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立文种植棉花的法子太过新奇,便一直都有受到村里人的注意的。所以这消息一出来,村里人又齐齐扎堆到林家棉地里去瞧了。
    大郎果真能干!瞧他种的这些棉苗,根茎长得竟这般的壮硕!哪怕平日有空就会来林家这棉地里瞧上一眼的村人,这会见着那一个个在营养钵里长势极好的棉苗后,还是忍不住惊叹出声。
    大郎,你快与我们再仔细说说,这棉种到底是怎么培育的啊!到了这会,先前那些还心有疑虑的村民们,一个个的急切无比的对着林立文询问了起来。
    虽说现在还未到棉花成熟期,可他们也是种了一辈子地的人。像幼苗期若是能壮硕些,对将来的收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果关系,他们还是知晓的。
    第37章 赠苗
    都想学育苗之术啊?林立文问道。
    想学!大郎,我们想学!
    对!我们想学,还望大郎仔细教授我们!
    劳烦大郎教我等这技术
    也不怪村民们这么急切的就想来问林立文育棉花的技术了,因为棉花确实不耐寒。这年代的人为了躲开春季的寒潮,在种植棉花的时候就会晚上一个来月。可这样一来,春寒是躲过了,但也因为晚了这一个来月,等到了棉花成熟季节,秋寒也差不多时候要来了。
    运气好,当年秋寒来得晚,棉花收成就能行。
    运气不好,正好与秋寒撞上,那一年的棉花产量势必就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好在的是他们这里的地理位置属于偏南方,所以即便棉花种植晚了后,所遭遇的也不过是秋寒。虽有一些影响,但却不如北方的霜冻那般严重。
    所以村民们在不懂育苗移栽的法子时,棉花种植得稍晚些也是有其中的一些道理在的。
    但眼下有早种一月有余,且棉苗还分外壮硕的现成在这里摆着,便再也用不着林立文去多费口舌,他们自己就开始急切的主动询问起来了。
    而林老头他们,眼下心中却是在庆幸。因为早在二十来天之前,林立文见着棉地里棉苗扛过倒春寒后,便来问他们,这会可愿意让家里剩余的那些棉地也用他这法子种植了。
    林家众人心中自是早就后悔了,只是一直忍着没说。
    可待林立文还来问他们之时,林老头再也忍不住懊悔的长叹道:便是此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啊!
    怎么来不及?谁知,林立文笑道:爷愿意就行。至于棉苗,我早就多备上了!
    此刻,面对村民们的求教,林立文也是毫不犹豫的便一口答应了下来:既想学,那我便教与你们。
    大郎心善啊!有人忍不住喊道。
    众人也无不点头:大郎是一贯来心善已多次帮了我们
    林立文待大家安静了些后,又与他们建议道:你们地里的苗种虽已下,然过后还需补苗既如此,待我将育苗法子教与你们,今年便可先小试一番
    补苗是指种子种下后,后期在一些出苗后苗弱小难活,或是完全不出苗的地方,再次下种子种上。
    这是在种地时常碰到的事,但在这时候,却还无人去做。
    所以这话一出来,众人错愕了一会,然后才有人出声问道:大郎,你刚说的补苗,可是如之前穀地里那般?
    正是。林立文点了点头。
    他那三十亩地的小米,前不久就有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进行过一次补种。
    可这还来得及吗?
    实在是他们地里的棉种前不久已经种下了,而他们的种棉时间又本就较晚。这时候才开始育棉苗,还能赶在秋寒之前收棉吗?
    大家莫要担心!林立文说道:我这育苗的法子,是能使棉苗早发的你们也亲眼瞧见了,我用这法子育出来的棉花苗,是不是比你们往年同样时间长出来的棉苗更为高大壮硕?
    众人被林立说的一愣,但入眼望去的那一片长势甚好的棉苗,还真确实如林立文说的那般。于是一些人的心,开始激动了起来。原先他们只想着把这育苗的法子好生学了,明年再来地里试上一番。可按照林立文刚刚说的,他们纵使晚了几日,但却又不算太晚,属于还能补救的境况。
    直到有那么一些人,在短暂的激动过后,很快又想起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棉种不够了!
    时下老百姓多贫苦,也委实经不起一丝一毫的浪费。
    面对大家的担忧,只听得林立文在那笑着反问道:大家可知我这次棉种,一共所费多少?
    村民们都得过林立文想出来的那些好使农具的便利,再加上大家对他的新种植法甚是好奇。因此林家地里的一些种植情况,他们不说清楚到事无巨细,但大致还是知晓的。
    林家这片荒地一共二十亩,其中十亩大豆已经种下。那么剩余的这十亩地,便是用来种植棉花的。
    时下一亩棉地需要棉种七至八斤,那么十亩棉地算出来应该是需要七八十斤的,接近一斛的。可他们之前也有来与林立文帮忙,委实没见着他费上那么多的棉种。
    于是有人便在仔细心算了一番后,才犹豫的说道:应是费棉种半斛?
    --

章节目录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