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面就一定得喝口汤,阿夏喜欢这样吃面,那吊汤果真不愧是拿黄鳝骨熬的,鲜得一绝,又有葱蒜的香头,直叫阿夏一股脑喝了小半盏。
    初春的天正冷,寻常不拿手炉,冻得鼻尖都冒红,手泛僵,可一碗阳春面下肚,背上冒汗,肚里暖和,寒风都显得没那么凛冽。
    阿夏还带了碗给太公,味道比在那吃稍差了些,可还是胜过许多面。
    乡市的人渐渐散去,阿夏的船也驶离岸口,穿插在一众小舟中。
    岸口有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村里,那些早上拿东西换了陶瓷的小孩一蹦一跳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船头的阿夏,还跳起来跟她摆手。
    阿夏也摆手回应,晃晃自己的布袋子,这里面盛满她今日的欢喜。
    岸上的身影渐渐远去,船只又驶进芦苇荡,惊起一片的水鸟,扑闪着翅膀飞到远方,得另寻个地安家。
    太公摇着桨,唱响号子,桐照开船发西风,盘出悬山船尾送。回家喽
    作者有话说:
    桐照开船发西风,盘出悬山船尾送。《奉化民间文艺》
    阳春面参考《上海老味道》
    第4章 绉纱馄饨
    乡市回来后,晚间吃过饭又滴起小雨。
    方家的暖炉架烧得火热,方觉还往上头夹了块炭,屋子熏得暖洋洋的,年糕趴在他腿边,摇摇花纹斑驳的尾巴。
    方母则支个炉子,边往里头丢炭,不忘回头跟几人绘声绘色说起今早的事。
    太婆听得放下手里的剪子,一把揽过阿夏坐到春凳上,她就问:今日玩得高不高兴?
    阿夏靠在太婆的身上,嘴角陷进去两个酒窝,高兴!
    她从春凳上下来,噔噔跑到挂架那拿过一个布袋子,方觉给她搬个翘头案。阿夏蹲在那摊开袋子,掏出一把糖,炫耀道:我今日去看了青苗会,那些僮子留下来的糖。小孩全换给我了,阿娘说吃了后能消灾呢。
    太婆故作震惊,那是值得换的。
    太公手里捧着茶盏,看她们做戏,花白的眉毛上扬。
    那袋子里还有几粒珠子、奇形怪状的小石头、红绳
    方觉舌尖抵着糖,目光逡巡那堆小玩意,要不再做一窑?
    他教的课舍里有学子家是开窑厂的,阿夏之前那些就是花钱托人做的。
    阿夏摇摇头,陶泥玩够了,总得寻摸另一个好玩的才是。
    你们可劲惯着她吧,方母从外头捧了个白底黑花瓷坛进来,还不忘说一嘴。
    阿夏只当做没听见,站起捋直裙摆,笑嘻嘻地道:是甜酒酿!
    陇水镇的人家都会做甜酒酿,不过味道好差罢了。方母做这个是很拿手的,她会取新舂好的糯米,蒸到不软不硬才好,太软和太硬口感都欠佳。
    还得把糯米饭用冷水冲淋到半温,拿出去晒好后。酒药才好撒下去,她拌得匀,米饭压得也实。大冷天的,这坛甜酒酿花了四日才成,十足十的好吃。
    只香得恼人。
    太公忙放下茶盏,他不爱喝烧开的,小芹,给我先舀一盏。
    小芹是方母的名字,她大名水芹,年轻时嫩生,到这岁数就丰腴起来了。
    一早给爹你备下了。
    方母摸出一个白釉盖碗,舀一勺甜酒,清黄澄亮,阿夏双手捧过,递给太公,听他咂了声,就知这味好。
    陶炉里盛的水冒泡,热气全闷在盖子底下,一揭盖,滚滚而上。这时就可放搓好的圆子,白又小的一团,在沸水里沉沉起起。方母磕了两个鸡蛋,阿夏换回来的,搅散它。
    圆子熟得快,洒一把白糖,两三勺的甜酒酿,煮开时香得更肆意,连年糕都忍不住凑过来,咪呜一声想要讨食。
    方母还当头淋下一小盏湿淀粉,汤汁浓白凝固起来,鸡蛋液倒下,拿木勺搅和开,盛到瓷碗里,酒酿圆子才算煮好。
    不过叫阿夏来说可不算,她拿出一罐糖桂花,搓一点放下,搅和拌好,这才叫酒酿圆子。
    她先捧给太婆,其次阿娘,再是大哥,最后自己搬了个月牙形杌子,坐到窗边上吃。
    夏日吃酒酿图一个凉快,这开春时吃,就得趁热。舀一勺圆子搭点酒酿,阿夏边吹气边往嘴里递,好的酒酿特别甘鲜,甜到小圆子咬开,除了糯就是醇,糖桂花来增个香,鸡蛋浆滑嫩。
    一盏酒酿圆子下肚,哪管外头的雨声潺潺,浇得远处雾蒙蒙一片,冷气都钻不到身上来。
    夜里她睡下时,换上厚实舒服的寝衣,窝在软和的被褥里,头搁到细枕上。雨声一直没歇,床头点了香炉,淡淡的桂香,真叫阿夏做了个好梦。
    到了早间,雨落得更大,打在屋檐上,天鸦青色。窗户透过一点光,屋里黑沉沉的,阿夏却喜欢这样的天,不用起床。
    点盏小烛灯,摸出一本话本,背要垫两个枕头才舒服,被褥是要盖好的,里头放个汤婆子,热意四起。缩在床上一页页翻看,天光这时要是亮起来反倒没了意境。
    看得累了,阿夏就侧躺听雨声,啪嗒一声,是雨滴在了瓦檐上,哗啦声,那是全落到了窗外的明月河里。
    她又迷迷糊糊睡着了,这样的天太适合睡觉,不知几时,门外响起轻轻的敲门声。
    --

章节目录

小镇人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朽月十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朽月十五并收藏小镇人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