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游七?这里是湖广!
万历二年,春,二月初二。
汉江上,三艘桨帆船正顺流而下,中间那艘船要大些,两根桅杆上各挂着一面旗,前面那面是“兵部尚书”,后面那面是“总督湖广”。
王一鹗着天青色襕衫,外罩毛边藏青色长褙,头戴大帽,帽绳在下巴系得紧紧的。
背着手,站在船楼顶上,看着汉江两边的风景。
“督宪,再有一个小时就到汉阳府了。”他的令史李明淳从船舱沿着楼梯走上来,站在身边禀告。
“这么快。”
“从襄阳直下汉阳,顺风顺水自然快。”
王一鹗点点头,突然问道:“游七之事,你怎么看?”
游七护着万全走陆路,从直隶入河南,再从南阳入湖广襄阳,一路上打着内阁总理张相的旗号,受沿途地方官员们优待。
李明淳站在后面,瞥了一眼王一鹗,心里稍微斟酌了一下,“督宪,学生在京师时,就听闻游七是张相的奶弟,备受信任,视为兄弟。”
王一鹗轻轻一笑,“子明也打起机锋来。视为兄弟,可终究不是亲兄弟。”
李明淳见自己的小心思瞒不住王一鹗,也笑了,“还是瞒不过督宪的法眼。那学生就畅所欲言了。”
“说!”
“学生觉得,游七在其它地方如何,督宪管不着。但是在湖广这里,他就得老老实实的。”
王一鹗点点头:“没错。其它地方各有督抚,轮不到我操心。但是游七在湖广不老实,要是被人点出来,皇上会问,湖广总督干什么吃的?
到时候本督就坐蜡了。”
李明淳身子微前探,声音略压低,“督宪到了今日这地位,再往上一步,张相已经不是臂助,而是阻碍了。”
王一鹗回头看了李明淳一眼,故意问道:“阻碍?担心张相拦住本督,岂不是要优待游七?”
李明淳嘿嘿一笑:“督宪,你又在考校学生了。你知道学生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王一鹗就是有考校的意思,继续追问:“那你说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李明淳正色,就像给严师递交考卷,“学生的意思,督宪已经身居兵部尚书,为一方诸侯,再进一步不是内阁就是戎政府。
无论哪一处,都不是内阁张相能阻拦或相助的,全在皇上乾纲独断。”
李明淳看了一眼王一鹗,继续说道:“学生听说内阁议政堂里挂着世宗皇帝御笔亲题的一幅字,‘一团和气’。”
“没错,这幅字还是皇上提议,请世宗皇帝御笔写的。斗而不破,才叫一团和气。子明悟到了,龙华书院,出俊才啊。”
“督宪过奖了。那游七怎么处置?”
王一鹗冷笑一声,“游七是护送万全神医去江陵,给张府老太太看病。这是正事,不敢耽误。现在神医到了江陵,本督宪就要跟游七好好算一算帐。
襄阳、承天两府诸县,没少巴结。想必回到江陵的游七,私囊颇丰啊。本督已经叫总督行辕督查室的巡按御史王用汲,带队去襄阳和承天两府按查。”
厉害啊!
李明淳心里暗叹一声。
王督宪果真好手段。
游七此次回江陵,任务是送万全神医给张居正母亲看病,要是路上闻风就查,搞不好会阻碍万神医去江陵,耽误张母病情。
公事结成了私怨。
等游七一行回到了江陵,任务完成,王督宪才开始查办,于公于私,他都能交代得过去。
改制后,以前位卑权重的巡按御史成了巡抚和总督手里的刀。王督宪派出的巡按御史王用汲,是李明淳的同科,颇为了解。
四十岁才中进士,做事稳重,生性刚直,以刚峰公海瑞为楷模。他带队去查襄阳和承天两府,肯定能查出个底朝天来。
李明淳身为王一鹗的令史,名为秘书,官阶虽低,却是王一鹗最亲近的部下之一,必须是心腹中的心腹。
两者合为一体,荣辱与共。
除了公文,许多私人书信,也是李明淳先拆开,整理好再呈给王一鹗看。
前些日子,京师里王一鹗的故旧密友写信来,提及为争通政使,张四维摆了潘应龙一道。
虽然事情最后圆满解决,潘应龙署理顺天府尹,迈出关键的一步。
但那是人家机警,应对得当,才有此结果。
万一潘应龙一时疏忽,着了道,跟冯保斗个两败俱伤,前途受阻,东南系的损失谁来承担?
此事李明淳从与好友沈万象的书信往来中,也知道些内情。
沈万象是潘应龙的令史。
现在皇上点了曾省吾为通政使。
他虽然跟各方关系都不错,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张居正你的心腹。
还有挑起这件事的张四维,当初就是暗中投奔到你张居正门下,才没有受高拱、王遴倒台影响。
现在这厮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在暗害潘应龙事件里上蹿下跳的沈一贯,他是沈万象和李明淳的同科,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副长史兼主任令史。
不仅没事,还荣升了,跳出翰林院、国史馆这两个大死水潭。
好处都让你们拿了,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
要是就此罢休,以后东南系的脸面还要不要?
胡宗宪、谭纶、杨金水、王一鹗、徐渭等一干东南系大佬们的脸还要不要了?
于是几位大佬暗地里达成了默契,王一鹗借机收拾游七,好好敲打一下张居正。至于张四维和沈一贯,自有人去收拾,至于是谁,就不是李明淳能知道的。
王一鹗继续说道:“想不到时光一纵即逝。本督在湖北巡视了三四个月,转眼就到了万历二年开春。
接下来本督要竭力解决播州杨应龙。子明,你做好准备了吗?”
李明淳马上答道:“回督宪的话,学生准备好了。”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子明是俊才,年轻有为,但是要想成大器,需要不停地历练。这次是你的大好机会,子明,你要好好把握。”
李明淳笑着答道:“督宪,学生已经做好准备了。”
王一鹗看着他,神情复杂,“此事风险极大,关乎生死,你要想清楚了。”
“督宪,欲建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
王一鹗欣慰地点点头,“那就好。对了,卓吾公到了武昌?”
“是的。卓吾公来武昌视察江夏公学和江汉公学,也正好会会他的好友耿八先生。”
“耿八先生?”
“耿定理耿子庸,号楚倥,人称八先生。黄州府人士(今湖北省红安县),与其兄耿定向、其弟耿定力合称‘天台三耿’。
据悉耿八先生曾经于嘉靖三十八年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时任国子监博士的卓吾公结识,亦师亦友,十分要好。”
“黄州耿家?天台三耿。”王一鹗想了一会,“他哥哥可是耿定向耿楚侗?”
耿定向虽然比王一鹗大十岁,可他嘉靖三十五年中试,王一鹗却是嘉靖三十二年中试,妥妥的前辈,直呼其名,并无不妥。“是的督宪,正是楚侗公。”
王一鹗哈哈一笑,“这个家伙,出了名的理学老夫子。脾气又执拗,在京师没少跟卓吾公对骂。
隆庆元年冬,有京官因为俸禄折色过多上吊,他冲到户部,喷了户部尚书新郑公一脸口水。
后来又因为反对新政得罪了张相朝堂再无他容身之地,于是就愤然辞职回乡。
卓吾公来了武昌,呵呵,本督猜啊,这位老夫子肯定会去找卓吾公好好对质一番。”
李明淳也笑了,“督宪,我们来得及去看热闹。”
王一鹗转头看了李明淳一眼,“子明,此事上我们不能仅仅是看热闹,还要给卓吾公擂鼓助威。”
“督宪,这学识上的争论,我们方便下场吗?”
“子明啊,当能吏做实事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有时候还要抬头看看天。”
李明淳心中一凛,连忙拱手道:“学生请督宪赐教。”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新成立的文化建设委员会,你知道吗?”
“学生知道,张凤磐还出任此委员会主任,沈一贯为副长史。”
“子明,你看不起张凤磐和沈一贯,顺带着也轻视了这个文化建设委员会?”
李明淳低着头讪讪一笑,算是默认了。
“子明,本督且问你,官场行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明淳想了几秒钟,“督宪,是名分。”
好!
有天赋,果然是龙华书院培养出来的俊才。
“没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明中枢里,只有两个委员会,还有一个是什么?”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李明淳脸色一变,终于明白王一鹗话里的意思,“督宪,皇上立文化建设委员会是寄予了厚望,只是任用张四维和沈一贯.”
“有些名不副实,对不对?”
“是的。张四维和沈一贯为人如何,督宪应该很清楚。”
“本督清楚,皇上更是洞若观火。”
李明淳很惊讶,欲说又不敢问。
王一鹗看在眼里,笑着问道:“子明是不是想问,皇上既然知道张四维和沈一贯的秉性,为何还要起用在文化建设委员会上?”
“是的,学生是有此疑惑。”
“文化建设委员会,职责在于什么?”
“以文教化,移风易俗。”
“何为移风易俗?”
李明淳想了一会,迟疑地答道:“移风易俗是名,实在改变旧有思想。”
“没错,你能看到,张四维也看到了。他上疏有写,‘当以新文化建设新精神新气魄,以应圣天子创造的新时代。’
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大兴工商,振兴经济,以求国强民富。精神气魄上,我们也要让百姓自强不息、傲然于这世界。
如此才能相互相成,达到皇上曾经说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李明淳顿悟,“督宪,你是说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同时,张四维以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对了。皇上做事高瞻远瞩。京师有王遴等案,江南有三大案,湖广有罢考案,几次大案下来,激浊扬清,文风为之一正,是进行移风易俗的文化建设好时机。”
“可学生还是那个疑惑,皇上为何把如此重任交给张四维?”
“不交给张四维,难道交给卓吾公?”
李明淳心有所悟,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卓吾公生性耿直,专注于学问,著书行文,十分犀利,但是‘说服人’就差强人意。”
王一鹗哈哈大笑,“没错了,子明,你这个‘说服人’点到题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职就是说服人。
这可是张四维的强项啊!”
李明淳还是有些不解,“督宪为何这么说?”
“张四维从文藻耀世的理学大儒、文学名士,摇身变成了新学先锋。他首先就说服了自己。子明,要想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督宪说得对啊。
张四维此人极为聪慧,文学造诣之高,有目共睹。连天下文坛领袖王世贞都对其赞叹不已。
但是大家最“佩服”的还是他的灵活多变。
朝堂几次大风波,次次有他的身影,次次都能安然脱身。
这样的人,你可以鄙视他的为人品行,但是不能否认他的眼光、对人心的揣摩以及灵活的手段。
卓吾公做学问可以,但脾性如此,说服人就差强人意了。
张四维就不同了,他深知人性的弱点,非常懂得如何“以理服人”。
懂了,李明淳听懂了。
“督宪,我们现在要去给卓吾公助威,不能让他坠了气场。他是移风易俗的里,张四维只不过是移风易俗的表。”
“哈哈,好啊,你都能举一反三了。”
江夏公学,位于武昌城中孔庙附近,以前是府学。隆庆元年,推行公学私学并立,这里被改成了武昌府公学,取名为江夏公学。
王一鹗督两湖后,力行新政,拨专款扩建江夏公学,还指令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修建湖北省公学—江汉公学。
今天二月初四,黄道吉日,扩建的江夏公学正式开学。
不仅由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仪式,还邀请了名满天下,礼部尚书衔领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李贽,以及诸多湖广名士,为首者正是问津书院山长耿定向。
真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身为焦点的李贽被众人簇拥着,无数的目光投射在他身上。其中就有耿定向的目光,透着难以掩盖的嫉妒和仇视。
他旁边一位男子,跟他六七分像,看向李贽的眼神里透着欣喜和安慰。
他就是耿定向的二弟,李贽的好友耿定理。
江夏公学校长李万意大声宣布:“吉时已到,请卓吾公和曹参议为江夏公学新校址升匾启门!”
(本章完)
万历二年,春,二月初二。
汉江上,三艘桨帆船正顺流而下,中间那艘船要大些,两根桅杆上各挂着一面旗,前面那面是“兵部尚书”,后面那面是“总督湖广”。
王一鹗着天青色襕衫,外罩毛边藏青色长褙,头戴大帽,帽绳在下巴系得紧紧的。
背着手,站在船楼顶上,看着汉江两边的风景。
“督宪,再有一个小时就到汉阳府了。”他的令史李明淳从船舱沿着楼梯走上来,站在身边禀告。
“这么快。”
“从襄阳直下汉阳,顺风顺水自然快。”
王一鹗点点头,突然问道:“游七之事,你怎么看?”
游七护着万全走陆路,从直隶入河南,再从南阳入湖广襄阳,一路上打着内阁总理张相的旗号,受沿途地方官员们优待。
李明淳站在后面,瞥了一眼王一鹗,心里稍微斟酌了一下,“督宪,学生在京师时,就听闻游七是张相的奶弟,备受信任,视为兄弟。”
王一鹗轻轻一笑,“子明也打起机锋来。视为兄弟,可终究不是亲兄弟。”
李明淳见自己的小心思瞒不住王一鹗,也笑了,“还是瞒不过督宪的法眼。那学生就畅所欲言了。”
“说!”
“学生觉得,游七在其它地方如何,督宪管不着。但是在湖广这里,他就得老老实实的。”
王一鹗点点头:“没错。其它地方各有督抚,轮不到我操心。但是游七在湖广不老实,要是被人点出来,皇上会问,湖广总督干什么吃的?
到时候本督就坐蜡了。”
李明淳身子微前探,声音略压低,“督宪到了今日这地位,再往上一步,张相已经不是臂助,而是阻碍了。”
王一鹗回头看了李明淳一眼,故意问道:“阻碍?担心张相拦住本督,岂不是要优待游七?”
李明淳嘿嘿一笑:“督宪,你又在考校学生了。你知道学生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王一鹗就是有考校的意思,继续追问:“那你说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李明淳正色,就像给严师递交考卷,“学生的意思,督宪已经身居兵部尚书,为一方诸侯,再进一步不是内阁就是戎政府。
无论哪一处,都不是内阁张相能阻拦或相助的,全在皇上乾纲独断。”
李明淳看了一眼王一鹗,继续说道:“学生听说内阁议政堂里挂着世宗皇帝御笔亲题的一幅字,‘一团和气’。”
“没错,这幅字还是皇上提议,请世宗皇帝御笔写的。斗而不破,才叫一团和气。子明悟到了,龙华书院,出俊才啊。”
“督宪过奖了。那游七怎么处置?”
王一鹗冷笑一声,“游七是护送万全神医去江陵,给张府老太太看病。这是正事,不敢耽误。现在神医到了江陵,本督宪就要跟游七好好算一算帐。
襄阳、承天两府诸县,没少巴结。想必回到江陵的游七,私囊颇丰啊。本督已经叫总督行辕督查室的巡按御史王用汲,带队去襄阳和承天两府按查。”
厉害啊!
李明淳心里暗叹一声。
王督宪果真好手段。
游七此次回江陵,任务是送万全神医给张居正母亲看病,要是路上闻风就查,搞不好会阻碍万神医去江陵,耽误张母病情。
公事结成了私怨。
等游七一行回到了江陵,任务完成,王督宪才开始查办,于公于私,他都能交代得过去。
改制后,以前位卑权重的巡按御史成了巡抚和总督手里的刀。王督宪派出的巡按御史王用汲,是李明淳的同科,颇为了解。
四十岁才中进士,做事稳重,生性刚直,以刚峰公海瑞为楷模。他带队去查襄阳和承天两府,肯定能查出个底朝天来。
李明淳身为王一鹗的令史,名为秘书,官阶虽低,却是王一鹗最亲近的部下之一,必须是心腹中的心腹。
两者合为一体,荣辱与共。
除了公文,许多私人书信,也是李明淳先拆开,整理好再呈给王一鹗看。
前些日子,京师里王一鹗的故旧密友写信来,提及为争通政使,张四维摆了潘应龙一道。
虽然事情最后圆满解决,潘应龙署理顺天府尹,迈出关键的一步。
但那是人家机警,应对得当,才有此结果。
万一潘应龙一时疏忽,着了道,跟冯保斗个两败俱伤,前途受阻,东南系的损失谁来承担?
此事李明淳从与好友沈万象的书信往来中,也知道些内情。
沈万象是潘应龙的令史。
现在皇上点了曾省吾为通政使。
他虽然跟各方关系都不错,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张居正你的心腹。
还有挑起这件事的张四维,当初就是暗中投奔到你张居正门下,才没有受高拱、王遴倒台影响。
现在这厮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在暗害潘应龙事件里上蹿下跳的沈一贯,他是沈万象和李明淳的同科,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副长史兼主任令史。
不仅没事,还荣升了,跳出翰林院、国史馆这两个大死水潭。
好处都让你们拿了,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
要是就此罢休,以后东南系的脸面还要不要?
胡宗宪、谭纶、杨金水、王一鹗、徐渭等一干东南系大佬们的脸还要不要了?
于是几位大佬暗地里达成了默契,王一鹗借机收拾游七,好好敲打一下张居正。至于张四维和沈一贯,自有人去收拾,至于是谁,就不是李明淳能知道的。
王一鹗继续说道:“想不到时光一纵即逝。本督在湖北巡视了三四个月,转眼就到了万历二年开春。
接下来本督要竭力解决播州杨应龙。子明,你做好准备了吗?”
李明淳马上答道:“回督宪的话,学生准备好了。”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子明是俊才,年轻有为,但是要想成大器,需要不停地历练。这次是你的大好机会,子明,你要好好把握。”
李明淳笑着答道:“督宪,学生已经做好准备了。”
王一鹗看着他,神情复杂,“此事风险极大,关乎生死,你要想清楚了。”
“督宪,欲建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
王一鹗欣慰地点点头,“那就好。对了,卓吾公到了武昌?”
“是的。卓吾公来武昌视察江夏公学和江汉公学,也正好会会他的好友耿八先生。”
“耿八先生?”
“耿定理耿子庸,号楚倥,人称八先生。黄州府人士(今湖北省红安县),与其兄耿定向、其弟耿定力合称‘天台三耿’。
据悉耿八先生曾经于嘉靖三十八年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时任国子监博士的卓吾公结识,亦师亦友,十分要好。”
“黄州耿家?天台三耿。”王一鹗想了一会,“他哥哥可是耿定向耿楚侗?”
耿定向虽然比王一鹗大十岁,可他嘉靖三十五年中试,王一鹗却是嘉靖三十二年中试,妥妥的前辈,直呼其名,并无不妥。“是的督宪,正是楚侗公。”
王一鹗哈哈一笑,“这个家伙,出了名的理学老夫子。脾气又执拗,在京师没少跟卓吾公对骂。
隆庆元年冬,有京官因为俸禄折色过多上吊,他冲到户部,喷了户部尚书新郑公一脸口水。
后来又因为反对新政得罪了张相朝堂再无他容身之地,于是就愤然辞职回乡。
卓吾公来了武昌,呵呵,本督猜啊,这位老夫子肯定会去找卓吾公好好对质一番。”
李明淳也笑了,“督宪,我们来得及去看热闹。”
王一鹗转头看了李明淳一眼,“子明,此事上我们不能仅仅是看热闹,还要给卓吾公擂鼓助威。”
“督宪,这学识上的争论,我们方便下场吗?”
“子明啊,当能吏做实事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有时候还要抬头看看天。”
李明淳心中一凛,连忙拱手道:“学生请督宪赐教。”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新成立的文化建设委员会,你知道吗?”
“学生知道,张凤磐还出任此委员会主任,沈一贯为副长史。”
“子明,你看不起张凤磐和沈一贯,顺带着也轻视了这个文化建设委员会?”
李明淳低着头讪讪一笑,算是默认了。
“子明,本督且问你,官场行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明淳想了几秒钟,“督宪,是名分。”
好!
有天赋,果然是龙华书院培养出来的俊才。
“没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明中枢里,只有两个委员会,还有一个是什么?”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李明淳脸色一变,终于明白王一鹗话里的意思,“督宪,皇上立文化建设委员会是寄予了厚望,只是任用张四维和沈一贯.”
“有些名不副实,对不对?”
“是的。张四维和沈一贯为人如何,督宪应该很清楚。”
“本督清楚,皇上更是洞若观火。”
李明淳很惊讶,欲说又不敢问。
王一鹗看在眼里,笑着问道:“子明是不是想问,皇上既然知道张四维和沈一贯的秉性,为何还要起用在文化建设委员会上?”
“是的,学生是有此疑惑。”
“文化建设委员会,职责在于什么?”
“以文教化,移风易俗。”
“何为移风易俗?”
李明淳想了一会,迟疑地答道:“移风易俗是名,实在改变旧有思想。”
“没错,你能看到,张四维也看到了。他上疏有写,‘当以新文化建设新精神新气魄,以应圣天子创造的新时代。’
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大兴工商,振兴经济,以求国强民富。精神气魄上,我们也要让百姓自强不息、傲然于这世界。
如此才能相互相成,达到皇上曾经说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李明淳顿悟,“督宪,你是说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同时,张四维以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对了。皇上做事高瞻远瞩。京师有王遴等案,江南有三大案,湖广有罢考案,几次大案下来,激浊扬清,文风为之一正,是进行移风易俗的文化建设好时机。”
“可学生还是那个疑惑,皇上为何把如此重任交给张四维?”
“不交给张四维,难道交给卓吾公?”
李明淳心有所悟,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卓吾公生性耿直,专注于学问,著书行文,十分犀利,但是‘说服人’就差强人意。”
王一鹗哈哈大笑,“没错了,子明,你这个‘说服人’点到题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职就是说服人。
这可是张四维的强项啊!”
李明淳还是有些不解,“督宪为何这么说?”
“张四维从文藻耀世的理学大儒、文学名士,摇身变成了新学先锋。他首先就说服了自己。子明,要想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督宪说得对啊。
张四维此人极为聪慧,文学造诣之高,有目共睹。连天下文坛领袖王世贞都对其赞叹不已。
但是大家最“佩服”的还是他的灵活多变。
朝堂几次大风波,次次有他的身影,次次都能安然脱身。
这样的人,你可以鄙视他的为人品行,但是不能否认他的眼光、对人心的揣摩以及灵活的手段。
卓吾公做学问可以,但脾性如此,说服人就差强人意了。
张四维就不同了,他深知人性的弱点,非常懂得如何“以理服人”。
懂了,李明淳听懂了。
“督宪,我们现在要去给卓吾公助威,不能让他坠了气场。他是移风易俗的里,张四维只不过是移风易俗的表。”
“哈哈,好啊,你都能举一反三了。”
江夏公学,位于武昌城中孔庙附近,以前是府学。隆庆元年,推行公学私学并立,这里被改成了武昌府公学,取名为江夏公学。
王一鹗督两湖后,力行新政,拨专款扩建江夏公学,还指令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修建湖北省公学—江汉公学。
今天二月初四,黄道吉日,扩建的江夏公学正式开学。
不仅由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仪式,还邀请了名满天下,礼部尚书衔领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李贽,以及诸多湖广名士,为首者正是问津书院山长耿定向。
真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身为焦点的李贽被众人簇拥着,无数的目光投射在他身上。其中就有耿定向的目光,透着难以掩盖的嫉妒和仇视。
他旁边一位男子,跟他六七分像,看向李贽的眼神里透着欣喜和安慰。
他就是耿定向的二弟,李贽的好友耿定理。
江夏公学校长李万意大声宣布:“吉时已到,请卓吾公和曹参议为江夏公学新校址升匾启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