉的童年,除了干活,就是念经礼佛,也从没有一个同他一起长大,玩耍嬉闹的伙伴,而他也不知道玩耍的乐趣。这几日来,他与小白同历难、共生死,彼此间相依相伴,言谈更是投机,倒觉得小白如同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见小白远去,他蓦然明白了离别的滋味。
金蝉神游了半晌,忽想起自己还需要赶路,又惊觉自己如此模样,完全没有了佛门中人的样子。岂不是中了佛经中所说的七情六欲之毒,思念至此,他忙起身,双手合什,诵了声“阿弥陀佛”,便拿起行囊,转身直奔南去。
他知道此去一别,再见不着小白,是以心中戚戚,茫然不知所去何方。却不知在密林深处,小白早又回来,默默地跟着伴他行走,直到南行离延古寺又数里,她方才止步,目不转睛的望金蝉远去。
斯人已去,小白正流泪间,忽闻得自己身后,“吱”的一声传来,忙转过身来,只见一熟悉的身影直奔她而来,可不是小黑是谁。
原来小黑与白兔玩了一日,因思念姐姐,便自行回转延古寺。可寻遍寺里寺外,山上山下,却始终不见了小白身影,就连那小傻和尚金蝉也不见了踪迹。这可是自打它与姐姐生来,就没有过的事情。
小黑心下大急,悔不该自己独自去玩耍。又听得和尚们闲谈的只言片语,什么小白耗子偷食被抓、金蝉气走了等等,真吓得它魂飞胆丧,只得绕着山四下寻找,终于在这里闻到了姐姐的气味,便循着味一路追随,一直追到这里才相见。二鼠相见,正有无数话语欲说。当下小白便同小黑一同回转洞中不提。
金蝉与小白别后,一路南行。这次他为防路山遇险,一路只是顺着大路官道前行,因此,虽是风餐露宿,但因走的多是人烟繁盛之地,倒也能化得斋饭,虽常是残羹冷炙,但他素以苦为乐,对此毫不在意。
这一日,他行到一岔路口,向道边卖茶的老人讨了碗水喝,问明了一路向西便是回转山西,向南则是到东都洛阳。金蝉想起,他自清凉山大孚灵鹫寺北上,走的是东线,一直来未曾到这都城洛阳,而佛法初兴,兴起之地,正是天子脚下,想来那里佛法精深者大有人在。
自己记得悟远师叔言道,他所收藏的《四十二章经》正是得自洛阳白马寺,自己在延古寺只顾得抄写佛经,没机会读记《四十二章经》,现在自己何不也前往白马寺拜求呢。虽然恩师说过,那白马寺仍是不比本寺,因地处皇都,仍是皇家院寺,寻常人不得进,是以并未让自己去。可是想到既然师叔能办到,自己只要精诚所至,自会金石为开的。想到这里,他打定了主意,于是谢过老翁,便向南行,直奔洛阳而去。
此时正是中国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安帝之曾祖父汉明帝刘庄当年梦见佛陀化身金人降临宫殿后,遂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经,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因佛经是由白马驮来的,因此庙宇得名为白马寺。
金蝉行了几日,听当地人道,穿过前面那座王屋山,沿着栈道再向南走二百多里,就可到洛阳,金蝉依言前行,来到了王屋山,放眼望去,只见那王屋山山高坡陡,四处峰峦林立,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雄伟壮观。金蝉行走山间,只见峰林之间内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景景如画,如画屏一般,不禁心下暗暗感叹此山景色之美,与之冀州燕山,大有不同,冀州燕山多山势平缓起伏,有若游龙,而此处山势雄伟,景色更胜之。
金蝉一路行来,如行在如画屏中一般,今日得入此胜境,精神大振,边看边行,竟未感觉已走了好久了。
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金蝉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我曾经听师傅言道,说世人修行者,不止我佛门一道。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来,向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修道虽是殊途同归,万宗归元。但修练法门却是变化万千,就连佛祖也只是偏驻西天,不敢独尊。仅这东胜神洲,就有那三清圣教,名声鼎立,被世人推崇,尊为道教。与其相比,我佛门尚是后来者呢!如今在此山中,仅听这人言,便大有道义,我须与之交往。也不虚此行!”
他忙进入林子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手执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金蝉近前施礼道:“老哥哥,小僧有礼了!”
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不敢当!我樵汉衣食不全,怎敢当小师父大礼!
金蝉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老哥如此讲,让小僧心仪,特来向老哥请教。”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我们也不知名号,只是向来我们这有缘得见的村人称呼他为神仙祖师,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金蝉道:“原来如此,老哥哥既有如此机缘,为何不从他修行?岂不是好?”
樵夫叹了口气,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金蝉听了道:“阿弥陀佛,老哥真是一个行孝的君子,我佛必保你日后有好报。但不知那祖师住处,我却想前去拜访。”
樵夫道:“这个却难,你不知仙人向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也曾请教过祖师仙居何处,他却道在灵台方寸山,住斜月三星洞。有求道者,曾在此苦候多年,但也无缘一见,我虽粗人,但想来却偶遇了几回了,想来要见祖师还是要讲缘份的啊!”
金蝉闻听罢,心下顿感失落,只得用手作别樵夫道:“哥哥,我还要赶路,想来我是无缘求见了。且问哥哥,前走可是到洛阳吗?”
樵夫道:“正是,前头是追仙谷,谷前行二里远,可看见右首山壁中有一大瀑布,自天而降,我们当地人管它叫天瀑,小师父左转,上了前面一座山峰,也叫天坛山,顺山西下,便到去洛阳的官道上了。”
金蝉大喜,忙称谢道别,那樵夫呵呵笑道:“小师父慢行、慢行。”随即又唱起《满庭芳》来。
金蝉依言前行,果然前面地势越走越低,似入一谷中,谷内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到时处是成年老柏,万节修篁。远远便听水声,待出了谷中树林,但看见一石崖突兀而起,上挂一白色瀑布,如一道天帘,映入眼中。那水想来润得石壁久,上面生满了青苔翠藓。而水面被日光一照,更是五色云光,时隐时现,果真是观灵福地,人间天堂!。
绕过天瀑,只见一峰耸然而立,峰上石壁的夹缝中仍生长着百年苍松。金蝉心道,这必就是那樵夫所说的天坛山了。见左道有一石阶顺山而上,当下举步上前,直上山去了。
行得半山腰,金蝉抬头望天,不由的心中暗暗叫苦,原来他只顾赶路,却不知不觉已行了大半日,眼下夕阳西下,天色眼看着要黑了,却不知要到何处过此夜了。正彷徨间,忽见前方路旁有一棵大树,那大树根植于悬崖之上,树围三人难以合抱。树高十余丈,长得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金蝉走到树下,识得此树乃是银杏树,又见距离银杏树不远处还有一口泉水,水清见底,饮之甘冽。今日山路难行,费了他很大精力,金蝉坐于树下,思绪万千,难以入睡。他适才听那樵夫道他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如今他每日斫柴,来供养老母,不禁伤感到那樵夫尚有母可孝,而他自己自幼出家,连自己生身父母是谁尚且不知,更不要谈什么子欲孝而亲不待了。
他定了定心神,要默念一会佛经,又想起那樵夫唱的那首《满庭芳》来。心中默默念道: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没荣辱,恬淡养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心道,道家道义,果然名不虚传,难怪世间修仙成道者众多,似道家这般恬淡延生的心法,较之我佛门静坐苦修,吃素诵经,自然更受世人喜爱。不知如何能寻得那祖师,若能与此等高人相遇,得其指点,于自己佛法修行必能大有裨益,可惜却是无缘相见。听那樵夫说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想来又是什么神仙福地,一般人是见不得的。
他抬头望天,只见明月高悬,圆如银盘,因月亮太过明亮,天空隐隐地只看见一颗金星,在远远地陪着,哪有什么明月三星。忽又突然想起,今天乃是七月十五,再过一个月,就是八月十五了,正是人间家人团聚之日,不由地又伤感起自己身世,一时间思绪起伏万千,不知不觉间,竟是冥想了一夜。
次日清晨,晨气凉意甚重,金蝉刚刚才睡了一会,便即冷醒,他起身欲行,忽觉眼前云雾弥漫,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雾锁万峰。东方红日欲破海而出,映得远处翠峰一片金黄,隐隐觉得似动若静。
云海上晴下阴,金蝉犹如站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之中,转首向西望去,更是惊得目瞪口呆,原来他前下方的天幕上,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约一二米大小,中央虚明如镜,映出一个的行者身影。
金蝉忙口念佛号,俯身拜倒,起身时却见那身影也如自己一样行动,细看却如自己一样衣衫褴褛,面貌憔悴,他又是恐慌,又是吃惊,再一动,却见自己如何举手投脚,那行者影也皆随形,这才明白,原来那是自己的影像。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东方日出,那光影便自散去,犹如他初见时一样去的无影无踪。他本来事佛之心就诚,如今又见此盛景,心想难道是佛陀见他因人世坎坷,心生杂念,特来点化,自此向佛之心更坚。
? ?与樵夫对话,借用《西游记》中美猴王寻仙问道情节。菩提祖师到底是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且看拙作分析,有请君提出宝贵意见。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