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防游击将军幕府,招募文士若干,有秀才以上功名者优先。待遇,提供居所,月俸纹银三两。
凡应募者,必须身价清白,需全家移居岱山。”
胶州州衙之前,一个白衫读书人正站在照壁之前,诵读着墙上张贴的告示。
他叫李彦直,胶州人士,秀才功名。自二十岁中了秀才之后,科举再无进境。连续两次秋闱不中之后,只落得个家徒四壁,上顿不接下顿。
为了养活家中的妻儿,李彦直不得不想法谋生。一开始寻了个馆,教授蒙童,每年倒也能弄十多两银子。然而连年天灾,田地减产,他所教授的蒙童家里再也供不起孩童读书,于是李彦直便失了业。
按说一个秀才,想谋生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李彦直恃才傲物,看不惯人世间的蝇营狗苟,不论是后来做账房,还是在大户人家做西席,均无法长久。
半年前,在同窗的举荐之下,李彦直在州衙做了一个小小的书吏,每日里算算账,整理文书,每年能有二十多两银子,倒也还算不错。
谁知京师沦陷,胶州知府带头向顺军纳降。改朝换代、大势所趋,李彦直并不在意,反而憧憬着新朝刚立,会开个恩科什么。谁知没过多久,又传来了满清占了京师的消息,柯永胜等人易帜降了满清。
这李彦直就不乐意了,他一个堂堂的秀才,圣人门徒,汉人子孙,如何会给异族做事?
李彦直当即便辞去了职务,回到家中。然而失去了职务,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仅靠乡下那十亩地,根本不够一家的嚼裹。
可是乱局纷纭,又能去哪里寻找营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了下去,直到岱山军趁夜袭城,胶州又重新回到大明治下。
看着告示,最吸引李彦直的不是每月三两的纹银,而是全家迁居岱山。
虽然不知道岱山的具体位置,李彦直也知道那是江南。从岱山军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久居胶州的意思。北方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机,山东早晚会落入异族之手,李彦直可不愿在异族统治下苟活。
岱山虽然远离了家乡,可那里终归是大明的天下。自家也就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想清楚之后,李彦直当即走进州衙,去应募文士的职位。
在州衙的耳房之中,岱山军的一个文吏听说李彦直是秀才功名之后,愕然的看了他半天,慌忙拿出文册请他登记,态度非常之热情。
登记好姓名籍贯年龄,那一年中的秀才,家人姓名等等。那个文吏给了李彦直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写着曲曲折折的符号,并在正中镌刻着一个“文”字。
“三日后带家人到城门集合,凭此牌会有人带你们到胶莱河边,乘船前往岱山。”文吏嘱咐道。
李彦直拿着木牌,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妻子。
“每月三两银子的信奉,足够咱们一家三口嚼裹,以后你就不用再那么操劳!”捧着妻子粗糙的双手,李彦直心疼的道。
妻子刘氏却没有那么乐观,对远离家乡表示了担忧,可是既然李彦直已经下了决心,她也只能夫唱妇随!
拿定了主意之后,李彦直找人发卖自家的田地,十亩旱田在往年每亩至少**两银子,可是如今最高的也才出了五两银子。
明知道对方拼命压价,李彦直也无可奈何,只得忍痛卖掉了自己家的田地。
离开了家乡,不知哪年哪月能再回来,李彦直怀着悲痛的心情,去与亲戚朋友告别,却惊奇的发现好多亲友竟然也打算移民岱山。
“将军,这几天来,共招募了士兵三千五百六十七人,连同家属有一万两千余人。另外,前来应募的读书人也有百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童生,有秀才功名的只有寥寥数人。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各种工匠也招了不少,共有两百多户。”
州衙之内,书吏林泉毕恭毕敬的向任思齐报告道。林泉是年前在鄞县招募的读书人,是个童生,才具一般,能力一般,但胜在为人老实勤奋,深受任思齐重用。
“不错不错,明天马上准备好船只,把他们陆续装船,运往岱山。对了,要多备药物,防范疫病的发生。”任思齐吩咐道,一艘大船,装了数百人,在海上行驶至少要二十余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得小心疾病的反生。
“将军放心,这几天我们几乎把胶州所有的药材都采买一空,就连医匠也招募了二十多人,准备的非常充足。”林泉自信满满道。
第二天,一大早,胶州城外就陆续有百姓提着大小包裹聚集。城门外二十多口大锅一字排开,锅里熬制着香喷喷的米粥。
对这些招募的士兵,按照到达的先后编制队列,十二人一小旗,四小旗一总旗,三总旗一队,抽调了精锐的士官担任小旗、总旗、队正。
然后让这些新任的军官组织手下的士兵及家属,领到一边先吃早饭。吃过饭后,则带着他们前往胶莱河边,乘坐船只前往胶州湾,在那里上大船。
城外的大锅下的火焰不停的燃烧着,熬制了一锅又一锅的米粥。群集的百姓吃过了米粥,便被引着离开了城下赶往东边的胶莱河边。然后会有另一批百姓到来,进行编制,吃饭!
李彦直携带着妻儿来到城边时,见到的就是这一副景象。
看到他那写着“文”字的木牌,负责接引的岱山书吏热情的把他引到一边的棚子下面。
就在路边搭建着十几个粗糙简陋的木棚,上边搭着苇席,虽然简陋倒也能遮挡炎热的日光。
棚子里面摆放着许多的长凳,李彦直引着妻儿在一个长凳上坐下,这才有功夫观察棚子里面的情形。
棚子下面坐着数十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而其中男子李彦直大多认识,俱是胶州的读书人。
看到李彦直进来,他们纷纷行礼,因为李彦直是棚子里唯一据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
凡应募者,必须身价清白,需全家移居岱山。”
胶州州衙之前,一个白衫读书人正站在照壁之前,诵读着墙上张贴的告示。
他叫李彦直,胶州人士,秀才功名。自二十岁中了秀才之后,科举再无进境。连续两次秋闱不中之后,只落得个家徒四壁,上顿不接下顿。
为了养活家中的妻儿,李彦直不得不想法谋生。一开始寻了个馆,教授蒙童,每年倒也能弄十多两银子。然而连年天灾,田地减产,他所教授的蒙童家里再也供不起孩童读书,于是李彦直便失了业。
按说一个秀才,想谋生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李彦直恃才傲物,看不惯人世间的蝇营狗苟,不论是后来做账房,还是在大户人家做西席,均无法长久。
半年前,在同窗的举荐之下,李彦直在州衙做了一个小小的书吏,每日里算算账,整理文书,每年能有二十多两银子,倒也还算不错。
谁知京师沦陷,胶州知府带头向顺军纳降。改朝换代、大势所趋,李彦直并不在意,反而憧憬着新朝刚立,会开个恩科什么。谁知没过多久,又传来了满清占了京师的消息,柯永胜等人易帜降了满清。
这李彦直就不乐意了,他一个堂堂的秀才,圣人门徒,汉人子孙,如何会给异族做事?
李彦直当即便辞去了职务,回到家中。然而失去了职务,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仅靠乡下那十亩地,根本不够一家的嚼裹。
可是乱局纷纭,又能去哪里寻找营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了下去,直到岱山军趁夜袭城,胶州又重新回到大明治下。
看着告示,最吸引李彦直的不是每月三两的纹银,而是全家迁居岱山。
虽然不知道岱山的具体位置,李彦直也知道那是江南。从岱山军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久居胶州的意思。北方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机,山东早晚会落入异族之手,李彦直可不愿在异族统治下苟活。
岱山虽然远离了家乡,可那里终归是大明的天下。自家也就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想清楚之后,李彦直当即走进州衙,去应募文士的职位。
在州衙的耳房之中,岱山军的一个文吏听说李彦直是秀才功名之后,愕然的看了他半天,慌忙拿出文册请他登记,态度非常之热情。
登记好姓名籍贯年龄,那一年中的秀才,家人姓名等等。那个文吏给了李彦直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写着曲曲折折的符号,并在正中镌刻着一个“文”字。
“三日后带家人到城门集合,凭此牌会有人带你们到胶莱河边,乘船前往岱山。”文吏嘱咐道。
李彦直拿着木牌,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妻子。
“每月三两银子的信奉,足够咱们一家三口嚼裹,以后你就不用再那么操劳!”捧着妻子粗糙的双手,李彦直心疼的道。
妻子刘氏却没有那么乐观,对远离家乡表示了担忧,可是既然李彦直已经下了决心,她也只能夫唱妇随!
拿定了主意之后,李彦直找人发卖自家的田地,十亩旱田在往年每亩至少**两银子,可是如今最高的也才出了五两银子。
明知道对方拼命压价,李彦直也无可奈何,只得忍痛卖掉了自己家的田地。
离开了家乡,不知哪年哪月能再回来,李彦直怀着悲痛的心情,去与亲戚朋友告别,却惊奇的发现好多亲友竟然也打算移民岱山。
“将军,这几天来,共招募了士兵三千五百六十七人,连同家属有一万两千余人。另外,前来应募的读书人也有百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童生,有秀才功名的只有寥寥数人。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各种工匠也招了不少,共有两百多户。”
州衙之内,书吏林泉毕恭毕敬的向任思齐报告道。林泉是年前在鄞县招募的读书人,是个童生,才具一般,能力一般,但胜在为人老实勤奋,深受任思齐重用。
“不错不错,明天马上准备好船只,把他们陆续装船,运往岱山。对了,要多备药物,防范疫病的发生。”任思齐吩咐道,一艘大船,装了数百人,在海上行驶至少要二十余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得小心疾病的反生。
“将军放心,这几天我们几乎把胶州所有的药材都采买一空,就连医匠也招募了二十多人,准备的非常充足。”林泉自信满满道。
第二天,一大早,胶州城外就陆续有百姓提着大小包裹聚集。城门外二十多口大锅一字排开,锅里熬制着香喷喷的米粥。
对这些招募的士兵,按照到达的先后编制队列,十二人一小旗,四小旗一总旗,三总旗一队,抽调了精锐的士官担任小旗、总旗、队正。
然后让这些新任的军官组织手下的士兵及家属,领到一边先吃早饭。吃过饭后,则带着他们前往胶莱河边,乘坐船只前往胶州湾,在那里上大船。
城外的大锅下的火焰不停的燃烧着,熬制了一锅又一锅的米粥。群集的百姓吃过了米粥,便被引着离开了城下赶往东边的胶莱河边。然后会有另一批百姓到来,进行编制,吃饭!
李彦直携带着妻儿来到城边时,见到的就是这一副景象。
看到他那写着“文”字的木牌,负责接引的岱山书吏热情的把他引到一边的棚子下面。
就在路边搭建着十几个粗糙简陋的木棚,上边搭着苇席,虽然简陋倒也能遮挡炎热的日光。
棚子里面摆放着许多的长凳,李彦直引着妻儿在一个长凳上坐下,这才有功夫观察棚子里面的情形。
棚子下面坐着数十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而其中男子李彦直大多认识,俱是胶州的读书人。
看到李彦直进来,他们纷纷行礼,因为李彦直是棚子里唯一据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