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袁蛮子不蛮
时间到了七月,天气热的越来越像是闷在了蒸笼当中,使人喘不过气来。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府邸前立着一人一马,叩打门环,让下人代为通传。
他身材中等,脸色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变的难看,白面上留着几缕胡须,让他凭添了几分飘逸气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睛,非常的有神,坚毅。他就是刚刚进京的袁崇焕。
“元素,果真是你,我还有些不太相信呢!”
在袁崇焕等待的时候,府邸的中门大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面笑容,他就是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也是袁崇焕在辽东时的老上司。
袁崇焕深情道:“老帅!”
在辽东问题上,袁崇焕和孙承宗的策略基本一致,而且又一同奋战在辽东那片土地上,所培养出的别样感情非言语所能形容。
孙承宗对这个手下爱将很是喜欢,忙道:“不必如此,一路之上很辛苦吧!快到里面去,喝碗凉茶去去暑。”
两个人叙叙旧,谈了谈别后的各自经历,最后就把话题转到了崇祯皇帝身上。
孙承宗因为家在河北,知道的消息比袁崇焕多很多,他笑着对袁崇焕说:“元素啊!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皇上在没有推选阁臣的时候,就先起用了你,可见皇上对辽东多么重视,朝廷上下都知道平辽非袁蛮子不可,我猜皇上也略知一二哩!”
袁崇焕点头道:“有礼制曰臣不可议君,但是我也要说一说,皇上确实是难得的英明之主,不动声色的剪除魏忠贤一党,真是大快天下人之心啊!大明中兴,即在眼前。”
袁崇焕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没少吃苦头,屡立战功的他不但没得到应有的奖赏,还因为不跟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到阉党的打击,崇祯登基后一举剪除魏忠贤及其党羽,他也是心情大快,对年不及冠的少年皇帝深感敬佩。
孙承宗面带微笑,对明天也是充满希望。
自从万历初年张居正被杀以来,大明帝国就没好过一天,连续摊上了三个没有作为的皇帝,致使女真崛起,边患日益严重,帝国内部也是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位英明君主是何等的重要啊!兄终弟及而登基的崇祯就像是上天赐给大明帝国的礼物,给了天下人一个希望。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吵的一塌糊涂,起因就是崇祯想要免去山西陕西等几个边远省份的各种捐税,各种征派也一律取消。
礼部尚书温体仁头一个站出来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现如今岁入减少,边患严重,国库已经无力承担,再免去几个省的赋税,国将不国啊!”
温体仁说完,另有很多大臣附和,京官都知道国库没钱,崇祯还要免除赋税,难道要大家伙勒紧裤腰带过活吗?
坐在龙椅上的我当然知道国库没钱,免除几个省的赋税确实会使国家的财政更加举步维艰,但这是我经过反复思量才拿出的主意,事先已经从王家桢那里充分了解了情况,国家的赋税主要来源于江南等地,陕西山西等地完全可以刨除在外,反正是连年赤字,有它五八,没它四十,再说上述两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旦把火药桶点着了。什么都毁啦!
“朕主意已定,诸位爱卿不必再说了,朝廷免除几省的赋税,政策一定要贯彻下去,地方官有敢阳奉阴违者,严加法办。另外朕会从内库之中暂时拨付五百万两给户部。”内库中都是皇帝的私房钱,皇帝都把私房钱拿出来了,百官才不再言语。
内库中总共不过壹千七百万两,一下子花了六百万两,我不禁有点牙疼。
“陛下,袁崇焕已经在午门外等候召见。”
“宣!”
我知道袁崇焕是昨天到的北京,第一站就去了孙承宗家里,这都是锦衣卫的功劳,朝廷的密探真是无孔不入,可惜没用到正地方,使我首次有了改组锦衣卫,增设情报部门的念头。
对袁崇焕景仰已久,今天终于可以见到真人了,心情难免有些激动,以往的历史评价此时都是多余的,因为历史只属于历史,身临其境才是感受,是最真实的。
“臣袁崇焕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随着袁崇焕站起来,我仔细的打量面前的人,觉得袁崇焕确实有一种难得一见的气魄,一个读书人有了武魂,对,就是这个感觉,书上常说的儒将,可能就是这样吧!
“朕在登基之前就时常听人说平辽非袁蛮子不可,这袁蛮子说的就是你袁崇焕。”
“臣脾气不大好,才被人称为蛮子,让皇上见笑了。”
我大笑了几声道:“市井间有句俗话,有多大能耐才会有多大脾气,本朝如果多几个你这样的蛮子,小小女真焉敢叛乱。”
接着我把话题直指关键问题,“依爱卿之见,辽东如何平复?”
通过刚才的对话,袁崇焕对首次见面的崇祯皇帝有了直观的印象,也敢说话了,“臣以为,想要平复辽东,关键在三点,第一是练兵,第二是守城,第三是联防。
后金八旗兵个个勇狠好斗,弓箭娴熟,明军想要打败他们,必须要练兵,练辽兵,守辽土必须用辽人,辽人复土心切,又能耐严寒气候,战斗力比别处兵马高出许多。
八旗兵的强项是野战,萨尔浒以来,明军几次大败都是败于野战,所以跟后金交战一定要避免野战,凭借城关制敌,凭借火器和后金骑兵相抗衡。
再者就是城与城之间,镇与镇之间相互协调,互为犄角,只有这样才能使后金处处受制。”
所谓具有战略眼光,说的就是袁崇焕这种人吧!我以赞赏的目光看着他,“爱卿所言平辽三策,策策中的,朕甚感欣慰,企盼爱卿早日平辽。”
袁崇焕对视着崇祯皇帝的目光,头脑一热道:“上有明君,下有良将,微臣保证五年克复辽土。”
想起书上所言,袁崇焕五年平辽不过是安慰崇祯之言,我微微笑道:“朕知道你想要安慰朕心,可是平复辽东重在稳扎稳打,君臣将帅上下一心。十年之内能收复辽土,朕就知足了。”
袁崇焕略微一愣,随即面带喜色道:“皇上如此说,臣保证不辜负皇上期望。”
我转首对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孙承宗、代理户部尚书王家桢、代理工部尚书张维枢说:“朕刚才拨付的银两首先要保证辽东的军饷,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遣将,工部给器械,不得有误。”
崇祯皇帝句句话都说到了袁崇焕的心坎里,使他有种怀才遇明主的感觉,可有一件事他不能不说,“皇上,微臣制辽有余,杜谗不足,一离开北京便跟皇上相隔万里,万一有嫉贤妒能之人从中谗言,即使不能以权力掣肘微臣,也能以意见打乱微臣的谋略。”
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好友陈子壮等人就劝他功成身退,怕的就是这个。
袁崇焕的话说的很有分量,而且契合他的命运轨迹,我马上站起来,“爱卿不必疑虑,朕赐你尚方剑,统领北疆兵马及文武官员,在复辽的前提下任你临机专断,便宜行事。”
第六章 被蝴蝶效应打了一巴掌
北疆统帅的赴任,使大明帝国的边防有了坚实的依靠,凭借袁崇焕对后金的了解和积极的防御策略,相信辽东方面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重大的变故。
我正为得到袁崇焕就这个人才高兴的时候,一道奏折让我沮丧起来,奏折是登莱巡抚孙元化呈递上来的,内容差不多是报丧,他说日前在登莱海域发现了一艘残损的海船和若干尸体,经过辨认可以确定其中一个便是东江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走海路进京的途中遭遇风暴,落了个船毁人亡的下场。
我怔怔的看着奏折,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吗?我的穿越回归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这段历史,或者说,历史在我到来的那一刻起,已经偏离了它预先的轨迹。这个想法让我的后脊背一片冷汗,冰凉至极。
如果历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我的命运,或者说崇祯的命运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未知的答案让我不由得恐惧起来,我所倚仗的便是对历史的大概了解,如果历史不再是我所知道的历史……。
王承恩发现崇祯皇帝有些不太对劲,起先是坐在那里发呆,而后脸色就开始变换了,先是苍白,而后转青,再然后是紫,最后变成了现在的青黑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陛下……陛下!”王承恩小声的召唤了崇祯皇帝几句,见没有效果,他不得不大胆的轻轻摇晃崇祯皇帝的胳膊,“陛下……。”
“啊!”我陷入黑暗的恐惧当中,茫然无措的时候,感到有人触碰,吓的我一激灵,看着身旁的王承恩,“怎么了?”
看着崇祯皇帝满脸的冷汗,王承恩咳嗽一声道:“陛下,今天天色已晚,该休息了。”
我收摄了一下心神,擦了擦脸上的冷汗,此时哪还有心思休息啊!
“传朕的旨意,追封海上殉难的毛文龙为诚毅伯,从优抚恤他的家属。”毛文龙这么一死,倒是免得袁崇焕动手。
毛文龙打仗不怎么样,可他手下还有几个能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悉数是满清后来夺取汉家江山的急先锋,他们的反叛,主要原因就是毛文龙被杀,而后不融于袁崇焕,现在历史来了一个变化,他们也许不会投靠皇太极,但是谁也不敢打保票,还是把他们调回京城比较好,此举也可以让袁崇焕在关外事权统一,不必放弃东江皮岛,对牵制后金颇为有利。
毛文龙的死让我突然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我所依凭的了解历史的“作弊工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效,求人不如求己,一切还得靠我自己来打拼啊!
第二天,我就把孙承宗找来商量整肃京营的问题,事先我已经了解过,京营吃空饷甚是普遍,冗员之多难以想象,十多万人马一半是老弱病残,知道症结所在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不能遣散京营人马另行招募新军吧!
“皇上,京营人马多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多为将领所奴役,一营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的弊病,由此可见一斑;虚冒吃饷,多半是将领以及勋戚等等,遣人冒充壮丁,每月领取丰厚饷银。此二弊病若清除,京营方堪可一战。”
孙承宗大半辈子都在带兵,对军队里的一些花招很熟悉,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一张嘴就点出了崇祯皇帝关心的问题。
“爱卿有什么好主意,尽可道来。”
孙承宗理顺了一下思路,“整肃京营,可选一干练之臣,亲自遴选士兵,非年轻力壮者不用,淘汰老弱病残,剩下的加倍给付饷银,至于军官,则更要严格选拔,实行春秋二察,如有不实,立即降为士卒,如此方可令人人思奋……。”
“爱卿可有推荐之人?”我见孙承宗说的头头是道,很是欢喜。
“李邦华这个人对朝廷忠心耿耿,颇有才干,可当此任,皇上不妨加以擢升。”孙承宗推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
我现在只能听从孙承宗的建议,马上擢升李邦华为兵部侍郎,暂辖京营,希望他能如孙承宗所说,将京营整肃一番,提高京营的战斗力。
当李邦华拿出成绩的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壮士断腕,如果把李邦华放到二十一世纪,估计李邦华会是一个出色的经理人,每个快破产的公司会争着要聘用他,因为他裁员真是毫不手软,不说别的,光是三大营的军马,就被他才两万六千匹一下子裁减到了一万五千匹,当兵的被赶回家的更是躲达二分之一。
不过李邦华确实如孙承宗所说,颇有干才,对军队的诸项要点充分掌握,上到将领的考核,下到军饷的核发,点滴不差,使我认识到,这个人应该大加提拔,将来的作用肯定会更大。
袁崇焕走后不到一个月,发生了两件震动大明帝国的事情,第一个算是天灾,北京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大概能有7级,破坏极其严重;
第二个却是人祸,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五万,影响极其恶劣,造成的后果也难以想象。
我坐在乾清宫的书房内,傻傻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不是要求赈灾的,就是要求调拨援兵对付农民起义的。而内阁拟出的意见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
“难道这就是该死的蝴蝶效应?”
我大吼一声把书案上的奏折推的遍地都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月前的不祥念头如今变成了事实,历史上,1628年北京地区根本没发生过堪比1976唐山地震规模的大地震,1628年,陕西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都是怎么了?难道我这个崇祯比原装的崇祯还倒霉,接下来还有什么?会不会一下子就把我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七章 继续挨巴掌
内阁学士们此时一个个蔫头耷拉脑站在崇祯皇帝面前。刘鸿训、李标、钱龙锡、周道登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全都束手无策。
“陕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事先一点征兆都没有,刘鸿训,你说说。”
刘鸿训点头应声道:“皇上,陕西之事,罪在地方官,陕西巡抚乔应甲,延绥巡抚朱童蒙,全都是魏忠贤的党羽,没有任何才干,专务虐民,不加体恤,私下里加征赋税,才酿成了一伙流贼。
后来陕西巡抚改任刘廷宴,也是一个衰迈无能的官吏,讳言盗贼,每有州县报告警讯,他都训斥来报警的人,说地方刁民没有大志,过不多长时间就会解散。
由于两任巡抚的无能,致使流贼草寇实力越来越大,把大明的江山弄的一塌糊涂,这次警报送达京城,也是因为地方官吏再也无法隐瞒,否则朝廷恐怕还被蒙在鼓里呢!”
听了刘鸿训的解释,我才明白为什么陕西突然会发生农民起义,原来是早有苗头,早就起义了,只不过地方官没有上报,等到捂擦不住了才说,而此时农民起义的规模也大发起来了。
“周道登,你是大学士,你也来说说,眼下朝廷应该怎么办?”我对周道登实在是没有好感,因为这个家伙就是一个饭桶,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还没见他提出过任何有用的建议。
周道登啊了一声,走出一步道:“皇上乃英明之主,天佑大明,地震之中,独北京城受损最轻,皇城更是片瓦未动,想必这小小草寇流贼不成气候……。”他别的能耐没有,拍马屁倒是挺有一手,不过此时显然是拍到了崇祯皇帝的大腿上。
李标等人一看崇祯皇帝的脸色,就知道要糟,可他们对周道登这样的庸碌之辈也看不上,因此谁也没替周道登帮助一二。
“朕英明神武,那还用你干什么,你还是回家哄孙子去吧!这个大学士也不用做了,回家抱老婆去吧!滚!”
我这是第一次没有掩饰自己的粗俗无礼,或者说是暴露了我的本性。
周道登被崇祯皇帝训斥的浑身直哆嗦,唯唯诺诺道:“微臣无能……微臣无能……。”皇帝让他回家抱老婆哄孩子,那就是圣旨,看来他这个内阁大学士是当到头了。
崇祯皇帝口出粗言,刘鸿训等都是惊愕非常,可他们谁也没往心里去,以为是崇祯面对这些压力的发泄之语,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在后世的时候,粗口那是出了名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以后他们恐怕都得面对粗口皇帝了。
大学士钱龙锡见崇祯皇帝不说话了,马上接口道:“皇上,地方官治民不利才酿成了这场祸事,微臣以为事情远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自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全力赈济灾民,不光是陕西一带的灾民,畿辅地区也不能怠慢,万一在畿辅地区造成民变,后果更加严重,皇上现在当选派一位能臣赶赴陕西,大幅改组陕西的官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鸿训马上接口道:“皇上,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官清廉,颇有才干,能为皇上排忧解难,臣保举杨鹤治理陕西。”
我听了刘鸿训的话,觉得历史到了此时似乎回归了原本的轨迹,历史上不就是杨鹤首先治陕的吗!不过杨鹤的政策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这个政策经历史检验是不正确的。
此时的我被胡蝶效应弄的有些心虚,因为事实证明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上的1628年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一旦走错了一小步,别说跑路,有没有命跑路都成问题呀!地震不就是一个预警吗!
“传朕的旨意,杨鹤挂兵部尚书衔,总督陕西军政大权,对未造反的饥民要从优赈济,对那些草寇,一定要全力镇压,一个不留。”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我虽然没干过“这么大的买卖”,可总听闻过,对待这样的事,还是以剿为主比较好,另外就是要对其他未造反农民的优待,方能凸显以剿为主的作用。
崇祯君臣正在商量怎么处理陕西农民起义的时候,王承恩来到崇祯一旁道:“皇上,孙承宗孙大人在外面呢。”
“让他进来吧!”
我暗责怎么把孙承宗给忘了,都怪这死板的内阁制度,因为孙承宗不是内阁大学士,所以无法列席,我也有些疏忽了,早就应该让孙承宗入阁啊!
孙承宗一脸严肃的走了进来,没等崇祯问话,先说道:“皇上,陕西有变。”他的一句话把崇祯等人说的都绷紧了精神。
我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蹦出体外了,陕西有变,该不是又超出了历史的发展范畴了吧!我x它奶奶的。
时间到了七月,天气热的越来越像是闷在了蒸笼当中,使人喘不过气来。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府邸前立着一人一马,叩打门环,让下人代为通传。
他身材中等,脸色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变的难看,白面上留着几缕胡须,让他凭添了几分飘逸气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睛,非常的有神,坚毅。他就是刚刚进京的袁崇焕。
“元素,果真是你,我还有些不太相信呢!”
在袁崇焕等待的时候,府邸的中门大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面笑容,他就是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也是袁崇焕在辽东时的老上司。
袁崇焕深情道:“老帅!”
在辽东问题上,袁崇焕和孙承宗的策略基本一致,而且又一同奋战在辽东那片土地上,所培养出的别样感情非言语所能形容。
孙承宗对这个手下爱将很是喜欢,忙道:“不必如此,一路之上很辛苦吧!快到里面去,喝碗凉茶去去暑。”
两个人叙叙旧,谈了谈别后的各自经历,最后就把话题转到了崇祯皇帝身上。
孙承宗因为家在河北,知道的消息比袁崇焕多很多,他笑着对袁崇焕说:“元素啊!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皇上在没有推选阁臣的时候,就先起用了你,可见皇上对辽东多么重视,朝廷上下都知道平辽非袁蛮子不可,我猜皇上也略知一二哩!”
袁崇焕点头道:“有礼制曰臣不可议君,但是我也要说一说,皇上确实是难得的英明之主,不动声色的剪除魏忠贤一党,真是大快天下人之心啊!大明中兴,即在眼前。”
袁崇焕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没少吃苦头,屡立战功的他不但没得到应有的奖赏,还因为不跟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到阉党的打击,崇祯登基后一举剪除魏忠贤及其党羽,他也是心情大快,对年不及冠的少年皇帝深感敬佩。
孙承宗面带微笑,对明天也是充满希望。
自从万历初年张居正被杀以来,大明帝国就没好过一天,连续摊上了三个没有作为的皇帝,致使女真崛起,边患日益严重,帝国内部也是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位英明君主是何等的重要啊!兄终弟及而登基的崇祯就像是上天赐给大明帝国的礼物,给了天下人一个希望。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吵的一塌糊涂,起因就是崇祯想要免去山西陕西等几个边远省份的各种捐税,各种征派也一律取消。
礼部尚书温体仁头一个站出来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现如今岁入减少,边患严重,国库已经无力承担,再免去几个省的赋税,国将不国啊!”
温体仁说完,另有很多大臣附和,京官都知道国库没钱,崇祯还要免除赋税,难道要大家伙勒紧裤腰带过活吗?
坐在龙椅上的我当然知道国库没钱,免除几个省的赋税确实会使国家的财政更加举步维艰,但这是我经过反复思量才拿出的主意,事先已经从王家桢那里充分了解了情况,国家的赋税主要来源于江南等地,陕西山西等地完全可以刨除在外,反正是连年赤字,有它五八,没它四十,再说上述两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旦把火药桶点着了。什么都毁啦!
“朕主意已定,诸位爱卿不必再说了,朝廷免除几省的赋税,政策一定要贯彻下去,地方官有敢阳奉阴违者,严加法办。另外朕会从内库之中暂时拨付五百万两给户部。”内库中都是皇帝的私房钱,皇帝都把私房钱拿出来了,百官才不再言语。
内库中总共不过壹千七百万两,一下子花了六百万两,我不禁有点牙疼。
“陛下,袁崇焕已经在午门外等候召见。”
“宣!”
我知道袁崇焕是昨天到的北京,第一站就去了孙承宗家里,这都是锦衣卫的功劳,朝廷的密探真是无孔不入,可惜没用到正地方,使我首次有了改组锦衣卫,增设情报部门的念头。
对袁崇焕景仰已久,今天终于可以见到真人了,心情难免有些激动,以往的历史评价此时都是多余的,因为历史只属于历史,身临其境才是感受,是最真实的。
“臣袁崇焕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随着袁崇焕站起来,我仔细的打量面前的人,觉得袁崇焕确实有一种难得一见的气魄,一个读书人有了武魂,对,就是这个感觉,书上常说的儒将,可能就是这样吧!
“朕在登基之前就时常听人说平辽非袁蛮子不可,这袁蛮子说的就是你袁崇焕。”
“臣脾气不大好,才被人称为蛮子,让皇上见笑了。”
我大笑了几声道:“市井间有句俗话,有多大能耐才会有多大脾气,本朝如果多几个你这样的蛮子,小小女真焉敢叛乱。”
接着我把话题直指关键问题,“依爱卿之见,辽东如何平复?”
通过刚才的对话,袁崇焕对首次见面的崇祯皇帝有了直观的印象,也敢说话了,“臣以为,想要平复辽东,关键在三点,第一是练兵,第二是守城,第三是联防。
后金八旗兵个个勇狠好斗,弓箭娴熟,明军想要打败他们,必须要练兵,练辽兵,守辽土必须用辽人,辽人复土心切,又能耐严寒气候,战斗力比别处兵马高出许多。
八旗兵的强项是野战,萨尔浒以来,明军几次大败都是败于野战,所以跟后金交战一定要避免野战,凭借城关制敌,凭借火器和后金骑兵相抗衡。
再者就是城与城之间,镇与镇之间相互协调,互为犄角,只有这样才能使后金处处受制。”
所谓具有战略眼光,说的就是袁崇焕这种人吧!我以赞赏的目光看着他,“爱卿所言平辽三策,策策中的,朕甚感欣慰,企盼爱卿早日平辽。”
袁崇焕对视着崇祯皇帝的目光,头脑一热道:“上有明君,下有良将,微臣保证五年克复辽土。”
想起书上所言,袁崇焕五年平辽不过是安慰崇祯之言,我微微笑道:“朕知道你想要安慰朕心,可是平复辽东重在稳扎稳打,君臣将帅上下一心。十年之内能收复辽土,朕就知足了。”
袁崇焕略微一愣,随即面带喜色道:“皇上如此说,臣保证不辜负皇上期望。”
我转首对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孙承宗、代理户部尚书王家桢、代理工部尚书张维枢说:“朕刚才拨付的银两首先要保证辽东的军饷,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遣将,工部给器械,不得有误。”
崇祯皇帝句句话都说到了袁崇焕的心坎里,使他有种怀才遇明主的感觉,可有一件事他不能不说,“皇上,微臣制辽有余,杜谗不足,一离开北京便跟皇上相隔万里,万一有嫉贤妒能之人从中谗言,即使不能以权力掣肘微臣,也能以意见打乱微臣的谋略。”
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好友陈子壮等人就劝他功成身退,怕的就是这个。
袁崇焕的话说的很有分量,而且契合他的命运轨迹,我马上站起来,“爱卿不必疑虑,朕赐你尚方剑,统领北疆兵马及文武官员,在复辽的前提下任你临机专断,便宜行事。”
第六章 被蝴蝶效应打了一巴掌
北疆统帅的赴任,使大明帝国的边防有了坚实的依靠,凭借袁崇焕对后金的了解和积极的防御策略,相信辽东方面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重大的变故。
我正为得到袁崇焕就这个人才高兴的时候,一道奏折让我沮丧起来,奏折是登莱巡抚孙元化呈递上来的,内容差不多是报丧,他说日前在登莱海域发现了一艘残损的海船和若干尸体,经过辨认可以确定其中一个便是东江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走海路进京的途中遭遇风暴,落了个船毁人亡的下场。
我怔怔的看着奏折,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吗?我的穿越回归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这段历史,或者说,历史在我到来的那一刻起,已经偏离了它预先的轨迹。这个想法让我的后脊背一片冷汗,冰凉至极。
如果历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我的命运,或者说崇祯的命运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未知的答案让我不由得恐惧起来,我所倚仗的便是对历史的大概了解,如果历史不再是我所知道的历史……。
王承恩发现崇祯皇帝有些不太对劲,起先是坐在那里发呆,而后脸色就开始变换了,先是苍白,而后转青,再然后是紫,最后变成了现在的青黑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陛下……陛下!”王承恩小声的召唤了崇祯皇帝几句,见没有效果,他不得不大胆的轻轻摇晃崇祯皇帝的胳膊,“陛下……。”
“啊!”我陷入黑暗的恐惧当中,茫然无措的时候,感到有人触碰,吓的我一激灵,看着身旁的王承恩,“怎么了?”
看着崇祯皇帝满脸的冷汗,王承恩咳嗽一声道:“陛下,今天天色已晚,该休息了。”
我收摄了一下心神,擦了擦脸上的冷汗,此时哪还有心思休息啊!
“传朕的旨意,追封海上殉难的毛文龙为诚毅伯,从优抚恤他的家属。”毛文龙这么一死,倒是免得袁崇焕动手。
毛文龙打仗不怎么样,可他手下还有几个能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悉数是满清后来夺取汉家江山的急先锋,他们的反叛,主要原因就是毛文龙被杀,而后不融于袁崇焕,现在历史来了一个变化,他们也许不会投靠皇太极,但是谁也不敢打保票,还是把他们调回京城比较好,此举也可以让袁崇焕在关外事权统一,不必放弃东江皮岛,对牵制后金颇为有利。
毛文龙的死让我突然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我所依凭的了解历史的“作弊工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效,求人不如求己,一切还得靠我自己来打拼啊!
第二天,我就把孙承宗找来商量整肃京营的问题,事先我已经了解过,京营吃空饷甚是普遍,冗员之多难以想象,十多万人马一半是老弱病残,知道症结所在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不能遣散京营人马另行招募新军吧!
“皇上,京营人马多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多为将领所奴役,一营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的弊病,由此可见一斑;虚冒吃饷,多半是将领以及勋戚等等,遣人冒充壮丁,每月领取丰厚饷银。此二弊病若清除,京营方堪可一战。”
孙承宗大半辈子都在带兵,对军队里的一些花招很熟悉,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一张嘴就点出了崇祯皇帝关心的问题。
“爱卿有什么好主意,尽可道来。”
孙承宗理顺了一下思路,“整肃京营,可选一干练之臣,亲自遴选士兵,非年轻力壮者不用,淘汰老弱病残,剩下的加倍给付饷银,至于军官,则更要严格选拔,实行春秋二察,如有不实,立即降为士卒,如此方可令人人思奋……。”
“爱卿可有推荐之人?”我见孙承宗说的头头是道,很是欢喜。
“李邦华这个人对朝廷忠心耿耿,颇有才干,可当此任,皇上不妨加以擢升。”孙承宗推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
我现在只能听从孙承宗的建议,马上擢升李邦华为兵部侍郎,暂辖京营,希望他能如孙承宗所说,将京营整肃一番,提高京营的战斗力。
当李邦华拿出成绩的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壮士断腕,如果把李邦华放到二十一世纪,估计李邦华会是一个出色的经理人,每个快破产的公司会争着要聘用他,因为他裁员真是毫不手软,不说别的,光是三大营的军马,就被他才两万六千匹一下子裁减到了一万五千匹,当兵的被赶回家的更是躲达二分之一。
不过李邦华确实如孙承宗所说,颇有干才,对军队的诸项要点充分掌握,上到将领的考核,下到军饷的核发,点滴不差,使我认识到,这个人应该大加提拔,将来的作用肯定会更大。
袁崇焕走后不到一个月,发生了两件震动大明帝国的事情,第一个算是天灾,北京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大概能有7级,破坏极其严重;
第二个却是人祸,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五万,影响极其恶劣,造成的后果也难以想象。
我坐在乾清宫的书房内,傻傻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不是要求赈灾的,就是要求调拨援兵对付农民起义的。而内阁拟出的意见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
“难道这就是该死的蝴蝶效应?”
我大吼一声把书案上的奏折推的遍地都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月前的不祥念头如今变成了事实,历史上,1628年北京地区根本没发生过堪比1976唐山地震规模的大地震,1628年,陕西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都是怎么了?难道我这个崇祯比原装的崇祯还倒霉,接下来还有什么?会不会一下子就把我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七章 继续挨巴掌
内阁学士们此时一个个蔫头耷拉脑站在崇祯皇帝面前。刘鸿训、李标、钱龙锡、周道登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全都束手无策。
“陕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事先一点征兆都没有,刘鸿训,你说说。”
刘鸿训点头应声道:“皇上,陕西之事,罪在地方官,陕西巡抚乔应甲,延绥巡抚朱童蒙,全都是魏忠贤的党羽,没有任何才干,专务虐民,不加体恤,私下里加征赋税,才酿成了一伙流贼。
后来陕西巡抚改任刘廷宴,也是一个衰迈无能的官吏,讳言盗贼,每有州县报告警讯,他都训斥来报警的人,说地方刁民没有大志,过不多长时间就会解散。
由于两任巡抚的无能,致使流贼草寇实力越来越大,把大明的江山弄的一塌糊涂,这次警报送达京城,也是因为地方官吏再也无法隐瞒,否则朝廷恐怕还被蒙在鼓里呢!”
听了刘鸿训的解释,我才明白为什么陕西突然会发生农民起义,原来是早有苗头,早就起义了,只不过地方官没有上报,等到捂擦不住了才说,而此时农民起义的规模也大发起来了。
“周道登,你是大学士,你也来说说,眼下朝廷应该怎么办?”我对周道登实在是没有好感,因为这个家伙就是一个饭桶,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还没见他提出过任何有用的建议。
周道登啊了一声,走出一步道:“皇上乃英明之主,天佑大明,地震之中,独北京城受损最轻,皇城更是片瓦未动,想必这小小草寇流贼不成气候……。”他别的能耐没有,拍马屁倒是挺有一手,不过此时显然是拍到了崇祯皇帝的大腿上。
李标等人一看崇祯皇帝的脸色,就知道要糟,可他们对周道登这样的庸碌之辈也看不上,因此谁也没替周道登帮助一二。
“朕英明神武,那还用你干什么,你还是回家哄孙子去吧!这个大学士也不用做了,回家抱老婆去吧!滚!”
我这是第一次没有掩饰自己的粗俗无礼,或者说是暴露了我的本性。
周道登被崇祯皇帝训斥的浑身直哆嗦,唯唯诺诺道:“微臣无能……微臣无能……。”皇帝让他回家抱老婆哄孩子,那就是圣旨,看来他这个内阁大学士是当到头了。
崇祯皇帝口出粗言,刘鸿训等都是惊愕非常,可他们谁也没往心里去,以为是崇祯面对这些压力的发泄之语,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在后世的时候,粗口那是出了名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以后他们恐怕都得面对粗口皇帝了。
大学士钱龙锡见崇祯皇帝不说话了,马上接口道:“皇上,地方官治民不利才酿成了这场祸事,微臣以为事情远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自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全力赈济灾民,不光是陕西一带的灾民,畿辅地区也不能怠慢,万一在畿辅地区造成民变,后果更加严重,皇上现在当选派一位能臣赶赴陕西,大幅改组陕西的官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鸿训马上接口道:“皇上,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官清廉,颇有才干,能为皇上排忧解难,臣保举杨鹤治理陕西。”
我听了刘鸿训的话,觉得历史到了此时似乎回归了原本的轨迹,历史上不就是杨鹤首先治陕的吗!不过杨鹤的政策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这个政策经历史检验是不正确的。
此时的我被胡蝶效应弄的有些心虚,因为事实证明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上的1628年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一旦走错了一小步,别说跑路,有没有命跑路都成问题呀!地震不就是一个预警吗!
“传朕的旨意,杨鹤挂兵部尚书衔,总督陕西军政大权,对未造反的饥民要从优赈济,对那些草寇,一定要全力镇压,一个不留。”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我虽然没干过“这么大的买卖”,可总听闻过,对待这样的事,还是以剿为主比较好,另外就是要对其他未造反农民的优待,方能凸显以剿为主的作用。
崇祯君臣正在商量怎么处理陕西农民起义的时候,王承恩来到崇祯一旁道:“皇上,孙承宗孙大人在外面呢。”
“让他进来吧!”
我暗责怎么把孙承宗给忘了,都怪这死板的内阁制度,因为孙承宗不是内阁大学士,所以无法列席,我也有些疏忽了,早就应该让孙承宗入阁啊!
孙承宗一脸严肃的走了进来,没等崇祯问话,先说道:“皇上,陕西有变。”他的一句话把崇祯等人说的都绷紧了精神。
我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蹦出体外了,陕西有变,该不是又超出了历史的发展范畴了吧!我x它奶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