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第178章 神奇的卯榫结构!十级地震震不倒!
第178章 神奇的卯榫结构!十级地震震不倒!
【就是啊,平常房屋连七八级地震都扛不住,如果是樱那些房子,可能五六级都得倒。】
【纳尼?我们是故意建成这样的好吗?】
【十级地震的威力堪比两百吨tnt炸药的当量,震不倒区区一个宫殿?开什么玩笑!】
“十级地震都震不倒?真的假的?”
陈路认真道:“当然是真的了,整整六百年的时间里,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两百多次地震,却始终屹立不倒。”
带英的一家电视台曾经找到相关工作人员,请求复刻一个太和殿,测试一下华夏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但是太和殿的体量太大,用传统技法建造太过困难。
摄制组只能退而求其次,想办法复刻了一个五分之一大小的寿康宫。
测试非常简单,就是用模拟地震的方式,看缩小版的寿康宫能抗住几级地震。
实验开始,震级在不断增加。
一直到了五级,寿康宫肉眼可见的开始摇晃,所有人都以为它马上就要塌了。
然而随着震级的增加,它只是晃动地更加厉害,却没有丝毫的垮塌,甚至连一块瓦都没掉下来。
一直加到十级,寿康宫发生了轻微的位置偏移,但依然稳稳地立在原地!
摄制组都震惊了,要知道,哪怕是到了现在,要建造出能抗十级地震的房屋也非常困难!
“而且,在故宫的整个建筑过程中,是没有使用一根钉子的。”
【全程不用一根钉子?那砖头瓦片之间怎么连接?】
【胡说八道!不用钉子怎么可能把房子盖起来?】
【故宫要是没使用一颗钉子,我当场吃一吨!】
老外里不乏建筑师,完全无法相信陈路所说。
不用钉子的话,根本建不起来房子吧?
安娜奇怪道:“那这些材料之间怎么连接呢?”
陈路笑了笑:“故宫采用的是华夏古建筑的传统工艺,卯榫结构!”
卯榫结构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
简单来说,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一个完整的榫卯结构,凸出来的那一部分称为榫,凹进去叫卯。
是华夏古建筑的主要构造方式。
特点是不使用钉子,用卯榫就能加固物件,还可实现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比钉子连接的更加灵活。
而将几个卯榫结构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华夏古建筑的另一个经典构造——斗拱!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这一个个斗拱,正是故宫历经数百次地震而不倒的关键所在。
遇到地震的时候,斗拱可以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
就像太极拳一样以柔克刚,化解掉地震的冲击。
而在十级地震的时候,建筑以及完好无损,只是发生了轻微偏移,就要归功于柱顶石了。
地基的最上面一层就是柱顶石。
柱顶石上部表面平整,主要用于支撑立柱。
故宫的立柱主根并没有埋在地下,而是搁置在平整的柱顶石上。
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柱根可在柱顶石表面做往复运动,巧妙地将部分地震能量转换为动能,减少了内力破坏,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且故宫的地基非常的深,朱元璋起初打算在凤阳修建皇城,在那里可以找到故宫的模板。凤阳遗址的地基就足足有十八层,更不用说故宫的地基了,只会更加深不可测。
而在修建过程中,故宫还加入了大量的糯米。
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粘性极高。
天工开物有言:“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而修建故宫的灰浆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
这么个多因素叠加起来,才让故宫如此坚不可破。
【我知道了,如果那些工匠敢偷工减料的话,可是会被皇帝杀头的!】
【你倒的是一栋楼,可我没的是九族啊!】
【工匠们只需要考虑如何建造一个六百年不倒的宫殿,而皇帝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我知道卯榫结构,那是华夏一种非常神奇的建筑方式!】
陈路接着说道:“故宫的神奇之处,可不光在于能抗十级地震。”
故宫建造之时,工匠们需要考虑四个问题。
分别是防震,防火,防涝和取暖。
除了地震以外,故宫在其他三个方面也很有独到之处。
要知道,故宫是以木质为主的建筑,是非常容易发生火灾的。
而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在故宫内设置了二百多人的防火班。
防火班的传统工作方式可以概括为十二字口诀:“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
冬凿冰,是指将故宫中金水河上的冰面破开,以免冬日需要用水灭火却无水可取。
夏注水,是往故宫三百零八口铁、铜、鎏金铜大缸里储水,这样第一时间能取到水。
春除草、秋清叶,是指春秋两季草木茂盛,消防班要及时清理掉草木落叶等可燃物,消除火灾隐患。
除此以外,故宫还配备了云梯、火钩、激桶、木制抬龙等多种防火工具。
就拿激桶来说,非常类似现代的水枪。
发生火灾之时,把水桶抬到宫殿周围。
将将激桶置于水桶之中,通过活塞作用将水抽进激桶,再用力下压,让水柱喷射而出。
射程最高可达二十米!
看着大殿里展示出的激桶,老外们纷纷睁大了眼睛。
【这不就是现在消防队用的水枪吗?】
【没想到华夏在几百年前就制造出来了!】
“至于取暖,故宫使用的是地暖。”
【沃特?地暖?这跟现代人用的地暖是一个东西吗?】
【应该不是吧?几百年前哪有地暖啊?】
【而且故宫是占地面积如此巨大的建筑群,地暖怎么可能覆盖的过来?】
【如果是真的,岂不是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
虽然华夏并非世界最早使用地暖的国家,但像故宫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此前还真没有过。
(本章完)
【就是啊,平常房屋连七八级地震都扛不住,如果是樱那些房子,可能五六级都得倒。】
【纳尼?我们是故意建成这样的好吗?】
【十级地震的威力堪比两百吨tnt炸药的当量,震不倒区区一个宫殿?开什么玩笑!】
“十级地震都震不倒?真的假的?”
陈路认真道:“当然是真的了,整整六百年的时间里,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两百多次地震,却始终屹立不倒。”
带英的一家电视台曾经找到相关工作人员,请求复刻一个太和殿,测试一下华夏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但是太和殿的体量太大,用传统技法建造太过困难。
摄制组只能退而求其次,想办法复刻了一个五分之一大小的寿康宫。
测试非常简单,就是用模拟地震的方式,看缩小版的寿康宫能抗住几级地震。
实验开始,震级在不断增加。
一直到了五级,寿康宫肉眼可见的开始摇晃,所有人都以为它马上就要塌了。
然而随着震级的增加,它只是晃动地更加厉害,却没有丝毫的垮塌,甚至连一块瓦都没掉下来。
一直加到十级,寿康宫发生了轻微的位置偏移,但依然稳稳地立在原地!
摄制组都震惊了,要知道,哪怕是到了现在,要建造出能抗十级地震的房屋也非常困难!
“而且,在故宫的整个建筑过程中,是没有使用一根钉子的。”
【全程不用一根钉子?那砖头瓦片之间怎么连接?】
【胡说八道!不用钉子怎么可能把房子盖起来?】
【故宫要是没使用一颗钉子,我当场吃一吨!】
老外里不乏建筑师,完全无法相信陈路所说。
不用钉子的话,根本建不起来房子吧?
安娜奇怪道:“那这些材料之间怎么连接呢?”
陈路笑了笑:“故宫采用的是华夏古建筑的传统工艺,卯榫结构!”
卯榫结构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
简单来说,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一个完整的榫卯结构,凸出来的那一部分称为榫,凹进去叫卯。
是华夏古建筑的主要构造方式。
特点是不使用钉子,用卯榫就能加固物件,还可实现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比钉子连接的更加灵活。
而将几个卯榫结构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华夏古建筑的另一个经典构造——斗拱!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这一个个斗拱,正是故宫历经数百次地震而不倒的关键所在。
遇到地震的时候,斗拱可以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
就像太极拳一样以柔克刚,化解掉地震的冲击。
而在十级地震的时候,建筑以及完好无损,只是发生了轻微偏移,就要归功于柱顶石了。
地基的最上面一层就是柱顶石。
柱顶石上部表面平整,主要用于支撑立柱。
故宫的立柱主根并没有埋在地下,而是搁置在平整的柱顶石上。
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柱根可在柱顶石表面做往复运动,巧妙地将部分地震能量转换为动能,减少了内力破坏,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且故宫的地基非常的深,朱元璋起初打算在凤阳修建皇城,在那里可以找到故宫的模板。凤阳遗址的地基就足足有十八层,更不用说故宫的地基了,只会更加深不可测。
而在修建过程中,故宫还加入了大量的糯米。
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粘性极高。
天工开物有言:“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而修建故宫的灰浆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
这么个多因素叠加起来,才让故宫如此坚不可破。
【我知道了,如果那些工匠敢偷工减料的话,可是会被皇帝杀头的!】
【你倒的是一栋楼,可我没的是九族啊!】
【工匠们只需要考虑如何建造一个六百年不倒的宫殿,而皇帝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我知道卯榫结构,那是华夏一种非常神奇的建筑方式!】
陈路接着说道:“故宫的神奇之处,可不光在于能抗十级地震。”
故宫建造之时,工匠们需要考虑四个问题。
分别是防震,防火,防涝和取暖。
除了地震以外,故宫在其他三个方面也很有独到之处。
要知道,故宫是以木质为主的建筑,是非常容易发生火灾的。
而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在故宫内设置了二百多人的防火班。
防火班的传统工作方式可以概括为十二字口诀:“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
冬凿冰,是指将故宫中金水河上的冰面破开,以免冬日需要用水灭火却无水可取。
夏注水,是往故宫三百零八口铁、铜、鎏金铜大缸里储水,这样第一时间能取到水。
春除草、秋清叶,是指春秋两季草木茂盛,消防班要及时清理掉草木落叶等可燃物,消除火灾隐患。
除此以外,故宫还配备了云梯、火钩、激桶、木制抬龙等多种防火工具。
就拿激桶来说,非常类似现代的水枪。
发生火灾之时,把水桶抬到宫殿周围。
将将激桶置于水桶之中,通过活塞作用将水抽进激桶,再用力下压,让水柱喷射而出。
射程最高可达二十米!
看着大殿里展示出的激桶,老外们纷纷睁大了眼睛。
【这不就是现在消防队用的水枪吗?】
【没想到华夏在几百年前就制造出来了!】
“至于取暖,故宫使用的是地暖。”
【沃特?地暖?这跟现代人用的地暖是一个东西吗?】
【应该不是吧?几百年前哪有地暖啊?】
【而且故宫是占地面积如此巨大的建筑群,地暖怎么可能覆盖的过来?】
【如果是真的,岂不是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
虽然华夏并非世界最早使用地暖的国家,但像故宫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此前还真没有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