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元顺帝与脱脱
第465章 元顺帝与脱脱
天幕上
衣衫褴褛的年轻书生背着篓筐,持着木杖,走在荒野小道上。
绫罗绸缎的富家子弟坐着黑褥紫车,悠悠哉哉的行驶在官路上。
骑着毛驴的老夫子一边看着书卷,一边跟在商队后面。
红彤彤的城壁上回映日光,似抹胭脂。
两侧绿树低垂,翠色的林叶被阳光一照,远远近近地笼着一层剔透晕黄。
风吹日晒的匾额下,各有参差的士人们自远方而汇聚。
……
【公元1341年十二月,元顺帝恢复被伯颜停止的科举。】
【从此,科举即使在天下大乱之时仍然坚持举行,元顺帝对科举的认真超越了所有的前朝皇帝】
【元朝一共举行了十六次廷试,其中有十次是在元顺帝时举行的】
【元朝总计录取进士一千一百三十九人,只顺帝时期就录取了七百人。】
【并且将国子学与科举考试相联系,若是在国子学积分及格的生员,在廷试录取时会优先照顾。】
【只从国子学积分合格生员中就先后共录取正副榜二百八十四人,更是元代绝无仅有。】
【这让被伯颜废除科举后,日渐散落的天下士子之心极大程度的回到了朝廷】
……
{啊……难怪后来怀念元朝的人那么多}
{这是在元顺帝时期吃到红利了。}
{老朱从一开始就错了,人家跟你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人家是天子门生,你一个土里刨食的怎配指绘他们。}
{没办法,老朱没文化,所以对有文化的有滤镜。}
{可真是……每个朝代都是在补上一个朝代留下的坑啊。}
……
大汉
刘邦挽着衣袖,双手插袖。
“士最贵,农最苦。”
“但国家的根本在民不在士。”
目中神光微敛,无奈道:
“但治理天下却又少不了这些人。”
吕雉神情疏冷,眼尾一挑,冷声道:
“你又想做甚?”
刘邦默然半晌。
摇摇头,长叹一声。
“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
“这天下大势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
“一步又一步的被逼至此处。”
“最后能依靠的,还只是自己。”
“什么帝王将相……”
刘邦脸上初次显露出一丝颓唐。
“都是只能伸手帮衬一把。”
“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啊。”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摇头苦笑。
“兜兜转转,又是皇帝与世家相对吗?”
……
大唐
李世民微眯双目。
手指捻着胡须,眸中闪过沉思。
观此言,文人似有世家之势啊。
也对……
最早的世家不就是掌握了经意解释的文人吗!
“这天下,又回去了?”
……
【当时天灾、战乱、贪官盘剥早已让天下农民苦不堪言】
【伯颜专政时又下令汉人、南人不得有寸铁,禁百姓畜马,全国农业更是遭受重创,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元顺帝与脱脱下令罢去禁铁器、马匹之令,并时常减免赋税、负逋,让农民休养生息。】
【还在部分地区推行“核田定役”,也就是核实田产,分配徭役,避免富人将徭役转嫁于贫民】
……
大宋。
赵匡胤看得眼熟。
这不就是宋辽金将要亡国时,必有英主良臣力挽狂澜的故事吗?
“晚咯。”
也说不清是幸灾乐祸还是惋惜百姓困苦。
只觉得心中一片迷茫。
真没有长久朝代吗?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琢磨着这个徭役法令。
能不能跟变法融合一下呢?
至于说富人什么的能不能同意……
谁问你了!
守着祖宗之法我大宋也没得好啊,
……
【同时,为了应付接连不断的天灾,元顺帝还恢复了常平仓制度,并仿照历代旧制,施行义仓制度。】
【但天灾频繁,常平仓还是难以招架。】
【元顺帝又广泛推行义仓,官督而绅办,征募富人粮食设义仓备灾。】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冷笑一声
“仓储之法采取的是以有余补不足的方法。”
“但若有余不多,补不足就自然无从谈起。”
“前人为非作歹不留恩德,天下已有崩塌之兆。”
“无可更改了。”
连根本的歧视都不能改变,做一些浮于表面又有何用。……
大隋
杨坚看的哑口无言。
做的事倒是好事,就是太晚了。
而这点似乎又不能怪在他二人头上?
“朕原本宋朝就够时运不济了。”
“想不到元朝也如此……”
“这宋朝是不是真有什么说法?”
“怎么沾上它的朝代都这么不堪时运啊?”
独孤伽罗懒得理会神神叨叨的他。
明明是自己作死,关宋朝何事。
……
【在设立常平仓和义仓的同时,元顺帝和脱脱还着力于农业技术的改进。】
【公元1342年二月,元顺帝下诏在全国颁布《农桑辑要》】
【这是由元初名臣孟祺在世祖时代编著的农书,后又由畅师文、苗好谦修订,内容引自《齐民要术》《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分为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十门,是中国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
【元顺帝将此书颁布天下,作为全国农业的指导,使一些地区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不但不再需要中央补助,还开始向朝廷输粮,开创了东北粮食南下的历史。】
【河南的水稻种植也大有进步,朝廷专门设立水庸田使司,专管其事,解决地方的粮食问题。】
……
武周。
武则天都能看出此时元朝是力不从心。
“错的太多,改都改不完。”
“就差临门一脚了。”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不成想,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君臣相得。”
“就是这一幕怎么看着如此眼熟呢?”
……
大唐·武宗时期
李炎懒散的坐在躺椅上。
“天幕要是在下一瞬说出这顺帝暴毙托孤于脱脱。”
“朕可就真要怀疑你们是不是真跟汉家天子有关系了。”
……
【当时元文宗设立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元顺帝自然也想有所创建。】
【于是,撰修辽、金、宋三史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史的修撰,从忽必烈时便被提起,仁宗、英宗和文宗在位时也都想把这件事情办成,但三个朝代属于并立】
【金、宋又是亡于元,该如何叙述三个朝代的正统,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因此,迁延岁月,难以开局,一直拖了下来。】
【此次撰修三史,脱脱被钦点为三史都总裁官,他深知皇帝编书心切,干脆一锤定音:“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然后立即着手选派史官开始修撰工程,召集汉、蒙、畏兀儿、哈剌鲁、唐兀、钦察等族的史学家参与其事,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从公元1343年开始,到公元1345年十月。】
【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一百三十五卷的《金史》、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相继修成】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也是知道修史有多难的。
司马相公的一部《资治通鉴》依靠众人裁剪校订还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就算元朝修史的人数多,但如此短的时间修成三部史书。
其中错漏也不可避免。
……
大清·雍正时期
“三部史书。”
雍正盘腿坐在暖床上,手里顺着玉串元珠上的金色穗子。
不紧不慢道:
“近三年而成。”
“其中以《宋史》卷帙浩繁为最。”
“但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
“而《辽史》,因为隔了代,资料缺乏,更是错漏甚多。”
弘历轻笑的看了一眼书房架子上的史书。
“所以史家才言,在历代正史中,《辽史》最为下乘。”
“相对而言,《金史》是三史中编得最好的。”
“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雍正神色不动,捻着手中玉珠,
“但也因为编纂者大都为金朝遗民后裔,偏袒之心很重。”
“隐恶扬善,有不少作假、矛盾之处。”
“不过,若不是三史修成,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经过元末大乱,后人更难修成信史。”
“这三个或许曾经辉煌耀目的朝代,怕是要隐藏于烟幕之中。”
“因此,三史的问题再多,也是瑕不掩瑜的。”
……
【从1340年到1344年,近四年的时间中,元顺帝在脱脱的辅助之下,尽了极大的努力想将元朝从日趋崩坏的下坡路上拉回来。】
【而他们的作为比之前代的无所作为和胡作非为,也显得更务实、积极】
【时人赞颂朝廷更化是“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前”】
【而脱脱也被“中外翕然称为贤相”】
【如果干得好,且继续干下去,元朝或许能真正实现中兴】
【然而天下百姓没有耐心去等待和赌一个虚无缥缈的中兴了。】
【老天也挖好了埋葬元朝的深坑,虽然这个坑本就是元朝自己挖的】
(本章完)
天幕上
衣衫褴褛的年轻书生背着篓筐,持着木杖,走在荒野小道上。
绫罗绸缎的富家子弟坐着黑褥紫车,悠悠哉哉的行驶在官路上。
骑着毛驴的老夫子一边看着书卷,一边跟在商队后面。
红彤彤的城壁上回映日光,似抹胭脂。
两侧绿树低垂,翠色的林叶被阳光一照,远远近近地笼着一层剔透晕黄。
风吹日晒的匾额下,各有参差的士人们自远方而汇聚。
……
【公元1341年十二月,元顺帝恢复被伯颜停止的科举。】
【从此,科举即使在天下大乱之时仍然坚持举行,元顺帝对科举的认真超越了所有的前朝皇帝】
【元朝一共举行了十六次廷试,其中有十次是在元顺帝时举行的】
【元朝总计录取进士一千一百三十九人,只顺帝时期就录取了七百人。】
【并且将国子学与科举考试相联系,若是在国子学积分及格的生员,在廷试录取时会优先照顾。】
【只从国子学积分合格生员中就先后共录取正副榜二百八十四人,更是元代绝无仅有。】
【这让被伯颜废除科举后,日渐散落的天下士子之心极大程度的回到了朝廷】
……
{啊……难怪后来怀念元朝的人那么多}
{这是在元顺帝时期吃到红利了。}
{老朱从一开始就错了,人家跟你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人家是天子门生,你一个土里刨食的怎配指绘他们。}
{没办法,老朱没文化,所以对有文化的有滤镜。}
{可真是……每个朝代都是在补上一个朝代留下的坑啊。}
……
大汉
刘邦挽着衣袖,双手插袖。
“士最贵,农最苦。”
“但国家的根本在民不在士。”
目中神光微敛,无奈道:
“但治理天下却又少不了这些人。”
吕雉神情疏冷,眼尾一挑,冷声道:
“你又想做甚?”
刘邦默然半晌。
摇摇头,长叹一声。
“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
“这天下大势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
“一步又一步的被逼至此处。”
“最后能依靠的,还只是自己。”
“什么帝王将相……”
刘邦脸上初次显露出一丝颓唐。
“都是只能伸手帮衬一把。”
“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啊。”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摇头苦笑。
“兜兜转转,又是皇帝与世家相对吗?”
……
大唐
李世民微眯双目。
手指捻着胡须,眸中闪过沉思。
观此言,文人似有世家之势啊。
也对……
最早的世家不就是掌握了经意解释的文人吗!
“这天下,又回去了?”
……
【当时天灾、战乱、贪官盘剥早已让天下农民苦不堪言】
【伯颜专政时又下令汉人、南人不得有寸铁,禁百姓畜马,全国农业更是遭受重创,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元顺帝与脱脱下令罢去禁铁器、马匹之令,并时常减免赋税、负逋,让农民休养生息。】
【还在部分地区推行“核田定役”,也就是核实田产,分配徭役,避免富人将徭役转嫁于贫民】
……
大宋。
赵匡胤看得眼熟。
这不就是宋辽金将要亡国时,必有英主良臣力挽狂澜的故事吗?
“晚咯。”
也说不清是幸灾乐祸还是惋惜百姓困苦。
只觉得心中一片迷茫。
真没有长久朝代吗?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琢磨着这个徭役法令。
能不能跟变法融合一下呢?
至于说富人什么的能不能同意……
谁问你了!
守着祖宗之法我大宋也没得好啊,
……
【同时,为了应付接连不断的天灾,元顺帝还恢复了常平仓制度,并仿照历代旧制,施行义仓制度。】
【但天灾频繁,常平仓还是难以招架。】
【元顺帝又广泛推行义仓,官督而绅办,征募富人粮食设义仓备灾。】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冷笑一声
“仓储之法采取的是以有余补不足的方法。”
“但若有余不多,补不足就自然无从谈起。”
“前人为非作歹不留恩德,天下已有崩塌之兆。”
“无可更改了。”
连根本的歧视都不能改变,做一些浮于表面又有何用。……
大隋
杨坚看的哑口无言。
做的事倒是好事,就是太晚了。
而这点似乎又不能怪在他二人头上?
“朕原本宋朝就够时运不济了。”
“想不到元朝也如此……”
“这宋朝是不是真有什么说法?”
“怎么沾上它的朝代都这么不堪时运啊?”
独孤伽罗懒得理会神神叨叨的他。
明明是自己作死,关宋朝何事。
……
【在设立常平仓和义仓的同时,元顺帝和脱脱还着力于农业技术的改进。】
【公元1342年二月,元顺帝下诏在全国颁布《农桑辑要》】
【这是由元初名臣孟祺在世祖时代编著的农书,后又由畅师文、苗好谦修订,内容引自《齐民要术》《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分为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十门,是中国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
【元顺帝将此书颁布天下,作为全国农业的指导,使一些地区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不但不再需要中央补助,还开始向朝廷输粮,开创了东北粮食南下的历史。】
【河南的水稻种植也大有进步,朝廷专门设立水庸田使司,专管其事,解决地方的粮食问题。】
……
武周。
武则天都能看出此时元朝是力不从心。
“错的太多,改都改不完。”
“就差临门一脚了。”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不成想,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君臣相得。”
“就是这一幕怎么看着如此眼熟呢?”
……
大唐·武宗时期
李炎懒散的坐在躺椅上。
“天幕要是在下一瞬说出这顺帝暴毙托孤于脱脱。”
“朕可就真要怀疑你们是不是真跟汉家天子有关系了。”
……
【当时元文宗设立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元顺帝自然也想有所创建。】
【于是,撰修辽、金、宋三史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史的修撰,从忽必烈时便被提起,仁宗、英宗和文宗在位时也都想把这件事情办成,但三个朝代属于并立】
【金、宋又是亡于元,该如何叙述三个朝代的正统,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因此,迁延岁月,难以开局,一直拖了下来。】
【此次撰修三史,脱脱被钦点为三史都总裁官,他深知皇帝编书心切,干脆一锤定音:“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然后立即着手选派史官开始修撰工程,召集汉、蒙、畏兀儿、哈剌鲁、唐兀、钦察等族的史学家参与其事,开创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从公元1343年开始,到公元1345年十月。】
【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一百三十五卷的《金史》、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相继修成】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也是知道修史有多难的。
司马相公的一部《资治通鉴》依靠众人裁剪校订还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就算元朝修史的人数多,但如此短的时间修成三部史书。
其中错漏也不可避免。
……
大清·雍正时期
“三部史书。”
雍正盘腿坐在暖床上,手里顺着玉串元珠上的金色穗子。
不紧不慢道:
“近三年而成。”
“其中以《宋史》卷帙浩繁为最。”
“但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
“而《辽史》,因为隔了代,资料缺乏,更是错漏甚多。”
弘历轻笑的看了一眼书房架子上的史书。
“所以史家才言,在历代正史中,《辽史》最为下乘。”
“相对而言,《金史》是三史中编得最好的。”
“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雍正神色不动,捻着手中玉珠,
“但也因为编纂者大都为金朝遗民后裔,偏袒之心很重。”
“隐恶扬善,有不少作假、矛盾之处。”
“不过,若不是三史修成,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经过元末大乱,后人更难修成信史。”
“这三个或许曾经辉煌耀目的朝代,怕是要隐藏于烟幕之中。”
“因此,三史的问题再多,也是瑕不掩瑜的。”
……
【从1340年到1344年,近四年的时间中,元顺帝在脱脱的辅助之下,尽了极大的努力想将元朝从日趋崩坏的下坡路上拉回来。】
【而他们的作为比之前代的无所作为和胡作非为,也显得更务实、积极】
【时人赞颂朝廷更化是“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前”】
【而脱脱也被“中外翕然称为贤相”】
【如果干得好,且继续干下去,元朝或许能真正实现中兴】
【然而天下百姓没有耐心去等待和赌一个虚无缥缈的中兴了。】
【老天也挖好了埋葬元朝的深坑,虽然这个坑本就是元朝自己挖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