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不能明说
镇安城是大夏最北的城镇也是离匈奴最近的城镇,这里生活着的人,除了世代在此的原住民,就是镇守边疆的将士和他们的家眷。
现在这个季节,大夏的都城宁平城还在感受夏季的余韵,镇安城已经完全进入秋天,再过不久这里就会降下大夏今年的第一场雪。
每年到这会儿,镇安城的百姓们都很忙碌,他们会用尽各种办法收集食物和保暖的东西,期望能熬过寒冷的冬季。
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老者说,今年冬季会格外寒冷之后,镇安城的百姓们就更加忙碌了。
不仅要忙着准备过冬的东西,更要赶紧准备武器。
他们知道,年景好的时候匈奴都会时不时的来劫掠,今年天气异常,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匈奴的日子更不好过,对方一定会南下来抢夺他们的东西。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仅会靠镇守的将士也会靠自己,不管以后用不用得上,多准备一些武器他们心里才会踏实。
按理说这般忙碌的日子,镇安城里的气氛应该很紧张、很萧条才对,然而今天整个镇安城都显得有些躁动。
“王兄,这是怎么了?我怎么见许多人都往那边去了?”
一个男子正在家里整理木柴,就听到外面的吵闹声,走出来一看,见许多人急匆匆往城中心走去。
他有些不解,看到一个认识的人也要过去,赶紧把人拽住询问。
“哦,是李土啊。今天大将军发告示了,说在将军府外教大家制作豆腐和火炕。”
“豆腐?火炕?那是什么?”这两种东西李土一样都没有听说过。
“听说豆腐是吃的,吃了能延年益寿,火炕是用来取暖的,有了它冬天用很少的柴火就能暖和!”
如果说宁平城的百姓,对冬天吃饱、不冻死的需求是迫切+1的话,那镇安城百姓的需求就是迫切+100。
大夏生存环境再不好,和镇安城的百姓相比,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宁平城百姓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至少他们绝大部分人不会被冻死、饿死,不用担忧随时有敌人骚扰、入侵。
镇安城的百姓则不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残的邻居,让他们生活的异常艰难。
好在人的适应性很强,镇安城的百姓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久了,也就习惯了,还练就出坚韧的性格和彪悍的作风,遇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沓。
身为镇安城土生土长的百姓,李土听到有延年益寿和取暖的东西,二话没说,扔下自己手里的东西,家门都没关便和相识的人一起向城中心跑去。
镇安城最早是辰朝建立,后来匈奴趁中原大乱多次进犯,原来的旧城早已破烂不堪,不能住人更不能抵抗外敌。
现在的新城是姜启打下大半个中原之后,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重新建立的。
为了方便管理百姓,新建的城池里大将军府在最中心位置,为了方便将士出入,大将军府周围留了一大块空地。
百姓终究是百姓,哪怕因为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得不彪悍,也对官府之类的地方有天然的畏惧,平常这块空地很少有人会停留,
然而今天,在这个平常很空旷、安静的地方聚集了非常多的人,多到大将军府里的人不得不派了许多士兵,来维持眼看要变得混乱的秩序。
将军府内,一个和太尉宗政赫长得有七分像,却比对方少了一些沉稳之气的中年男人,问身边的侍从田甲:“外面如何?”
“回大将军,外面已准备好。”
“百姓们呢?都通知到了吗?”
“回大将军,一早就安排人贴了告示并四处宣讲,这会儿镇安城里的大多数百姓都已经知道。”
“好,既然如此那就随我出去看看吧!”
边往外走,大将军宗政亮边思考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先是突然从都城来了一批人,把陛下的密信给他、了解了一些匈奴最近的消息之后就迅速离开,直奔草原而去。
那批人离开没多久,接着从都城来了一批工匠。来了之后就开始忙碌,没多久他便见到了石磨和石碾,吃到了令他大为惊奇的豆腐。
他以为事情到此算是结束了,谁知他豆腐都没吃几次,又来了一批工匠,忙活了三天,让他睡上了暖和舒适又省柴火的火炕。
这下他敢肯定,都城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他写信询问自己的兄长,得到的回答却是大夏有神灵庇佑。
宗政亮和大部分平民百姓一样,都觉得神龙肯定是存在过,但是现在已经回到仙界轻易不会下来。
至于神灵庇佑,呵呵,相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更愿意相信手里的长戟和弓箭。
不过兄长这么说,肯定没有敷衍他的意思,那就意味着这其中有些事不能在信中明说。
他拿着信继续往下看去,兄长除了让他多关注匈奴的动向之外,着重说了一下豆腐和火炕,让他务必推行下去。
其实不用兄长嘱咐,宗征亮已经认识到豆腐和火炕的重要性。
在食物不丰富和冬季极其寒冷的北疆,这两种东西不论是对百姓来说还是对将士们来说,都很重要。
为了让百姓尽快学会做这两种东西,为了尽快让士兵的身体健壮起来,应对匈奴的入侵,他决定学习都城的做法,以当众展示的方式,来达到推行的目的。
不同的是,镇安城为边疆重城不可能和都城一样,在各个城门摆摊儿,那样快是快却太混乱,说不定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想来想去,宗政亮发现大将军府门口的那块空地不错,场地大、四周的百姓往来方便。于是他决定,就在那里给百姓们演示了。
在演示之前,他先让工匠在空地中央弄了个大的石磨,又盘了一个大火炕,等造得差不多了才贴出告示、到处宣讲,把百姓们聚拢过来。
现在豆腐已经做上,火炕已经烧上,百姓们也都被吸引过来,剩下的就要看他们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们迅速接受了。
现在这个季节,大夏的都城宁平城还在感受夏季的余韵,镇安城已经完全进入秋天,再过不久这里就会降下大夏今年的第一场雪。
每年到这会儿,镇安城的百姓们都很忙碌,他们会用尽各种办法收集食物和保暖的东西,期望能熬过寒冷的冬季。
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老者说,今年冬季会格外寒冷之后,镇安城的百姓们就更加忙碌了。
不仅要忙着准备过冬的东西,更要赶紧准备武器。
他们知道,年景好的时候匈奴都会时不时的来劫掠,今年天气异常,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匈奴的日子更不好过,对方一定会南下来抢夺他们的东西。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仅会靠镇守的将士也会靠自己,不管以后用不用得上,多准备一些武器他们心里才会踏实。
按理说这般忙碌的日子,镇安城里的气氛应该很紧张、很萧条才对,然而今天整个镇安城都显得有些躁动。
“王兄,这是怎么了?我怎么见许多人都往那边去了?”
一个男子正在家里整理木柴,就听到外面的吵闹声,走出来一看,见许多人急匆匆往城中心走去。
他有些不解,看到一个认识的人也要过去,赶紧把人拽住询问。
“哦,是李土啊。今天大将军发告示了,说在将军府外教大家制作豆腐和火炕。”
“豆腐?火炕?那是什么?”这两种东西李土一样都没有听说过。
“听说豆腐是吃的,吃了能延年益寿,火炕是用来取暖的,有了它冬天用很少的柴火就能暖和!”
如果说宁平城的百姓,对冬天吃饱、不冻死的需求是迫切+1的话,那镇安城百姓的需求就是迫切+100。
大夏生存环境再不好,和镇安城的百姓相比,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宁平城百姓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至少他们绝大部分人不会被冻死、饿死,不用担忧随时有敌人骚扰、入侵。
镇安城的百姓则不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残的邻居,让他们生活的异常艰难。
好在人的适应性很强,镇安城的百姓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久了,也就习惯了,还练就出坚韧的性格和彪悍的作风,遇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沓。
身为镇安城土生土长的百姓,李土听到有延年益寿和取暖的东西,二话没说,扔下自己手里的东西,家门都没关便和相识的人一起向城中心跑去。
镇安城最早是辰朝建立,后来匈奴趁中原大乱多次进犯,原来的旧城早已破烂不堪,不能住人更不能抵抗外敌。
现在的新城是姜启打下大半个中原之后,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重新建立的。
为了方便管理百姓,新建的城池里大将军府在最中心位置,为了方便将士出入,大将军府周围留了一大块空地。
百姓终究是百姓,哪怕因为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得不彪悍,也对官府之类的地方有天然的畏惧,平常这块空地很少有人会停留,
然而今天,在这个平常很空旷、安静的地方聚集了非常多的人,多到大将军府里的人不得不派了许多士兵,来维持眼看要变得混乱的秩序。
将军府内,一个和太尉宗政赫长得有七分像,却比对方少了一些沉稳之气的中年男人,问身边的侍从田甲:“外面如何?”
“回大将军,外面已准备好。”
“百姓们呢?都通知到了吗?”
“回大将军,一早就安排人贴了告示并四处宣讲,这会儿镇安城里的大多数百姓都已经知道。”
“好,既然如此那就随我出去看看吧!”
边往外走,大将军宗政亮边思考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先是突然从都城来了一批人,把陛下的密信给他、了解了一些匈奴最近的消息之后就迅速离开,直奔草原而去。
那批人离开没多久,接着从都城来了一批工匠。来了之后就开始忙碌,没多久他便见到了石磨和石碾,吃到了令他大为惊奇的豆腐。
他以为事情到此算是结束了,谁知他豆腐都没吃几次,又来了一批工匠,忙活了三天,让他睡上了暖和舒适又省柴火的火炕。
这下他敢肯定,都城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他写信询问自己的兄长,得到的回答却是大夏有神灵庇佑。
宗政亮和大部分平民百姓一样,都觉得神龙肯定是存在过,但是现在已经回到仙界轻易不会下来。
至于神灵庇佑,呵呵,相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更愿意相信手里的长戟和弓箭。
不过兄长这么说,肯定没有敷衍他的意思,那就意味着这其中有些事不能在信中明说。
他拿着信继续往下看去,兄长除了让他多关注匈奴的动向之外,着重说了一下豆腐和火炕,让他务必推行下去。
其实不用兄长嘱咐,宗征亮已经认识到豆腐和火炕的重要性。
在食物不丰富和冬季极其寒冷的北疆,这两种东西不论是对百姓来说还是对将士们来说,都很重要。
为了让百姓尽快学会做这两种东西,为了尽快让士兵的身体健壮起来,应对匈奴的入侵,他决定学习都城的做法,以当众展示的方式,来达到推行的目的。
不同的是,镇安城为边疆重城不可能和都城一样,在各个城门摆摊儿,那样快是快却太混乱,说不定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想来想去,宗政亮发现大将军府门口的那块空地不错,场地大、四周的百姓往来方便。于是他决定,就在那里给百姓们演示了。
在演示之前,他先让工匠在空地中央弄了个大的石磨,又盘了一个大火炕,等造得差不多了才贴出告示、到处宣讲,把百姓们聚拢过来。
现在豆腐已经做上,火炕已经烧上,百姓们也都被吸引过来,剩下的就要看他们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们迅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