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段时间,华夏大地忽然涌现出一大批人物,凭借丰厚超凡的学养,深邃辽阔的思索,写出了大量为世人瞩目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获得赞誉无数,同时,也成为华夏文坛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考察其背景,有一点相同,都受过类似的教育。这些人被文学史家统称为‘山间派’,又名‘秋枫学派’。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为后代读者津津乐道的‘第四时代’。”
    ————《华夏现代文学史话》
    张斯兴办义学的事情被曝光,意味着新一轮的风潮即将涌起。
    嗅觉最灵敏的,依然是媒体,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张斯身上找话题。这也确实是个神奇的人物,只要他还活着,总会隔三差五地上头条。而作为各个媒体的常客,从业人员对的信息可谓了若指掌,已摸出了套路,知道如何迅速地反应。
    当人们莫衷一是,尚在犹疑不信的时刻,他们已将准确的数字摆在读者面前。
    “据实际调查得知,张斯兴办义学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时段,正处桃源高架桥事件之后,由于手头紧张,只建了四所。其中两所在桃源县内,另两所则在临县。
    第二时段,则在贴近年关的时刻,由于书本带来不少收益,同时在数个省内建造。单个的小学,花费有限,一百余所同时建,则属于实实在在的大工程。人力上并没有什么问题,经济上则是极大负担。
    据负责人之一的王闯透露,若非电影与唱片的收益源源不断汇来,工程差点便中断了。好在资金没有断链,施工也就保持着速度。
    经记者实地调查,第一时段的学校,数月前便已投入使用,效益尚算良好。第二时段的学校,由于跨地域较广,情况存在差别。有些已开始上课,走上正轨,有些则还在装修,招生工作尚未展开。
    学校总数为一百五十七所,横跨六个省份,花费约有五千万。根据前段时间对张斯身家的推算,已花费一大半,具体的数字,无法确认,可能比如今的推算更大……”
    此篇文章一出,民众心情复杂。
    尤其那些参与讨论张斯身家的人,仿佛被人甩了个耳光,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前些时候,自己还嚷着他“变的抠门了”“得了妻管严”,可人家在不声不响之中,干了这么一件大事,自己能不汗颜么?
    兴办义学,具体的细节大家可能很少知晓,但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十分困难。简单一点说,就是张斯掏钱,在做没有回报的善事。
    “我现在心里止不住地乐,一群人在报纸上胡说乱吹,现出一副能看透一切的模样。无知的读者,或许还为作者鼓过掌。可惜那高高在上的姿态,除了让他们摔的鼻青脸肿外,没有丝毫用处。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说大话的人,在别人默默做事的时候,炫耀自己的清闲。但我明白,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应该不会用鄙夷的态度,去嘲弄别人的愚蠢。这样做的人,只能证明一件事,自己很愚蠢。
    出了这件事,我仍能听到有人说张斯‘人傻钱多’,责备他‘好好的日子不过,尽管闲事’。我只能说,你们是生活在泥沼里的臭虫,不理解洁白鸟儿的飞翔。庸俗的日常,蒙蔽了多数人的良善。
    我也是一只臭虫,同样生活在泥沼里,从来不知飞翔的滋味。也许,我同样没用资格说别人。但我不会用自己浅薄的胸怀,去臆断别人的高尚举动。一只鸟儿飞过,我羡慕的同时,会努力为他鼓掌,尽管他并不能听到。
    我即算是臭虫,也要多喊几声,飞吧,飞吧,美丽的鸟……”
    这本是一篇讽刺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讽刺的狠心,最终倒变成了抒情的散文。
    民众对张斯的行为,还是比较推崇的,因为他们做不来。
    比张斯有钱的人,在华夏能一抓一大把,数不胜数。若说将自己的全身家当拿出来,修建公共设施,兴办义学,则属于扯淡的想法。
    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就为了获得两句赞扬?
    “张斯这个人优点很多,使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低调。许多人或许要疑惑了,张斯天天上头条,怎么还叫低调呢?
    可是你得仔细瞧瞧,哪次是他自愿上的?你再仔细想想,哪次他夸耀过自己?
    见过人行善事,没见过这样行善事的。自始至终自己都不曾提及,就连被人误会,揶揄讥笑的时候,也闭口不言。
    兴办义学,是多么光彩的事,他却不愿被人知晓。学问才华且不说,这人品总是一等一的。前人曾说‘锦衣夜行’,大概便是他这种状态吧。
    但我提出这一条,实则为了批评他。
    人品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批评呢?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个个都像他这样,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做事的。有些人行善,带有明显的目的。但这没什么不好,判断一件事的好坏,应该看它造成的结果。
    那些带有目的人,确实也做了好事,许多人受了益处。
    张先生这件事被报道出来,却使事情发生了转变。他的行为自然高尚,可一般人是做不来的。民众见了,都夸耀他行善积德,不求回报,对于那些带有目的人,不免有些责难,甚而是谩骂。
    那么,这件事的后果会怎么?
    很简单,张先生继续做好事,而其他做好事的人都消失不见了。而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忙的人太多,张先生一个人又能照顾到?
    所以我说,张先生在这件事上做的不好,考虑不够充分。为了爱惜自己的羽毛,却令许多人失去了帮助,实在有些得不偿失。这样说他,我也感觉有些过分,好在我们民族本有‘责备贤者’的传统,使我说话的时候,感觉压力小些……”
    虽然是说“责备”张斯,其实还是在赞赏他。
    作者写的很柔和,并不能让人感到讨厌。而他的思路,也很奇特,许多读者感觉莫名其妙。但细心想来,却又不无道理。
    一些富商行善,是为了求平安,或是为了企盼获得更多的利润;一些明星行善,是为了作秀,吸引眼球;一些领导行善,是为了……各类目的都有,说来令人反感。但白花花的银子毕竟是捐出来了,许多贫困家庭避免了妻离子散,许多山区孩童避免了无学可上,许多孤寡老人避免了流离失所……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关乎许多人的切身利益。
    张斯做的固然好,人品没有什么瑕疵,但别人不是他,也不愿意是他。当民众以他作标杆,去衡量别人的时候,只能将其他人吓走。
    所以,行善关键看结果,对于细节过程,不该细细地苛求。
    “张斯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有此行动,得个‘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导师’称号,名实相符,令人佩服。
    现在身边有许多年轻人,立志要好好学习,然后去支援山区教育。他们中很多人很幼稚,不理解其中的艰难,说不定被父母责备几句,也就收起了这个念头。但能有这种想法,就是个好趋势,总比无所事事,空度年华来的强。
    可以说,张斯做了个好榜样,帮了无数山区的孩子,同时也拯救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那种颓废空虚的幻灭感,被他接连的举动一扫而空,有些人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一定会感谢他的。
    张斯从今而后,也该得个‘教育家’的称号。
    拯救青年的灵魂,还不至于‘功在千秋’,若是给了贫困区一个机会,便可以这么说了。随着时代进步,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在提高,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但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就十分悲哀了。
    城市的孩子一出生,便接触着先进的事物,锻炼了这个时代的思维,他们拥有太多便利的条件。贫困区的孩子,则完全是令一个模样,他们的起点差的太远,以至于拼命地追赶,也只能跑在最后面。
    随着进步的加速,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大贫富差距。
    而张斯将义学办的遍地开花,则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尽管仍没有任何优势。但至少他们也有了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是伟大的,可能在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治家只配处理眼前的局面,这样关乎未来民族格局的事情,非张斯这样的文化人士,不能做到。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大,很多人听了,或许要发笑的。兴办所谓的‘希望小学’,竟有那么大的能量?
    我会坚定地说有,因为‘希望’两字,就值了。
    只要贫困区的人们,能理会这两个字,将它牢牢记在心里,一切就有可能。再深沉的苦难,也会因此消散……”
    张斯的行为,是出于心灵上的悸动,根本不曾考虑过这许多。
    在他看来,既然自己有此能力,多做一些事情,也无不可。但因此便说作者胡说八道,就显得草率了。
    张斯的功绩,已不能按他心中的想法来判断,只能根据事情的结果来辨别。若事情真如作者所说,那倒真是“功在千秋”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章节目录

文娱行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张秋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秋枫并收藏文娱行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