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诗,我在很多年前就读过,好象是挂在朋友家客厅里的一幅书法。透过龙飞凤舞的草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涯漂泊的游子那种孤独、忧伤的心境和那淡淡的哀愁。在我的思想里,红枫簇拥、钟声萦绕的寒山寺,该是一个何等清净、何等孤寂所在。
2004年秋天,一个飘着淡淡秋雨的下午,一个容易生长愁绪的日子,我到了美丽的苏州城,到了天下闻名的寒山寺。过去,在我想象中的寒山寺,好象座落在大山深处,远处有开阔的江面,江畔停泊着许多小船,当年名落孙山的诗人就是躺在其中一叶孤舟上,远听着寺内传来的悠扬钟声。然而,当我真正的在一堵黄色的照壁上看到“寒山寺”三个大字时,既没有看到大山,也没有看到宽阔的江面和翻腾的江水。
凄迷的秋雨中,只有一座石桥静静矗立着,桥不宽,也不高,是拱形的,桥边有一块牌子上写着“江枫桥”三个红字。据导游说,桥下是便是古运河,由南向北。静静的流水中,几只小船孤独地停在里面。也许当年张继就坐在这样的船上,充满了离愁别绪,充满落魄和伤悲。再看对面的寒山寺,不大,也没有特别雄伟的建筑,好像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庙。难道这就是我梦绕千回的诗境吗?
也许,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理想和现实永远是一对矛盾。为什么诗人张继,当年途经寒山寺,满怀旅愁,触景生情,不经意间写下的这首诗,会千古传颂?而此寺也因此扬名天下,扬名千古。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的我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而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才成为一处人们向往的名胜古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眼前的古寺,从导游的叙述中,我知道它历经1500年,屡废屡兴,一路坎坷,一路沧桑,其中不知承载了多少战乱之忧和民族之痛。那是南宋建炎年间,南北纷争,遭到了溃军的肆意蹂践,墙倒屋塌,一片狼藉;那是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竟纵大火,致使层楼杰阁,荡为烟埃;那是日军铁蹄践踏苏州时,高贵的殿堂屋舍,一度沦为日军的仓库马厩
战火,动乱,国愁,家恨,怎是一个“愁”字了得?有记载,民族英雄岳飞曾到过寒山寺,当他目睹这个百废待兴的千年古刹时,内心澎湃的是报国杀敌情怀;政坛失意后的康有为曾经造访寒山寺,既想在这千年古寺中巡访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也是为了寄托心灵的那份孤寂和落寞。报国无门,仕途无路,一腔的忧患与热血,只能化作满纸的心酸和凄凉。
在静静的秋雨中,我仿佛听到,悲凉的钟声滑过寂静的夜色,残破的古寺之中,孤独的身影在摇曳的风中越拉越长。空远而凄迷,荒凉而孤寂。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们的离愁别绪。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范成大的“朱门白壁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陈夔龙的“一别姑苏感旧游,五年客梦上心头。逢人怕问寒山寺,零落江枫瑟瑟秋”
说不尽、道不完的悲欢离愁,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里缓缓流淌出来,流进游人的心中,叫人欲哭无声,欲叹还休,有一种怆然出世,却又在佛俗两界的边沿凄然盘亘的感觉,似乎是大彻大悟后愁苦而忧伤的灵魂在低语浅唱。走过不惑之年的我,在那个秋天的下午,走遍了寒山寺的各个角落,秋雨润湿了身上的衣服。我在寻找,那盏照耀心灵的孤灯;我在寻觅,那份得以慰藉心灵的关怀,为了自己的天空,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自己的梦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想起了李清照的词。我想到,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钟情于这座千年古寺,是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面对茫茫人世,面对无法逾越的现实,都怀有一样的惆怅和思绪,都在苦苦寻找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烟雨迷蒙,渔火点点,月光清冷,古寺荒凉,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处是心灵的故乡?古人在问,今天的人们同样也在问。
2004年秋天,一个飘着淡淡秋雨的下午,一个容易生长愁绪的日子,我到了美丽的苏州城,到了天下闻名的寒山寺。过去,在我想象中的寒山寺,好象座落在大山深处,远处有开阔的江面,江畔停泊着许多小船,当年名落孙山的诗人就是躺在其中一叶孤舟上,远听着寺内传来的悠扬钟声。然而,当我真正的在一堵黄色的照壁上看到“寒山寺”三个大字时,既没有看到大山,也没有看到宽阔的江面和翻腾的江水。
凄迷的秋雨中,只有一座石桥静静矗立着,桥不宽,也不高,是拱形的,桥边有一块牌子上写着“江枫桥”三个红字。据导游说,桥下是便是古运河,由南向北。静静的流水中,几只小船孤独地停在里面。也许当年张继就坐在这样的船上,充满了离愁别绪,充满落魄和伤悲。再看对面的寒山寺,不大,也没有特别雄伟的建筑,好像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庙。难道这就是我梦绕千回的诗境吗?
也许,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理想和现实永远是一对矛盾。为什么诗人张继,当年途经寒山寺,满怀旅愁,触景生情,不经意间写下的这首诗,会千古传颂?而此寺也因此扬名天下,扬名千古。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的我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而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才成为一处人们向往的名胜古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眼前的古寺,从导游的叙述中,我知道它历经1500年,屡废屡兴,一路坎坷,一路沧桑,其中不知承载了多少战乱之忧和民族之痛。那是南宋建炎年间,南北纷争,遭到了溃军的肆意蹂践,墙倒屋塌,一片狼藉;那是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竟纵大火,致使层楼杰阁,荡为烟埃;那是日军铁蹄践踏苏州时,高贵的殿堂屋舍,一度沦为日军的仓库马厩
战火,动乱,国愁,家恨,怎是一个“愁”字了得?有记载,民族英雄岳飞曾到过寒山寺,当他目睹这个百废待兴的千年古刹时,内心澎湃的是报国杀敌情怀;政坛失意后的康有为曾经造访寒山寺,既想在这千年古寺中巡访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也是为了寄托心灵的那份孤寂和落寞。报国无门,仕途无路,一腔的忧患与热血,只能化作满纸的心酸和凄凉。
在静静的秋雨中,我仿佛听到,悲凉的钟声滑过寂静的夜色,残破的古寺之中,孤独的身影在摇曳的风中越拉越长。空远而凄迷,荒凉而孤寂。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们的离愁别绪。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范成大的“朱门白壁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陈夔龙的“一别姑苏感旧游,五年客梦上心头。逢人怕问寒山寺,零落江枫瑟瑟秋”
说不尽、道不完的悲欢离愁,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里缓缓流淌出来,流进游人的心中,叫人欲哭无声,欲叹还休,有一种怆然出世,却又在佛俗两界的边沿凄然盘亘的感觉,似乎是大彻大悟后愁苦而忧伤的灵魂在低语浅唱。走过不惑之年的我,在那个秋天的下午,走遍了寒山寺的各个角落,秋雨润湿了身上的衣服。我在寻找,那盏照耀心灵的孤灯;我在寻觅,那份得以慰藉心灵的关怀,为了自己的天空,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自己的梦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想起了李清照的词。我想到,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钟情于这座千年古寺,是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面对茫茫人世,面对无法逾越的现实,都怀有一样的惆怅和思绪,都在苦苦寻找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烟雨迷蒙,渔火点点,月光清冷,古寺荒凉,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处是心灵的故乡?古人在问,今天的人们同样也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