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也有不少人,以蒙古各部为首,力挺元宸妃之子做太子,不过,不知是命数,还是安宁公主手段了得,那孩子刚过周岁即夭折,海兰珠为爱子夭折,日夜痛哭不止,身体渐渐衰弱,缠绵病榻,不久,在崇德三年即病逝而去。
海兰珠的死另皇太极哀伤欲绝,每每思及就会落泪,也无心打理朝政,安宁公主身为皇后,不忍皇太极如此悲伤,也想使他重新振作,命内侍遍寻民间,找到一名和元宸妃极为相象之女,召入宫中,服侍皇太极,而皇太极见了此女,时而将其视做海兰珠,时而更悲痛爱妃之死。
心情更是无法恢复,沉浸在悲伤里,无心恢复,而民间先经历册封海兰珠,蒙古贵族欺压百姓,皇帝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等事,对皇太极失望不已,后又一个内侍挑选民女之事,使百姓对其彻底失望,更为贤德的皇后委屈。
此时,清朝男女之防并不森严,安宁公主聪慧过人,制国有方,其名众所周知,在皇太极不理朝政之时,众掌旗贝勒有事就去同她商议处理,每逢此时,安宁公主就会命儿子旁听,耳濡目染,这位皇子渐渐的了解制国之理,有时候还能说出些特别道理。
礼贤下士,爱护爱新觉罗声威,不逞强凶霸,不懦弱无能,凡事爱讲个道理,他的表现被朝臣、宗室贝勒看重,在皇太极心伤不理朝政时,朝臣们就将政事拿去给他处理,朝臣宗室们对安宁公主佩服是佩服,可总有种对外人的戒心,她毕竟是明朝公主,可对皇太极的儿子就不同了。
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安宁公主所出,年仅十三岁的儿子被宗室推举,继承帝位号明治,在名号中表露出对明朝的亲近之态,而明治帝即位后,孝顺太后,勤政爱民,崇尚简朴、圣人之德,为百姓劳苦而苦,为百姓喜乐而乐,宣扬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并颁布汉民与满民、蒙民同等之命,同时不忘训练精兵强将,守卫边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后金富足后,周遍不服从满部的部落,竟然常常来后金,也就是清朝打草谷,清朝地处北方,又没有长城可守,只得加固城池,精练兵将,如此,明治帝渐渐为百姓所爱戴。
他因同安宁公主的关系,亲近明朝,疏远蒙古某些对明朝打主意的部落,其中科尔沁为最,并一改皇太极时的规矩,立满八旗正黄旗旗主之女为后,并不接受科尔沁的女人,这使的没两年科尔沁叛出清朝,被明治帝出兵征讨,镇压降伏。
☆、第15章 心意难平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农民起义军在几大世家的暗中支持下,声势浩大,直逼京城,远在关外大清的安宁公主接到消息,担忧母亲张皇后安危,又跟明治帝、八位旗主分析清楚两过守望襄助的厉害关系,终于得到一致同意,出兵援助,安宁公主担忧情急,本欲亲自随军而行。
却被明治帝苦劝不已,不得不留下,她为了早日救得张皇后,亲笔手书与边关守将,令其打开关门,带清军入关援京,至此她日夜难眠,直到三月二十四日,明朝京都传来八百里加急,带回了京城的消息,使的安宁公主得知那里详情,伤痛的晕了过去。
原来,清军虽有安宁公主手书,边关守将却因两国族异,清军人数众多,风气彪悍,担心清军令有打算,不肯开关门,一面报信拖延时间,一面传信京城,直到收到李闯带义军围攻京城,并劫掠了他的家眷老幼,才在心急救援家人的情况下打开城门。
可惜,已经晚了,三月十八日,被义军围困,已经危机的京城内,崇祯皇帝朱由检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在三个儿子走后,他又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并亲手刺死长公主和幼女昭仁公主,以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崇祯朱由检拜了几拜,刚自缢还位身死,就被李闯王闯入宫中救下,只因她和女儿安宁公主在百姓中声望极好,深得百姓爱戴。
义军军师重点点出,张皇后有损,他们会大失民心,李闯王也明白这个道理,救下人后还派人保护她,第二天三月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义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
京都内城被攻陷,崇祯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一再响起也没召来一人,他知道明朝算是完了,也知道这是那些世家、重臣欲旧颜换新天,拥立新君的阴谋,却无能为力,因为大明朝传承至今,能分配的利益已经没有多少了。
要想强国,还必须去削弱他们,所以他们是不会忠于大明,忠于他的,登基之初他不明白,后来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于是绝望的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
在衣襟上愤然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写完后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风骨,当晚张皇后也自尽了,至此,张皇后的死,义军在京城的胡作非为,大失民心,而农民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曾真正接触过世家上层的李闯等人根本不买那些世家、重臣的帐。
--
海兰珠的死另皇太极哀伤欲绝,每每思及就会落泪,也无心打理朝政,安宁公主身为皇后,不忍皇太极如此悲伤,也想使他重新振作,命内侍遍寻民间,找到一名和元宸妃极为相象之女,召入宫中,服侍皇太极,而皇太极见了此女,时而将其视做海兰珠,时而更悲痛爱妃之死。
心情更是无法恢复,沉浸在悲伤里,无心恢复,而民间先经历册封海兰珠,蒙古贵族欺压百姓,皇帝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等事,对皇太极失望不已,后又一个内侍挑选民女之事,使百姓对其彻底失望,更为贤德的皇后委屈。
此时,清朝男女之防并不森严,安宁公主聪慧过人,制国有方,其名众所周知,在皇太极不理朝政之时,众掌旗贝勒有事就去同她商议处理,每逢此时,安宁公主就会命儿子旁听,耳濡目染,这位皇子渐渐的了解制国之理,有时候还能说出些特别道理。
礼贤下士,爱护爱新觉罗声威,不逞强凶霸,不懦弱无能,凡事爱讲个道理,他的表现被朝臣、宗室贝勒看重,在皇太极心伤不理朝政时,朝臣们就将政事拿去给他处理,朝臣宗室们对安宁公主佩服是佩服,可总有种对外人的戒心,她毕竟是明朝公主,可对皇太极的儿子就不同了。
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安宁公主所出,年仅十三岁的儿子被宗室推举,继承帝位号明治,在名号中表露出对明朝的亲近之态,而明治帝即位后,孝顺太后,勤政爱民,崇尚简朴、圣人之德,为百姓劳苦而苦,为百姓喜乐而乐,宣扬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并颁布汉民与满民、蒙民同等之命,同时不忘训练精兵强将,守卫边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后金富足后,周遍不服从满部的部落,竟然常常来后金,也就是清朝打草谷,清朝地处北方,又没有长城可守,只得加固城池,精练兵将,如此,明治帝渐渐为百姓所爱戴。
他因同安宁公主的关系,亲近明朝,疏远蒙古某些对明朝打主意的部落,其中科尔沁为最,并一改皇太极时的规矩,立满八旗正黄旗旗主之女为后,并不接受科尔沁的女人,这使的没两年科尔沁叛出清朝,被明治帝出兵征讨,镇压降伏。
☆、第15章 心意难平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农民起义军在几大世家的暗中支持下,声势浩大,直逼京城,远在关外大清的安宁公主接到消息,担忧母亲张皇后安危,又跟明治帝、八位旗主分析清楚两过守望襄助的厉害关系,终于得到一致同意,出兵援助,安宁公主担忧情急,本欲亲自随军而行。
却被明治帝苦劝不已,不得不留下,她为了早日救得张皇后,亲笔手书与边关守将,令其打开关门,带清军入关援京,至此她日夜难眠,直到三月二十四日,明朝京都传来八百里加急,带回了京城的消息,使的安宁公主得知那里详情,伤痛的晕了过去。
原来,清军虽有安宁公主手书,边关守将却因两国族异,清军人数众多,风气彪悍,担心清军令有打算,不肯开关门,一面报信拖延时间,一面传信京城,直到收到李闯带义军围攻京城,并劫掠了他的家眷老幼,才在心急救援家人的情况下打开城门。
可惜,已经晚了,三月十八日,被义军围困,已经危机的京城内,崇祯皇帝朱由检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在三个儿子走后,他又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并亲手刺死长公主和幼女昭仁公主,以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崇祯朱由检拜了几拜,刚自缢还位身死,就被李闯王闯入宫中救下,只因她和女儿安宁公主在百姓中声望极好,深得百姓爱戴。
义军军师重点点出,张皇后有损,他们会大失民心,李闯王也明白这个道理,救下人后还派人保护她,第二天三月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义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
京都内城被攻陷,崇祯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一再响起也没召来一人,他知道明朝算是完了,也知道这是那些世家、重臣欲旧颜换新天,拥立新君的阴谋,却无能为力,因为大明朝传承至今,能分配的利益已经没有多少了。
要想强国,还必须去削弱他们,所以他们是不会忠于大明,忠于他的,登基之初他不明白,后来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于是绝望的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
在衣襟上愤然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写完后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风骨,当晚张皇后也自尽了,至此,张皇后的死,义军在京城的胡作非为,大失民心,而农民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曾真正接触过世家上层的李闯等人根本不买那些世家、重臣的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