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生出个未来
    邢阶也愣住了,过了一会感叹道:“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江南无须忧虑。反倒是,若边军之外另有人自海上或其余门路暗通外敌,这迷魂阵就布得远了。”
    李成梁许久没在京城露面过了,这件事留意的人必定不少。
    但若说皇帝在大战之时早已布下了这个暗手,让他南下了,这实在很合理。
    而努尔哈赤派的援兵若到了李成梁面前,还愁李成梁不能死死地压制住他们?
    最主要的是……邢阶看着田乐:“希智想诱建州和朝鲜叛攻大明?”
    “那就真的师出有名了。”田乐看着皇帝,“北疆风云顿起,建州虽一时伏低做小,但努尔哈赤绝不甘心就这般受大明驱策。陛下想用他,也要他肯才行。若是对鞑靼一战干净利落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因形势改了方略,努尔哈赤只怕不愿错失良机。如今还遣人奏请相助大明,足见他已不专心经略朝鲜东面。”
    朱常洛紧皱眉头:“关键是,从九连城、宽甸六堡到抚顺关,还有辽源军民府,怎么防住他们铤而走险?”
    一种战线要继续扩大的感觉,这有点危险。
    “要害只在宽甸六堡和辽源军民府。”田乐说道,“建州兵只擅野战,不擅攻城。宽甸六堡边民甚多,不便先行疏退至堡内。辽源军民府也没有边墙保卫。除这两处之外,辽东南面有鸭绿江,东面有边墙,不必过虑。”
    “除非对鞑靼这边能够今年内结束大战,明年后年又不用与之持续拉锯。”朱常洛看着田乐,“先稳住建州为好。”
    “他若是始终觉得这是良机,那正该削弱他部分兵力。他若仍旧忌惮大明,则自然不会受优势。但臣以为,如今局面下,他若在朝鲜已经有不少斩获,恐怕仍会让朝鲜割地议和,再告以实情,盼以朝鲜为前驱。像原先议定那般先肆虐朝鲜,再被大明驱至西面,令朝鲜畏之而再由群臣奏请内附,臣也认为并不容易。”
    “……倒是朕有些想当然了?”
    “不敢。形势变化罢了,大明若以雷霆之威扫荡鞑靼,建州自受震慑。如今汗庭之主兵逼北京城,明军久久不能退敌,他自然会想起新仇旧恨。赫图阿拉一带他经营多年,三部之地是女真故土,他何尝甘愿退到更东边?”
    说到底,两个人都判断努尔哈赤会在现在的局势下改变想法。
    那么接下来的商议,则是要更精打细算地布防了。
    山海关到锦州之间的狭长傍海道是为了用一个战术性失败来换取留住汗庭大军的时间,但辽源军民府和宽甸六堡却不能有异样举动,还得顶住可能的第一波来自建州或朝鲜的攻击。
    商议来商议去,莫过于继续增援,令希望立功的英国公张维贤再率一万京营出山海关。
    那是做给有些人看的,而已经抵达辽东的那一万京营,则经海上先去东面,李成梁等着带领张维贤带来的一万京营罢了。
    同时,天枢营悉数撤回来,一半呆在宽甸六堡,一半呆在辽源军民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动向,还有调动不及时的情况下能够拖延时间。
    这样的背景下,西北面总算有好消息传来,土默特愿意抓住这个机会。
    但他们建议的法子是他们去“援助”汗庭,老实说,君臣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是做了两套方案:关键时刻,谁赢他们就帮谁。
    于是,对鞑靼汗庭的一战更不容有失。
    ……
    沈一贯再次见到了成敬,他苦笑,成敬意味深长地笑。
    “沈总参,请吧。”
    “……成公公,何不让老臣颐养天年?”
    “太傅说笑了,陛下这是信重太傅。”
    “……”沈一贯抬头看着这南京紫禁城原先的午门。
    第一件事就是来和诸王见个面,礼数自然应当,但这安排可就耐人寻味了。
    他想起刚才在守备厅里的商议,心中更加古怪。
    “蜀王、楚王、肃王……敢信吗?”
    “天恩浩荡,为何不信?”
    沈一贯摇了摇头,懒得评价。
    算了,完成任务吧。
    结果成敬说道:“太傅把族中安排坦诚相告,他们自然会信。”
    沈一贯表情一僵。
    前内阁首辅、致仕的活太傅、现任枢密院南京总参谋沈一贯和南京守备太监成敬一同到访,战战兢兢的诸王自然要紧张接待。
    最后,听说蜀王、楚王、肃王被一同请到了南京紫禁城奉天门的廊房之中。
    如今的蜀王朱宣圻年事已高。嘉靖三十七年受封世子管理府事至今已经多少年了?沈一贯把他的嫡长子朱奉铨也请来了。
    肃王年轻一些,这一脉一直就藩于兰州,被称为最穷的一藩。而如今的楚王朱华增,那是在前几年的楚宗大案之后受了皇恩才得以袭封楚王之位。
    现在三个藩王加一个藩王儿子都害怕至今。
    眼下是什么时候?
    最近这段时间,也没出门啊!
    沈一贯语出惊人:“今日呢,是我代陛下问问三藩的意思。待朝廷光复了开平、大宁、辽河套等地之后,要设三个军民府。这三个军民府都很特殊,外族之民甚多,人丁稀少,田土少有精耕细作。朝廷除委任流官、设行都司守御之外,最难的问题反倒是归化夷民、激励百姓实边。为此,陛下想先选三藩前去。这是历练,若有成效,将来是实封藩国的首选。”
    “……实封藩国?”
    “现在想光复的这些地方离京城太近了,不合适。但诸藩安于富贵已久,将来若实封一藩国,如何打理国政?如何笼络当地百姓?”沈一贯笑着,“故需历练。陛下以为,宗室子弟该与之通婚,该有自己的臣僚班底。军政不能历练,这经济民生,总要能打理好,要不然将来如何治理藩国。”
    蜀王年纪大,他汗毛都竖起来了。
    当年父亲薨逝,他当世子丁忧期间暂时打理王府事宜,那是进献了黄金白银不少帮助世宗皇帝重修三大殿,这才换来了干脆利落的袭封王爵。
    现在怎么听上去像是挖坑:“臣僚?王府属官都已另做安排……”
    “江南人才济济,可以结交一些嘛。”
    蜀王连连摇头:“臣等蒙陛下天恩,得以安居南京,已经不胜欢喜!”
    沈一贯心里叹了口气:“三位王爷,我说的都是实话,陛下是真心如此打算。”
    “既是为了实边,我肃藩人丁单薄。”肃王朱绅尧倒是镇定很多,他看着沈一贯,“太傅为何请我来议?”
    “肃藩守边,至王爷已是第八代,少有扰民害民,陛下这是酬肃藩之功。”沈一贯看着他。
    朱华增不敢开口。
    但听起来,皇帝这是要求他这个楚王报恩了?难道要他带着楚藩那么多人去苦寒的辽东,和鞑子、女真蛮子一起通婚生孩子,让他们都慢慢成为汉民?
    说是历练……其实是让他们慢慢成为那边的百姓吧?
    蜀王欲言又止:让他们结交“江南人才”?听上去不只是为了带一些江南人去实边,更像是要看看江南还有哪些反贼。
    阅历丰富的他已经看出来了:他们这是“奉旨”活动。但落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眼中,这当然是有藩王蠢蠢欲动。
    都有带头的藩王了,当然会有胆子大的人。
    搞不好就成为叛王!
    沈一贯瞧着顾忌重重的他们,无奈地看了看成敬,而成敬只是默默微笑,请他发挥。
    “……三位王爷或许不知,我致仕回乡,陛下也是另有嘱托的……”
    说一千道一万,要让他们相信皇帝并不是要坑他们,而是真的准备用好他们,同时为他们找个出路。
    在南京当然像是囚徒,虽然牢房并不锁门。
    呆在富庶的大明当然更加舒适,去这军民府好像也同样没什么实权,反而都是苦寒之地。
    但这只是刚开始嘛。
    沈一贯都已经看到其中机会了,因此卖力地跟他们说着自己对族中的安排,他那在广东市舶司做提举的儿子,他原先所谓浙党许多人族中的生意安排……
    “诚然,我奉圣意,着眼的是南洋,和三位王爷要往北面不是同路。但昌明号、宗明号,你们还是知道的吧?说是历练,但军民府的边军,将来未尝不能成为你们的护卫军。拉拢了外族,他们未尝不能拥戴你们将来取代其他塞外同族。大明能用心经略好的实土终究不会太大,陛下是要再复太祖时诸藩为屏的景象,而且是实封受册建国的藩国。”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这三个被选中的代表。
    蜀王一脉是最富的,肃王一脉是最穷的,皇帝都帮。楚王则不说了,该报恩。
    他们都是太祖所封的王,这第一批的象征意义很重要。
    让沈一贯有些无语的是,皇帝在密信之中明说了:对这些外族而言,他们倒是十分认通婚联姻那一套。
    但朕难道都从他们所请,把他们的族女都纳到后宫来?
    朱家藩王的资格也足够,让他们帮着消化。
    沈一贯知道江南这边对于北疆战事不利的传言,但你瞧瞧:皇帝已经在琢磨着将来怎么“生”出一个安定的北疆了。
    以互通有无的边贸之利为纽带,以联姻成同族为方法,将来北民论什么汉夷?
    皇帝好像并不重视宗室的顾虑: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在大明娶良家汉女啊!
    现在,蜀王的儿子朱奉铨就一脸难色。
    难道将来要去寒冷的北面住帐篷,搂着粗陋而野蛮的鞑女?
    他看着他爹:就呆南京吧,南京很好!
    不当蜀王都行,只要皇帝仍旧会发昌明号和宗明号的分润!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光宗耀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冬三十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冬三十娘并收藏光宗耀明最新章节