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帝显然也并不是想要他们的回答,此时他又突然叹道:大郎一直与我言道,他不懂做官,只会种地。然他这些年所行之事,却皆是利国利民的善事如他这般与民挣利的官者,方才难得啊!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好些朝臣们便很快就领会过来了。
    那林大郎最出名的地方在哪里?
    种地的本事,还有他对技艺传播的大方。
    更准确一点的来讲,是他对老百姓的大方。谁也不是傻子,那林大郎这么多年来所行的事,所传播出去的技艺,受惠最多的到底是谁?
    为官者,需与民挣利,莫与民争利。
    于是有那官者出列,顺着永兴帝的话先夸赞了林立文一番后,然后再言道,他亦赞成官办茶市的设置
    当然依旧有一些人不死心。
    毕竟茶税之利润丰厚,远非寻常物件可比。便是要与民挣利,也可在旁的地方上去想办法。
    只是这一次,有了永兴帝的态度,另一批官者的态度瞬间就变得强势了起来最后在朝臣们经过又一番的争吵过后,永兴帝拍板定了官办茶市的设置。
    而结果,也没让永兴帝失望。
    今年双县设置的新茶市交易成果喜人,各地区百姓受利益吸引,争相跟着栽种茶树的亩数和其产量也喜人。
    要知道,今年还只是第一年。
    茶树栽种要想获得经济效益,一般都需得栽种到第四年时方才能开始有的。而从这之后,新栽种的茶树便能从幼年期逐渐进入成年期,茶叶的采摘也将能迎来丰收季。
    那么可想而知,明年的茶叶产量必然迎来大幅度的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一起大幅度增长的还有朝廷能从茶叶交易上所增收而来的赋税。
    唐刺史送达的文书上,还附上了双县新上任县令所统计的民间茶树栽种情况。文书上有书写,因双县新茶市交易使得茶农们挣来了不少的银钱,各地乡民越发积极的去开垦合适的山林栽种茶树
    永兴帝越看文书上面所书写的数据,心情便越发的好。他高兴起来,还让这次召见的几个重臣们一一来看。
    这些重臣们一一看过后,别管心里是怎么想的,此时全都一脸笑意的顺着永兴帝将益州双县新茶市的事狠夸了一遍。
    在夸赞完后,有一大臣突然便与永兴帝请道,既然益州茶树栽种一事这般的顺利,那么是否该将那位林大郎调遣去往别地。
    皇朝疆域辽阔,虽一直以来,以益州茶叶产量最多。但实际上,适宜栽种茶树的地方远不止益州一处。甚至好些府州其实也有名品茶叶产出,只是在产量这一块,一直没能跟上来。
    茶叶所带来的利益又这般的丰厚,不管是朝中哪一派系的人士,都是赞同茶树栽种的。区别只在于,那位林大郎去哪。
    茶树栽种至获利时间虽久,但实际上,随着朝中皇子们的逐渐长成,永兴帝又越发的老迈,在一些府州的管控这一块,都已经按照各自的派系对其形成了一定的掌控。
    便是三年任期一到,其接任者也多为他们原来的派系官员。
    所以对于这件事,打从去年双县新茶园茶叶打响名声后,京城这边的各派系便盯紧了林立文这个人。此时这位大臣便又言道,安州这地茶叶产量一直低下,恳请永兴帝同意派遣那林大郎过去,负责当地的茶叶种植一事。
    有这心思的,当然不止他一个。另一大臣便也言道,秦州一地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上佳,很是受一些游牧民族的喜爱。只是产量也一直低下所以他认为,合该派遣林大郎去到秦州,负责当地的茶叶种植。
    可有名品,质量上佳受游牧民族喜爱的茶叶又不止秦州一处。故另一大臣也赶紧提议了一处
    于是就在林立文人还在千里之外的益州时,大臣们对于他将来的去处又开始了激烈的争执。
    便是与林立文闹过矛盾的大皇子一党,此时也参与了进来。
    对于他们来讲,矛盾这东西,只要利益足够,并不是不能消磨的。而茶叶能带来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经济上的,还有军事上的不管是哪一样,都是他们现阶段急切需要且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随着永兴帝越发的老迈,皇子们的长成皇位之争到了现阶段,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中。
    那林大郎素来又不站位,一门心思的只种地,教民稼穑。其实这样的人用起来也不错,至少他不管去到哪,都能扎实尽心的去做事。
    故这些年来,凡是与那位林大郎共事过的地方官员,每每述职时提起此人来,也是满口的夸赞。
    不过对于大臣们的抢人一事,永兴帝如那日茶市之争的朝会一般,先是平静的坐在那看着。待到这些人争执了一番后,他才开口言道:算起来,大郎被派遣至益州负责茶树栽种一事,已快五年了。朕也快五年未曾见过大郎了甚是想念啊!
    永兴帝的这句想念一出来,朝臣们便争执不下去了。
    这时,永兴帝又言道:这调遣一事不急,待大郎先回京后再说吧。
    众大臣们:喏。
    然后很快,一封调遣林立文归京述职的文书,便从京城发往了益州。
    --

章节目录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