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又学会画画了?”朱红看着小画,好奇地问道。
张斯耸耸肩说道:“天生就晓得。”
“不说拉倒,哼,不稀罕。”朱红不在乎地说道。
张斯笑了笑,说道:“我会的东西可多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呢。”
“臭屁。”朱红说道。
张斯呵呵笑了,不再理她,继续画画。
这些都是来源于前世游戏上的图画,说不上内涵,却十分的好看,或者说,十分的酷。
人物依然是古代的人物,衣着也是古代的衣着,却完完全全是现代化的风格,怎么好看怎么来,怎么酷怎么画。
有些画面还特意勾勒了几笔背景,进行小小的渲染,刀断戈裂,白骨铺地;或是大雪飘然,飞鹰凄啸;也有长河落日,孤烟耸立,使得感染力强上了不少。
由于工具有限,再加上张斯在这方面也不大熟悉,所以,从效果来看,比原作要差上许多。他自己看了几张,不禁摇头叹息,画的不好,再加上色彩单调,感觉有些别扭。
但对于“没见识”的朱红来讲,却是个不小的惊喜,在她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岛国的漫画与这类似,可惜她即或有些接触,也是些校园爱情题材。
人物或许酷酷的,但论霸气,就与眼前的历史人物差远了。
“怎么?自己不满意?”朱红问道。
张斯苦笑说道:“画成这个样子,哪里谈得上满意”,摇摇头,续道:“算了,咱也不是专业人士,这么苛求没多大意思,剩下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完成吧。”
将纸张拢了拢,合叠整齐,收了起来。
等再见着秦正远两人,就把这个交给他们,让他们找专业人士重新制作。
有了这几张画纸,别人大概也能明白要的是什么风格,到时候效果应该会有好些。
小说方面又有新的消息,张倩依曾来找过他一次。
张斯做了简单地思考,只是简略地说了几句,便全权托付给姐姐处理了。张倩依是个绝对可信赖的人,至少,她永远会为自己考虑的。
原来,京城一家报刊《京城晚报》,得知了《射雕》的情况,派人南下,希望这篇小说能同时在自己的报上连载。
因为与原来签订的合同并不抵牾,张倩依答应了下来。
《桃源报》毕竟是小报刊,虽然正在发展,已开始在市外发行,但影响力终归有限。
《京城晚报》不同,虽然论销售量,排不进最前列,却是有全国发行能力了。
经过这些天的观察与打听,张倩依算是彻底了解了《射雕》的强势。
火热的武侠小说,不是没有,但能得到读者如此赞扬的小说,可就不多见了。
看着每天寄来的信件,满满堆在办公室里,有赞赏击节,拼命崔更的;有商讨情节,贡献思路的;有问及作者私生活的,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张倩依不是第一天在报社上班了,这种情况却是第一次见到。
几乎整个报社都在围着这篇小说转,她很怀疑,若是弟弟的小说忽然断更了,报社会不会让人砸了?
作如此想法的时候,她心中充满了自豪,毕竟,那可是自己的弟弟。
有很多时候,她都想告诉别人,张若虚就是自己弟弟,亲弟弟。
并不是由于虚荣,而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这种事老憋在心里,可不怎么舒服。
当然,同事们从来也没停止过向她询问情况,只是她的嘴实在紧的很,硬是没露出半个字。这些人的热情,都说明了一件事,《射雕》是部好书。
好书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首先它得有一个平台。
《桃源报》是个平台,可惜太小了点,这与《射雕》的口碑和质量是不相符合的。
而《京城晚报》明显要更适合一些,有了这个平台,《射雕》才能走的更远些,到达它与它质量相匹配的地方。
好在《京城晚报》虽是全国发行,重点却是在北方,尤其是京城地区。这与《桃源报》没有什么冲突之处,反倒形成了互补。
商谈很快的结束了,《京城晚报》虽是大报,稿费却不是很高。好在张倩依如今对这方面在乎的不多,于是,《射雕》干净利落地在京城连载了。
小说的遭遇与以往出奇的相似,开局平淡,反应平平,使得《京城晚报》的工作人员对此非常失望,甚而有些人提议,强制《射雕》下报。
这种事多半是玩笑话,施行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却看出了《京城晚报》人员对这篇小说的态度,也显示出了读者对这篇小说的在意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在缓缓地变化着。
金庸的小说,缺少一现身即能抓住人眼球的惊艳,完全是个慢热的产物。
但越往后看,影响力就越大,产生的对读者的“黏性”是极为少见的。
《晚报》的销量在增加,随着第一封有关《射雕》的读者的来信,信件雪片般飘来,到后来就像被狂风卷来似的,又猛又烈。
前后的反差,使工作人员诧异,也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从此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如“强制下报”这类的话,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愚蠢的笑话。
而《射雕》的强势崛起,就像平地拔起的山峰,使人莫名其妙,同时,也吸引了平论家们的注意。
当然,在评论家之前,读者已经给了一些评价。
“《射雕》的第一回,我便开始看了,越看越激动,因为我知道,我在见证着一位通俗小说大师的崛起……”
————资深武侠迷
“唔,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吸引我的是那些情感的描写,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很精彩,至少不是那些无聊的打斗可比的。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至于是不是好的武侠小说,我就不知道了,希望作者以后能专心写一些言情小说……”
————一位女读者
“可以大胆而肯定地说,这将是一部经典!”
————《京城晚报》主编
“就像一道惊雷,无声处平地而起,照耀了万千读者。张若虚先生的作品,细腻动人,读者若品香茗,淡涩中自有千般滋味。还望再接再励……”
————九剑书生
“张先生的作品,似乎与以往的小说不大相同。但读来全无隔阂,反倒有种亲切感,大概得益于作者的深厚功底,与透着古风的文字风格……”
————毛笔
“张若虚,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位雅士,透着书卷气息。小说写的虽是武侠,但文风缱绻,十分迷人……”
“好书,不解释……”
“作者要努力,我等坐等更新……”
“加油,继续期待中……”
“经典正在诞生……”
“……”
评论五花八门,大部分是些读后随感,说的很零散,也有些眼光独到的,颇有几分见地。总体而言,可谓一片好评,喝彩处处可闻。
当然,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这些评论多出于《射雕》读者之手,若是不喜爱,谁有兴趣写评论?
《射雕》凭借良好的口碑,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读者人数猛地涨了一倍以上,张斯获得的利润,如今已经定型,不大可能增多什么,但获得的影响力就难以现在就下定论了,一切都在发展当中。
许多人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天地传奇》首先通过《京城晚报》的关系找到了张倩依。
原先的意思,是希望能买下《射雕》的版权。
张倩依跟本没容他们商量,直接拒绝了,连价钱都没问。
这是张斯提前交代好的,无论如何,版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前世的人,大都知道,金庸的小说,拍电视剧是可以一部拍上七八遍,并且还能保证收视飘红的。再加上各种改编,包括电影,漫画,游戏……会获得多大利润,凭膝盖也能知道。
不过,在杂志上连载的事却定了下来。
杂志与报刊的读者群不一样,尤其《天地传奇》这种双月刊,等它发行的时候,报纸已连载了好久。
杂志的时效性与报刊无法比,可胜在容量大,尤其连载长篇小说,占了很大的利处,所以许多人都愿意买杂志,而不选择报纸。
与《天地传奇》一样有眼光,或者更有眼光的,则是那些盗版商们。
在《天地传奇》之前,《射雕》已经有集结出版的小书了,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些人敏锐的嗅觉。
凭着这份“无本生意”,许多人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
张斯自然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可惜的是,他只能任其发生,而没有丝毫办法。
华国这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再加上执行不力,还有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根本就是一团刺猬,想上去咬两口,可惜不知如何下口。
当然,于张斯而言,也不是全无益处。
至少,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射雕》这本小说,也知道了“张若虚”这位作者。
一位作者名气是否大,他的作品是否畅销,看官方的记录,往往不如看盗版程度来的准确些。
盗版界才是一个真正的战场,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不管你是文豪,还是无名小卒,一切以作品是否受欢迎来抉择。
按目前这种状况,张斯的小说还不是排在最前的,却是发展速度最快的。
就像凭空出现的一般,没有任何借力,没有任何名人支持,是一匹黑的不能再黑的马。
盗版商提到这本书,目中满是敬意,不是说他们多么爱看武侠小说,而是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表示尊敬。
为了表示这份敬意,唯有努力继续盗版了。
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反正“张若虚”是成功了,这三个字正在慢慢为人们所熟知。
如果一直按这样发展下去,张斯定然喜闻乐见。
有道是“福兮,祸之所依”,令人无奈的事,往往就藏在其中。
在持续的好评中,终于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了。
“武侠小说真正的起源很晚,是一种不值得兴起的体材,一个文学史上的畸形儿。它之所以能出现,纯粹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意淫的产物。
在想象中成为一代大侠,飞檐走壁,快意恩仇,一纵便是十余丈,一刀能杀数十人。大抵,没有那种类型的小说,能如此的无聊。
而且,也浅薄的可笑,根本无视生活常识。
出入皇家大院,竟能来去自如,外出随便吃顿饭,也动辄花上好几两银子。
这种可笑的地方,随处可见,不必细说。读者也正可借着这些小说,躲避现实苦恼,整日意淫着大侠梦。
国民乐此不疲,于这个民族而言,实在说得上可悲哀的了。
自开放以来,港台武侠小说随着影像明星等,纷纷在大陆抢滩。
一番你争我夺,腥风血雨,好不热闹。许多人见钱眼开,看港台诸位同行囊中饱满,心动不已,纷纷摩拳擦掌,也要“投笔从戎”,试一试身手。
所幸大部分人不适合混这碗饭,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如今却出现一位人物,名叫“张若虚”,写了一部小说《射雕英雄传》,坊间评价极高,观者如堵。
我‘未能免俗’,也寻了一份杂志来看,见识一下到底是“何方神圣”,莫非,真出现了什么天才?可惜的是,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
俗套的故事,俗套的对话,俗套的情节,一如既往的弱智。
言语拖沓,明明白的像开水一样,偏偏拽几句古人套话在里面,以显示自己的‘功底’,反而弄的不伦不类,连个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真是莫名其妙,竟有这么多人追捧,还恬不知耻地叫喧着什么‘经典’,什么‘大师’。
这些人真该回去好好读读书,‘大师’是这么好当的,一个写武侠小说这种不入流东西的作者,也配得到这种称呼?
更令人想笑的是,作者竟用了‘张若虚’这个笔名,只是不知,诗人若泉下有知,会不会被恶心到。
也有人说什么这是新武侠,与以往的不同……”
————君莫愁(国内知名评论家)
文章不长,总该加起来也不过千余字。
写的也说不上好,观点很零散,关键是语言透着股不羁的作风,冷嘲热讽,指桑骂槐,仿佛一切都不能入他眼中似的。
也正是这种辛辣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尤其一些青少年,不辨是非,单凭读的爽,便信了他的观点,完全不知深入思考一下。
他对《射雕》说的不多,只泛泛谈了一下。
正是这种似乎很不屑,而又嫌恶地随便一提,恰恰最容易让人记住。
看过原作的人,情况要好些,即算同意他的观点,大抵上还会继续看的。那些没看过的人,则下意识地在心里将《射雕》打上“低俗”的标签,本来兴起的一丝兴趣,不禁消散了不少。
而君莫愁作为一位知名的评论家,其影响力非一般读者可比,更因为如此,使得他说的话,显得具有“权威性”,一般读者看了,深信不疑。
许多与他有同感的读者,也跳出来助阵。
“莫愁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武侠小说这种没文化的东西,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一群无知的人,在这儿自娱自乐,听了真让人恶心……”
————小贱
“《射雕》是一本很差的武侠小说,节奏缓慢,语言拖拖。作者可能是有意炫耀,写了很多不关题的东西,读着很无聊。真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捧,我想,大概这些人读的小说有限,鉴赏力让人不敢恭维……”
————天寒
“说的酣畅淋漓,道出了我的心声……”
————大前门
“武侠小说的影响很坏,通篇讲着打打杀杀的事,而受众的年龄又偏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暴力倾向等与社会治安有破坏的心理。所以,国内的小孩子,最早接触的,不是善与美,而是这些残酷的东西。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会涉及到社会,在我看来,写武侠小说的人,都是些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
————大胆
“国内的通俗小说,本就没什么可观处。叙事全凭作者臆想,逻辑性很差,那种‘想当然’的感觉,透露出太多的无知。而正是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偏偏有着大量拥趸,想想真悲哀。国人应该开阔一下眼界,丢下手中的垃圾,去看看国外的东西,方知道自己原来如此浅薄……”
————五月花号
“国人水平如此,没有办法……”
“《射雕》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
“那么多好书不去读,却来追捧武侠小说……”
正当《射雕》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停滞或缩小了发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以前的时候,无论好评差评,全是一些普通读者写的。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心情,至于小说到底如何,根本没怎么讨论,自然也不存在什么辩论反驳的问题。
普通读者的情况,依然这样,不冷不淡的。
而那些死忠的读者,对于君莫愁的文章与这些读者的批评,则忍耐不住了,要插上几句话。
“武侠小说俗不俗,是不是畸形儿,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读小说,说到底,本就是为了消遣娱乐,《水浒传》如此,《红楼梦》也是如此。说到‘意淫’,《射雕》怕还比不上这两本书吧?
说‘大师’‘经典’之类的,确实还早了些,毕竟小说还在连载中,结果如何,还无从得知。
再者,这些称呼不过是读者的一些期望,或是表达一种热切的喜爱罢了,与张若虚先生成不成大师,并无多大关联。
君先生大可不必如此冷嘲热讽,毕竟是有‘身份’的人,草率言语,反倒易‘令人笑掉大牙’。
张若虚先生是‘何方神圣’,我自然也无从得知。
他写的小说俗不俗套,小子才疏学浅,不敢乱下判断。但有一点可以知道,张先生受了君先生的讥笑讽刺,却并未现身为自己急急辩解,或反口相机。
这份气度心胸,至少比君先生来的宽广些吧?
君先生既然不屑其文,然其品性,倒还值得君先生好好学学……”
————无名小卒
看这位“小卒”的辩驳,语气平和,只偶尔刺一下,却十分伶俐。而其中的戏谑讽刺,更是有意地学君莫愁,看了令人感到十分好玩,也替那些读者出了口气。
至于其他读者,可就不像他这样绕弯弯,笑着脸讽刺人了。
“有些人就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说什么言语,说什么情节,都是借口。把人家说那么没用,不就为了凸显自己么?那你倒是写个不俗套的来看啊……”
————无名氏
“借骂人扬名,令人不齿……”
————虬髯客
“最讨厌‘砖家’,明明无知的很,偏凭着名头到处招摇撞骗……”
“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却不知道自己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种人真无聊……”
“没事就回家读读书,什么都不知道,也敢跑出来乱说…………”
“我猜这里面有个人恩怨,或许,现实生活中,《射雕》的作者得罪了君先生,比如绿帽子之类的……”
“……”
本来没多少人关注的评论,因为读者的激烈反驳,越来越火热。
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参与,渐渐的,读者与君莫愁的论战,成为了读者与读者的论战。大家你来我往,拳打脚踢,各显神通。
许多知名作者,也遭了无妄之灾,便卷入了其中。
就连一些前辈大师,也频频被牵扯到,名字,言语,文章被当作论据,反复出现。
各类报纸开始报导这一事件,而不仅仅是发表各类读者的看法。
寂静了很久的文坛,受了影响,忽然了活跃了起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张斯耸耸肩说道:“天生就晓得。”
“不说拉倒,哼,不稀罕。”朱红不在乎地说道。
张斯笑了笑,说道:“我会的东西可多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呢。”
“臭屁。”朱红说道。
张斯呵呵笑了,不再理她,继续画画。
这些都是来源于前世游戏上的图画,说不上内涵,却十分的好看,或者说,十分的酷。
人物依然是古代的人物,衣着也是古代的衣着,却完完全全是现代化的风格,怎么好看怎么来,怎么酷怎么画。
有些画面还特意勾勒了几笔背景,进行小小的渲染,刀断戈裂,白骨铺地;或是大雪飘然,飞鹰凄啸;也有长河落日,孤烟耸立,使得感染力强上了不少。
由于工具有限,再加上张斯在这方面也不大熟悉,所以,从效果来看,比原作要差上许多。他自己看了几张,不禁摇头叹息,画的不好,再加上色彩单调,感觉有些别扭。
但对于“没见识”的朱红来讲,却是个不小的惊喜,在她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岛国的漫画与这类似,可惜她即或有些接触,也是些校园爱情题材。
人物或许酷酷的,但论霸气,就与眼前的历史人物差远了。
“怎么?自己不满意?”朱红问道。
张斯苦笑说道:“画成这个样子,哪里谈得上满意”,摇摇头,续道:“算了,咱也不是专业人士,这么苛求没多大意思,剩下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完成吧。”
将纸张拢了拢,合叠整齐,收了起来。
等再见着秦正远两人,就把这个交给他们,让他们找专业人士重新制作。
有了这几张画纸,别人大概也能明白要的是什么风格,到时候效果应该会有好些。
小说方面又有新的消息,张倩依曾来找过他一次。
张斯做了简单地思考,只是简略地说了几句,便全权托付给姐姐处理了。张倩依是个绝对可信赖的人,至少,她永远会为自己考虑的。
原来,京城一家报刊《京城晚报》,得知了《射雕》的情况,派人南下,希望这篇小说能同时在自己的报上连载。
因为与原来签订的合同并不抵牾,张倩依答应了下来。
《桃源报》毕竟是小报刊,虽然正在发展,已开始在市外发行,但影响力终归有限。
《京城晚报》不同,虽然论销售量,排不进最前列,却是有全国发行能力了。
经过这些天的观察与打听,张倩依算是彻底了解了《射雕》的强势。
火热的武侠小说,不是没有,但能得到读者如此赞扬的小说,可就不多见了。
看着每天寄来的信件,满满堆在办公室里,有赞赏击节,拼命崔更的;有商讨情节,贡献思路的;有问及作者私生活的,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张倩依不是第一天在报社上班了,这种情况却是第一次见到。
几乎整个报社都在围着这篇小说转,她很怀疑,若是弟弟的小说忽然断更了,报社会不会让人砸了?
作如此想法的时候,她心中充满了自豪,毕竟,那可是自己的弟弟。
有很多时候,她都想告诉别人,张若虚就是自己弟弟,亲弟弟。
并不是由于虚荣,而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这种事老憋在心里,可不怎么舒服。
当然,同事们从来也没停止过向她询问情况,只是她的嘴实在紧的很,硬是没露出半个字。这些人的热情,都说明了一件事,《射雕》是部好书。
好书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首先它得有一个平台。
《桃源报》是个平台,可惜太小了点,这与《射雕》的口碑和质量是不相符合的。
而《京城晚报》明显要更适合一些,有了这个平台,《射雕》才能走的更远些,到达它与它质量相匹配的地方。
好在《京城晚报》虽是全国发行,重点却是在北方,尤其是京城地区。这与《桃源报》没有什么冲突之处,反倒形成了互补。
商谈很快的结束了,《京城晚报》虽是大报,稿费却不是很高。好在张倩依如今对这方面在乎的不多,于是,《射雕》干净利落地在京城连载了。
小说的遭遇与以往出奇的相似,开局平淡,反应平平,使得《京城晚报》的工作人员对此非常失望,甚而有些人提议,强制《射雕》下报。
这种事多半是玩笑话,施行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却看出了《京城晚报》人员对这篇小说的态度,也显示出了读者对这篇小说的在意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在缓缓地变化着。
金庸的小说,缺少一现身即能抓住人眼球的惊艳,完全是个慢热的产物。
但越往后看,影响力就越大,产生的对读者的“黏性”是极为少见的。
《晚报》的销量在增加,随着第一封有关《射雕》的读者的来信,信件雪片般飘来,到后来就像被狂风卷来似的,又猛又烈。
前后的反差,使工作人员诧异,也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从此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如“强制下报”这类的话,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愚蠢的笑话。
而《射雕》的强势崛起,就像平地拔起的山峰,使人莫名其妙,同时,也吸引了平论家们的注意。
当然,在评论家之前,读者已经给了一些评价。
“《射雕》的第一回,我便开始看了,越看越激动,因为我知道,我在见证着一位通俗小说大师的崛起……”
————资深武侠迷
“唔,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吸引我的是那些情感的描写,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很精彩,至少不是那些无聊的打斗可比的。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至于是不是好的武侠小说,我就不知道了,希望作者以后能专心写一些言情小说……”
————一位女读者
“可以大胆而肯定地说,这将是一部经典!”
————《京城晚报》主编
“就像一道惊雷,无声处平地而起,照耀了万千读者。张若虚先生的作品,细腻动人,读者若品香茗,淡涩中自有千般滋味。还望再接再励……”
————九剑书生
“张先生的作品,似乎与以往的小说不大相同。但读来全无隔阂,反倒有种亲切感,大概得益于作者的深厚功底,与透着古风的文字风格……”
————毛笔
“张若虚,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位雅士,透着书卷气息。小说写的虽是武侠,但文风缱绻,十分迷人……”
“好书,不解释……”
“作者要努力,我等坐等更新……”
“加油,继续期待中……”
“经典正在诞生……”
“……”
评论五花八门,大部分是些读后随感,说的很零散,也有些眼光独到的,颇有几分见地。总体而言,可谓一片好评,喝彩处处可闻。
当然,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这些评论多出于《射雕》读者之手,若是不喜爱,谁有兴趣写评论?
《射雕》凭借良好的口碑,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读者人数猛地涨了一倍以上,张斯获得的利润,如今已经定型,不大可能增多什么,但获得的影响力就难以现在就下定论了,一切都在发展当中。
许多人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天地传奇》首先通过《京城晚报》的关系找到了张倩依。
原先的意思,是希望能买下《射雕》的版权。
张倩依跟本没容他们商量,直接拒绝了,连价钱都没问。
这是张斯提前交代好的,无论如何,版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前世的人,大都知道,金庸的小说,拍电视剧是可以一部拍上七八遍,并且还能保证收视飘红的。再加上各种改编,包括电影,漫画,游戏……会获得多大利润,凭膝盖也能知道。
不过,在杂志上连载的事却定了下来。
杂志与报刊的读者群不一样,尤其《天地传奇》这种双月刊,等它发行的时候,报纸已连载了好久。
杂志的时效性与报刊无法比,可胜在容量大,尤其连载长篇小说,占了很大的利处,所以许多人都愿意买杂志,而不选择报纸。
与《天地传奇》一样有眼光,或者更有眼光的,则是那些盗版商们。
在《天地传奇》之前,《射雕》已经有集结出版的小书了,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些人敏锐的嗅觉。
凭着这份“无本生意”,许多人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
张斯自然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可惜的是,他只能任其发生,而没有丝毫办法。
华国这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再加上执行不力,还有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根本就是一团刺猬,想上去咬两口,可惜不知如何下口。
当然,于张斯而言,也不是全无益处。
至少,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射雕》这本小说,也知道了“张若虚”这位作者。
一位作者名气是否大,他的作品是否畅销,看官方的记录,往往不如看盗版程度来的准确些。
盗版界才是一个真正的战场,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不管你是文豪,还是无名小卒,一切以作品是否受欢迎来抉择。
按目前这种状况,张斯的小说还不是排在最前的,却是发展速度最快的。
就像凭空出现的一般,没有任何借力,没有任何名人支持,是一匹黑的不能再黑的马。
盗版商提到这本书,目中满是敬意,不是说他们多么爱看武侠小说,而是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表示尊敬。
为了表示这份敬意,唯有努力继续盗版了。
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反正“张若虚”是成功了,这三个字正在慢慢为人们所熟知。
如果一直按这样发展下去,张斯定然喜闻乐见。
有道是“福兮,祸之所依”,令人无奈的事,往往就藏在其中。
在持续的好评中,终于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了。
“武侠小说真正的起源很晚,是一种不值得兴起的体材,一个文学史上的畸形儿。它之所以能出现,纯粹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意淫的产物。
在想象中成为一代大侠,飞檐走壁,快意恩仇,一纵便是十余丈,一刀能杀数十人。大抵,没有那种类型的小说,能如此的无聊。
而且,也浅薄的可笑,根本无视生活常识。
出入皇家大院,竟能来去自如,外出随便吃顿饭,也动辄花上好几两银子。
这种可笑的地方,随处可见,不必细说。读者也正可借着这些小说,躲避现实苦恼,整日意淫着大侠梦。
国民乐此不疲,于这个民族而言,实在说得上可悲哀的了。
自开放以来,港台武侠小说随着影像明星等,纷纷在大陆抢滩。
一番你争我夺,腥风血雨,好不热闹。许多人见钱眼开,看港台诸位同行囊中饱满,心动不已,纷纷摩拳擦掌,也要“投笔从戎”,试一试身手。
所幸大部分人不适合混这碗饭,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如今却出现一位人物,名叫“张若虚”,写了一部小说《射雕英雄传》,坊间评价极高,观者如堵。
我‘未能免俗’,也寻了一份杂志来看,见识一下到底是“何方神圣”,莫非,真出现了什么天才?可惜的是,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
俗套的故事,俗套的对话,俗套的情节,一如既往的弱智。
言语拖沓,明明白的像开水一样,偏偏拽几句古人套话在里面,以显示自己的‘功底’,反而弄的不伦不类,连个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真是莫名其妙,竟有这么多人追捧,还恬不知耻地叫喧着什么‘经典’,什么‘大师’。
这些人真该回去好好读读书,‘大师’是这么好当的,一个写武侠小说这种不入流东西的作者,也配得到这种称呼?
更令人想笑的是,作者竟用了‘张若虚’这个笔名,只是不知,诗人若泉下有知,会不会被恶心到。
也有人说什么这是新武侠,与以往的不同……”
————君莫愁(国内知名评论家)
文章不长,总该加起来也不过千余字。
写的也说不上好,观点很零散,关键是语言透着股不羁的作风,冷嘲热讽,指桑骂槐,仿佛一切都不能入他眼中似的。
也正是这种辛辣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尤其一些青少年,不辨是非,单凭读的爽,便信了他的观点,完全不知深入思考一下。
他对《射雕》说的不多,只泛泛谈了一下。
正是这种似乎很不屑,而又嫌恶地随便一提,恰恰最容易让人记住。
看过原作的人,情况要好些,即算同意他的观点,大抵上还会继续看的。那些没看过的人,则下意识地在心里将《射雕》打上“低俗”的标签,本来兴起的一丝兴趣,不禁消散了不少。
而君莫愁作为一位知名的评论家,其影响力非一般读者可比,更因为如此,使得他说的话,显得具有“权威性”,一般读者看了,深信不疑。
许多与他有同感的读者,也跳出来助阵。
“莫愁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武侠小说这种没文化的东西,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一群无知的人,在这儿自娱自乐,听了真让人恶心……”
————小贱
“《射雕》是一本很差的武侠小说,节奏缓慢,语言拖拖。作者可能是有意炫耀,写了很多不关题的东西,读着很无聊。真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捧,我想,大概这些人读的小说有限,鉴赏力让人不敢恭维……”
————天寒
“说的酣畅淋漓,道出了我的心声……”
————大前门
“武侠小说的影响很坏,通篇讲着打打杀杀的事,而受众的年龄又偏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暴力倾向等与社会治安有破坏的心理。所以,国内的小孩子,最早接触的,不是善与美,而是这些残酷的东西。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会涉及到社会,在我看来,写武侠小说的人,都是些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
————大胆
“国内的通俗小说,本就没什么可观处。叙事全凭作者臆想,逻辑性很差,那种‘想当然’的感觉,透露出太多的无知。而正是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偏偏有着大量拥趸,想想真悲哀。国人应该开阔一下眼界,丢下手中的垃圾,去看看国外的东西,方知道自己原来如此浅薄……”
————五月花号
“国人水平如此,没有办法……”
“《射雕》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
“那么多好书不去读,却来追捧武侠小说……”
正当《射雕》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停滞或缩小了发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以前的时候,无论好评差评,全是一些普通读者写的。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心情,至于小说到底如何,根本没怎么讨论,自然也不存在什么辩论反驳的问题。
普通读者的情况,依然这样,不冷不淡的。
而那些死忠的读者,对于君莫愁的文章与这些读者的批评,则忍耐不住了,要插上几句话。
“武侠小说俗不俗,是不是畸形儿,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读小说,说到底,本就是为了消遣娱乐,《水浒传》如此,《红楼梦》也是如此。说到‘意淫’,《射雕》怕还比不上这两本书吧?
说‘大师’‘经典’之类的,确实还早了些,毕竟小说还在连载中,结果如何,还无从得知。
再者,这些称呼不过是读者的一些期望,或是表达一种热切的喜爱罢了,与张若虚先生成不成大师,并无多大关联。
君先生大可不必如此冷嘲热讽,毕竟是有‘身份’的人,草率言语,反倒易‘令人笑掉大牙’。
张若虚先生是‘何方神圣’,我自然也无从得知。
他写的小说俗不俗套,小子才疏学浅,不敢乱下判断。但有一点可以知道,张先生受了君先生的讥笑讽刺,却并未现身为自己急急辩解,或反口相机。
这份气度心胸,至少比君先生来的宽广些吧?
君先生既然不屑其文,然其品性,倒还值得君先生好好学学……”
————无名小卒
看这位“小卒”的辩驳,语气平和,只偶尔刺一下,却十分伶俐。而其中的戏谑讽刺,更是有意地学君莫愁,看了令人感到十分好玩,也替那些读者出了口气。
至于其他读者,可就不像他这样绕弯弯,笑着脸讽刺人了。
“有些人就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说什么言语,说什么情节,都是借口。把人家说那么没用,不就为了凸显自己么?那你倒是写个不俗套的来看啊……”
————无名氏
“借骂人扬名,令人不齿……”
————虬髯客
“最讨厌‘砖家’,明明无知的很,偏凭着名头到处招摇撞骗……”
“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却不知道自己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种人真无聊……”
“没事就回家读读书,什么都不知道,也敢跑出来乱说…………”
“我猜这里面有个人恩怨,或许,现实生活中,《射雕》的作者得罪了君先生,比如绿帽子之类的……”
“……”
本来没多少人关注的评论,因为读者的激烈反驳,越来越火热。
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参与,渐渐的,读者与君莫愁的论战,成为了读者与读者的论战。大家你来我往,拳打脚踢,各显神通。
许多知名作者,也遭了无妄之灾,便卷入了其中。
就连一些前辈大师,也频频被牵扯到,名字,言语,文章被当作论据,反复出现。
各类报纸开始报导这一事件,而不仅仅是发表各类读者的看法。
寂静了很久的文坛,受了影响,忽然了活跃了起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