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艺筹接到《放学后》这篇稿子的时候,正在工作群里跟大家聊古庸生接招德田的事情。
“他的戏路很宽,说不定这次也能扭转局面。”
“其实每次碰到这种事,心情都还挺复杂的,一方面迫切地想看到他不淡定的样子,一方面好奇他的极限在哪里。”
“不淡定的状态目前只怕很难见到,极限在哪里也需要继续等待。”
“关键在于,每次剧情发展都不能符合我们的期待啊,如果不是他要走,我不会说这句话,坦白来说,我甚至有时候会期待他摔一跤,一直很顺利是不是决定离开的一个原因呢?”
这句话引起了不少编辑的共鸣,古庸生没有续约千红的消息很快在编辑部乃至业内传开,千红编辑聊起这位少年畅销作家,语气中不免带着点火药味。
陆艺筹本来想制止一下这种谈话趋势,转念一想,把已经打出来的“不要过多议论”从后到前逐一删掉,然后回了一句“这个也可以保持期待,但只能在心里期待,对外的统一口径是‘合约到期,和平解约,祝福他,期待下次合作’,如果让我知道谁在公开场合说一句不得体的话,必定严惩不贷。”
大家排队答“收到”。
和莫之余一样,陆艺筹也不看好古庸生的自立门户,不是因为他名气不够,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处在风口浪尖,所以才会处处制肘,包括千红在内,没有谁真的希望再多一个薛慕亮似的竞争对手。
“出走这事他一定会摔跤,虽说写作来源于生活,但毕竟不是真的生活,他能在虚拟的世界里自封为王,却未必能在真实世界顺风顺水,现在唯一的疑问在他会在什么时候,哪个环节跌倒。”魏无知总结性地说道。
同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这个聊天框的伊水安显然没办法参与到这个话题中,她轻轻叹了一口气,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八个字刚一落笔,看到陆总回道:“古庸生稿子来了,老魏看私聊。”
接着,陆总和魏总编集体联袂消失,直到下班前陆艺筹才在群里发了一句:“至少这一次,他又赢了!”
……
《放学后》上市一周之后,千红一众编辑们才深切地理解到他们老大所谓“他又赢了”的真谛。
率先对这本书做出反应的是日本,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么多年,中华地区的推理小说始终拿不出什么代表性的作品,关注度方面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即便有部分中华读者发现了这部小说的不俗,并在推理小说最大的论坛“迷宫”上进行推介,仍然被当做是商家的水军,无法引起广泛关注。
在日本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小说披着“来自中华的挑衅书”的外衣,一经上市,立即引起那些狂热的爱国者们的关注,他们第一时间购买此书,准备逐章逐段地进行批判和攻击,最后将这些结论通过社交网络、国际论坛公诸于世,让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华作者羞愧。
今年刚读大学的相川就是第一批购买《放学后》的读者,他是忠实的推理小说迷,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认为日本推理,宇宙第一,不久前看到自己偶像德田次郎在中华某著名电视台公开嘲讽他们国度无推理,大为兴奋,深以为然。
当听说那个被德田君批评的中华作家不仅没有自我反省,反而公然发出回击时,不禁暗暗腹诽:“何必自取其辱呢。”
带着这种心情,他购买了《放学后》,并准备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书的阅读和相关评论。
他开篇看得很认真,几乎不放过每一个字,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猜出结局。
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不仅没有找出结局,而且还不幸地陷进故事中,心中的不屑一点一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吃惊、困惑,直到看完结局时,这种惊讶和不解才变成清晰的震撼。
这根本就是一部足以媲美本土任何一部上乘推理小说的佳作!
相川痛苦地得出这个结论,更让他不安的是,这部小说不仅完成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推理故事,还十分游刃有余地呈现了他熟悉的高中生活,出游、箭社以及朦胧的青春悸动,这种笔法和布局几乎可以角逐春秋推理大赏。
相川的目光凝滞在小说最后一段话上:【感觉中,好像要开始放长期假一般。】
当令人恍然大悟却震撼心灵的故事结束时,以这样一处“闲笔”收尾,既显得举重若轻,又增添了文章的隽永意味。
相川有充分的名族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他终究还是一个重度的推理小说迷,他实在没有办法睁眼说瞎话把这部《放学后》批判一通。
本格推理小说的精髓在于挑战读者、迷惑读者,既要留好自己的伏笔,又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完全错误的方向,以至于在揭露真相时,给读者以“噢,原来如此,我想错了呀”的酣畅感和意外感。
《放学后》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故事在开篇就把矛盾点集中到主角身上,迷惑视听得令人发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主角身上也的确带着另外一个故事,而且跟主线上的故事互有关联,可谓是一环扣一环,以至于看到结局,知道真相后,还沉寂在作者的局中久久不能释怀。
因为,作者如此设计的最初意图之一就是为了挑衅读者。
相川只好暂时保持郁闷的沉默,赞美是不可能,攻击又没什么立场,除了那个瑕不掩瑜的“杀机”值得拿出来质疑一下,其他的部分实在构不成有效的槽点。
事实证明相川是对的,当第一批读者看完小说之后,预料中的大规模讨伐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小撮人扭扭捏捏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外和“还算不错啦”,而攻击者们果然抓住了“杀人动机”那个点进行“狂殴”,但气势显得举步维艰。
然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入坑,以至于某些知名推理小说家都主动站出来对这则来自华夏的故事表示叹服。
“作者深谙我们推理之道,作者对我们的日常有着细致的了解,这个故事从某个角度折射了我们国家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校园推理故事的作品,是一部大人也能看的小说,作者不厌其烦地涉笔于某些生活细节,无非是为构制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为同类型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文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描绘,十分精确和贴切,这无疑增加了整本书的魅力,难得是,作者还将伏笔融入到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中,可谓一举两得。”
“最令人惊叹的是,最后解谜时,关于推理的说明不是在静态的对话下进行的,而是一边做着紧张的动作,一边进行解谜,使全书悬疑性一直保持到最后,避免了冗长说明时的单调乏味感,让读者的情绪始终维持在紧张状态,真正是所谓“绝无冷场”的佳作。”
“只能遗憾的说一句,这位来自中华的古庸生先生,以其卓越的构思打败了我们千万读者,奉劝那些读书马虎的读者,要留心作者的每一段话,否则看到结尾处会有被作者玩弄的悔恨感。”
……
日本这个国度纵有千恨万恶,仍有一个有点值得我们警惕,他们是一个能主动认识到自己不足,并且进行改进的名族,他们崇拜强者,鄙视弱者。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才使得《放学后》不仅没有被迅速禁止,反而是被大举宣传,他们提醒甚至是鼓动自己国家年轻的一代:“永远不要松懈,那个已经强大起来邻居国度,并非对我们一无所知,这位古庸生必然深入地研究过我们的历史和现状,而像他一样的中华人一定不在少数,所以,打起精神吧,年轻人!”
接着,这本书开始在日本全国掀起热潮,顺利入围春秋大赏外国十部佳作评选,成为首部入选此奖项的中华小说,“来自中华的挑衅”的名头被彻底坐实。
这股热潮迅速越过海洋,由岛国吹至大中华,再次掀起销售和议论浪潮。
推理小说领域长期的积贫积弱,使得中华地区的读者本能地偏向于国外的类似佳作和判断,这次由本国作者创作的小说既服了一向冷眼的岛国推理小说界,那么在国内的火爆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家几乎是抱着一颗雪耻的心态在购买这本书,古庸生原来的读者兴奋之情不用多说,各种夸张赞美的纷至沓来,而那些试图藉此给古庸生难看的高水水们却是彻底傻眼。
“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啊你!”
……
作为这件事的参与者之一,德田次郎在沉默了近半个月之后,终于出面回话:“《放学后》一书,虽仍有多处不妥当,但使得古庸生获得了与我一战的资格,我十月有新书出,愿再邀古君一战!”
既接了古庸生托千红带去的战书,又为自己的新书打了广告,也算智慧,只是这一次挑战更加地明目张胆和不留余地,颇有一战定胜负的意思。
这一次,古庸生罕见地没有保持沉默,也没有通过千红进行回应,而是亲自在微型博客上发了一段话:“德田君对中华文化了解甚深,于经史百家皆有研究,应当知道我们有句老话叫做,子曰:放马过来!”rs
“他的戏路很宽,说不定这次也能扭转局面。”
“其实每次碰到这种事,心情都还挺复杂的,一方面迫切地想看到他不淡定的样子,一方面好奇他的极限在哪里。”
“不淡定的状态目前只怕很难见到,极限在哪里也需要继续等待。”
“关键在于,每次剧情发展都不能符合我们的期待啊,如果不是他要走,我不会说这句话,坦白来说,我甚至有时候会期待他摔一跤,一直很顺利是不是决定离开的一个原因呢?”
这句话引起了不少编辑的共鸣,古庸生没有续约千红的消息很快在编辑部乃至业内传开,千红编辑聊起这位少年畅销作家,语气中不免带着点火药味。
陆艺筹本来想制止一下这种谈话趋势,转念一想,把已经打出来的“不要过多议论”从后到前逐一删掉,然后回了一句“这个也可以保持期待,但只能在心里期待,对外的统一口径是‘合约到期,和平解约,祝福他,期待下次合作’,如果让我知道谁在公开场合说一句不得体的话,必定严惩不贷。”
大家排队答“收到”。
和莫之余一样,陆艺筹也不看好古庸生的自立门户,不是因为他名气不够,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处在风口浪尖,所以才会处处制肘,包括千红在内,没有谁真的希望再多一个薛慕亮似的竞争对手。
“出走这事他一定会摔跤,虽说写作来源于生活,但毕竟不是真的生活,他能在虚拟的世界里自封为王,却未必能在真实世界顺风顺水,现在唯一的疑问在他会在什么时候,哪个环节跌倒。”魏无知总结性地说道。
同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这个聊天框的伊水安显然没办法参与到这个话题中,她轻轻叹了一口气,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八个字刚一落笔,看到陆总回道:“古庸生稿子来了,老魏看私聊。”
接着,陆总和魏总编集体联袂消失,直到下班前陆艺筹才在群里发了一句:“至少这一次,他又赢了!”
……
《放学后》上市一周之后,千红一众编辑们才深切地理解到他们老大所谓“他又赢了”的真谛。
率先对这本书做出反应的是日本,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么多年,中华地区的推理小说始终拿不出什么代表性的作品,关注度方面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即便有部分中华读者发现了这部小说的不俗,并在推理小说最大的论坛“迷宫”上进行推介,仍然被当做是商家的水军,无法引起广泛关注。
在日本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小说披着“来自中华的挑衅书”的外衣,一经上市,立即引起那些狂热的爱国者们的关注,他们第一时间购买此书,准备逐章逐段地进行批判和攻击,最后将这些结论通过社交网络、国际论坛公诸于世,让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华作者羞愧。
今年刚读大学的相川就是第一批购买《放学后》的读者,他是忠实的推理小说迷,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认为日本推理,宇宙第一,不久前看到自己偶像德田次郎在中华某著名电视台公开嘲讽他们国度无推理,大为兴奋,深以为然。
当听说那个被德田君批评的中华作家不仅没有自我反省,反而公然发出回击时,不禁暗暗腹诽:“何必自取其辱呢。”
带着这种心情,他购买了《放学后》,并准备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书的阅读和相关评论。
他开篇看得很认真,几乎不放过每一个字,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猜出结局。
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不仅没有找出结局,而且还不幸地陷进故事中,心中的不屑一点一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吃惊、困惑,直到看完结局时,这种惊讶和不解才变成清晰的震撼。
这根本就是一部足以媲美本土任何一部上乘推理小说的佳作!
相川痛苦地得出这个结论,更让他不安的是,这部小说不仅完成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推理故事,还十分游刃有余地呈现了他熟悉的高中生活,出游、箭社以及朦胧的青春悸动,这种笔法和布局几乎可以角逐春秋推理大赏。
相川的目光凝滞在小说最后一段话上:【感觉中,好像要开始放长期假一般。】
当令人恍然大悟却震撼心灵的故事结束时,以这样一处“闲笔”收尾,既显得举重若轻,又增添了文章的隽永意味。
相川有充分的名族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他终究还是一个重度的推理小说迷,他实在没有办法睁眼说瞎话把这部《放学后》批判一通。
本格推理小说的精髓在于挑战读者、迷惑读者,既要留好自己的伏笔,又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完全错误的方向,以至于在揭露真相时,给读者以“噢,原来如此,我想错了呀”的酣畅感和意外感。
《放学后》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故事在开篇就把矛盾点集中到主角身上,迷惑视听得令人发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主角身上也的确带着另外一个故事,而且跟主线上的故事互有关联,可谓是一环扣一环,以至于看到结局,知道真相后,还沉寂在作者的局中久久不能释怀。
因为,作者如此设计的最初意图之一就是为了挑衅读者。
相川只好暂时保持郁闷的沉默,赞美是不可能,攻击又没什么立场,除了那个瑕不掩瑜的“杀机”值得拿出来质疑一下,其他的部分实在构不成有效的槽点。
事实证明相川是对的,当第一批读者看完小说之后,预料中的大规模讨伐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小撮人扭扭捏捏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外和“还算不错啦”,而攻击者们果然抓住了“杀人动机”那个点进行“狂殴”,但气势显得举步维艰。
然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入坑,以至于某些知名推理小说家都主动站出来对这则来自华夏的故事表示叹服。
“作者深谙我们推理之道,作者对我们的日常有着细致的了解,这个故事从某个角度折射了我们国家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校园推理故事的作品,是一部大人也能看的小说,作者不厌其烦地涉笔于某些生活细节,无非是为构制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为同类型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文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描绘,十分精确和贴切,这无疑增加了整本书的魅力,难得是,作者还将伏笔融入到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中,可谓一举两得。”
“最令人惊叹的是,最后解谜时,关于推理的说明不是在静态的对话下进行的,而是一边做着紧张的动作,一边进行解谜,使全书悬疑性一直保持到最后,避免了冗长说明时的单调乏味感,让读者的情绪始终维持在紧张状态,真正是所谓“绝无冷场”的佳作。”
“只能遗憾的说一句,这位来自中华的古庸生先生,以其卓越的构思打败了我们千万读者,奉劝那些读书马虎的读者,要留心作者的每一段话,否则看到结尾处会有被作者玩弄的悔恨感。”
……
日本这个国度纵有千恨万恶,仍有一个有点值得我们警惕,他们是一个能主动认识到自己不足,并且进行改进的名族,他们崇拜强者,鄙视弱者。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才使得《放学后》不仅没有被迅速禁止,反而是被大举宣传,他们提醒甚至是鼓动自己国家年轻的一代:“永远不要松懈,那个已经强大起来邻居国度,并非对我们一无所知,这位古庸生必然深入地研究过我们的历史和现状,而像他一样的中华人一定不在少数,所以,打起精神吧,年轻人!”
接着,这本书开始在日本全国掀起热潮,顺利入围春秋大赏外国十部佳作评选,成为首部入选此奖项的中华小说,“来自中华的挑衅”的名头被彻底坐实。
这股热潮迅速越过海洋,由岛国吹至大中华,再次掀起销售和议论浪潮。
推理小说领域长期的积贫积弱,使得中华地区的读者本能地偏向于国外的类似佳作和判断,这次由本国作者创作的小说既服了一向冷眼的岛国推理小说界,那么在国内的火爆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家几乎是抱着一颗雪耻的心态在购买这本书,古庸生原来的读者兴奋之情不用多说,各种夸张赞美的纷至沓来,而那些试图藉此给古庸生难看的高水水们却是彻底傻眼。
“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啊你!”
……
作为这件事的参与者之一,德田次郎在沉默了近半个月之后,终于出面回话:“《放学后》一书,虽仍有多处不妥当,但使得古庸生获得了与我一战的资格,我十月有新书出,愿再邀古君一战!”
既接了古庸生托千红带去的战书,又为自己的新书打了广告,也算智慧,只是这一次挑战更加地明目张胆和不留余地,颇有一战定胜负的意思。
这一次,古庸生罕见地没有保持沉默,也没有通过千红进行回应,而是亲自在微型博客上发了一段话:“德田君对中华文化了解甚深,于经史百家皆有研究,应当知道我们有句老话叫做,子曰:放马过来!”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