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官,醒醒!醒醒!”
正在梦中驰骋疆场的金富恩猛然睁开迷糊的双眼。
昨夜饮酒过头,脑袋仍感晕眩。
“号声未响,叫我什么事?”
揉揉眼睛、扣扣鼻孔,随意将黏在手指上的东西抹在隔壁兄弟的床铺上。
“赵帅……赵帅今日离营。”
“哦……什么?”
金富恩猛然惊醒,连忙起身,顺手在一旁打着呼噜的手下面上拍了几下。
“都起来!”
金富恩大呼小叫的同时,帐外也是脚步声不断。
趁着部下们穿戴的功夫,金富恩掀开帐帘,只见外面都是疾走着奔向中军的军士。
他随便拉住一人。
“你们……”
“赵将军要走了,我们去送送……”
说罢,那人不多停留,转身就走。
帐内众士卒收拾完毕,顺着人流快步赶去。
然而此刻的大帐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放眼望去,周围竟是盔缨与林立的长枪。
“你怎么知道赵帅今日走?”
金富恩低声问道。
“你看那里。”
顺着手下手指的方向,金富恩惊愕的发现那面高挂的“赵”字帅旗已经落下。
整个人抑郁了几分。
赵安一走,也就意味着营内如他这般的“细作”暂时失去依靠。
别人或许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潜伏在此,但从自己两个月连升三级这点上隐约也能看出些什么。
金富恩再看,发现沮丧的远不止他一人。
左右军士脸色都有些难看,也不知心里想着什么。
而帐内的赵安已经听到外面的嘈杂声。
“来人。”
一名家丁闻声入帐。
“外面怎么回事?”
“大人,那些朝鲜军士聚集在帐外,说是要送您。”
赵安沉思片刻。
“让将士们去校场集合。”
“诺。”
片刻之后,赵安出现在点将台上。
台下的官兵立刻发出震天的呐喊声。
“想必诸位也已经猜到,赵某今日便要离开平安道,算算日子我到这营里已经有足足两个月……我尤其记得你们在狄逾岭上的英武身姿,特别是……”
赵安每报出一个名字都像是朝平静的湖面扔下粒石子。
被点名的军士神色激动,周围与他相熟的士卒也觉得面上有光。
“望各位全力为国尽忠、为大王效力。”
最后喊两句口号应付后,赵安作势离开。
台下的军士齐刷刷地让出一条通道供赵安走过,并依次行礼。
两名看守营门的士卒目送赵安等人离去之后,议论起来:
“唉,赵大人回去了。”
“不知下一位将军能否如此。”
另一人感叹道。
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长官会不会常到各营各帐中嘘寒问暖、慰问伤者,屈尊与寻常士卒同食共饮。
当然,还有一点是从不扣饷欠饷。
很快,又是百骑飞奔出营,乃是负责护送赵安至边境的朝鲜骑兵。
两批人马合兵一处,声势无比浩大,引得百姓纷纷猜测这是哪里来的王宫贵胄,竟有如此仪仗,沿途官员听到风声,也都前来拜见。
在义州交代些事,等赵安再次踏上明土时,已经是第二天了。
匆匆离朝自然是辽事有变,两日前,有人来报:
六日前建虏围铁岭,李如桢血战不敌,斩获百余首级之后领着一大家子逃往沈阳,铁岭失陷。
去往安奠的路上,赵安便一直思索此事。
铁岭比历史上多撑了一个月,李如桢也从畏敌避战变成战败撤退。
但赵安估摸着这个饭桶口中的斩获八成是不知从哪搞到得假货。
毕竟几个月前他二哥李如柏从自己这可是买回去不少活着的包衣、阿达。
略微收拾打扮可成了保命的功劳。
战事又起,百姓无家无食,四处逃散,官道上有不少身负行囊的难民,大约是要逃往镇江,其中更有穿着军服的逃兵。
赵安勒住马匹,用鞭子指着其中军官模样之人。
“你上前来!”
逃兵们先是望了眼赵安身后数十名精壮的骑马家丁,又对视几眼,最终军官低着头来到赵安马前。。
“将军有何吩咐?”
“你们是哪里的驻守官军?”
“回将军,小人是铁岭卫扬威营右司管帖。”
赵安冷笑:
“铁岭距此可不远,不去沈阳,怎么跑到定辽右卫的地界上了,难道是投奔亲戚?”
那人闻言连忙摆头,却结结巴巴说不出原因。
赵安皱眉,准备令人拿下这几名逃兵时,那军官索性跪在了地上。
“禀将军,熊经略镇守沈阳,大刀阔斧的整饬军队、斩杀逃将,小人实在不敢以身试法。”
这借口倒也说得通,不过赵安很快又发现了可疑之处。
说是败兵,却各自挎着把腰刀,其中更有两人背着弓箭、箭壶中还有不少箭矢。
“你们包袱里是什么?”
几人依言打开包袱,只见里面装的都是干粮,见不到一个铜子。
赵安心中有了计较。
这批人要么是一箭未放,望风而逃的明军官兵;要么是伪装成败兵,打探军情的女真细作。
而一般人逃跑时怎么着也会带上些盘缠,何况这批人手里都有家伙,当真有那么好的纪律不去劫掠路上的难民?
“小人和几位兄弟是要去投奔镇江的赵游击。”
“哦?那你可知我是谁?”
“这……”
见他吞吞吐吐,赵安身后的家丁开口:
“这便是你要找的右卫指挥佥事、镇江游击赵大人。”
几人一听匆匆下拜。
“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将军勿怪。”
“既然你们愿意在本将麾下效力,就随我走吧。”
官道上人多眼杂,赵安思虑之后还是决定将人带回安奠再做打算。
几人大喜。
“诺!”
一行人还未至城下,便见到一群顽童伏在溪边摸着鱼虾,又有妇人正涣洗衣物。
再行两里,惊讶地发现安奠东城门外多了许多帐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四处走动。
也有不少人好奇地打量着迎面而来的骑兵队伍。
兵房主事徐文龙、户房主事李滔领着一队家丁在门口等待。
针对城外状况,徐文龙作出解释:
“城外大多是开、铁一带的难民,足有数百人,而其中几顶帐篷前拴着马匹的乃是流亡至此的叶赫部人。”
正在梦中驰骋疆场的金富恩猛然睁开迷糊的双眼。
昨夜饮酒过头,脑袋仍感晕眩。
“号声未响,叫我什么事?”
揉揉眼睛、扣扣鼻孔,随意将黏在手指上的东西抹在隔壁兄弟的床铺上。
“赵帅……赵帅今日离营。”
“哦……什么?”
金富恩猛然惊醒,连忙起身,顺手在一旁打着呼噜的手下面上拍了几下。
“都起来!”
金富恩大呼小叫的同时,帐外也是脚步声不断。
趁着部下们穿戴的功夫,金富恩掀开帐帘,只见外面都是疾走着奔向中军的军士。
他随便拉住一人。
“你们……”
“赵将军要走了,我们去送送……”
说罢,那人不多停留,转身就走。
帐内众士卒收拾完毕,顺着人流快步赶去。
然而此刻的大帐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放眼望去,周围竟是盔缨与林立的长枪。
“你怎么知道赵帅今日走?”
金富恩低声问道。
“你看那里。”
顺着手下手指的方向,金富恩惊愕的发现那面高挂的“赵”字帅旗已经落下。
整个人抑郁了几分。
赵安一走,也就意味着营内如他这般的“细作”暂时失去依靠。
别人或许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潜伏在此,但从自己两个月连升三级这点上隐约也能看出些什么。
金富恩再看,发现沮丧的远不止他一人。
左右军士脸色都有些难看,也不知心里想着什么。
而帐内的赵安已经听到外面的嘈杂声。
“来人。”
一名家丁闻声入帐。
“外面怎么回事?”
“大人,那些朝鲜军士聚集在帐外,说是要送您。”
赵安沉思片刻。
“让将士们去校场集合。”
“诺。”
片刻之后,赵安出现在点将台上。
台下的官兵立刻发出震天的呐喊声。
“想必诸位也已经猜到,赵某今日便要离开平安道,算算日子我到这营里已经有足足两个月……我尤其记得你们在狄逾岭上的英武身姿,特别是……”
赵安每报出一个名字都像是朝平静的湖面扔下粒石子。
被点名的军士神色激动,周围与他相熟的士卒也觉得面上有光。
“望各位全力为国尽忠、为大王效力。”
最后喊两句口号应付后,赵安作势离开。
台下的军士齐刷刷地让出一条通道供赵安走过,并依次行礼。
两名看守营门的士卒目送赵安等人离去之后,议论起来:
“唉,赵大人回去了。”
“不知下一位将军能否如此。”
另一人感叹道。
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长官会不会常到各营各帐中嘘寒问暖、慰问伤者,屈尊与寻常士卒同食共饮。
当然,还有一点是从不扣饷欠饷。
很快,又是百骑飞奔出营,乃是负责护送赵安至边境的朝鲜骑兵。
两批人马合兵一处,声势无比浩大,引得百姓纷纷猜测这是哪里来的王宫贵胄,竟有如此仪仗,沿途官员听到风声,也都前来拜见。
在义州交代些事,等赵安再次踏上明土时,已经是第二天了。
匆匆离朝自然是辽事有变,两日前,有人来报:
六日前建虏围铁岭,李如桢血战不敌,斩获百余首级之后领着一大家子逃往沈阳,铁岭失陷。
去往安奠的路上,赵安便一直思索此事。
铁岭比历史上多撑了一个月,李如桢也从畏敌避战变成战败撤退。
但赵安估摸着这个饭桶口中的斩获八成是不知从哪搞到得假货。
毕竟几个月前他二哥李如柏从自己这可是买回去不少活着的包衣、阿达。
略微收拾打扮可成了保命的功劳。
战事又起,百姓无家无食,四处逃散,官道上有不少身负行囊的难民,大约是要逃往镇江,其中更有穿着军服的逃兵。
赵安勒住马匹,用鞭子指着其中军官模样之人。
“你上前来!”
逃兵们先是望了眼赵安身后数十名精壮的骑马家丁,又对视几眼,最终军官低着头来到赵安马前。。
“将军有何吩咐?”
“你们是哪里的驻守官军?”
“回将军,小人是铁岭卫扬威营右司管帖。”
赵安冷笑:
“铁岭距此可不远,不去沈阳,怎么跑到定辽右卫的地界上了,难道是投奔亲戚?”
那人闻言连忙摆头,却结结巴巴说不出原因。
赵安皱眉,准备令人拿下这几名逃兵时,那军官索性跪在了地上。
“禀将军,熊经略镇守沈阳,大刀阔斧的整饬军队、斩杀逃将,小人实在不敢以身试法。”
这借口倒也说得通,不过赵安很快又发现了可疑之处。
说是败兵,却各自挎着把腰刀,其中更有两人背着弓箭、箭壶中还有不少箭矢。
“你们包袱里是什么?”
几人依言打开包袱,只见里面装的都是干粮,见不到一个铜子。
赵安心中有了计较。
这批人要么是一箭未放,望风而逃的明军官兵;要么是伪装成败兵,打探军情的女真细作。
而一般人逃跑时怎么着也会带上些盘缠,何况这批人手里都有家伙,当真有那么好的纪律不去劫掠路上的难民?
“小人和几位兄弟是要去投奔镇江的赵游击。”
“哦?那你可知我是谁?”
“这……”
见他吞吞吐吐,赵安身后的家丁开口:
“这便是你要找的右卫指挥佥事、镇江游击赵大人。”
几人一听匆匆下拜。
“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将军勿怪。”
“既然你们愿意在本将麾下效力,就随我走吧。”
官道上人多眼杂,赵安思虑之后还是决定将人带回安奠再做打算。
几人大喜。
“诺!”
一行人还未至城下,便见到一群顽童伏在溪边摸着鱼虾,又有妇人正涣洗衣物。
再行两里,惊讶地发现安奠东城门外多了许多帐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四处走动。
也有不少人好奇地打量着迎面而来的骑兵队伍。
兵房主事徐文龙、户房主事李滔领着一队家丁在门口等待。
针对城外状况,徐文龙作出解释:
“城外大多是开、铁一带的难民,足有数百人,而其中几顶帐篷前拴着马匹的乃是流亡至此的叶赫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