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谢过圣上的恩赐后,林立文再与林家众人一起,对着王县令行礼。
    王县令是笑着伸出双手扶在林立文双臂上,将其扶正站好后,他才说起这次来的第二件事。
    便是他二月份交于林立文养的那两头猪,到如今算下来,已经有五六个月了。
    这两头猪林家伺候的自是无比精心,如今被养得更是圆滚滚的,王县令瞧着只觉得比去年宰杀的那头来得还要肥硕几分。
    大郎这猪养得甚是不错。王县令不住的夸赞道。
    只是在夸赞完后,却见着王县令脸上又挂上了几分愁容,还朝着林立文问道:大郎,你这养猪的法子,难度可大?
    其他还好,但若想猪能快速增肥,就需得用上我专门为其配制的法子来喂养。林立文回道。
    王县令便追问:这法子制作可易?喂养时又有何需要注意之处?
    若大人需要,我可将法子和注意事项一并写于大人。林立文本来还想借着这独特的养猪办法,去赚那些富户们些许时间的钱。再把从富户那里赚来的钱,用来搞地里的各种技术实验。
    这么一来,林立文钱也有了,名声也有了,还能帮助这年代的许多老百姓。待到大家日子都好过了些后,然后他再把养猪的法子公开。
    可如今看来,这赚钱的法子已是不行了。
    因为方子一旦给了王县令,他必然是会上报且推广开来的。
    不过好在的是,今日王县令还送来了圣上嘉奖的五千两白银巨款。并且还给出了口谕,若是林立文日后有研究所需钱财时,可寻当地父母官求助。那么他之前的制作经费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方子给出去的话倒也不亏了。
    想开了这些事情后,林立文写起养猪方子时,心情还算愉悦的。
    只林立文是愉悦了,得了养猪法子的王县令在把方子看完后,脸上的愁绪依旧未见着好。甚至王县令还叹气道:我本是想着,这次献猪让你一并跟着去的
    衡县距离京城甚远,可以说是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这种情况下,王县令要想把猪头好好的赶在冬至到来之前献给圣上,必然是得带着活猪上路的。可这样一来,王县令又担忧路途甚远,这献给圣上的猪会在路途中出意外。
    于是王县令便预备这次让林立文一并前去。
    当然,这是来之前王县令的想法。如今的王县令在瞧见了林家棉地里的棉花后,却不舍得再把林立文带去献猪了。
    说白了,猪虽重要,但却是作为吉祥物来存在的。可棉花盛产,却是关系到整个皇朝的黎民百姓。
    孰轻孰重,王县令心里还是有杆秤在的。
    其实这猪的体重已经上来了,便是不完全按照我这法子来养猪,后面照顾仔细些,这猪肉也不会掉什么秤的林立文也万没想到,差一点他就得因为要照顾两头猪而出远门一趟了。
    这年头出远门可绝对是遭罪的事。
    路途遥远,路况不佳,交通工具也差而且万一这两头猪在路上出点什么意外,林立文也绝对逃脱不了干系。
    而且这两头猪是他所养的,养猪法子也是他的。那么林立文去或者不去,最后的功劳总少不了他的。
    所以这一门差事在林立文看来,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第44章 宴席
    在古代,君王每年都会有祭天的活动。而且祭天所选的日期,也多选在冬至这一日。
    在没有各种机械制作出来的交通工具时,人们出门行走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如衡县走至京城,除非全程一路不停歇的骑上快马,否则单只按现今所有的交通情况来看,至少需要两个来月的时间。就更别说,王县令这一路还要为了运送两头活猪,出行上必然会有诸多不便。
    所以如今虽然才七月下旬,但王县令现在就得开始安排人运送这两头猪上京进献的事宜了。
    林立文这边还需负责后续棉花采摘的事,他指定是去不成的了。而且林立文还对王县令说道:棉花采摘大致分三次以头批棉为最佳,二批次之,三批最差
    于是林立文的建议是,把这三次采摘的棉花进行分类。且将每一次棉花采摘的产量最好都做上详细的记录,最后再整理成册上报朝廷,方便圣上更为直观的察看。他还又说道自家人都是种地的老手,于棉花种植这一事上也有几分经验,相信有他们的帮忙,自己一定能把这次棉花采摘的大事完成的很好。
    这话一出来,王县令便将刚升起的退而求其次,安排林家其他人跟去献猪的想法也给打消了,还对林立文说道:棉地的事你在行,这事本官就全权交于你负责,需要什么人手都可告知
    林立文便说道:还请劳烦大人安排两位识字的官爷,全程查验登记便可。
    他这话更是完美的戳中王县令的心思了。
    甚好!王县令笑着点头道:那本官便让许师爷带一人暂留你这。
    许师爷便赶紧上前一步,表示他一定会做好这次棉花采摘的查验和登记等事宜。
    他是王县令的心腹幕僚,在王县令看来,有他在便等同于自己在。故再没有比安排许师爷留下来,更能让王县令放心的了。
    --

章节目录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