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论是什么样的原因,李广自刎已成既定的结局,一代飞将军落得如此下场,还是令人唏嘘。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主播还是希望李将军能有一个善终,能在活在世上的时候,得到属于他的嘉奖,而不是只留下身后名与后人的万千感慨。】
--------------------
医待诏——汉代的医疗顾问
《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这里我们看到,李广自刎是在去卫青的大将军府复命后立刻发生的,史记原文没有说明这是在战后的第几天,为了方便后面给李广逆天改命(握拳),所以我就先假设这是回到长安后发生的事情来叙述啦。
李广这边还没写完,下章继续
感谢在2023-03-28 23:46:54~2023-03-30 23:35: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世情如风、浮雾 20瓶;ywy、条悟夏杰是幸福的一、66161586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4章
【不过汉武帝要是想给李广一个合适的封赏,也有点难度。
按理说西汉有功必赏,而将军的封赏一般取决于战役的胜利程度,从将的封赏也会跟随着主将的封赏随之浮动。
这里没有什么疑问,合情合理,但是当这个主将是咱们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时,就有点问题了。
元狩六年这一场,李广从军有功,但是注意,卫青现在已经是长平侯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万户侯,是很高的位置。
西汉的军功爵分为二十级,最高的就是彻侯,长平侯就属于这一级别,也就说,再往上已经没有爵位可以给卫青封了。
主将没有封赏,从将的封赏也一并没了,不光是李广,其他几人同样也是一样的待遇。
这里就是西汉封赏制度不合理之处的体现,主将封无可封,难道能说明从将无功吗?
这可能是李广离军功封赏最近的一次了,在这之后,作为疑兵,战术上当然是有作用的,但是可惜这种隐晦的益处也不计算在内。
如果汉代的军功制在这些细节上能有更好的完善,不光是李广这样的将军能有所终,底下的士兵也会更有奋战的动力。
清朝的军功制就很完善,首先是封赏,不光是赐爵与银钱,更有抬旗、冠服、赐号等等各种花样,包你满意。
对于什么样的情况,作什么样的赏赐,也都分地很细致,例如攻占城池时,不同规模的城池封赏级别不同,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爬上城墙的,封赏又各自有所不同。
这样的军功体系,面面俱到,对士兵积极性有很大的调动。】
汉武帝若有所思,本朝的军功制承于秦朝,并有所修缮,天幕所言的封赏细则,倒也不失为一个鼓励军功的方略。
只是,老将李广在他心中,用兵打仗的本事有一些,但是总是坏运气,和卫霍二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为何天幕屡屡提到“李广难封”,是自己这些年埋没人才了不成?
这句话是因何而起?
这话只是作为他心中的困惑,不便于当众问天幕,担心有损他在群臣心中的形象。
弹幕里也有人和他有一样的想法,这些观众可没有什么偶像包袱,直接就大咧咧地问出来了:
[李广真有这么好嘛?人家卫霍是把匈奴杀了个片甲不留,李广能和他们比?]
【李广难封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千古,首当应归功于司马迁,他在编纂《史记》的时候,单独为李广立了一个《李将军列传》,并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自身的际遇。
他以精湛的笔法诉说了李将军的“怀才不遇”,以此抒发自己的志向,故而后世的文学作品也常常引用相关典故,使得李广的形象成为了文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广和卫霍当然不能放在同一个层次去比较,毕竟他在史册记载中,军功的确不算卓越。但抛开司马迁的引导不谈,人才的埋没与军功分配不合理也是有迹可循的,不能直接评判此人庸俗无聊。】
汉武帝了然,叹道:“天幕所言有理,朕从未想过,朕大汉的军功封赏竟有如此弊病。”
卫青出言抚慰道:“陛下不必过忧过虑,自尧舜至今,从未听过清朝的名号,也没有听过编纂如此细致的军功制册,想必已是……千年之后的继任者,我辈不及也是难免。”
卫青也不知道清朝是多少年后的新兴王朝,但是眼下来看,西汉应当不会再现秦的覆辙,后朝的迭代……说个千年之后应当不为过。
汉武帝道:“那便更要从中有所学,既是后世之人的智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幕将后世之术泄与我大汉,是大汉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沉声望向诸臣:“今日邀请游园,本意是庆祝二位将军班师回朝之余,与朕的诸位心腹爱臣把酒言欢,不曾想骤现天机…”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主播还是希望李将军能有一个善终,能在活在世上的时候,得到属于他的嘉奖,而不是只留下身后名与后人的万千感慨。】
--------------------
医待诏——汉代的医疗顾问
《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这里我们看到,李广自刎是在去卫青的大将军府复命后立刻发生的,史记原文没有说明这是在战后的第几天,为了方便后面给李广逆天改命(握拳),所以我就先假设这是回到长安后发生的事情来叙述啦。
李广这边还没写完,下章继续
感谢在2023-03-28 23:46:54~2023-03-30 23:35: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世情如风、浮雾 20瓶;ywy、条悟夏杰是幸福的一、66161586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4章
【不过汉武帝要是想给李广一个合适的封赏,也有点难度。
按理说西汉有功必赏,而将军的封赏一般取决于战役的胜利程度,从将的封赏也会跟随着主将的封赏随之浮动。
这里没有什么疑问,合情合理,但是当这个主将是咱们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时,就有点问题了。
元狩六年这一场,李广从军有功,但是注意,卫青现在已经是长平侯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万户侯,是很高的位置。
西汉的军功爵分为二十级,最高的就是彻侯,长平侯就属于这一级别,也就说,再往上已经没有爵位可以给卫青封了。
主将没有封赏,从将的封赏也一并没了,不光是李广,其他几人同样也是一样的待遇。
这里就是西汉封赏制度不合理之处的体现,主将封无可封,难道能说明从将无功吗?
这可能是李广离军功封赏最近的一次了,在这之后,作为疑兵,战术上当然是有作用的,但是可惜这种隐晦的益处也不计算在内。
如果汉代的军功制在这些细节上能有更好的完善,不光是李广这样的将军能有所终,底下的士兵也会更有奋战的动力。
清朝的军功制就很完善,首先是封赏,不光是赐爵与银钱,更有抬旗、冠服、赐号等等各种花样,包你满意。
对于什么样的情况,作什么样的赏赐,也都分地很细致,例如攻占城池时,不同规模的城池封赏级别不同,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爬上城墙的,封赏又各自有所不同。
这样的军功体系,面面俱到,对士兵积极性有很大的调动。】
汉武帝若有所思,本朝的军功制承于秦朝,并有所修缮,天幕所言的封赏细则,倒也不失为一个鼓励军功的方略。
只是,老将李广在他心中,用兵打仗的本事有一些,但是总是坏运气,和卫霍二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为何天幕屡屡提到“李广难封”,是自己这些年埋没人才了不成?
这句话是因何而起?
这话只是作为他心中的困惑,不便于当众问天幕,担心有损他在群臣心中的形象。
弹幕里也有人和他有一样的想法,这些观众可没有什么偶像包袱,直接就大咧咧地问出来了:
[李广真有这么好嘛?人家卫霍是把匈奴杀了个片甲不留,李广能和他们比?]
【李广难封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千古,首当应归功于司马迁,他在编纂《史记》的时候,单独为李广立了一个《李将军列传》,并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自身的际遇。
他以精湛的笔法诉说了李将军的“怀才不遇”,以此抒发自己的志向,故而后世的文学作品也常常引用相关典故,使得李广的形象成为了文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广和卫霍当然不能放在同一个层次去比较,毕竟他在史册记载中,军功的确不算卓越。但抛开司马迁的引导不谈,人才的埋没与军功分配不合理也是有迹可循的,不能直接评判此人庸俗无聊。】
汉武帝了然,叹道:“天幕所言有理,朕从未想过,朕大汉的军功封赏竟有如此弊病。”
卫青出言抚慰道:“陛下不必过忧过虑,自尧舜至今,从未听过清朝的名号,也没有听过编纂如此细致的军功制册,想必已是……千年之后的继任者,我辈不及也是难免。”
卫青也不知道清朝是多少年后的新兴王朝,但是眼下来看,西汉应当不会再现秦的覆辙,后朝的迭代……说个千年之后应当不为过。
汉武帝道:“那便更要从中有所学,既是后世之人的智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幕将后世之术泄与我大汉,是大汉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沉声望向诸臣:“今日邀请游园,本意是庆祝二位将军班师回朝之余,与朕的诸位心腹爱臣把酒言欢,不曾想骤现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