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页
回答完毕后,在军官的手势指引下,队伍“唰”得散开,士兵们用木制警戒栏将进出南江区的各个路口封住。
这时候马路上还有几个通行的行人,见状面色大变,他们疾行两步,但见到那群士兵实枪荷弹杀气十足的模样,又有些畏畏缩缩地不敢上前。
最终还是一个读书人模样的人大步向前,开口向站岗士兵问道:“长官,这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站岗的士兵低头看了读书人一眼,随即目光扫过在不远处几个想过来却又有些瑟缩的百姓,转身走向不远处的车上。
正在众人不知所措之际,刚刚那个转身离开的士兵又走了回来,只见他右手拿着一个大喇叭走到原位置站定,然后提气对着扩音器用一股子平津人民十分亲切的大嗓门道:“两个钟头后,南江区整个浪儿封了,许进不许出,不住这儿滴人,都麻溜得走。”
街上的行人面面相觑,随即两区边界处过来南江区办事的百姓试探性地往警戒栏方向走了走,见这些士兵并没有阻拦的意思,赶忙快步离开了南江区。
南江区的封锁进行得十分迅速且顺利,南江区有北方地区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依托这个市场,南江区居住的大都是农民和中小商贩,那些消息灵通的富商权贵早在昨天封锁令还在草拟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消息,拖家带口地连夜离开南江区。
对于这种情况,不管刚成立的以叶一柏为首的防疫办还是以周郝仁为代表的行政厅都没有特意去阻止,因为相对于整个南江区的民众数量而言,这些人连零头的都够不上,且在平津城全城封锁的情况下,南江区作为试点想要尽快做出成绩来,这些“不稳定因素”的离开甚至能算得上一件好事。
两个小时,足以让临时来南江区办事的人快速离开这个即将被封锁的区域。一辆辆自行车、摩托车驶上南江区的大大小小街头,那些个基层的甲长、保长们人手一个大喇叭大声向民众解释着临时封锁政策。
在这个信息滞后的时代,民众对于政策的敏感度是十分低的,昨天的封城,今天的区域封锁,在某些消息灵通的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对普通百姓来说,直到亲眼看到实枪荷弹的士兵站在警戒线旁的时候,他们才有了一丝真切感。
有人焦急地跑出家门,有人瑟缩地站在门口,街道两旁,一扇扇门和窗户被打开,门边、窗边或站着,或倚着,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街上那一个个大喇叭里。
“市民们,国家没有放弃我们,昨天从上海来的大医生已经到了咱平津城了,他带来了物资带来了药,上面说,咱们南江区是北方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整个北方的粮食都靠咱这儿供应,只有我们好了,平津城才能好,整个北方才能好,所以他们这几天会抓紧先帮咱南江区治鼠疫。
现在南江区所有路口都封了,在封锁期间,大家没有必要不要出门,等下各自甲长会上门登记每家的情况,分发粮食和水。每家每户都要咳嗽、胸痛、发烧、头疼、呕吐症状的都如实上报,这种病你们也知道,呆在家里只能等死还会传染给家人邻居,但是跟我们去集中隔离点,让上海来的大医生看,就还有活命的希望。
大家不要不信,咱整个平津城都已经封了,有钱的当官的,还有那些个洋人都跟我们一样,都被封在这个城里,这个大家稍微打听下就能知道,所以这一次国家是真的想要救咱们,咱也克服一下,就当是救救自己了。等下每个巷口、路口都会有工作帐篷搭起来,咱邻近的几个甲长、保长轮班,大伙有事吱声,咱不保证大伙事事顺心,但绝不会让大家呆在家里饿死!”
南江区的大街小巷里不止一个喇叭,许许多多衣着普通的人戴着口罩走上了大街,他们没有统一的稿子,而是用几乎是絮絮叨叨的方式跟各自街坊讲述着封区的政策。
这个城市已经被鼠疫肆虐了大半年之久,每天都有认识的、熟悉的人死去,从惊惶到麻木,平津城的百姓们就好像一只漏了气的气球,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逸散在空气中,他们的愤怒,反抗早已在一点点的恐慌和绝望中被磨平。
这是一个如一潭死水般的城市,百姓们不会听报纸上慷慨激昂的倡议书,学生和读书人也被死亡的阴影扼住了咽喉,那些曾经经常出现在平津城报纸头条里的权贵名流们早已在疫情爆发的前几个月就已经落荒而逃。
他们是被抛弃的,百姓心中清楚明白得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不会相信花团锦簇的文章,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一辆辆装满物资的车通过各个路口的警戒栏来到各个临时搭建的帐篷旁边,百姓们目光灼灼的盯着从卡车上卸下来的一袋袋大米,土豆、马铃薯,目光逐渐变得平和起来。
第259章
南江区的封锁出乎意料得顺利,在基本生存得以保障的情况下,南江区的百姓们的配合度显然非常高,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还是会有被搜查队强制从家里带走的鼠疫患者,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南江区百姓们的恐慌和害怕慢慢被一封封小的信、照片抚平。
他们的亲人真的没有被放弃,他们真的在接受治疗。在这一认知下,普通老百姓们甚至对他们曾经看来凶神恶煞的搜查队员们产生了一丝感激的心理。生活在这个充满苦难的年代,一点点善意和给予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和感激。
--
这时候马路上还有几个通行的行人,见状面色大变,他们疾行两步,但见到那群士兵实枪荷弹杀气十足的模样,又有些畏畏缩缩地不敢上前。
最终还是一个读书人模样的人大步向前,开口向站岗士兵问道:“长官,这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站岗的士兵低头看了读书人一眼,随即目光扫过在不远处几个想过来却又有些瑟缩的百姓,转身走向不远处的车上。
正在众人不知所措之际,刚刚那个转身离开的士兵又走了回来,只见他右手拿着一个大喇叭走到原位置站定,然后提气对着扩音器用一股子平津人民十分亲切的大嗓门道:“两个钟头后,南江区整个浪儿封了,许进不许出,不住这儿滴人,都麻溜得走。”
街上的行人面面相觑,随即两区边界处过来南江区办事的百姓试探性地往警戒栏方向走了走,见这些士兵并没有阻拦的意思,赶忙快步离开了南江区。
南江区的封锁进行得十分迅速且顺利,南江区有北方地区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依托这个市场,南江区居住的大都是农民和中小商贩,那些消息灵通的富商权贵早在昨天封锁令还在草拟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消息,拖家带口地连夜离开南江区。
对于这种情况,不管刚成立的以叶一柏为首的防疫办还是以周郝仁为代表的行政厅都没有特意去阻止,因为相对于整个南江区的民众数量而言,这些人连零头的都够不上,且在平津城全城封锁的情况下,南江区作为试点想要尽快做出成绩来,这些“不稳定因素”的离开甚至能算得上一件好事。
两个小时,足以让临时来南江区办事的人快速离开这个即将被封锁的区域。一辆辆自行车、摩托车驶上南江区的大大小小街头,那些个基层的甲长、保长们人手一个大喇叭大声向民众解释着临时封锁政策。
在这个信息滞后的时代,民众对于政策的敏感度是十分低的,昨天的封城,今天的区域封锁,在某些消息灵通的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对普通百姓来说,直到亲眼看到实枪荷弹的士兵站在警戒线旁的时候,他们才有了一丝真切感。
有人焦急地跑出家门,有人瑟缩地站在门口,街道两旁,一扇扇门和窗户被打开,门边、窗边或站着,或倚着,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街上那一个个大喇叭里。
“市民们,国家没有放弃我们,昨天从上海来的大医生已经到了咱平津城了,他带来了物资带来了药,上面说,咱们南江区是北方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整个北方的粮食都靠咱这儿供应,只有我们好了,平津城才能好,整个北方才能好,所以他们这几天会抓紧先帮咱南江区治鼠疫。
现在南江区所有路口都封了,在封锁期间,大家没有必要不要出门,等下各自甲长会上门登记每家的情况,分发粮食和水。每家每户都要咳嗽、胸痛、发烧、头疼、呕吐症状的都如实上报,这种病你们也知道,呆在家里只能等死还会传染给家人邻居,但是跟我们去集中隔离点,让上海来的大医生看,就还有活命的希望。
大家不要不信,咱整个平津城都已经封了,有钱的当官的,还有那些个洋人都跟我们一样,都被封在这个城里,这个大家稍微打听下就能知道,所以这一次国家是真的想要救咱们,咱也克服一下,就当是救救自己了。等下每个巷口、路口都会有工作帐篷搭起来,咱邻近的几个甲长、保长轮班,大伙有事吱声,咱不保证大伙事事顺心,但绝不会让大家呆在家里饿死!”
南江区的大街小巷里不止一个喇叭,许许多多衣着普通的人戴着口罩走上了大街,他们没有统一的稿子,而是用几乎是絮絮叨叨的方式跟各自街坊讲述着封区的政策。
这个城市已经被鼠疫肆虐了大半年之久,每天都有认识的、熟悉的人死去,从惊惶到麻木,平津城的百姓们就好像一只漏了气的气球,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逸散在空气中,他们的愤怒,反抗早已在一点点的恐慌和绝望中被磨平。
这是一个如一潭死水般的城市,百姓们不会听报纸上慷慨激昂的倡议书,学生和读书人也被死亡的阴影扼住了咽喉,那些曾经经常出现在平津城报纸头条里的权贵名流们早已在疫情爆发的前几个月就已经落荒而逃。
他们是被抛弃的,百姓心中清楚明白得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不会相信花团锦簇的文章,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一辆辆装满物资的车通过各个路口的警戒栏来到各个临时搭建的帐篷旁边,百姓们目光灼灼的盯着从卡车上卸下来的一袋袋大米,土豆、马铃薯,目光逐渐变得平和起来。
第259章
南江区的封锁出乎意料得顺利,在基本生存得以保障的情况下,南江区的百姓们的配合度显然非常高,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还是会有被搜查队强制从家里带走的鼠疫患者,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南江区百姓们的恐慌和害怕慢慢被一封封小的信、照片抚平。
他们的亲人真的没有被放弃,他们真的在接受治疗。在这一认知下,普通老百姓们甚至对他们曾经看来凶神恶煞的搜查队员们产生了一丝感激的心理。生活在这个充满苦难的年代,一点点善意和给予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和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