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0440【朱院长的幸福生活】
    汉中。
    原大宋利州路转运司衙门,如今已变成川峡经略使衙门。
    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衙门后宅有大片园林,亭台楼阁,假山池塘,木如茵。现在,除了池塘被保留来灌溉,园林已大部分被平整为耕地。假山奇石什么的,全拆了卖给城中富户。
    朱院长在城郊有数十亩试验田,其中二十亩用来种水稻,剩下的培育各种蔬菜瓜果。
    但很多时候,城外试验田交给学生打理,因为朱院长每日还有公务。
    衙门后宅开辟的那些耕地,专门用来培育绿豆!
    这玩意儿放在北方,属于极为重要的农作物。
    宋真宗当年引进良种,一是从南边引种占城稻,二是从印度引种大绿豆。
    在北宋中国传统绿豆就叫绿豆,从印度引种的绿豆叫植豆(豆子多而粒大)。
    现在,朱院长尝试让两种绿豆杂交繁育,既保留中国绿豆的利肥田属性,又保留印度绿豆的高产量属性。
    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先民就知道豆类可以肥田,并且还做出了排名:绿豆为上,小豆次之,大豆最下。
    在豆科植物当中,大豆的肥田作用最拉跨。朱铭在南襄盆地广泛用于垦荒,主要取其“战略物资”的价值,用大豆来给士卒提供蛋白质。
    眼看着就要占领北方各路,朱院长因此着手培育绿豆良种。
    绿豆不仅极利肥田,而且生产周期短,根系可疏松土壤,抗旱能力跟粟米有得一拼,适合套种、轮种各种主粮作物。
    如果跟小麦套种,还可提高小麦产量——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用绿豆为小麦掩青,小麦能增产10%—18%。
    绿豆掩青法,是元代才出现的,并在明清两朝发展成熟。
    如果在北方推广开来,可想而知作用有多大!
    清晨。
    整个四川的拥有者朱国祥,穿着布衣行走在试验田间,身后还跟着提粪桶的男女仆人。
    沈有容和文小妹,同样穿着布衣,亲自给绿豆苗浇粪。
    绿豆不需要太多肥力,因此粪水调得很稀,只略带着一股子臭味。
    还有个小妾安娘,刚刚生了孩子,否则她肯定也在田间。
    文小妹还拿着尺子,测量豆苗的高度、叶宽等数据,每天负责记录在小本本上。
    朱国祥的一妻二妾,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已经混成半个农业专家了。
    不仅如此,汉中府那些达官贵人,得知朱相公在城内城外都有试验田,而且带着妻妾一起栽培育种,于是也如饥似渴的学习农业知识。
    他们不为别的只求在面见朱相公时,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甚至还让族中子弟,小小年纪就去学农,对外宣称要耕读传家,其实纯粹想投其所好。
    “相公,今天的数据记录好了。”文小妹把小本本递过去。
    朱国祥大致浏览一遍,点头微笑:“辛苦了。”
    “不辛苦,”文小妹捋起垂下的发丝,笑着说道,“以前植圃,妾身只载卉和奇竹。嫁给相公之后,才知种粮种菜也颇有趣,其间学问繁杂精深,不下于读圣贤之书。”
    沈有容也已洗了手,走过来调侃道:“隔壁那些衙门,经常能闻到粪水的臭味,吏员都戏称夫君为‘种地相公’。”
    文小妹摊开双手,看着掌心生出的嫩茧,忍俊不禁道:“我也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亲自种地。”
    朱国祥心情愉悦:“到得晚年便去乡下寻一片地,男耕女织悠游山林,那日子才快活得很。”
    “这偌大基业,相公便放下了?”文小妹问道。
    朱国祥说:“俗务烦人,我可不喜欢,交给那兔崽子操心去。”
    文小妹莞尔:“相公果然是出尘之人,难怪有百姓盛传相公乃仙人转世。”
    “这位仙人却是劳碌命,在天上恐怕也以稼穑为生。”沈有容吐槽说。
    朱国祥听得大笑不止,回房换了一身官服,这才溜达去前堂处理公务。
    沈有容和文小妹,自也换了好衣裳,先去教导各自的小孩识字。在小孩背诵课文和练字时,她们坐在一起打双陆。
    汉中流行朱氏改良版象棋,但沈有容总是输,干脆还是打双陆,这玩意儿可以凭运气取胜。
    下午时分,严大婆派人来请,邀她们一起去看戏。
    于是又结伴去瓦舍。
    严大婆不喜欢高雅的,就爱那种低档瓦舍,因为人多热闹,杂戏也贴近百姓生活。
    自有仆人和侍卫跟着,这里鱼龙混杂,安保工作极为困难。
    严大婆还爱跟人聊天,更加让侍卫头疼,每次出门就跟去打仗一样。
    已经专门有一批老头老太太,每日来瓦舍闲逛等待。
    一见到严大婆现身,立即上前来说话。这些老人的儿孙,都在各个衙门工作,明摆着想攀上严大婆的关系。
    侍卫也不拦着,因为都混熟了,还暗中调查过底细,知道他们家世清白。
    “大婆又来听戏啊!”几个老头儿老太太主动打招呼。
    严大婆满面笑容:“在家里闲得慌,儿孙辈也不用俺操心。”
    “还是大婆有福气,儿孙都出息了,几位儿媳也孝顺。”
    “就是啊,俺那儿媳就不孝顺,饭桌上还给俺摆脸色看。”
    “那你不教训教训?”
    “她娘家强势,俺哪敢教训?便把话说得重些,就跑娘家去了,十天半月也不回来。“
    “要说孝顺啊,还得数金坊刘老太家的儿媳。去年刚过门的,一张大饼脸还有麻子,都说配不上她儿子的好人才。可人家进门以后,把家务打理得好不说,还能去铺子里帮忙,会说讨喜话招揽客人,刘老太家的包子铺都生意更好了。”
    “那她果真有福气。娶妻要娶贤,长得再好看又甚用?会说话做事才是好媳妇。”
    “可不是咋地?也还说那金坊,有个姓杨的人家,娶个媳妇生得跟狐媚子似的,平日里尽惹些浪荡混混……”
    严大婆就喜欢听这种八卦,东家长李家短的。
    她以前在乡下并不这样,特别是在上白村的时候,毕竟家里两个寡妇带一孩子,说话做事都得谨慎小心些。
    如今却放飞自我,特别爱聊八卦,整个汉中府城,各个街坊的消息她门儿清。
    沈有容和文小妹颇为无奈,她们都不是长舌妇,对这种事情没有任何兴趣。可老太太出门,总喜欢让她们陪着,仿佛是领着她们当哼哈二将。
    说完八卦,老头儿老太太们,又开始转移话题,各种说朱家父子好话。
    侍卫都穿着便装,严大婆也不透露真实身份,她还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去年风调雨顺,真是老天爷开眼,今年的粮价又降了。”
    “也得看是谁在做官,朱相公得了四川,老天爷保佑才风调雨顺的。要是朱相公做了皇帝,还不得全天下年年都没灾?”
    “这话说得在理,东京那皇帝就不行。是个昏君,老天爷都不保佑。”
    “城郊那些叫什么田来着?”
    “试验田!”
    “对,就是试验田。今年那秧苗可长得真好,听说去年有块田收了五石谷。”
    “我听说是收了十石。”
    “哪里是十石?朱相公种的稻子,收了二十石!”
    “……”
    严大婆已笑得合不拢嘴,她就喜欢听人夸赞朱家父子,她是真把父子俩当成亲儿亲孙。
    直至戏台上开始表演,这些老年人终于闭嘴。
    沈有容和文小妹趁机开溜,带着两个侍女、两个侍卫逛街去,等这里演得差不多了再回来。
    朱院长颇能“齐家”,这一妻一妾,关系好得跟亲姐妹似的,就连逛街都手拉着手。
    其实也很好理解,两女都守寡多年,又是不喜争斗的性子,整天同住一个屋檐下,自然而然就变得亲近——主要还是朱院长会做丈夫,两女都觉得自己更受宠。
    平时在家除了玩耍,以及跟着朱国祥种地之外,沈有容还教文小妹女红,文小妹则教沈有容书画。
    逛了半下午,她们各自提着些东西去瓦舍,把严大婆给接回家去吃饭。
    半路上,严大婆眉开眼笑道:“今年的米价,已经降到六百文,老百姓都说元璋治理得好。换成东京那个昏君,怕是米价还在一千文以上。要俺说啊,元璋就该做皇帝。俺可不是惦记那老太后的位子,是为这天底下的老百姓着想呢。”
    “相公确实把四川治理得好,百姓都能过好日子。”两女立即附和,也不拆穿什么,反正老太太高兴就好。
    “也不晓得祺哥儿怎样了,”严大婆又忧虑道,“他娶的那媳妇,可不能是狐媚子,俺心里着实担心。”
    这是聊市井八卦太多,把别家的事,带入了自己孙儿身上。
    沈有容立即安慰:“祺哥儿的妻子,是蜀中大族出身,大家闺秀自是贤惠的。”
    严大婆又说:“这都成亲一年多了怎还没个动静?要不再给祺哥儿纳个妾,先生个一儿半女再说。”
    “老夫人莫要急,说不定报喜的家信已经在路上了。”文小妹道。
    严大婆想了想:“改天去庙里上个香,请菩萨保佑祺哥儿早点有个儿子。”
    三人被侍卫护送着回去,还没到经略府,就见一骑快马奔来。
    信使亮出腰牌,直入经略府大门,通传之后见到已经下班的朱国祥:“朱相公,大元帅发来加急密件!”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北宋穿越指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