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朝廷反应
第53章 朝廷反应
广陵,征讨大都督府。
褚裒北伐失败,虽说难以释怀,却也明白胜负不过是兵家常事,正欲重整旗鼓,以图将来雪耻。
然而,二十万汉人迎接王师,最终死伤殆尽的消息传来广陵,彻彻底底击垮了他。
“天啦!大晋列祖列宗!老臣有罪1
褚裒跪地嚎哭道:
“老臣愧对国家,愧对北方二十万百姓1
一众僚佐见状,纷纷撇过头去,不忍见到这一幕。
褚裒历来为官清廉,私德无亏,然而,德行再怎么出众,才干不能配位,必遭殃祸。
此前蔡谟早有断言,为此,险些遭遇杀身之祸。
褚裒的悲痛不是装出来的,大哭一场过后,他忧伤愤慨,羞愧自恨,继而一病不起。
病中,他向朝廷上表请求免去自己的官爵,废黜为庶人。
与褚裒的请罪奏表一同送达建康的,还有桓熙夺取长安的捷报。
“大捷!大捷!临贺郡公世子北伐,光复长安1
报捷的信使沿街叫喊,唯恐建康百姓不知道这件喜事。
对于东晋朝廷来说,褚裒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桓熙的成功更让人揪心。
台城,正殿,气氛很是凝重。
褚太后脸色苍白地坐在御座上,连日来,褚太后时常被噩梦惊醒。
在夜里,只要一合上眼睛,她就能想象到二十万无辜百姓,因为父亲北伐失败,而惨遭杀戮的恐怖场景。
褚太后看了一眼身旁依然懵懂无知的小皇帝,终于打起了精神,她手持父亲请罪辞官的诏书,问向群臣道:
“征讨大都督(褚裒)兵败于代陂(今山东滕州),向朕上表,请求辞去官职,众卿家以为,此表是否应该应允。”
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特许参与朝政的殷浩急忙出列道:
“回禀陛下,代陂之败,过错并非全在征讨大都督,是王龛等人作战不利,怎可让大都督一人承担罪责。
“还请陛下驳回褚公辞章,下诏将王龛的罪过公之于众。”
众臣闻言,也纷纷请求褚太后保留褚裒的官职,将罪过加于王龛。
代陂之战,确实是王龛作战不利,这没什么好说的。
当时鲁郡有五百余户百姓约定归附东晋,褚裒派遣部将王龛率领三千将士前去接应。
王龛遭遇李农的两万骑兵,大败被俘。
然而褚裒坐拥三万大军北伐,仅仅一场三千人的败仗,就将他吓回了广陵。
代陂战败,固然是王龛的责任,他寡不敌众。
但北伐失败,二十万流民之死,褚裒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满朝文武并非不明白其中的真相,但王龛已经做了俘虏,而褚裒是太后的父亲,也就只能欺负身为俘虏的王龛不能来到建康自辩清白,于是将罪过统统推到他的头上。
褚太后当然清楚其中原委,但为了保住父亲的名誉,也不愿父亲一直生活在自责与懊悔之中,她只得顺应众人之请,命大臣代为拟诏,细数王龛之罪,同时又派遣使者往广陵慰问褚裒的病情。
议过王龛之罪,便是有关桓熙的捷报。
此前桓熙在出师前的奏表上,曾提过,要克复长安,迎太后还于旧都。
如今桓熙果真拿下了长安城,可褚太后却不愿意寄人篱下。
她询问众臣道: “若征虏将军(桓熙)奏请迁都,朕又该如何回复?”
留在建康,符合众臣的利益,他们同样不愿意回去长安,哪怕那是晋国名义上的旧都。
会稽王司马昱进言道:
“中宗皇帝(司马睿)建策南渡,兴亡继绝,大晋迁都建康已历五世。
“如今江东人心安定,冒然迁都,恐伤万民之心,且关中破败,岂可应允,还请陛下回绝。”
话音刚落,群臣纷纷进谏:
“恳请陛下罢弃迁都之议。”
满朝文武大臣,谁也不想离开建康,前往长安看桓氏的眼色过日子。
褚太后顺水推舟,应下群臣之请,又道:
“征虏将军上表为将佐请功,还需众卿家与朕一同商议封赏事宜。”
殷浩闻言出列,进言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征虏将军兵少,之所以能够占据长安,是因为有征讨大都督(褚裒)牵制赵人。
“如今褚公已然退回广陵,征虏将军在关中独木难支,能否守住长安,尚未可知,岂能急于封赏。
“还请陛下静待关中局势发展,等大局已定,再来讨论封赏,时犹未晚。”
褚太后闻言一喜,这么说来,桓熙北伐,也有自己父亲牵制赵人的一份功劳,当即遵照殷浩所言行事,暂缓对桓熙及其将佐的封赏,静待局势发展。
与公卿大臣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建康百姓听闻桓熙光复长安,无不奔走相告。
相较于裒损兵折将,致使二十万北方汉人含恨而死,桓熙收复长安实在提振人心。
乌衣巷,谢府。
时年七岁的谢玄迈着欢快的步伐回到家中,直奔谢道韫的闺房。
还未进门,就兴高采烈的喊道:
“阿姊,外面都在议论,桓家兄长.”
说话声戛然而止,谢玄一进门就瞧见了父亲谢奕。
谢奕自从离开桓温幕府,就回到了建康,自觉与桓温作为儿女亲家,处境尴尬,因此拒绝朝廷征召,一直赋闲在家。
见父亲瞪着自己,谢玄耷拉着脑袋,低下头来。
谢奕训斥道:
“遇事这般急躁,成何体统。”
说罢,谢奕起身离开。
谢玄眼见父亲走了,才长舒一口气,凑到阿姊面前,将桓熙收复长安的好消息告知她。
谢道韫其实早就从谢奕口中得知此事,方才谢奕正是在告诫她息交绝游,闭门不出。
如今桓熙风头一时无两,莫要再让她与桓熙的婚姻给宗族惹来麻烦。
不同于谢家的谨慎,桓温夫妇可就没那么多的顾忌。
江陵,临贺公府。
桓温正接见一名宾客,席间说起桓熙北伐,桓温抚着胡须,故作叹息道:
“若非朝廷用人不当,阻拦老夫北伐,如今,我已经灭亡羯赵,在邺城摆酒庆功。
“唉!老夫未能出兵,遂使小儿辈成名。”
话是这般说,但终究是藏不住心中的得意,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至于司马兴男,她如今正在去往建康的途中,儿子有了这等成就,做母亲的,自然得回去探亲访友,留在江陵,又能与谁说道此事。
(本章完)
广陵,征讨大都督府。
褚裒北伐失败,虽说难以释怀,却也明白胜负不过是兵家常事,正欲重整旗鼓,以图将来雪耻。
然而,二十万汉人迎接王师,最终死伤殆尽的消息传来广陵,彻彻底底击垮了他。
“天啦!大晋列祖列宗!老臣有罪1
褚裒跪地嚎哭道:
“老臣愧对国家,愧对北方二十万百姓1
一众僚佐见状,纷纷撇过头去,不忍见到这一幕。
褚裒历来为官清廉,私德无亏,然而,德行再怎么出众,才干不能配位,必遭殃祸。
此前蔡谟早有断言,为此,险些遭遇杀身之祸。
褚裒的悲痛不是装出来的,大哭一场过后,他忧伤愤慨,羞愧自恨,继而一病不起。
病中,他向朝廷上表请求免去自己的官爵,废黜为庶人。
与褚裒的请罪奏表一同送达建康的,还有桓熙夺取长安的捷报。
“大捷!大捷!临贺郡公世子北伐,光复长安1
报捷的信使沿街叫喊,唯恐建康百姓不知道这件喜事。
对于东晋朝廷来说,褚裒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桓熙的成功更让人揪心。
台城,正殿,气氛很是凝重。
褚太后脸色苍白地坐在御座上,连日来,褚太后时常被噩梦惊醒。
在夜里,只要一合上眼睛,她就能想象到二十万无辜百姓,因为父亲北伐失败,而惨遭杀戮的恐怖场景。
褚太后看了一眼身旁依然懵懂无知的小皇帝,终于打起了精神,她手持父亲请罪辞官的诏书,问向群臣道:
“征讨大都督(褚裒)兵败于代陂(今山东滕州),向朕上表,请求辞去官职,众卿家以为,此表是否应该应允。”
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特许参与朝政的殷浩急忙出列道:
“回禀陛下,代陂之败,过错并非全在征讨大都督,是王龛等人作战不利,怎可让大都督一人承担罪责。
“还请陛下驳回褚公辞章,下诏将王龛的罪过公之于众。”
众臣闻言,也纷纷请求褚太后保留褚裒的官职,将罪过加于王龛。
代陂之战,确实是王龛作战不利,这没什么好说的。
当时鲁郡有五百余户百姓约定归附东晋,褚裒派遣部将王龛率领三千将士前去接应。
王龛遭遇李农的两万骑兵,大败被俘。
然而褚裒坐拥三万大军北伐,仅仅一场三千人的败仗,就将他吓回了广陵。
代陂战败,固然是王龛的责任,他寡不敌众。
但北伐失败,二十万流民之死,褚裒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满朝文武并非不明白其中的真相,但王龛已经做了俘虏,而褚裒是太后的父亲,也就只能欺负身为俘虏的王龛不能来到建康自辩清白,于是将罪过统统推到他的头上。
褚太后当然清楚其中原委,但为了保住父亲的名誉,也不愿父亲一直生活在自责与懊悔之中,她只得顺应众人之请,命大臣代为拟诏,细数王龛之罪,同时又派遣使者往广陵慰问褚裒的病情。
议过王龛之罪,便是有关桓熙的捷报。
此前桓熙在出师前的奏表上,曾提过,要克复长安,迎太后还于旧都。
如今桓熙果真拿下了长安城,可褚太后却不愿意寄人篱下。
她询问众臣道: “若征虏将军(桓熙)奏请迁都,朕又该如何回复?”
留在建康,符合众臣的利益,他们同样不愿意回去长安,哪怕那是晋国名义上的旧都。
会稽王司马昱进言道:
“中宗皇帝(司马睿)建策南渡,兴亡继绝,大晋迁都建康已历五世。
“如今江东人心安定,冒然迁都,恐伤万民之心,且关中破败,岂可应允,还请陛下回绝。”
话音刚落,群臣纷纷进谏:
“恳请陛下罢弃迁都之议。”
满朝文武大臣,谁也不想离开建康,前往长安看桓氏的眼色过日子。
褚太后顺水推舟,应下群臣之请,又道:
“征虏将军上表为将佐请功,还需众卿家与朕一同商议封赏事宜。”
殷浩闻言出列,进言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征虏将军兵少,之所以能够占据长安,是因为有征讨大都督(褚裒)牵制赵人。
“如今褚公已然退回广陵,征虏将军在关中独木难支,能否守住长安,尚未可知,岂能急于封赏。
“还请陛下静待关中局势发展,等大局已定,再来讨论封赏,时犹未晚。”
褚太后闻言一喜,这么说来,桓熙北伐,也有自己父亲牵制赵人的一份功劳,当即遵照殷浩所言行事,暂缓对桓熙及其将佐的封赏,静待局势发展。
与公卿大臣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建康百姓听闻桓熙光复长安,无不奔走相告。
相较于裒损兵折将,致使二十万北方汉人含恨而死,桓熙收复长安实在提振人心。
乌衣巷,谢府。
时年七岁的谢玄迈着欢快的步伐回到家中,直奔谢道韫的闺房。
还未进门,就兴高采烈的喊道:
“阿姊,外面都在议论,桓家兄长.”
说话声戛然而止,谢玄一进门就瞧见了父亲谢奕。
谢奕自从离开桓温幕府,就回到了建康,自觉与桓温作为儿女亲家,处境尴尬,因此拒绝朝廷征召,一直赋闲在家。
见父亲瞪着自己,谢玄耷拉着脑袋,低下头来。
谢奕训斥道:
“遇事这般急躁,成何体统。”
说罢,谢奕起身离开。
谢玄眼见父亲走了,才长舒一口气,凑到阿姊面前,将桓熙收复长安的好消息告知她。
谢道韫其实早就从谢奕口中得知此事,方才谢奕正是在告诫她息交绝游,闭门不出。
如今桓熙风头一时无两,莫要再让她与桓熙的婚姻给宗族惹来麻烦。
不同于谢家的谨慎,桓温夫妇可就没那么多的顾忌。
江陵,临贺公府。
桓温正接见一名宾客,席间说起桓熙北伐,桓温抚着胡须,故作叹息道:
“若非朝廷用人不当,阻拦老夫北伐,如今,我已经灭亡羯赵,在邺城摆酒庆功。
“唉!老夫未能出兵,遂使小儿辈成名。”
话是这般说,但终究是藏不住心中的得意,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至于司马兴男,她如今正在去往建康的途中,儿子有了这等成就,做母亲的,自然得回去探亲访友,留在江陵,又能与谁说道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