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改进农具
第115章 改进农具
中秋之后,便是忙碌的秋收季节,一年的辛苦耕耘,都指着这段时间的收获。
天公作美,这一年里,关陇地区并没有遭逢大旱大灾,而在王猛的主持下,各地官府指导百姓开挖沟渠,引水灌溉,也很大程度的缓解了西北地区降水量少的问题。
当然,在大范围的推广耕杷耱技术之后,也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成功起到了保墒防旱的效果。
总而来说,今年是一个丰年。
虽然不管百姓收获多少,桓熙都定死了三石粟米的租税,但遇上了丰年,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民众有了积蓄,也就有了购买商品的需求,继而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真要是大家穷得叮当响,纳了赋税之后,只够一家人糊口。
无论桓熙怎么鼓励发展商业、手工业,没有消费的需求,也是在白费力气。
桓熙不曾征收商税,就是因为关陇地区过去的经济基础实在太差。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在经历过两个免税期,以及一个新的丰年之后,只要卖力耕田,家家户户应该都有盈余,商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
桓熙在与将佐们商议之后,决定在明年开始征收商税,当然,最初的税率不会定得太高,总不能竭泽而渔。
长安城外,机巧院,治粟校尉张高平一如往常的在厢房里品着茶。
去年冬天,为了推广耕杷耱技术,他的足迹遍布秦、雍、梁三州,回到长安之后,又被调来了机巧院当差,说是任职,其实也跟养老差不多,每天固定往厢房里一坐,也不用他干太多事情。
别人都说张高平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但人家的功劳实在太大,足够他吃一辈子。
不是所有人都迫切地追求进步,张高平除了耕田,也没有别的本事,桓熙总不能将他用完就丢,只得打发来了机巧院,养着他。
同时也是让给巧院的匠人们好好瞧着,只要你功劳足够大,就算是今后想要混吃等死,桓熙也能给你一个体面的职位,让你颐养天年。
回想着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张高平满心感慨:
‘还是长安的粟米养人呀。’
所谓富易妻,贵易友,不是所有人都像王猛一般,位高权重,仍然与糟糠之妻相濡以沫,恩爱不减当年。
张高平发迹以后,家里的农妇自然是配不上他的,一纸休书后,他迎娶了一位士族女子,又纳了一房美妾,生活别提多滋润了。
当然,嫁女给他的那家士族肠子如今都悔青了,原以为他能就此得到桓熙的重用,哪知道烂泥扶不上墙。
还在上值期间,张高平脑子里想得都是自家的娇妻美妾,突然听得外边一阵喧哗,张高平心生好奇,出门去看,原来是几名匠人从试验田里跑了回来,正在与人大呼小叫的喊着:
“成了!将军吩咐下来的曲辕犁做成了1
桓熙听说消息,第一时间带着王猛、权翼等人敢去了城外的试验田。
田里一名匠人正在向桓熙演示,按照他的指导,所设计出来的新式农具,曲辕犁。
在犁出现以前,耒耜是主要的耕种工具,此后,随着汉代出现直辕犁,耒耜逐渐被人舍弃。
诚然,直辕犁相较耒耜,据有许多的优点,但其自身也存在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低下等缺陷。
桓熙为了展示自己对农耕的重视,曾计划要在今年春耕时,亲自下地犁田。
当然,此后因为要救援铁弗匈奴,桓熙的计划未能成行。
但在尝试使用直辕犁时,桓熙对其缺陷深有体会。
无论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桓熙都不曾有过务农经历,但他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曲辕犁的名字。
当时,桓熙就交给了机巧院的匠人们一个任务,研发曲辕犁,直到今日,终于拿出了成品。
正在田里使用曲辕犁的匠人为桓熙讲解道:
“将军,新式犁具由二金九木组成,二金为犁镵、犁壁,九木为犁铧、犁底、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改长直为短曲,保留了直辕犁上的犁辕、犁梢、犁箭、犁壁等部件,舍弃了犁衡(肩轭),既缩短了犁辕,又减轻了重量,因而,新式农具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陷,操作更为灵活省力。
“又在直辕犁基础上,曲辕犁增装了犁评和犁建,与原有部件相结合,可以适应深耕、浅耕的不同要求。
“同时又新增犁底,使其落地平稳,深浅固定,不至于左右摇晃,农人扶犁时,也更为方便。
“而正如将军所言,犁辕变曲,使得犁铧不会入土过深,起土时,对于牵引农具的牲畜来说,同样能省许多力气。”
桓熙听他讲解,双目大放光芒,他过去不曾见过曲辕犁的实物,但匠人言之凿凿说起这些优点,必然是提前验证过的。
虽然不知道这新式农具是否就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但这绝对是农具层面的一次重大革新。
桓熙迫不及待的下田,从匠人手中接过新式农具,农具长不足八尺,可以单手操控,因此可以手持八尺鞭驱策耕牛。
只是这八尺鞭挥舞起来,总感觉没有当初用马鞭抽打权翼时顺手。 桓熙使用过后,大感满意,王猛继而接手。
与桓熙不同,王猛是经历过苦日子的,隐居期间,也曾躬耕于华山。
正是因为长期使用过直辕犁,王猛对于曲辕犁的优点有更为直观、明显的感受。
“主公!此犁可抵十万军!下官恭贺主公,得一利器1
王猛大笑着说道。
权翼闻言,也赶忙下田试用,但他不曾使用过直辕犁,也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不过在耕牛的牵引之下,也确实感觉耕起田来,不是特别耗费力气。
桓熙高兴之余,又难免泛起愁来。
就像他推行均田令,居然也被前燕给强行学了过去,在幽州用以招揽流民,恢复生产。
无论是耕杷耱技术,还是曲辕犁,自己一旦大肆推广,只要出现效果,周边邻里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些东西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哪怕是曲辕犁,只要被带走一架,仿照起来并没有多少难度。
既然要把曲辕犁推广到千家万户,也自然不可能控制得了它的流向。
桓熙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必须大力推广新式农具,不能因咽废食。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句话,桓熙治下始终缺少人口。
这种能够解放生产力的新式农具,对于他来说,正好能解燃眉之急,大有裨益。
桓熙在重赏参与研发曲辕犁的几名匠人之后,当场下令,大肆打造,争取在明年春耕以前,在关陇地区彻底取代直辕犁。
同时派人将图纸与成品送往江陵,相信桓温在亲自比较过曲辕犁与直辕犁的区别后,也会在荆、益、宁三州进行推广。
桓熙回到征东大将军府,朝廷的诏书已经送达,太后准了桓熙之请,以刘务桓为匈奴左贤王、刘阏陋头为匈奴右贤王,对于有功的将士,也各有封赏。
唯独没有提对桓熙的赏赐,以及否决了他设立单于台的请求。
只是无论朝廷是否同意,都不会影响银川单于台的运行。
毕竟建康朝廷伸不了这么长的手,干涉不了关陇之事。
褚太后在诏书里对桓熙擅自设立单于台的行为大加斥责。
但桓熙并不恼,他知道,这不是太后的字迹。
上次太后托司马兴男给他送信,桓熙始终留着,那也是他的珍爱之物,时不时拿出来观赏临模
果不其然,不久,就有一封密信被从建康送来了长安。
褚太后在信里向桓熙解释她的难处,并言辞恳切的希望桓熙不要往心里去。
桓熙注视着信上的内容,不由想道:
她这般在意我的看法,莫非她心里有我?
有些念头一旦兴起,就会根深蒂固。
桓熙取来一面铜镜,看着镜中自己俊美的容颜,心想,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一时间,心猿意马起来。
按照惯例,这种闲暇时候,本该抽空去一趟韩嫣的住处,但此刻也没有了兴致。
桓熙记得褚太后的生辰,念及再过一段时间,将会是太后的寿诞,桓熙想了想,决定再送一份曲辕犁的图纸与成品往建康,作为献给褚太后的寿礼。
反正当桓温推过之后,曲辕犁传入江东也是迟早的事情,倒不如让自己来做这个人情。
再说了,江州、扬州百姓因此得了好处,想必也会感激自己。
既可以讨太后的欢心,又能使百姓感恩,这叫双赢。
桓熙同样言辞恳切的给褚太后回了一封信,他坦言自己设立单于台,也是无奈之举,但他已经禁止旁人称呼他为大单于,所谓单于台,只是单纯用来管理匈奴事务罢了。
信的末尾,桓熙动情写道:
‘惟愿陛下千万岁,臣将尽力侍奉/
桓熙将回信交给来人,让他秘密送往建康,这才郑重地将来信珍藏。
第一章带到,下一章在下午六点前。
(本章完)
中秋之后,便是忙碌的秋收季节,一年的辛苦耕耘,都指着这段时间的收获。
天公作美,这一年里,关陇地区并没有遭逢大旱大灾,而在王猛的主持下,各地官府指导百姓开挖沟渠,引水灌溉,也很大程度的缓解了西北地区降水量少的问题。
当然,在大范围的推广耕杷耱技术之后,也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成功起到了保墒防旱的效果。
总而来说,今年是一个丰年。
虽然不管百姓收获多少,桓熙都定死了三石粟米的租税,但遇上了丰年,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民众有了积蓄,也就有了购买商品的需求,继而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真要是大家穷得叮当响,纳了赋税之后,只够一家人糊口。
无论桓熙怎么鼓励发展商业、手工业,没有消费的需求,也是在白费力气。
桓熙不曾征收商税,就是因为关陇地区过去的经济基础实在太差。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在经历过两个免税期,以及一个新的丰年之后,只要卖力耕田,家家户户应该都有盈余,商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
桓熙在与将佐们商议之后,决定在明年开始征收商税,当然,最初的税率不会定得太高,总不能竭泽而渔。
长安城外,机巧院,治粟校尉张高平一如往常的在厢房里品着茶。
去年冬天,为了推广耕杷耱技术,他的足迹遍布秦、雍、梁三州,回到长安之后,又被调来了机巧院当差,说是任职,其实也跟养老差不多,每天固定往厢房里一坐,也不用他干太多事情。
别人都说张高平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但人家的功劳实在太大,足够他吃一辈子。
不是所有人都迫切地追求进步,张高平除了耕田,也没有别的本事,桓熙总不能将他用完就丢,只得打发来了机巧院,养着他。
同时也是让给巧院的匠人们好好瞧着,只要你功劳足够大,就算是今后想要混吃等死,桓熙也能给你一个体面的职位,让你颐养天年。
回想着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张高平满心感慨:
‘还是长安的粟米养人呀。’
所谓富易妻,贵易友,不是所有人都像王猛一般,位高权重,仍然与糟糠之妻相濡以沫,恩爱不减当年。
张高平发迹以后,家里的农妇自然是配不上他的,一纸休书后,他迎娶了一位士族女子,又纳了一房美妾,生活别提多滋润了。
当然,嫁女给他的那家士族肠子如今都悔青了,原以为他能就此得到桓熙的重用,哪知道烂泥扶不上墙。
还在上值期间,张高平脑子里想得都是自家的娇妻美妾,突然听得外边一阵喧哗,张高平心生好奇,出门去看,原来是几名匠人从试验田里跑了回来,正在与人大呼小叫的喊着:
“成了!将军吩咐下来的曲辕犁做成了1
桓熙听说消息,第一时间带着王猛、权翼等人敢去了城外的试验田。
田里一名匠人正在向桓熙演示,按照他的指导,所设计出来的新式农具,曲辕犁。
在犁出现以前,耒耜是主要的耕种工具,此后,随着汉代出现直辕犁,耒耜逐渐被人舍弃。
诚然,直辕犁相较耒耜,据有许多的优点,但其自身也存在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低下等缺陷。
桓熙为了展示自己对农耕的重视,曾计划要在今年春耕时,亲自下地犁田。
当然,此后因为要救援铁弗匈奴,桓熙的计划未能成行。
但在尝试使用直辕犁时,桓熙对其缺陷深有体会。
无论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桓熙都不曾有过务农经历,但他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曲辕犁的名字。
当时,桓熙就交给了机巧院的匠人们一个任务,研发曲辕犁,直到今日,终于拿出了成品。
正在田里使用曲辕犁的匠人为桓熙讲解道:
“将军,新式犁具由二金九木组成,二金为犁镵、犁壁,九木为犁铧、犁底、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改长直为短曲,保留了直辕犁上的犁辕、犁梢、犁箭、犁壁等部件,舍弃了犁衡(肩轭),既缩短了犁辕,又减轻了重量,因而,新式农具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陷,操作更为灵活省力。
“又在直辕犁基础上,曲辕犁增装了犁评和犁建,与原有部件相结合,可以适应深耕、浅耕的不同要求。
“同时又新增犁底,使其落地平稳,深浅固定,不至于左右摇晃,农人扶犁时,也更为方便。
“而正如将军所言,犁辕变曲,使得犁铧不会入土过深,起土时,对于牵引农具的牲畜来说,同样能省许多力气。”
桓熙听他讲解,双目大放光芒,他过去不曾见过曲辕犁的实物,但匠人言之凿凿说起这些优点,必然是提前验证过的。
虽然不知道这新式农具是否就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但这绝对是农具层面的一次重大革新。
桓熙迫不及待的下田,从匠人手中接过新式农具,农具长不足八尺,可以单手操控,因此可以手持八尺鞭驱策耕牛。
只是这八尺鞭挥舞起来,总感觉没有当初用马鞭抽打权翼时顺手。 桓熙使用过后,大感满意,王猛继而接手。
与桓熙不同,王猛是经历过苦日子的,隐居期间,也曾躬耕于华山。
正是因为长期使用过直辕犁,王猛对于曲辕犁的优点有更为直观、明显的感受。
“主公!此犁可抵十万军!下官恭贺主公,得一利器1
王猛大笑着说道。
权翼闻言,也赶忙下田试用,但他不曾使用过直辕犁,也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不过在耕牛的牵引之下,也确实感觉耕起田来,不是特别耗费力气。
桓熙高兴之余,又难免泛起愁来。
就像他推行均田令,居然也被前燕给强行学了过去,在幽州用以招揽流民,恢复生产。
无论是耕杷耱技术,还是曲辕犁,自己一旦大肆推广,只要出现效果,周边邻里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些东西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哪怕是曲辕犁,只要被带走一架,仿照起来并没有多少难度。
既然要把曲辕犁推广到千家万户,也自然不可能控制得了它的流向。
桓熙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必须大力推广新式农具,不能因咽废食。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句话,桓熙治下始终缺少人口。
这种能够解放生产力的新式农具,对于他来说,正好能解燃眉之急,大有裨益。
桓熙在重赏参与研发曲辕犁的几名匠人之后,当场下令,大肆打造,争取在明年春耕以前,在关陇地区彻底取代直辕犁。
同时派人将图纸与成品送往江陵,相信桓温在亲自比较过曲辕犁与直辕犁的区别后,也会在荆、益、宁三州进行推广。
桓熙回到征东大将军府,朝廷的诏书已经送达,太后准了桓熙之请,以刘务桓为匈奴左贤王、刘阏陋头为匈奴右贤王,对于有功的将士,也各有封赏。
唯独没有提对桓熙的赏赐,以及否决了他设立单于台的请求。
只是无论朝廷是否同意,都不会影响银川单于台的运行。
毕竟建康朝廷伸不了这么长的手,干涉不了关陇之事。
褚太后在诏书里对桓熙擅自设立单于台的行为大加斥责。
但桓熙并不恼,他知道,这不是太后的字迹。
上次太后托司马兴男给他送信,桓熙始终留着,那也是他的珍爱之物,时不时拿出来观赏临模
果不其然,不久,就有一封密信被从建康送来了长安。
褚太后在信里向桓熙解释她的难处,并言辞恳切的希望桓熙不要往心里去。
桓熙注视着信上的内容,不由想道:
她这般在意我的看法,莫非她心里有我?
有些念头一旦兴起,就会根深蒂固。
桓熙取来一面铜镜,看着镜中自己俊美的容颜,心想,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一时间,心猿意马起来。
按照惯例,这种闲暇时候,本该抽空去一趟韩嫣的住处,但此刻也没有了兴致。
桓熙记得褚太后的生辰,念及再过一段时间,将会是太后的寿诞,桓熙想了想,决定再送一份曲辕犁的图纸与成品往建康,作为献给褚太后的寿礼。
反正当桓温推过之后,曲辕犁传入江东也是迟早的事情,倒不如让自己来做这个人情。
再说了,江州、扬州百姓因此得了好处,想必也会感激自己。
既可以讨太后的欢心,又能使百姓感恩,这叫双赢。
桓熙同样言辞恳切的给褚太后回了一封信,他坦言自己设立单于台,也是无奈之举,但他已经禁止旁人称呼他为大单于,所谓单于台,只是单纯用来管理匈奴事务罢了。
信的末尾,桓熙动情写道:
‘惟愿陛下千万岁,臣将尽力侍奉/
桓熙将回信交给来人,让他秘密送往建康,这才郑重地将来信珍藏。
第一章带到,下一章在下午六点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