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吃的在大明
    因为明军虎视眈眈,所以女真各部才处处烽火,加速着吞并、灭亡。
    熊廷弼是辽东巡抚,他现在做的事是迎接逃民。
    更遥远的辉发、乌拉部不会有人逃到大明边墙之下,逃过来的主要是哈达部地盘内的人。
    但并不多。
    在广顺关内,熊廷弼站在关城门楼上面看着关外的小清河畔。
    “看来建州部把大部分人都往赫图阿拉那边迁了。”熊廷弼说完想了想,转头吩咐,“告诉程巡按,到抚顺关、鸦鹘关和宽甸六堡多设粥厂,赈济因兵灾而无以为生的女真小民。”
    今年女真各部的战乱从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尾,范围越来越大,受苦的自然是普通女真百姓。
    大明想要三部之地,努尔哈赤专注于掳掠各部族民。
    但那么多人涌入如今建州女真的地盘,他们养得起吗?
    不管如何,广顺关、抚顺关、鸦鹘关这三处关隘的外面,边墙之外的宽甸六堡,大明如果设了赈灾的粥厂,又能运大量粮食过来交易,那都是一举多得的事。
    谁也没可能独吞这些人力。大明不好直接主动出击,而是要扮演调解者的角色;让他们瓜分带走大部分的三部部民,也是对他们愿意放弃三部之地的补偿;保证粮食交易让他们能顺利养活这些掳来的部民过这个冬,是他们愿意遵循大明的意志做下一步行动的基础。
    但只要赈灾的粥厂在,必定会有更多的女真人来就食。
    大明能不能留下这些人,那就看朝堂诸公的安排了。
    现在的辽东巡按是程启南。
    泰昌元年授职南京户部主事,随后先任兵科言官,后来又接了袁可立的位置巡按辽东。
    看到巡抚衙门那边的公文,这件事他自然只能找昌明号。
    好在他那好兄弟孟希孔是昌明号遮洋行首常庆安的女婿。
    朝廷那边的谋划,程启南并不知道。
    但在牛庄驿寻到昌明号的掌柜,常庆安居然在这里。
    “常行首。”
    对面也是官,程启南以礼相见。
    “程按台。”常庆安笑着回礼,“多年不见。什么大事,竟劳你亲来牛庄驿?”
    这牛庄驿位于辽河诸条支流汇聚之处,再往南面就是一条干流入海了。
    这里距离辽东边墙也不远,是从陆路通往辽东腹地的必经之地。又因为在辽河畔,水路同样通达。
    遮洋行从大沽运粮往辽东,如今主要是三条路线:一条到牛庄驿,一条去广宁中、左屯卫,一条到鸭绿江畔的九连城并去朝鲜。
    常庆安亲自到了这里来而不是在江南,程启南已经有所感悟:“莫不是陛下之命?抚台让我多备粮食……”
    他说明了来意,常庆安笑着点了点头:“抚台忧心边务,大概还不知道。不仅我在辽东,粮行的张行首也在辽东,他在辽阳。奉旨,昌明号从各省募了许多雇工要来辽东。我们各家,也有不少旁支将来要迁过来。抚台和按台要办的事放心便好,去年所购新粮,今年新粮,除了供诸边和京城,都会运到辽东来。”
    程启南听得颇为震撼:“……迁到辽东来?”
    常庆安深深地看着他:“按台因缘际会,此时既在辽东任职,不如好生用心此事。抚台是文武大才,将来定是要列身朝堂的。按台爱民如子,我到辽东来,已听百姓称颂按台恩德数回。将来的辽东,大有用武之地。按台专抚辽东军民,将来定为边陲重臣。山西许多人家都要迁来这里实边,还要按台关照。”
    “实边……”
    巡抚巡按各有职差,巡抚兼理军务,辽东巡按如今却只专职监察百官、主管民政。
    程启南不知道枢密院的安排,目前明军还没正式出动,都察院并没有给他新的命令。
    但辽东边墙之内目前已经不需要怎么实边了,甚至有数万百姓生活在边墙之外的宽甸六堡等地。
    说要实边,那自然只能是实新边。
    他看着常庆安:“迁到边墙之外?”
    常庆安不明说,只回答道:“仅昌明号、宗明号和山西各家,恐怕最终就要迁来两三万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光棍汉,按台在辽东,还望帮忙做个月老,汉夷不拘。”
    程启南怔怔地看着他,问了一句:“粥厂?”
    常庆安只笑道:“粮食,我和张行首会操心的。其他事,就要按台操心了。”
    程启南大约看到了谋划的一角。
    可是要拓出来的新边在哪里呢?
    想着粥厂的位置,想着不久前女真虏酋都去了蓟州镇,他默默点了点头。
    看来倒要盼着女真人多带些女眷来就食。
    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熊廷弼和大明能考虑到的问题,努尔哈赤也考虑得到。赫图阿拉城里,何和礼眼神复杂但又认真地看着龚正陆:“龚先生,王上让我们备粮,这可怎么备?三部加一起,部民十余万,还都是青壮……”
    努尔哈赤回来之后,对这个大明皇帝都亲自提到的人当然是纠结的。
    一方面这家伙应该除去才是。能让大明皇帝都知道,他与大明有没有联络?
    但既然大明皇帝都知道了他,除去他,是不是显得建州包藏祸心?
    既然迫于无奈必须要信一次大明,努尔哈赤反倒给龚正陆升了官,如今是个正儿八经的掌文书官,恢复了往日旧职。
    何和礼更知道,努尔哈赤准备在将来打下朝鲜东面之后另编一个汉人、朝鲜人的旗,让这家伙和他的后人做旗主。
    所以现在何和礼不能以往日态度对待他了。
    毕竟大明的压力给到了,既然势不可违,大家只能共渡难关。
    皇帝许诺的将来还看不到,但三部权贵和青壮都要过来这边,多出来的十余万人怎么过这个冬,这是看得到的难题。
    “额驸,先是备薪柴,这事要安排好。三部部民不见得能带足够帐篷过来,这些也要备。粮食自然最难,羊羔和马都要留种,最好的法子只能是去买了。”
    “这么多人的口粮哪里买得起?”何和礼也知道,“何况,宽甸边市和抚顺关那边,汉商必定坐地起价。”
    龚正陆严肃地说道:“事关部族安危,额驸若信得过我,便与我一同亲去抚顺关外和大明边臣谈一谈吧。皇帝陛下既许了恩典,又有大事要女真来办,总不好亏待女真,让各部心怀怨恨。”
    “……若非定要让出三部之地,何至于此?”何和礼不免埋怨。
    “建国称王何等之难?”龚正陆摇着头肃然道,“何况,若能拿下朝鲜咸镜道、庆尚道和江原道,那里比三部之地暖和多了,又能沿着海北上拓下那些女真小部之地。难关只在眼前,王上若不能让皇帝陛下信其忠顺,谈何称王受册?”
    “你就这么信大明皇帝的话?”何和礼盯着他。
    “我信不信不重要,女真只能信!要不然,就只能起兵征战,让大明斟酌利弊得失,再以和为贵。”龚正陆坦然看着他,“额驸选哪条?”
    努尔哈赤已经选了,何和礼还能怎么选?
    正如龚正陆所说,想在大明边上建国称王谈何容易?尤其是皇帝的注意力正放在女真身上。
    何和礼长叹一口气:“没那么多钱。十余万人过来,怎么安置都不好。建州族民本就会有怨,这时不好把阿勒班定得更高,让他们心里更有怨言。没足够的货物,筹不够钱。就算货物多了,大明商人又会压价,一样不够!”
    “所以要去和大明边臣商谈,恳请上国垂怜。”龚正陆很肯定地说,“大明先按兵不动,允王上收服部民,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三部之地,大明没办法迁那么多汉民实边。留下的女真人越多,对大明来说后面教化治理越难。既然需要我们各部收服更多女真部民,需要我们担着养活他们的负担,想凭朝贡边市让我们更依赖大明,总要有个公道的价格!”
    何和礼心情复杂地看着他。
    原来他看得这么透,但现在他毕竟是一口一个“我们”。
    “好!那就早日出发!”
    三部之地兵荒马乱,努尔哈赤忙着就地整编。
    想要好好地收服辉发和乌拉,权贵是必须留下的。该有的联姻,该许的高位,一个都不能少。
    他们各有各的亲眷、依附部民,各有各的阿哈。
    稍微统计一下,人数已经足够让人心颤。
    这些人不能不要,毕竟随后还有一个皇帝许诺的朝鲜东边要打。
    山川形胜才值得信赖……将来的女真国要成为一个山边海畔之国。
    征战就要死人,努尔哈赤需要更多青壮作为兵源。
    而老弱、女人……
    他只能挑选一部分年轻的女人,毕竟建州部不缺女人,将来的朝鲜也不会缺女人。
    随着九月渐渐过完,十月的东北已经开始寒冷,已经开始有雪。
    三部权贵都已经知道了大明皇帝的意志,知道他们归附之后却必须离开熟悉的土地。
    但是能怎么办?
    努尔哈赤献上了女儿,纳林布禄献去了东哥,两个人在皇帝面前臣服,换来的就是大明不再进行又一次的犁庭扫穴,换来自己作为大明的利刃、搏那个永为受册的忠顺藩国的机会。
    既然势不可违,大明的敕书只会分给建州和叶赫,将来的三部之地不会有土司和羁縻卫,那么就要带走牛羊马匹,带走重要的物资。
    三部之地只留下了大量被遗弃的老弱妇孺。
    那些赖以生存的宝贵物资不属于他们,属于女真各部的权贵。
    他们只是被遗弃的阿哈,或者不愿意离开故地的诸申。
    而凛冬已至。
    这个时候,远处传来消息:大明边关外有吃的!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光宗耀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冬三十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冬三十娘并收藏光宗耀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