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流程都是固定的,正厅内,李善带着众人入内,身着九章服,戴九钿的朱氏端坐受晚辈恭贺。
李善亲自下厨做了一碗长寿面……这个时代还没有长寿面的说法,李善不得不解释,整碗汤饼只有一条,意喻祝母亲得以长寿,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大长孙氏在心里想,朱娘子虽然不幸,但也幸运,有个无情无义的丈夫,但也有个既孝顺又重情重义,更兼天下无双的儿子。
虽然是寿诞,但毕竟朱氏年龄不算大,而且又是寡居,所以只有女眷和晚辈来贺,女眷留在屋内叙话,而李善带着众多友人在东侧的院子里吃烧烤。
从好几年前,李善就收集来了不少孜然,还选了地方种植,精选的羊肉、鱼肉以及各式的烧烤撒上孜然,让众人都吃的满嘴流油,只是李善惋惜没能弄到牛肉。
前段时日,李善在仁智宫做了一席全牛宴……哎,回了长安后,御史台的御史发现又有业绩了,弹劾的奏折就没断过。
为此,李善决定以后还是少惹事……只惋惜自己当年在左庭右院打工时候练出的刀功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第一千二百章 劝诫
午后,宾客大都已经离开,女眷中只有大长孙氏留了下来,外院中只有与李善关系最为亲密的王仁表、李昭德、张文瓘留了下来。
书房内,张文瓘好奇的左顾右盼,一会儿盯着挂在墙壁上的地图,一会儿从书架上取几本书翻翻。
王仁表本就性情沉稳,李昭德在父亲遭遇大变后也变得沉稳起来,两人都安安分分的坐在那儿。
他们俩都心里很有数,自己这位好友名重天下,常有剑走偏锋之举,实际上却是个极为谨慎的人,不管是王仁表来了很多次的日月潭,还是李昭德长久驻足的百泉县外的唐军大营,李善从不会将客人引至书房。
事实上,如今书房外,正有四名持刀亲卫把守。
王仁表的视线在书房中扫过,陆续扫过桌上被涂改的文稿,墙上做了标记的地图,心想这儿很可能是怀仁与凌敬、苏定方议事的场所。
“孝卿兄知晓,小弟不喜茶。”李善端着木盘进来,将四杯温水放在桌上,笑道:“这还是从东山寺深井打来的井水。”
“可惜了叔母的点茶手艺。”张文瓘坐了回来,“十一娘还在家里学了好久的点茶呢。”
“那可不是为了某,是为了母亲。”李善哈哈一笑,“对了,稚圭准备何时大婚?”
张文瓘有些意外李善提及这件事,因为与他定亲的崔氏女是清河崔氏小房,其隔房伯父就是被李善亲手斩杀的崔帛,为了这件事,清河崔氏小房那一支至今对李善都颇有微词。
“还不知道呢,至少应该是明后年吧。”张文瓘想了想补充道:“上个月父亲来信,最好是小弟明经科中的之后再迎娶。”
李善笑着问:“记得叔父已经迁职了?”
“嗯,前几日接到父亲来信,已经抵太原。”
齐王被废,太子失势,秦王的势力极度扩张,这种变动不仅仅局限在长安城中,江南、蜀地不提,至少关内道、河东道这些与长安距离很近的地方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动。
比如张文瓘的父亲就是个例子,张虔雄原为泽州阳城令,此番一跃晋升代州录事参军事。
李善沉吟片刻后看向王仁表,“孝卿兄,稚圭虽已近加冠,但性情跳脱,难以安心读书,不如让其去太原随其父潜心修读,待得明岁再来京赴考?”
王仁表深深的看了眼李善,“怀仁说的是。”
“甚么?”张文瓘不干了,“明岁明经科,小弟必然取中!”
“说什么大话!”李善喝道:“今年明经科,你与昭德一同赴考,双双落榜,也就是因为你父亲远在河东,而乾佑叔父也在原州,不然必然要怪责到为兄头上!”
被连累了的李昭德没吭声,却仔细的打量着这三个人的神色,张文瓘忿忿不平,王仁表神色淡然。
张文瓘虽然年纪小,但却是个有主见的人,去年梁军攻陇州,他疾驰求援,又跟着李善一同北上,后来李善驻军百泉县,张文瓘参赞军务,也表现不错。
“怀仁兄,其实小弟留在京中并无碍难。”张文瓘冷静了下,低声解释道:“无论如何,不会有人为难小弟……”
“错了,错了。”王仁表打断道:“长安城内,何人不知怀仁重情重义?”
李昭德也点头赞同,“若是有人以稚圭为挟,怀仁兄何以处置?”
张文瓘眼角跳动了下,看了眼李善,又看了眼王仁表,他自己是心里有数的,李怀仁八成已经投入秦王麾下,而且时间可能还不短,但听李昭德这话的意思,好像也猜到了什么。
李善眼角余光扫了扫神色平静的李昭德,心想这位倒是心思敏捷的很……但也无所谓,就目前局势而言,自己与李世民走的近一些,甚至有投靠的趋势,其实也无伤大雅,被人看出来也没什么,毕竟李渊都有过暗示甚至明示了。
“某定居长安数年,多有友人,但真正相交于心的并不多,如房遗直、长孙冲等人均为秦王府子弟,虽然投契,但难免有所顾忌。”李善缓缓道:“如定方兄、范十一、张三郎、曲四郎等人,虽然名为亲卫,实则为友,但他们终究是和某站在一处的。”
“所以,算下来,如今尚为百泉令的德谋兄是一个,孝卿兄是一个,昭德是一个,魏玄成是一个,薛万彻是一个,张士贵是一个,你张稚圭是一个。”
李善盯着张文瓘的双眼,“如果你被擒走,别人要挟,你要为兄如何抉择?”
“但……”
张文瓘的话还没说完,李善就知道他想说什么,因为他看向了李昭德。
“昭德不同,他的伯父是代国公李药师,无论夺嫡胜负如何,他都能稳如泰山。”李善打断道。
的确,不管是太子还是秦王获胜,距离长安最近的延州道行军总管代国公李药师的分量都是极重的,身为李靖嫡亲侄儿,不会有人对李昭德做什么。
李昭德目光闪烁,果然是涉及夺嫡之争,这位被视为不偏不倚的兄长似乎并不是那么不偏不倚……不然,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以其军功、名望,以及两度救驾的功劳,还有陛下对其的信重,以及平阳公主为后盾,无论是太子还是秦王上位,都理应笼络而不是加害。
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李怀仁已经做出了选择……李昭德在心里琢磨,是什么时候做出的选择呢?
李昭德隐隐察觉到,很可能不是在仁智宫之变后,甚至可能远在天台山一战之前。
而对手也是确定无疑的,父亲最终听从怀仁兄的劝诫留在了长安而没有回三原县,不就是因为边上就是燕郡王罗艺的故乡云阳县吗?
顿了顿,李善继续道:“孝卿兄也一样,毕竟……不会有人对其下手。”
王仁表微垂眼帘,其实同安长公主这个嫡母的身份是不能保证什么的,而且他与李善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但在李善从仁智宫回到长安之后,王仁表数次来访,非常确定的表达出了态度,绝不返乡以避。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终于来了
事实上,早李善年初在雪夜下萧关之后,王仁表就确定了他的选择。
王仁表不顾李善的阻拦选择入职北衙禁军,甚至就在右监门卫,甚至就在常何的麾下,甚至每日都要轮值玄武门,都要与马周脸对脸。
而且王仁表手里也不是没有人手的,虽然遭嫡母厌弃,被扫地出门,都没有人将其视作外戚,但毕竟是太原祁县王氏子弟。
对于王仁表的选择,李善没办法阻拦,更何况是在如今秦王已然占据了绝对上风的局势下,一力阻拦,还有阻人前途的嫌疑。
就在昨天,李善下午与王仁表深谈了一次,晚上又与凌敬反复讨论,才决定暂时将王仁表撇开……不去管他。
毕竟如今李世民迁居天策府,而东宫一旦有异动,首要的目标肯定是李世民而不是李渊,所以玄武门的重要性已经极度下降……虽然还是很重要,但却不是第一序列的重点。
也正是这个原因,李善下定决心将张文瓘送走,我管不了王孝卿,还管不了你吗?!
“德谋兄、张武安远在原州,且手握重兵,理应无虞。”李善继续道:“此外,为兄在陛下、秦王面前求情,将薛万彻、魏玄成送走。”
“岳丈、岳母不会离开日月潭,定方兄如今已经不上衙视事了,凌公毕竟是天策府属官,轮不到为兄来管。”
李善盯着张文瓘,“如今,只剩下你一人了。”
如今的李善,在长安坊间已经成了传奇,但最近一段时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重情重义,薛万彻、李乾佑、魏征都成了证明。
李昭德想起昨晚父亲与自己的叙话,李怀仁其人,与二伯父李药师实在是两个极端,一个最为重情,另一个最为薄情……拜李善那句“此生不同席”所赐,薄情寡义的名头已经死死扣在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唐军神李靖头上。
其实李昭德想的也不完全对,李善这个穿越者,对生命有着极为复杂的感触,他敬重、怜悯每一条生命,但也漠视那些失去生命的尸体,他重视的是与自己有情感联系的那些人的安危。
这么多年下来,除了这座日月潭之外,能让李善放在心头上的,也不过是这些人而已,把张文瓘赶走之后,这座长安城内,自己还要关注的人就比较少了。
平阳公主夫妇那边有自保之力,李乾佑、李昭德是没有人会去骚扰的,凌敬、李客师是天策府属官,有秦王护佑,崔信夫妇会一直住在日月潭直到尘埃落定,也就马周、王仁表以及尔朱焕、尔朱义琛两个舅舅了。
算下来,也就是王仁表了,不过他自己希望能成为一道后手,李善不赞成但也没办法阻拦,总不能将人绑着送去太原吧。
总而言之,李善希望能在尽量多的后手的前提下,削减自己的软肋弱点……谁知道裴世矩会不会在希望破灭的情况下丧心病狂做出什么呢?
在关键时刻,自己只需要缩在日月潭内就行了,李善不相信李世民会废材到在现在的局势下还被李建成翻盘……如果那样的话,只能说明后晋赵莹、北宋欧阳修都是胡扯啊。
对了,还得加上《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张文瓘不服气的转头盯着角落,想说什么但看了看李昭德,还是没说出口……对于李善的立场,张文瓘非常清楚,只是有些想不通。
如今秦王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陛下废太子的心意已定,还有什么危险呢?
这也是李昭德想不通的地方,毕竟他和张文瓘不同,不像王仁表、李楷那样知晓李善的身世。
看了看张文瓘的神情,李善板着脸说:“你兄长几度来信,要为兄管束你……你老实一点,乖乖的去太原,为兄会遣派亲卫护送,明岁正月十五之后才许回长安。”
李昭德笑着说:“明岁一起科考,这一次明经科,你我一定要取中,否则都成笑话了。”
“嗯。”张文瓘不情不愿的应了声。
李善略为轻松了些,用力拍了拍张文瓘的肩膀,“等你明岁上榜,大婚之时,为兄做你的傧相。”
“那还是稚圭占了便宜呢。”王仁表大笑道:“当日怀仁大婚,一首催妆诗名扬天下,此后其他人家不论,清河崔氏女出嫁,必要催妆诗,否则女婿都进不了门呢。”
李昭德连连点头,“不仅清河崔氏,就连博陵崔氏也要效仿,父亲为小弟定亲表妹,到时候免不了要请怀仁兄做傧相呢。”
“呃……”李善有点麻爪,那样的催妆诗……自己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而且李白的毛都快被自己薅干净了。
张文瓘却是眼珠子滴溜溜的转,“小弟若能科考上榜……必要一日看尽长安花,还请怀仁兄……”
王仁表、李昭德面面相觑,同时放声大笑,自从李善在承天门大街上吟出那句“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后,每年科考放榜后,进士去平康坊聚饮,已经成了惯例。
李善哼了声,幽幽道:“岳丈大人持刀而来,一定不会放过为兄,但肯定会先劈死你!”
众人忍不住再次大笑,半年多前李善大婚后,清河县公崔信是公然放过话的,谁再敢怂恿女婿去平康坊,那就别怪我打上门了!
嗯,重点是张文瓘、李昭德、张永这些狐朋狗友,以及江国公陈叔达的次子陈玄德。
这时候,外间传来了敲门声。
“阿郎。”朱八沉声道:“宫中来人。”
李善隐隐猜到了什么,使了个眼色,张文瓘拉开门,门边的朱八神色略有些紧张,“殿中监苏制亲至,传阿郎入宫觐见。”
王仁表先让亲卫去叫人给李善换官服,看见门外的苏制,行礼笑道:“今日魏嗣王太妃寿诞,吾等来恭贺。”
苏制笑着点头,他认得这位同安长公主的庶子,视线扫了扫陆续出门的张文瓘与李昭德,最后落在李善身上。
“殿下,陛下传召。”
“嗯。”李善应了声,“嗯?”
苏制走近几步,低声道:“突厥来了。”
果然是突厥来了,李善心神一松,等了大半个月,终于来了。
李善亲自下厨做了一碗长寿面……这个时代还没有长寿面的说法,李善不得不解释,整碗汤饼只有一条,意喻祝母亲得以长寿,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大长孙氏在心里想,朱娘子虽然不幸,但也幸运,有个无情无义的丈夫,但也有个既孝顺又重情重义,更兼天下无双的儿子。
虽然是寿诞,但毕竟朱氏年龄不算大,而且又是寡居,所以只有女眷和晚辈来贺,女眷留在屋内叙话,而李善带着众多友人在东侧的院子里吃烧烤。
从好几年前,李善就收集来了不少孜然,还选了地方种植,精选的羊肉、鱼肉以及各式的烧烤撒上孜然,让众人都吃的满嘴流油,只是李善惋惜没能弄到牛肉。
前段时日,李善在仁智宫做了一席全牛宴……哎,回了长安后,御史台的御史发现又有业绩了,弹劾的奏折就没断过。
为此,李善决定以后还是少惹事……只惋惜自己当年在左庭右院打工时候练出的刀功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第一千二百章 劝诫
午后,宾客大都已经离开,女眷中只有大长孙氏留了下来,外院中只有与李善关系最为亲密的王仁表、李昭德、张文瓘留了下来。
书房内,张文瓘好奇的左顾右盼,一会儿盯着挂在墙壁上的地图,一会儿从书架上取几本书翻翻。
王仁表本就性情沉稳,李昭德在父亲遭遇大变后也变得沉稳起来,两人都安安分分的坐在那儿。
他们俩都心里很有数,自己这位好友名重天下,常有剑走偏锋之举,实际上却是个极为谨慎的人,不管是王仁表来了很多次的日月潭,还是李昭德长久驻足的百泉县外的唐军大营,李善从不会将客人引至书房。
事实上,如今书房外,正有四名持刀亲卫把守。
王仁表的视线在书房中扫过,陆续扫过桌上被涂改的文稿,墙上做了标记的地图,心想这儿很可能是怀仁与凌敬、苏定方议事的场所。
“孝卿兄知晓,小弟不喜茶。”李善端着木盘进来,将四杯温水放在桌上,笑道:“这还是从东山寺深井打来的井水。”
“可惜了叔母的点茶手艺。”张文瓘坐了回来,“十一娘还在家里学了好久的点茶呢。”
“那可不是为了某,是为了母亲。”李善哈哈一笑,“对了,稚圭准备何时大婚?”
张文瓘有些意外李善提及这件事,因为与他定亲的崔氏女是清河崔氏小房,其隔房伯父就是被李善亲手斩杀的崔帛,为了这件事,清河崔氏小房那一支至今对李善都颇有微词。
“还不知道呢,至少应该是明后年吧。”张文瓘想了想补充道:“上个月父亲来信,最好是小弟明经科中的之后再迎娶。”
李善笑着问:“记得叔父已经迁职了?”
“嗯,前几日接到父亲来信,已经抵太原。”
齐王被废,太子失势,秦王的势力极度扩张,这种变动不仅仅局限在长安城中,江南、蜀地不提,至少关内道、河东道这些与长安距离很近的地方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动。
比如张文瓘的父亲就是个例子,张虔雄原为泽州阳城令,此番一跃晋升代州录事参军事。
李善沉吟片刻后看向王仁表,“孝卿兄,稚圭虽已近加冠,但性情跳脱,难以安心读书,不如让其去太原随其父潜心修读,待得明岁再来京赴考?”
王仁表深深的看了眼李善,“怀仁说的是。”
“甚么?”张文瓘不干了,“明岁明经科,小弟必然取中!”
“说什么大话!”李善喝道:“今年明经科,你与昭德一同赴考,双双落榜,也就是因为你父亲远在河东,而乾佑叔父也在原州,不然必然要怪责到为兄头上!”
被连累了的李昭德没吭声,却仔细的打量着这三个人的神色,张文瓘忿忿不平,王仁表神色淡然。
张文瓘虽然年纪小,但却是个有主见的人,去年梁军攻陇州,他疾驰求援,又跟着李善一同北上,后来李善驻军百泉县,张文瓘参赞军务,也表现不错。
“怀仁兄,其实小弟留在京中并无碍难。”张文瓘冷静了下,低声解释道:“无论如何,不会有人为难小弟……”
“错了,错了。”王仁表打断道:“长安城内,何人不知怀仁重情重义?”
李昭德也点头赞同,“若是有人以稚圭为挟,怀仁兄何以处置?”
张文瓘眼角跳动了下,看了眼李善,又看了眼王仁表,他自己是心里有数的,李怀仁八成已经投入秦王麾下,而且时间可能还不短,但听李昭德这话的意思,好像也猜到了什么。
李善眼角余光扫了扫神色平静的李昭德,心想这位倒是心思敏捷的很……但也无所谓,就目前局势而言,自己与李世民走的近一些,甚至有投靠的趋势,其实也无伤大雅,被人看出来也没什么,毕竟李渊都有过暗示甚至明示了。
“某定居长安数年,多有友人,但真正相交于心的并不多,如房遗直、长孙冲等人均为秦王府子弟,虽然投契,但难免有所顾忌。”李善缓缓道:“如定方兄、范十一、张三郎、曲四郎等人,虽然名为亲卫,实则为友,但他们终究是和某站在一处的。”
“所以,算下来,如今尚为百泉令的德谋兄是一个,孝卿兄是一个,昭德是一个,魏玄成是一个,薛万彻是一个,张士贵是一个,你张稚圭是一个。”
李善盯着张文瓘的双眼,“如果你被擒走,别人要挟,你要为兄如何抉择?”
“但……”
张文瓘的话还没说完,李善就知道他想说什么,因为他看向了李昭德。
“昭德不同,他的伯父是代国公李药师,无论夺嫡胜负如何,他都能稳如泰山。”李善打断道。
的确,不管是太子还是秦王获胜,距离长安最近的延州道行军总管代国公李药师的分量都是极重的,身为李靖嫡亲侄儿,不会有人对李昭德做什么。
李昭德目光闪烁,果然是涉及夺嫡之争,这位被视为不偏不倚的兄长似乎并不是那么不偏不倚……不然,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以其军功、名望,以及两度救驾的功劳,还有陛下对其的信重,以及平阳公主为后盾,无论是太子还是秦王上位,都理应笼络而不是加害。
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李怀仁已经做出了选择……李昭德在心里琢磨,是什么时候做出的选择呢?
李昭德隐隐察觉到,很可能不是在仁智宫之变后,甚至可能远在天台山一战之前。
而对手也是确定无疑的,父亲最终听从怀仁兄的劝诫留在了长安而没有回三原县,不就是因为边上就是燕郡王罗艺的故乡云阳县吗?
顿了顿,李善继续道:“孝卿兄也一样,毕竟……不会有人对其下手。”
王仁表微垂眼帘,其实同安长公主这个嫡母的身份是不能保证什么的,而且他与李善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但在李善从仁智宫回到长安之后,王仁表数次来访,非常确定的表达出了态度,绝不返乡以避。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终于来了
事实上,早李善年初在雪夜下萧关之后,王仁表就确定了他的选择。
王仁表不顾李善的阻拦选择入职北衙禁军,甚至就在右监门卫,甚至就在常何的麾下,甚至每日都要轮值玄武门,都要与马周脸对脸。
而且王仁表手里也不是没有人手的,虽然遭嫡母厌弃,被扫地出门,都没有人将其视作外戚,但毕竟是太原祁县王氏子弟。
对于王仁表的选择,李善没办法阻拦,更何况是在如今秦王已然占据了绝对上风的局势下,一力阻拦,还有阻人前途的嫌疑。
就在昨天,李善下午与王仁表深谈了一次,晚上又与凌敬反复讨论,才决定暂时将王仁表撇开……不去管他。
毕竟如今李世民迁居天策府,而东宫一旦有异动,首要的目标肯定是李世民而不是李渊,所以玄武门的重要性已经极度下降……虽然还是很重要,但却不是第一序列的重点。
也正是这个原因,李善下定决心将张文瓘送走,我管不了王孝卿,还管不了你吗?!
“德谋兄、张武安远在原州,且手握重兵,理应无虞。”李善继续道:“此外,为兄在陛下、秦王面前求情,将薛万彻、魏玄成送走。”
“岳丈、岳母不会离开日月潭,定方兄如今已经不上衙视事了,凌公毕竟是天策府属官,轮不到为兄来管。”
李善盯着张文瓘,“如今,只剩下你一人了。”
如今的李善,在长安坊间已经成了传奇,但最近一段时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重情重义,薛万彻、李乾佑、魏征都成了证明。
李昭德想起昨晚父亲与自己的叙话,李怀仁其人,与二伯父李药师实在是两个极端,一个最为重情,另一个最为薄情……拜李善那句“此生不同席”所赐,薄情寡义的名头已经死死扣在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唐军神李靖头上。
其实李昭德想的也不完全对,李善这个穿越者,对生命有着极为复杂的感触,他敬重、怜悯每一条生命,但也漠视那些失去生命的尸体,他重视的是与自己有情感联系的那些人的安危。
这么多年下来,除了这座日月潭之外,能让李善放在心头上的,也不过是这些人而已,把张文瓘赶走之后,这座长安城内,自己还要关注的人就比较少了。
平阳公主夫妇那边有自保之力,李乾佑、李昭德是没有人会去骚扰的,凌敬、李客师是天策府属官,有秦王护佑,崔信夫妇会一直住在日月潭直到尘埃落定,也就马周、王仁表以及尔朱焕、尔朱义琛两个舅舅了。
算下来,也就是王仁表了,不过他自己希望能成为一道后手,李善不赞成但也没办法阻拦,总不能将人绑着送去太原吧。
总而言之,李善希望能在尽量多的后手的前提下,削减自己的软肋弱点……谁知道裴世矩会不会在希望破灭的情况下丧心病狂做出什么呢?
在关键时刻,自己只需要缩在日月潭内就行了,李善不相信李世民会废材到在现在的局势下还被李建成翻盘……如果那样的话,只能说明后晋赵莹、北宋欧阳修都是胡扯啊。
对了,还得加上《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张文瓘不服气的转头盯着角落,想说什么但看了看李昭德,还是没说出口……对于李善的立场,张文瓘非常清楚,只是有些想不通。
如今秦王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陛下废太子的心意已定,还有什么危险呢?
这也是李昭德想不通的地方,毕竟他和张文瓘不同,不像王仁表、李楷那样知晓李善的身世。
看了看张文瓘的神情,李善板着脸说:“你兄长几度来信,要为兄管束你……你老实一点,乖乖的去太原,为兄会遣派亲卫护送,明岁正月十五之后才许回长安。”
李昭德笑着说:“明岁一起科考,这一次明经科,你我一定要取中,否则都成笑话了。”
“嗯。”张文瓘不情不愿的应了声。
李善略为轻松了些,用力拍了拍张文瓘的肩膀,“等你明岁上榜,大婚之时,为兄做你的傧相。”
“那还是稚圭占了便宜呢。”王仁表大笑道:“当日怀仁大婚,一首催妆诗名扬天下,此后其他人家不论,清河崔氏女出嫁,必要催妆诗,否则女婿都进不了门呢。”
李昭德连连点头,“不仅清河崔氏,就连博陵崔氏也要效仿,父亲为小弟定亲表妹,到时候免不了要请怀仁兄做傧相呢。”
“呃……”李善有点麻爪,那样的催妆诗……自己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而且李白的毛都快被自己薅干净了。
张文瓘却是眼珠子滴溜溜的转,“小弟若能科考上榜……必要一日看尽长安花,还请怀仁兄……”
王仁表、李昭德面面相觑,同时放声大笑,自从李善在承天门大街上吟出那句“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后,每年科考放榜后,进士去平康坊聚饮,已经成了惯例。
李善哼了声,幽幽道:“岳丈大人持刀而来,一定不会放过为兄,但肯定会先劈死你!”
众人忍不住再次大笑,半年多前李善大婚后,清河县公崔信是公然放过话的,谁再敢怂恿女婿去平康坊,那就别怪我打上门了!
嗯,重点是张文瓘、李昭德、张永这些狐朋狗友,以及江国公陈叔达的次子陈玄德。
这时候,外间传来了敲门声。
“阿郎。”朱八沉声道:“宫中来人。”
李善隐隐猜到了什么,使了个眼色,张文瓘拉开门,门边的朱八神色略有些紧张,“殿中监苏制亲至,传阿郎入宫觐见。”
王仁表先让亲卫去叫人给李善换官服,看见门外的苏制,行礼笑道:“今日魏嗣王太妃寿诞,吾等来恭贺。”
苏制笑着点头,他认得这位同安长公主的庶子,视线扫了扫陆续出门的张文瓘与李昭德,最后落在李善身上。
“殿下,陛下传召。”
“嗯。”李善应了声,“嗯?”
苏制走近几步,低声道:“突厥来了。”
果然是突厥来了,李善心神一松,等了大半个月,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